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1-2-20 07:46: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马拉雅有声书《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
比较喜欢的章节内容简要记录
028 失眠是我们一个最忠诚的朋友,它诚实地告诉我们身心正在发生的事。
通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整个宇宙当中的一个实验室,去体会万千世界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层面对这个实验室的影响,然后感受这种变化的起承转合、成住坏空,你就会发现自己永远携带着一种宇宙时空变化所带来的欢喜,这可能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更接近生命的文化,或称之为“尊重生命的文化”。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什么?除了学骑马,练习驾驭之术;学弓道、箭道,练习射箭之术……除了这些以外,学习生命的观察体会之道,然后练习这个节奏感,这也许是我们毕生最重要的功课。
如果站在这个维度上去看待呼吸,你就会发现,它居然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练习模型。传统意义上打坐最开始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调息,然后降伏其心,让自己狂野的心慢慢地变得不那么躁动。平和,反过来就是和平。一个平和的人,才会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一个平和的太太,才会有一个和平的家;一个平和的妈妈,才会有一个眼睛里面充满了安全感的孩子……这一切,居然是从调息开始的。
029 直面曾让你恐惧、烦恼的时刻,然后作为过来人,理解接纳曾经的自己
怎么和小时候的自己和解,催眠冥想。
030 勇敢坚持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所谓回报,不过是你做对的事的附加值
频繁换工作~~小时候频繁转学
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足以影响你坚定的内心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你未来最年轻的一天&过去最成熟的那一天
031 是能力,而不是知识让我们获得快乐
获得快乐来自一件最重要的事——拥有某项技能。知识的学习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焦虑,只有把你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转化为习惯,甚至转化为不假思索的熟练技能时,才是真正意义上获得快乐的入手势。是能力,而不是知识让我们获得快乐。现在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很焦虑,其实这恰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技能可以让自己获得享受并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感到快乐。比如让小梁最快乐的事情,居然来自一项我锻炼了十多年的能力——聊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很奇怪的能力源泉。其实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循礼——万物背后的游戏规则,哪怕是对待往生者。待人接物、观察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情绪的生灭……这一切都是技术活,并且需要锻炼。哪怕你只是学了一点儿东西,但只要把它练到出神入化,也是几于道的。站桩、打坐、抄经……
034 其实我们的很多能力借由唤醒获得,尤其是那些超越练习的能力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本,就是延绵在身体里的基因,是我们的种子,也叫DNA、灵魂、信息体、阿赖耶识、业力等,它其实是一个信息集合体,里面聚集了我们所有祖先的记忆,祖祖辈辈的信息借助我们的身体,完成一个往下传递的恒久主题。
我们每个人的DNA都是一个全息底片,里面所能够承载的记忆其实是非常多的来自其他灵魂的记忆,包括一些曾经练过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很多能力都可以借由唤醒而获得,而非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把“祖先能力的数据包”调用过来直接使用。你所有的创新都必须根植于一股巨大的支持你的力量,所以你要学会连接上那些你内在承载的所有祖先灵魂(基因)的信息、记忆、信念、趣味等等的集合。
【君子务本】就是要明白你是几十万祖先凝聚下来的产物,这些人所有信息的聚合体,就是你的本。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自己处在几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能量的贯穿和信息的汇聚里,才能感受到与世界同在的同频感,这种同频感,就叫“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对自己所处的整个巨大的生命共同体的序列,要表示尊重;对这整个生命共同体的所有力量和过往,要表示接受。这是仁,是一种内核——我们与生俱来的与天意连接的隧道,也叫爱,是同情、同理、共振的爱。
036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够忠于别人,其实是因为不忠于自己
我每天读《论语》的时候,都感觉在扇自己的耳光,因为每句话直戳心窝。当我开始承认这一点的时候,就舒服多了,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道德,最多是用来贴在自己身上的金条,而不是扔向他人的板砖。
我常常想,当我们读完《论语》之后,知道自己做不了君子该如何呢?幸好我以前学过《庄子》,只能说知道自己做不到,也比不知道强。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就慢慢做,但是得接受自己、清楚自己是做不到的人。知道自己做不到,和不知道自己做不到,是有境界上的差异的。
在我们问自己是否忠于别人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忠于自己?很多人的身心疾病,本质上是因为不忠于自己身体的反应和感受,也不忠于内在真正的发愿造成的。“忠”字,一个“口”,一“竖”,下面是个“心”,一以贯之,将心注入。
我在想,一个人忠于自己和他人,是否矛盾呢?可能在终极层面上是不矛盾的。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够忠于别人,其实是因为不忠于自己,如果我们真正忠于自己的话,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想得到的东西。
那个真正值得我们忠于的自己,其实要求很简单,大部分时候我们如果能够忠于那个简单的自己,是不需要太多地迎合他人的。没有太多需要迎合的人,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忠于的人,就不存在忠还是不忠的问题。
