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4 18: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冬私房笔记: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066-085
066 风,在整个山谷、树林、河边吹过的时候,和所有的孔窍发生了共鸣。有大智慧的人说话的时候悠闲自若,小智慧的人会跟你斤斤计较。为什么庄子在前面讲完了天籁之后突然接了这么一段人世间的各种人情的状况呢?一言以蔽之,如果你能理解世界是一个又一个的互相投影的话,庄子想讲的是大地上的各种的风声呈现出来的各种的形貌和我们作为人呈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其实可能都是一件事,人法地,可能是同一个东西导致的。所谓的天籁可能是导致地籁和人籁得以呈现的背后的那样一个统一的一个力量。我们要去理解背后令这一切发生的那个东西,而那个东西是一个东西,万事万物是普遍相连的。世界没有偶然吧,在更大层面上来说,它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067 其实提问题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了。用问题而不是答案去回答别人想要的答案,它本身充满了一种有趣的相对论。我和我对立的人是一件事,我和我所在的环境是一体的,所以是分不出我和我们、我和他、我和你的。他说我们身体里大概有两百来块骨头,有九窍,有五脏,谁是谁的领导呢?我应该跟谁更亲密一点呢?谁又是谁的大臣呢?言下之意,我们总以为有某个脏器是其它脏器的老板,比如说心脏管着全身,或者大脑管着全身。不是的,南郭子綦说,可能所有脏器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在统领着彼此的角色分工,而不是某一个脏器去决定其它脏器的运行。真正统领一个公司行为的,不是老板,不是投资人,不是主管,而是大家共同相信的一个信念、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是彼此相互作用之后的一个产物。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没有用,因为它们都是一个节点,都是在整个的网状结构里面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一个通路、一个上传下载的节点。我们总是做很多支离破碎的事情,如果只是做这些事情,不管是多努力,你不理解背后的逻辑和道理的话,其实是很没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做事情不重要,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体会后面的那个道统比较重要。理解了道统那个不变之后,再去看各种事物的变化,才能够拥有一种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的淡定。人类的问题本质上现在地球上的很多冲突其实是彼此价值观不一样,而大家都不能够真正发自内心的理解别人跟自己有不一样有关。所谓的《齐物论》就是讲的纷繁世界背后的那一个统一的源泉,越是在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越需要让我们静下心来去体会后面的那个东西,小梁管它叫道统。
068 禅的第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学会去观察自己生灭起来的念头,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控制它,不拒绝它,只是看,全然的觉察。我们的情绪反应也是一些基于过往的习性而带来的思维惯性、意识惯性而已。当你感受到那个状态的时候,有些人就会变得很安静,因为他知道世界终将会变得无聊,有些人就会变得很真诚,因为他知道无非就是陪大家玩而已,玩嘛,就别当真,但是他可以玩得很尽兴,这是洞见空性之后的两种选择,那种无聊的状态可能就接近于涅槃寂静,后者的玩就叫做借假修真。诸漏皆苦,所有的情绪都会给你带来各种折磨。当你真正意识到这是个游戏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理解真理的道路,意识到所有的情绪都会给你带来折腾叫“苦”,把这些情绪集合到一起,视觉的、听觉的,叫“集”,体验到了很多次这样的刺激之后会感到无聊叫“灭”,意识到这种无聊最后也需要度过并且它就是世界的真相的时候叫“道”。我们在人世间都是别人的仆人,但是,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一个决定,而是你看见了生命的真相以后的自然的反应。所谓的统一的宇宙,并不在身体外面,而在于返观内视之后看见的那个镜头与镜头、画面与画面当中的空隙,当你把这个空隙越定越大,旁边的那些画面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你就无所畏惧,也无所谓欢喜了。
069 我们因为自己内在的意识习惯、心智模式、看问题的角度而选取了整个大道所幻化出来的整体的一个小片段,然后得出了某种自己的判断。一切的我们在世间的种种不快乐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被自己的“成心”所蒙蔽,也就是成见、价值观、判断。为什么《齐物论》在当今时代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总是会被新的知识、新的形象、新的故事所吓到,全然没有看到那些事情只不过是那一个不变的东西幻化出来的变化,如果你对那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了解,你每就会一天都会活在焦虑当中,如果你对那个不变的东西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破除对一切好坏的纠缠、痛苦和执着。