当我们在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句话的时候,要做到这三件事——忠、信、习,就会倒逼我们去做减法:不应该结识太多向你要求“忠”的人;不应该有太多的朋友;不应该学太多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发现所谓“断舍离”的本质,是把自己真正想要见的人、想做的事落到实处的必然反映。忠、信、习是经历很多之后,为了要达成而反过来做了减法的人,才可以说的。
你准备放弃什么?因为没有放弃,就不会有真正的获得。
044 始乱必会终弃,后来的一地鸡毛,往往都是开始时没有认真选择的结果
其实我们到世间来是“了缘”的——了结以前不小心在无明之中结的种种缘,了了就干净了,干净了就清明了,清明了就自在了。究其根本,儒家学问是在讨论如何借由修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达成我们与自己、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状态。晚上睡觉之前,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学会减少承诺,减少选择,减少爱,减少种种结缘,要学会断舍离。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三句话说的是,当你在承诺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本身靠谱,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当你和别人亲近的时候,本身还保持着节制,就不会有太多的挫败感;当你选择朋友的时候,谨慎地选择,而不是滥交,那么你们彼此的关系就可以像一家人一样长长久久。这三句话的前提都叫作“慎始”——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非常地谨慎。
儒家有句话叫“慎终追远”——一件事开始的时候很谨慎,反而会走得比较远,也不会受到种种困扰。99%后来注定不可能做下去的事情,刚开始就不要做。就像巴菲特说的,如果一只股票你不准备拿十年,那就不应该买。我常常对一些出来创业的小朋友说:“如果这件事情五年之后你不准备做,现在就不应该开始做。不要骑驴找马,做一件事就做一件事,哪怕慢一点儿,这才是最省力的一条路。”
始乱必会终弃,后来的一地鸡毛,往往都是开始时没有认真选择的结果。 没有认真想好之前,就不要随便开始,因为每一次的随便,都会造成各种不方便。不要随便交朋友,因为我们的心就这么大,装不了太多人,每来一个新朋友,就要挤出一个旧朋友一个人没有太多朋友并不是坏事儿。
做事情开始的时候不严加选择、不提高品位,就会随便,你的能量损耗就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呈指数级增长,后来搞不定了就注定会“崩盘”。所以,做事情在最开始做的时候有所节制——把自己的要求提得很高,是对后来把事情做得简单顺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045 任何事情一旦让你感到太舒服,远超平均阈值时,它就会形成一种绑架
初级刷新,是每天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一样;高级刷新,是自己知道自己又不一样了。我们所有自我刷新的结果,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自己相合、与内在的祖先相合、与亲密的爱人相合、与所在的环境相合,甚至与自己的未来相合。
一辈子把一件事里面的很多细节琢磨透了,每天在看不见的地方隐秘地获得它的内生性成长,是刷新自我的另外一个境界。所以,不是要变得不一样,而是促使内在不断地打磨和突破,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迎接新的边界。超越了自己之后,你才能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如果你不能每天扩展自己的边界,也许就会对那个一成不变的自我充满厌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如果一个人吃得太饱,就会有种从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厌离感。吃饭吃到刚刚好的时候,是你和食物之间发生关系的高潮。当你吃了一点儿东西,但又不是很饱的时候,神经的敏感度是最高的,求学读书,也是最有吸收力的。放到睡觉这件事上来说,也是最具“睡力”的。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有些事一旦让你感到太舒服,以及远远超过一个平均阈值时,它就会形成一种绑架。不要贪求物质生活的过分享受,要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敏于事”的意思是想起来一件事该做,就立马做,干才是本质。“慎于言”——少说话,你所说的一切,也许将来都会令你后悔。“就有道而正焉”,要靠近有道的朋友,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
我们从这四句话里读到的不仅仅是求学,更重要的是读到一个内生性的自我成长的洞察,和一个不断刷新内在自我版本的意识。
046 一个财务自由的人,会如何应对比较穷的朋友在饭桌上买单的冲动
贫穷与富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缘和合,贫富很难控制,但在这种状态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对那些自己暂时不能够决策的事情坦然地接受,在这样的状态下,有意识地主动选择你可以选择的应对模式,这叫自由。贫富只是一个“相”,对于内在的本质无损。
做人、做事、做学问,从打磨出样子到提升境界,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其实有不断优化改良的空间。人生的前半段已经把“型”塑造出来了,后半段需要打磨的是细节。人生的后半段拼的主要是细节,拼的是在切磋琢磨之后的那种细腻,只有同等段位的人才能体会到个中差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富而好礼”和“富而无骄”相比,差异在哪里呢?如果一个人不仅不骄傲,而且有钱之后还变得更加谦卑,那是因为他知道如今获得的一切只不过是种种偶然的因缘,属于福报的一部分,因此,他会非常恰如其分地、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得体的尊重力。
047 许多太太从不理解她先生内心对她唯一的请求,让我回家沉默一下
深刻洞察对方,会掌握更多的生命主动权,一个高级的人,应该不那么渴望被人了解,因为他知道,被人了解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快乐。一个活在安全角落里细细观察众生的人,自有一种安全感,也自有一种成就感。认识一个人五年后,还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认识一个人五分钟,就已经知道他的前世今生。这两者对比,你觉得哪个更有意思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用担心人们不了解自己,最害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可以让你放松地在他面前沉默,你不用担心不说点儿什么会使彼此难堪,他也不担心你沉默是否是因为有别的想法,你就可以和他长期相处了。
许多太太从来不理解她先生内心对她唯一的请求——“让我回家沉默一下”。一个女人,如果能够做到让她的男人在她的身边沉默,那得付出多么大的智慧。你得有多么大的耐力与宽容,才可以让他放松地在你面前沉默呀。
由于现代社会评论方式太发达,人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评论某件事突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这种匆忙地表达自我的背后,很显然是从来没有得以真正表达自我的恐惧。有些人很害怕沉默,于是匆忙地找话题去填满话与话之间的空隙;而另外一些老朋友,会享受这种彼此都不那么着急地表达,而是观察、体会对方,享受那个留白处的空隙……
一位最优秀的主持人,首先要学会倾听,甚至有些时候学会不提问。聊天聊到中间出现空隙,是需要境界的,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有如书法、绘画的留白。因为只有在这时停下来,前面的声音和情绪才会被抛出去,形成一种惯性——那种思想的抛物线,因人而异地刺激着彼此的神经,各自高潮,分别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原来《论语》真的是中国人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法、总纲。
050 做一个纯粹的坏人是很难的,你我都做不到
当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时候,就和这几千年来人群当中,最温厚、最善良、最好学、最值得尊敬的灵魂共振了。因此,两个人的沟通和交流往往不是从道理开始的,也不是从行为开始的,而是从情绪上的同频开始的。team building团队建设就是让彼此之间产生某种振动频率——趣味上的趋同性。
如果你相信吸引力法则——彼此之间同气相求、同频共振,就会吸引那些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你不断地让自己内在的频率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就会带来“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就是你的朋友圈、你旁边的人都不是那么依赖技巧和机心的“笨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如果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策、法规诱导人民,用刑罚约束大家的行为,这样来管理一个国家。人民会为了避免受到伤害而遵循你的规则,但内心没有羞耻感,他们只是趋利避害。
如果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将心比心地‘调频’,以尊重的方式请大家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别人就算犯了错误,不仅仅会努力地改正,更重要的是,他会产生一种羞愧感。”
其实,羞愧感是一种非常正向的能量。羞愧感不仅仅来自道德,也来自感恩;来自于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来自自己犯了错误以后,错失了爱的那种感觉。所以羞愧感是一种非常真诚的情感。一个有愧疚感的人怎么都不会太坏,而且愧疚感往往会让我们流出真诚的眼泪,这种眼泪,其实是一种会让人感到幸福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成不成功,就是看能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产生羞愧感——不是在道德层面。羞愧感来自哪里?来自你让他看到你的努力;你让他看到你所有真诚的付出;你让他看到你的努力和付出是如此地无私……
057 我亲眼目睹了一位广东老板如何用一碗鱼翅“收买人心”的全过程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在UI领域里,你很深入,这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过,如果因为这样,让你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经营者、好的管理者、好的空间设计师……这就是一种伤害。
当然,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从事其它行业。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隔事不隔理,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最终深入一个点,并且击穿它,产生一种与所有领域都能够全然连接的能力和境界。这是单点深入之后两种不同的结局,不是不可以“异端”,而是“异端”要走回圆环,世界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形。
真正的大师,可以用很平凡的话把一件事讲清楚,尽可能不要用专业术语,把一个东西讲到所有人都能理解。对于那些想要找一个厉害的人来崇拜的人来说,也许你那种尖锐的、不接地气的、异化的表达,会满足他的需求。但对于真正有菩萨心肠的人来说,他真正想把自己的观点、研究结果分享并帮助到更多的朋友。这其实是一条与前一种人相反的道路。
衡量一个人最终会不会超越他的专业标准,就是看他能否变成一个说人话的人。不管你做什么,最终能否用一种别人不觉得特别厉害的方式,呈现出你的界面很重要。
还有一种人是,你刚开始接触他时,觉得好像他跟自己差不多,只比自己好一点儿。但十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跟他相比,还是差了一点儿。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写的,真正的轻功高手并非一下就从你眼前消失,而是你看着只跟他差半步,却永远追不到他。他能控制自己距离你刚好半步之遥,这是不是一种很厉害的境界呢?
子“行不言之教”。这位老板没有讲任何关于商业的逻辑、赚钱的哲学,而是全在一两个细节里传递出来了。其实,这就叫真正的商业正道。他不需要提出那么多概念,他没有“异端”,你在他身边感受不到任何特别,他是这样做的,是这样传递的,也是让我们这样感受的。幸好中国民间还有这么多潜藏的商人,以一种没有存在感的方式,支撑着整个中国商业的基础。
058 小时候外公的一句话,让我受益终身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知道,是一个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另外一个境界。了解自己的认知边界,觉察自己心智模式的局限性,是你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前提条件。
你知道自己永远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所以你才会保持谦卑,保持敏而好学的心态。关键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现自己还可以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的更多可能性时,你才会对自己内在的丰富性提出永无止境的要求,“我慢”就去除了。
而且当你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执也就去除了。“我执”就是对自己以前做事情的路径和方法的依赖,当你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方法可以同时达到这个目的,就不会那么深深地我执了。
如果我们能够时时提醒自己“我不知道,我还有很多不了解的情况”,最起码你会觉得自己旁边的这些人都是很可爱的。学《论语》真是一件让人心生愧疚的事,因为每一天的学习对照自己的行为,说出来都觉得不好意思。
在与谁交流时,你会在不经意间察觉到自己生出来的“我慢之心”?