070 《全像宇宙投影》中有一个观点,它说我们总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局部连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体,有可能这个想当然的判断也是不够全然的。有没有可能是每一个局部都包含了整体呢?一个东西是由若干个局部构成的,还是由若干个包含了整体的小整体构成的?很有可能世界是一重又一重的镜像。
071 我用的是爱新觉罗·毓骏老师讲庄子的版本,他说,这一大段就是说世间事物都是相对而论的。你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别人的不对,总是会产生埋怨;只是去考虑别人的是非,会对自己的是非变得昏昧。如果能够反身审查一下自己,就可以明白我们的自以为是,就是因为我们只能见别人的非,看不见自己的非。自己是对和别人是不对,乃是互相相对的一个概念。所以说是非之论随生随灭、变化无常,好像可以刚刚活了又死去,刚刚死了又活过来。口头禅中说说总是容易的,人家“非”你的时候你要坚持自己的“是”也是相当不容易。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作用,彼此成为原因和结果,所以你要解决问题,不能光从这一件事情去解决。你要解决问题,必须把相关的所有人都纳入进来,看到彼此之间是如何作用的,然后解决。布施就是把自己能做的、能有的积极的分享给别人。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不过是由于你选择看待问题的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了概念上的对错,因为概念上的对错而产生了情绪上的欢喜与悲伤、愉悦与嗔恨,原来你的所有欢喜和愤怒都只不过是基于你的狭隘和偏见而已,是你选择的结果。放下你的偏见,从一个真正的环状的祸福相依的整体去看待世界,就不那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了。
072 好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是可以通过自己世界观的改变而改变,把一切坏事都朝好的方向去想,就变成了一种在艰难的人生当中可以值得拥有的心智模型。
073 天底下没有什么绝对的“是”与“非”,所谓“是”与“非”、“彼”与“此”都是一般无二的。假如整个世界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那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面,就像是一个人体内的一个细胞在身体里面是一样的。我们说某个人是独特的,说那个人跟这个人不一样,就和我们说身体里面的这个细胞是独特的,这个细胞和那个细胞不一样是同等情形。另外,这些表面上看着不同的细胞,内在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074 每一个女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女汉子”,每一个男人的内心都装着一个“小女孩”。男人的乳头到底有什么用?难道仅仅是用来鉴别正半身和反半身吗?有用的,万一这个世界上没有女人了,一部分男人就会变成女人,他身上残留的这两粒胸前的大痣或许就可以发挥哺乳的功能了。每一个看似🈶特征的人、事、物,他都包含着宇宙全然的信息,在时空因缘的和合之下,他完全有可能变成另外一种人或一件事,所以那个东西叫缘起。世界的本质,“本”是把这些“质”勾连在一起的外部因素和搭配方法。世界根本没有所谓基本的那个物质,世界有可能是由基本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临时组合而已,组合的方式一变,看待他的角度一变,立刻成为另外一样东西,是为境随心转。……未来的3D打印与共享经济……
075 诵读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我们大部分人的烦恼来自于哪里?简而言之就两个: 第一个,想得到没得到;第二个,现在有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分别心是一切烦恼的源泉。道理明白了,惯性还在,但没有觉察和有觉察还是不一样的,不断练习,用新的惯性取代旧的惯性。早已习以为常的习性、观念、判断,已经被训练了几十年的惯性怎么可能一下子停住呢?所谓的修行,所谓的截断众流,就是要觉察到我们总是活在这样的无意识的、无时无刻的、不再清醒的关于好坏的判断里面,而这些判断甚至都没有变成你的清晰的意识,它甚至直接转换成了情绪。要去熟悉,要去反复,因为反复会带来新的习惯,只有熟悉、反复,才会让我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的安全感。记住:我们除了每日要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要每日坚定新的心智模式习惯,这是摆脱一切知识焦虑症的唯一方法。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重复。
076 朝三暮四的出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自己的关于价值的习惯性的判定里面。朝三暮四是一种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心智模式,你我皆灵长,我们总是很习惯的按照某一种内心设定的要求去做出判断,当别人给出的建议与之不符的时候,抱怨就产生了。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越是容易被自己对未来的展望所绑架。抱怨的本意就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别人的反应与你的期许不同,但别人并不知道你的期许。“怨”乃百病之源,也是百苦之源。人生就是把抱怨活成玩笑的过程。
077 我发现庄子有个很好的习惯,行笔之处,如果没有答案就提问题。所以如果以后你老公问你“今天又花了多少钱啊”?你就不要回答“才五万”“或者“才一千”——不要用“才”这个字。你应该说:“你觉得,像你这么伟大的男人的老婆应该花多少钱,才配得上你的聪明才智呢?”用问题将彼此连接在一起,答案本身就会将我们导入错误,不管是什么答案。一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碰到一块儿就表现为“没有”。但是你一旦从“真空”中剥离出来一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就会随机产生。所以,“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一种混沌的、平衡的、和合的状态,“有”只不过是“无”的分别、打开而已。一个人到了最终点的时候,他总是倾向于无语的。
078 有成必有损,有损才有成。你还是可以去做事情,但是在心里面你对这个事情的成败、得失不那么在意了,这是我们理解了一个事情它的本质就是这样不好不坏、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以后做事情的状态。走了一辈子,即便是那些所谓混得成功的人,等到了老的时候,也需要有个人能够像你的爸爸妈妈一样,轻轻地帮你洗澡,害怕你摔倒,定时给你吃饭,你再吵再闹,再不懂事儿,他都会很耐心地呵护你——一切我们奋斗的目标居然是回到你童年本来就有的那个状态而已,事实上,能混成这个状态就相当不容易了。在生命的过程当中,不要太急着往前赶。一言以蔽之,一切事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混沌而充满生机的,后来你开始做一件事,有了“成”,其代价就是你不能做别的事,但是,当你依次地“成”了这个,“成”了那个,就好像弹了这个音符,弹了那个音符一样,其实你已经离浑然的状态远了。你会持续地往前走,无论快慢,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无法同时弹出所有的音符,于是你又会回到那样一个不弹的状态,即无欲的状态。
079 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对任何一个东西进行概念化的定义,都必须在另一个概念以外给它一个角落、一个位置、一个概念,把它们合到一起,就是关于这个概念的全部概念了。辅佐是两个概念,辅是正面帮助,佐是逆言帮助,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中药里面的“君臣佐使”四种药,君药是主药,臣药是帮助君药加强药力的,佐药是制衡药性偏热和偏寒的,起到平衡作用,而使药是令其归经之药,让这些药入厥阴经或者阳明经。所以“佐”和“辅”是同一个大概念里面的类和非类,就像刚才说的“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一个好的大臣或者一般好的大臣要有一个班底,这个班底里面有支持他的人和有以某种方式来提醒他的人,这个大臣才会做得好。“休”是停止,“息”是生长;利息,就是停止增加钱的过程中它还在生长;息肉,就是不断生长的那坨肉。“向往”,“向”是对未来的展望,“往”是对过去的迷恋,所以向往既代表对过去的迷恋,又代表对未来的展望。“觉”“志”。在中国文化里面一直隐隐地藏着一种相扶相助、相生相杀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居然非常深入地注入了我们的文化血脉和语言文字当中。没有相杀,怎么会有相生?那些好像克制你的人,其实正是令你得以发展的人。
080 大家都知道要无才能涅槃寂静,才能够无中生有,才能够愉快,但是你做不到怎么办?这叫作“静中禅”。“静中禅”如果做不到,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做到“动中禅”。比如,打太极的时候,你不能做到一念都不生的话,就可以把念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在你的动作上,专注在你的呼吸上,专注在你打这套拳的整个韵律和节奏上。当我专注的在讲庄子的时候,我是活在自己的声音里面的,每一天,我很享受和大家聊天的过程,虽然看不见你们的表情,听不到你们的反馈。当你开始建立起来一种圆环状的世界观时,你就不那么焦虑了。世界是一个圆环,时间也是。如果你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认为今天过去就永远不会回来,你就会产生焦虑。
081 内涵越少,外延越大。所有的大,都在你内心。那些富人活在“不管这些钱在不在自己的银行账上,反正都是老子的”,他想用钱钱就是他的,只是现在暂时还没有拨到他的账户上而已。如果我们活在了“有和无”“大和小”这种对立概念当中,就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小”人,而这是成为一个穷人的主要原因。而有钱的人从来不担心自己没钱,那些不是自己的钱,他们都认为随时能用,能用就行了。“你可以用就行了”,你不一定要拥有它,这就是突破了“有和无”的概念,最后获得自由,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共享经济就是如此。《庄子》和《老子》,还有我所读的所有经典都在讲同样的东西,你难道不觉得你明白了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东西之后,你就不怕被新的东西所摧毁了吗?