063 与上级的真正良好互动,应该是什么样子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什么叫“非其鬼”?就是你拜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祭祀对象,其实包含着某种谄媚。如果你见到的是佛陀的金身,下跪是基于对他所提出的价值主张而心生感动。你在拜的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对他所提倡的价值观的认同,这种状态就不叫“谄”。
咱们做一下换位思考,假如你有机会坐在被拜的位置,有人来拜访你,而且拿了很多礼品,滔滔不绝地跟你讲他遇到的许多困难,希望你给予帮助。也许你很慈悲,愿意帮助他。
如果这时来了另外一位朋友,他告诉你:“我以前读过你的书,你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和我生活中的体验相互印证,我经过这件事后,越发觉得你在书中提到的观点之精妙。我今天来什么都不求,就是想告诉你,我太喜欢你的观点了。这个喜欢,不需要任何回报,仅仅是感谢,仅仅是因为隔着时空,我们能有这种共鸣,让我觉得太美好了。”
佛是我们更好的内心的投射。所以,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将这句话降维到人世间,你就知道如何与上级相处了。真正的良好互动,是对领导精神的学习与贯彻,并与之遥相呼应,发自内心地在他的精神世界寻找你能够与之共鸣的地方。
本篇我们学习了两句话。“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你真的要拜,你得拜他所提倡的主张,你要与他共鸣、共振,而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见义不为,无勇也”——你想要见义勇为,也要有相应的智慧。
065 许多家长过早地让小孩子体会奢侈的生活,这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过早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后来的反作用力是很可怕的)
年轻人很容易因为拥有书本上的知识,而带来一种觉得自己了解世界的心理假象,这种傲慢真的会影响我们脚踏实地去做现在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不要好高骛远,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其他事情自然就会来。
小学的一篇课文《项链》,主人公由于没有与自己欲望相匹配的经济实力,也没有经济实力所对应的心智模式和社会角色,所以当她拥有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最后带来的反作用力是很可怕的。许多家长过早地让自己的小孩子体会奢侈的生活,这其实真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做出一些超越自己社会地位以及角色与身份的事情,其实这都是一些很不吉祥的状态,因为会引发“德不配位”。过早地把自己放在一个本来还没有达到的状态里,那种不协调、那种可能引发妒嫉、那种因为角色错位而滋生出来的傲慢,最后都会成为种种冲突。
很多朋友对孔子太过强调尊卑次第、序位不理解,其实问题不在当下,而在于这颗种子播下后,会逐渐长大,它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孔子总是从微端的事情、发乎于萌芽之前的状态,就已经看到这个态势将来的走向,这才是可怕的。孔夫子对一个人现在的心智模式、行为模式导致后来会长出什么样的结果很敏感,他对人世间的种种情况极其练达,对人性的妒忌、傲慢都充满了深刻的了解。
当我们读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时,要常常问问自己:“我守住了现在自己的这个位置了吗?我是谁呢?我们是不是做了非“礼”之事——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069 这世界有神还是无神?孔子的答案极为精妙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自己的祖先,有如祖先在现场那般;祭祀各位神仙,有如神仙在现场一样。孔子说:“如果我们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他在上面坐着,只要你心里想着,也按照他们坐在那里的方式去体会和感觉,他在不在不重要,你觉不觉得他在比较重要。”后来我发现,其实这句话把焦点拉回了我们内在的判断。
这句话很高级,到底孔子是一个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呢?他说的是“如在”——就像在那里一样,他没有说有或者没有,所以他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论者。华杉先生把它称为“如有神论”——就像有那样。精妙啊!高级啊!他用了一个“就像有那样”的观点,点出了有和没有中间的一种状态,既被两者包含,又包含两者,同时又好像不属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这种若有若无的中间态,是一种创造性的思考。
到底你的老公爱你还是不爱你呢?聪明的女人会怎么做呢?她们的做法是“如爱我”——他爱不爱我是他的事,我对他就好像他爱我那样做出我爱他的反应。这叫“如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已经不那么在乎他在不在了;他爱也好、不爱也好,是当他爱我的时候“我”该怎么样,这已经与他人无关了,于是就没有了推诿、没有了对策的讨论、没有了应不应该……这是你内在世界的投射,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状态。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终于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但也许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异化了。另一种做法更直接,你先在内在有如已经成为那个有魅力的人,用那样一种角色感,去想事情、做事情,待人接物方方面面,从而呈现出自己的魅力状态,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的速度要快得多。
南怀瑾: “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法身如来是不生也不灭、不来也不去、不死也不生,它是永恒。
071 专业精神可以让一个人不谄媚,连谄媚的微表情都不会有
儒家精神——人格上独立,姿态上谦和,专业上过硬,三者缺一不可。虽然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那是在做事的次第上、在意见的统一上,在人格上并不是这样的。我服从你,并不是因为我在人格上服从你,而是因为我服从天道。在这个次第上,当你是我老板的时候,我尽量按照你的标准做事。
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夫妻、工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彼此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追求,也有自己的专业和能力,但还是在工作、伦理上保持着次第和纲常,守住自己的位置。这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我可以尊重你,而且非常尊重你,但我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
真正的君子把事情做了,只拿自己做这件事份内的报酬,做事时按照事情本身的规律去思考,而不是完全按照领导的意志去执行。但更高明的人可以把领导的意志与客观规律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度,反向影响领导。这中间有太多的技术、道理、情绪管理,乃至人格魅力的因素存在,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非常困难。
一个专业人士,一个君子,是外柔内刚的。一个人既要专业,又要独立;既要谦卑,又要自信;既要温和,又要坚定……这中间的尺度拿捏很难用一种标准来说明,它其实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虽然这样的现象很少有,但了解一件事存在本身,可能就是我们对这件事致敬的开始。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问孔子:“与其拜‘奥’(屋子的西南角,通常指神居住的地方),不如亲近’灶’(灶王爷),对吗?”“你与其天天跟最大的老板卫灵公沟通,不如跟我聊聊,咱俩成为一派,这不是更好吗?”孔子说:“我谁都不拜,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在天上的‘积分’少了,拜谁也没用。”
072 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今天的事做好,明天就会更好
073 你之所以喜欢某些人,是因为你知道他很有料,但他从来没有显现出来
当一个人需要在某方面强调他的特点时,其实是一种隐隐的不自信的表现。你之所以喜欢某些人,是因为你大概知道他很有料,但他居然从来没有显现出来,甚至很害羞地要隐藏自己的优点,这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不是基于利害关系,不是基于利益,不是基于得失,而是基于美。含蓄是一种美,对于懂得的人,自然就会懂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在古代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社交方式,你只要射中那张皮就行了,不在乎能不能把皮射穿,显得很猛的样子,大家不需要跨等级比赛。都是玩儿嘛,能射中就行,不是比谁更勇猛,因为在比谁的力气大的过程中,那种傲慢、自信、“我比你强”的攀比心就出来了。君子可以比赛,但要以不激起自己和对方的傲慢心和憎恨心为原则。
孔子在这一段关于射箭的论述里,表面上在讲不要炫耀你的力气很大,不要刻意追求最好的效果,其实他在传递一种有趣的章法、一种含蓄而有度的状态。你的厉害、你的了不起,可以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来表达,没必要伤害他人,在尊重对手的情况下,让别人由衷地尊重你,不仅仅因为你做得好,更因为你做得漂亮。
你可以欣赏一下弘一法师的字,年轻时写得非常有气势,写着写着,越写越古朴,越写越没有让你看到“筋皮骨肉”,力量、野心、智慧全部都没有,就是简简单单的清凉、善巧、欢喜。
最好的歌词没有那么多让你觉得无法理解的拗口绚丽,好的歌是不会努力地煽情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情感流露,只给那些听得懂的人听便好。李宗盛在《新写的旧歌》里有一句歌词,聊到父子关系:“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歌,总能够激起每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
076 人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错误,却忘记了解决问题
人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错误,却忘记了解决问题。对于已经形成的过往的问题,先搁置,从现在开始,努力寻找更好的方向,不要纠缠于问题,不要追究是谁的责任,而应该把焦点放在现在我们怎么做可以让这件事变得更好上。
人呐,就是前半生在错误中学习,后半生在带病中延年。不要老想着把一件事挖出来铲除干净,问题是不能完全解决的。不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决绝,对于那些人们曾经有意无意犯过的错误,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对身体的疾病也是如此。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事已经定了,就不要再随意去改变它;有些错误曾经犯过了,就不要再去翻旧账。否则会引来一系列不可控的变化。孔子在鲁哀公和宰我的对话里,传递着一种史观——国家就跟人的身体一样,怎么会没有问题呢?如果你把每件事都处置得很清楚,也许当下这件事解决了,但生态平衡被打破了。
078 让小朋友拿着笔去看书,他们会在读书过程中生发出自己的孔子、庄子
读书的乐趣不仅仅要揣摩作者的原意,同时也要借读书引发自己的联想,反观自我,拿支笔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当时的感受写下来。也许与作者的原意是有差距的,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因此发展出了自己的联想,于是你内在的想法就和这本书长到了一起,也和这本书的作者的思想连接到一起,成为思想上的生命共同体,如油和面。
杭州一所很好的民办学校,叫“栀子书院”,据说有位蒋老师是杭州非常了得的人物,在他的课堂上,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听他讲《鬼谷子》《孙子兵法》,都可以张着嘴停在那儿十五秒。他告诉孩子们: “你们现在玩电子游戏,家长是挡也挡不住,但请你们玩游戏之前先去看看原著。比如你可以玩《三国杀》《王者荣耀》等游戏,但你得知道原著是怎么讲的,你得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金庸的很多小说都读了。然后想,如果有一天,你来做这款游戏的开发总监,会怎么改编原著,以此来设计人物故事情节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对于不熟练的事,要先学习,小步试错,快步迭代,一步一步地进行创作;但对已经熟练的事,只要有套路,就应该知道怎么做——先高举,然后流畅地高打。因此,对于反复的、熟练的事情,应该采取高开高走、延绵不绝、齐声和鸣,然后适时地给予收手这样一种策略。任何一件事往前发展,如果不是因为势能大,那就一定是因为动能够强,否则它就会停滞,一停滞就会淤滞,淤滞之后就会生出种种错乱。