082 要想解决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离开这对矛盾,不是吗?如果我不叫现在这名字,没有这个身份,那我又是谁呢?我们往往被自己所习惯的那个社会角色统治了所有的思想,我们需要关注自己扮演的角色,但那不是全部,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时间,你也应该问一问,我这些都不是的时候,我是谁呢?我甚至连一坨肉都不是的时候,我是谁呢?这件事很有趣,因为这件事你不去问的话,这辈子你都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如果你从来不摘掉面具,时间长了,面具就长在了脸上。那个在身体里最开始的“一”,那个饱含宇宙信息的“一”,投身来到世界的那个你,本来是谁呢?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站在被各种社会关系捆绑的角色里,去思考自己要成为的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这其实不能帮助你真正洞察出原本的自己。让我们再回到“一”,去重新想象你的愿景。然后问问自己:“我真的想成为这样的人吗?如果钱不是问题、体重不是问题,一切都可以心想事成,都不是问题的话,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练习极其重要,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学习让自己回到没有“二”(连名字都没有),没有“三”(没有你的角色),只有“一”的状态,重新想象自己的可能性。
083 我在蔡志忠老师那里学会了一样东西,他说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把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设定为初始条件,就是在现有东西的基础上,去想自己可以怎么做。其实,还有一种做法是先不考虑这些,而是想想自己想达到什么结果,然后以终为始来倒推,去看如何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绝大部分人的人生悲剧都来自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孤独大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微信公众号,老喻是我的好朋友,他说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比较好的时间,就是现在。那么,到底有没有鬼神?有没有超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触到的世界以外的东西呢?圣人说,我承认它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接受它的存在或者不存在,但是并不讨论。“圣人论而不议”,就是讨论它的机理,知道它的一些相关性、因果性等,但是并不随便加以是非判断。从总体上来说,庄子倾向于做一个“不辩论者”——一个不是非的人。公司里面有是非,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很多心里面存着是非的人,而这些是非只不过是个说辞,背后是他们的价值观,乃至于利益的延展。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当下种种“是非观”所绑架,以至于离自己的出厂状态的越来越远。他们享受的仅仅是做这件事本身的快乐,他们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有同气相求的朋友遥相呼应、拈花一笑。以后会幻化出什么样的好结果,只需要等待就可以了。
084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辩论的发生是因为不曾见到“道”的大。大道是无可名称的,精于辩论的不用是非之论去屈服别人,治人之人的仁爱是无心的,真正廉洁的人没有东西可以贪取,真正的超级勇士并不崇尚血气之勇,更无心害人。如果一个公司的老大自己没有想清楚,没能变成一个贤明的思想者和行动者的话,放手让大家自我制衡、自我平衡,结果往往带来的不是群策群力,而是相互的、过度政治化的公司管理。庄子认为,没有什么好辩论的,辩论这件事情毫无意义。后来,梁启超就不再参与太多关于应该怎么设计顶层架构上的辩论了,反而觉得与其做无用功不如回去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他说的我都知道,我担心我说的他不知道。与其思考如何把事情讲得漂亮,不如思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内心里面内化出一个悄悄地把事办成了而别人都不知道、没事儿偷着乐的人,暖暖地看见别人吹牛的样子,知道别人所说的一切而不予戳破。因为拥有了、明白了、透彻了而呈现出来的沉默,自然有一种无言的能量。
085 有些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在向背后的那个东西致敬,那个东西就是道统。绝大部分人行为的改变,都不是因为你把道理讲清楚以后他就改了的,道理只能带来“知道”“明白”“说不过你”,但是,只有情绪和习惯,甚至是恐惧会带来行动,会带来改变。我们一直以为逻辑和道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其实非也,逻辑和道理只能用来解释我们的行动,我们说什么并不是因为自己这样认为,而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之后,要找到一套事情来合理化。知识、逻辑、道理,都只能用来解释行为。那么,行为从哪里来呢?行为是从习惯里来。习惯又从哪里来?从最开始的养成乃至后来你的心智模式里面的贪婪、欲望和恐惧里来。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道理都是对的。我们证明了自己是对的,那又如何呢?你就算证明了别人的错又如何呢?一个时常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人,只能代表他在心里面多么渴望被人认同。当你做成了这事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了。发现别人也没有获得心灵自由,是让自己心灵自由的基础。你可以想象有这样的朋友吗?不强行刷存在感,没人理他的时候他也怡然自得。沉默是一种表象,支撑你沉默的内在的心智模式和情绪状态和你知不知道人家说的东西以及你是否需要刷存在感的自信决定了你沉默的魅力所在。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可以知道一切或者尽可能地知道更多,但是你不争辩、不解释,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走,做你该做的事,就自然会长出一种魅力和福德。《圣经》上有一句话大致是这样说的,有福的人会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无论生活的洪流如何,不紧不慢、不疾不徐,我觉得这就叫作一个人的魅力。你可以成为一个知道但是不点破、不解释、不辩论,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的人。注意:如果不得不说话的话,慢一点,暖暖的看着别人吹牛逼是一种很爽的心里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