081 做一个真诚的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你是否真实地了解自己内在的好恶呢?你是否真的因为提升了自己的生命状态之后,理解了什么东西值得“好”,什么东西必须“恶”呢?而这种好恶许多时候可能跟钱没有多大关系,它是生命维度的提升,它与大道有关,与品位有关,也与心中的能见度有关。一个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其实有种向下不兼容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坦然地做到把自己的好恶都写在脸上,也许他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但起码他是一个与自己和解的人、与自己统一的人。我们之所以朴素得起、淡泊得起,不是因为品格有多高尚,仅仅是因为品位很高,不苟且,要么就是最好的,要么就不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那些与自己的内心全然同齐的人,甚至他的潜意识和意识是一致的,好恶是一致的,说的和想的是一致的,这样的人才是仁者。孔子是一个“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公平正直来回应怨恨;用恩惠来酬答恩惠的人。并不是小梁以前所认为的不讲原则的好,努力让自己与所有人都交朋友,与所有人都能达成某种和谐关系的中国版卡耐基,孔子还真不是这样的人。
也许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广泛的紧密社会,太多人与不同层面的生命状态进行了很紧密的连接;太多人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太多人让我们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好恶,加之种种所谓教养的缘故,令我们没有办法辨别内心真正的好恶。这些都是对我们生命的损害,最终,它会在梦里呈现出来。
有一种人,不需要讨好谁,甚至不需要讨好自己,他们吃得很少,用得也很少,但内在的“骄傲”却是一直在的,因为他们不求你,所以呈现出了一种真正的勇气,他们如果喜欢一样东西,那就是真的入了他们的法眼,真的在他们那个频率上的。他们会很真诚地喜欢,不计代价地爱,而对那些被强行塞到自己面前要接受的生活(或者是人,或者是状态),他们可以全然放弃,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生命状态。
086 穷自然有穷的价值,匮乏自然有匮乏的力量
不管在艺术领域里、还是在创业的领域里,好多人真正的能量是在最开始那几年不求回报、不考虑待遇,仅仅想用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心中最美、最善、最牛、最好的状态致敬。他们内在的力量喷薄而出,创作出来的东西,无论是企业还是艺术作品,都是最好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立下志向,追求真理、追求伟大的使命感,但同时又耻于自己现在的待遇、饮食、衣服,对这些斤斤计较,那还是不要和他谈论大道了。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宣称自己有使命,但同时对待遇要求很高的人,还是不值得深聊啊。
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破茧而出,超越他的能力半径,超越他的阶层,推动世界的改变?唯有一样东西,就是深深地相信自己的使命,深深地洞察趋势,并且全然地相信这种趋势。最开始那种不求好吃好喝,不求功名利禄,仅仅把事情做到极致的闯劲儿,是有力量的,是有原始力量的,是有穿越宇宙时间的力量的。
088 做个小人其实是生命的常态
一个人活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稻盛和夫先生说,如果我们有灵魂的话,我们希望自己的灵魂在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略微重点儿,哪怕只是一微克。这句话放到《论语》中的语境就是说,我们希望自己身体里小人和君子的比例略微有点儿提升和改变。君子和小人不是两种人,而是我们身体里两种生命的面相,我们此生要做的事,就是略微提高身体里君子的比例,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你会因此更加尊敬自己。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是说,君子总是在想如何让别人舒服、开心,而小人总是对自己的舒服、开心有种深深的眷恋。君子总是设想自己做这件事,到底会不会触犯刑法,而小人总是容易陷入对好处、便宜不占天理难容的感觉里。
小梁认为,我们总是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这种做法本身就错了。否则,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活在“我就是个小人”“我这辈子都做不了君子”的绝望中,甚至还会找理由为自己成为一个舒服的小人进行美化,在灵魂上给自己弄个“美图秀秀”。大部分时候,我们怀着“土”(所居处之安),这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年岁见长;随着大部分欲望得到满足,或者真的绝望,甚至不再有希望;随着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诸多无常,慢慢慢慢地把自己身体里小人的面相变得少点儿,君子的德行扩充得多点儿。
大部分人的内心深处小人之心居多,偶尔我们会觉得君子之心亦美好,不要对自己大部分时候作为一个小人,既感到快乐又隐隐地悲伤,不需要,这是生命的常态。做小人的时候,我们在内心比较喜欢自己;做君子的时候,我们在内心比较尊重自己。当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在内心扩充一点儿君子的成分时,我们就会感到内在充满了“自己还不错”的成就感。
089 你试着用半年时间在餐桌上尽可能地买单,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功就是施了力,并且产生了位移。成功就是你使出的力,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产生了有效的、足够的位移。能够让人产生位移的人,无不使用了「反之道」。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解释为依据,遵循。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总是遵循怎么对自己有好处的方式做事,得到的只会是报怨。
有一个小男孩叫彼得,他的妈妈让他为栏杆刷油漆,彼得把刷油漆这件事从一份差事变成了一项娱乐活动——他跟其他小朋友说:「如果你们把自己的玩具和食物拿给我,我就允许你们用一用这把高级刷子,它能把栏杆刷得很漂亮。」
布施,固然可以让我们养成不执着于贪恋某件东西的心智模式,而且它有一个副产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也许将来你会获得更多。大家都明白都这个道理,但很难做到,怎么办呢?小梁有两个建议:第一,你试着用半年时间在餐桌上尽可能地埋单(我发现在餐桌上主动埋单的人,后来都混得不差);第二,把表达的机会多让给同事。
理论上来说,很多人在职场上都很希望能够表达自我,让老板看见自己做了点儿什么。其实,当一个人不断地为别人邀功的时候,收获往往是最大的。有一天,小梁在抖音上看到一条段子,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姐,怎么能够搞定一个笨蛋?」那个女生就说:「不与他争辩。」男生说:「不对呀,姐。」女生说:「对,你说的对。」所以,你会发现,不与人争,也是一种避利(避开自己要的利益)。
090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没名有料,最差境界是有名无料
你愿意要小钱还是大钱?你愿意当下有回报,还是有延迟回报?你愿意即刻用位置来证明自己的角色,还是愿意内在充满了之后,有一天迫不得已被提拔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但其实早已游刃有余?你愿意生活充满风险,还是愿意拥有更高的确定性?……这都是小人心态和君子心态的分野。读《论语》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见自己身上的小人。
小人要的是贪,因为小人什么都没有,所以他总是希望可以获得更多; 而君子总是怕获得之后,德不配位,遭到更大的谴责。外在的名声、外在的待遇、外在的毁和誉,不是不重要,而是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关注的焦点,永远都应该是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能力、是否有充分的涵养、是否有充分的觉知……
人生四个境界中的最高境界是“没名而有料”,真才实料的知识、能力、财富;第二个境界是“有名又有料”;第三个境界是“无名无料”;最差的境界是“有名无料”。 很多真正的大成就者往往都是和光同尘的,他们并不以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名声自居,往往关心的重点在于自己内在的价值是不是还在提升,对于其他人怎么看自己,反而不那么关心。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个人不应该担心自己是不是拥有好的地位、好处、待遇,而应该关心是什么在里面支撑着自己。一个君子不应该担心不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他的焦点应该在于如果被人知道了自己之后,有什么值得别人知道的,内在有什么东西真的能够撑得住自己。
一些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告诉我,总是觉得自己凭什么可以拥有这些,这是一种病态,叫作不自信、自我不认同。有一段时间我也深刻地反省了,如是这般煎熬了几个来回以后,终于发现,原来常常觉得自己不配某件事,并不是病态, 因为表面上看,我们应该得到的和已经得到的,比自己内在的能力对应的价值高太多了。拥有这种心态最大的好处就是常常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如果有一天这些东西被拿走,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公平。价值嘛,总是要回归的。
092 过年过节去你妈家还是我妈家?孔子的答案是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首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对自己都不忠的人,对别人的忠,总是显得不那么绵长有力量。一个真正了解自己、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人,才能忠于他所忠于的事业、忠于他所忠于的人,忠于他所应该忠于的一切。一个人之所以忠于一件事,不是因为简单的利益、短期的利害关系,而是基于长期对自己内在信念的坚持。
关于“忠”,孔子是这么解释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你的所有作为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要发达,得先让别人发达;你要让自己有所成就,得先让别人有所成就——这是忠的核心要义。所以,忠不一定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心态体现,它也可以是自己对命运共同体,对伙伴们,对自己所奉献的领域,对自己的目标等等,那些一以贯之的同心同理的认同。
孔子关于“恕”的解释,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落在自己头上的事,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一言以蔽之,“忠”“恕”二字都是将心比心之意。
老知识分子身上的温润、坚定,对真理的追求、对身外之物的不在意、对自己内心认同之信念的坚持,甚至对跟自己同气相求的朋友之间的舍生取义,都焕发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人的面相。
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烦恼——逢年过节为“去你家,还是去我家”而纠结。问题不在于节假日是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而是你是否在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同时能心怀对方放自己一马的感恩。回自己父母家过节,可以说行的是忠道;“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时,能不能心存一丝对对方的感谢,这叫恕道。
真正的中道不是在中间找出口,而是找一个双方都不拒绝的解决方式,如何以第三方路线去面临是非对错的兼容性问题,其实这就是一种智慧。你不一定要落入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中,如果能同时兼顾“忠”“恕”二字固然好,倘若不能同时兼顾,就要创造出一种兼顾。兼容性的中道,“中”不是往中间走,而是往上走,把两件不兼容的事打抱到一起,重新创造出一种看似矛盾,但又能融合的心态。可能中国文化的真正秘密在于,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心胸、足够的想象力,就可以把对立的两件事抽离出来,整合成一件事。所谓成熟,就是把看似对立的情况变成一种你我共有的表述能力吧。
094 为什么很多看起来挺成功的人,回到家很难跟父母温柔礼貌地相处
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改变甚至拯救父母,其实他们不需要我们拯救,我们也拯救不了,他们有自己的命运。人家都已经这样活了六七十年、七八十年了,你才活了二三十年、三四十年,你要改变他,这不是扯吗?许多家庭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其背后原因主要是晚辈在类似《论语》这样的生活智慧教科书里受到的教育太少。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孝敬父母的时候,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委婉的提出建议,如果父母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就不要再提了,不能过度指责,不能对他们心生抱怨,仍然要保持尊敬。
父母爱儿女是天性,因为儿女身上有自己更鲜活的记忆,但儿女无怨无悔的、温和的爱自己的父母不一定是天性,其实有时是需要后天的教化的。孔子在这句话里其实说明的是一种教化,如果任何事都顺着人本来的天性做,即只有了自然性,而没有了社会性和人文性,那么人与禽兽就没有区别了。孔子终其一生想要做的事情,都是帮我们从自然的那个天生天养的动物性里面,装一点点高贵的人性进去,他的伟大在这里,他有时候受人诟病的原因也在这里。
Rama老师讲孝道: 如果大家读过孔子的《孝经》,他在阐述孝的时候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孝有三个阶段,孝有三个层面。第一个阶段是敬父母,因为我这个肉身是假借父母而来的。所谓的敬父母不是对父母唯命是从或言听计从或者是成为父母的仆人,而是指:爱惜你的身体,不允许你做任何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因为这肉身是你父母完整地给你了,那么你走的时候要把这个肉身完整地还回给他们,所以在这一生中你能够洁身自爱不做伤害自我的事情。因为内心对自身的洁身自爱让心里面充满了本真的、充盈着的那种自尊自爱的尊和爱,呈现在父母面前,就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这是孝的第一步。
孝顺不是说什么事情都要听从父母,当你有跟父母意见不和的时候,即便你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是在道上,也要戛然而止,不能对父母大呼或者反驳。然后等到在适当的时候,你再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给他们好好说。孝顺不是在主见和道理上,而是在气息上。也许在这件事情上,你是对的,也许长辈是错的,但孝顺在于你能够不去凭借着对和错而强求,没有了那一份在气息上的攻击性,而是保持自己的一份中和之气。这一份中和之气里自然包含着孝顺,就像是王阳明讲的未发之中,你在一个中正的地方,五气调和,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形式面对着长辈。这个时候,长辈也自然而然地会豁然开朗。然后,也许都不用你再说出来,长辈自己就已经扭转了心态,这就叫无为而治。
中国的孝道之所以称为道,而不仅仅是一个孝,就在于它也是炼道之法,它炼的是人的这一份和气和中正,抹掉你的偏执,抹掉你的有为,抹掉你自认为可以争取和获得到的小气象而自然而然获得了大的气象。大的气象就是在你的无为之下,真正的大道理会自然不期而至,当你不执着于小象的时候,大象一定会自然到来的。它会到来到小小的家庭中,会到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中。在工作的团队里,它会降临在每一个团队的成员里。在竞争双方的局面中,它也会到来。只需一人心存大道,只需一人修炼大道,大象就会自然到来,它会到来于竞争对手双方的每一个主要负责人的心中,然后,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所有的可称为道的,归根结底的修炼都在于抹掉自己的小象而让大象降临,都在于抹掉自己小小的有为,而让无为自达。通过无为,万事万物自然而然达到了该达到的境地和去到的地方。
095 跟爷爷奶奶聊天后,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中国文化这么有兴趣
我们孝敬父母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父母其实永远都活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的情绪、爱好,甚至他们做的很多事,留下的很多信息,都以DNA的方式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以为自己用半生时间活出了自己,其实非也,我们一直活在家族的排列系统中,我们只不过是祖先一个反复的延续。
而我们又会以自己的方式作为桥梁和中介,把活在我们身体里几十万、上百万人的过往经历给了自己很爱的孩子,他大概也会用很多时间来反抗你,折腾你,让你痛苦不堪。如何斩断这个轮回,就要在孩子面前“演”给他们看,我们如何洗心革面,孝敬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果我们现在不这样做,大概率事件,将来孩子就会用我们对父母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为什么孔子要求一个人有技巧、有章法地孝敬父母?其实,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未来我们与领导、合作伙伴、贵人相处的预演。你很难想象,一个在家呵斥、抱怨父母的人,会有一个不被抱怨的领导。因为抱不抱怨上级、抱不抱怨父母,与他们值不值得抱怨没有关系,而是我们要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这中间不光有心法,还有做法、说法。
099 你身边那群乐观的人,才是帮助你穿越时间囚笼,迈向胜利的真正力量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焦虑,请屏蔽那些给你带来焦虑的朋友。媒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哗众取宠,如果不是一条会给你制造焦虑的新闻,它如何赚取你的点击呢?从技术上来说,这是媒体从业者了解的基本心法,现在许多自媒体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夺取眼球。
我们是世界的投影,世界也是我们的投影,我们和世界彼此以奇怪的方式相互影响着,相互调频着。尽管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所生的时代,但我们作为有觉知的高级动物,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你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环境,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那么多君子,怎么会有子贱这样的君子呢?”因此,他是环境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本篇借由君子对君子的影响,引发出一个讨论——你是受你朋友影响的结果。
在《论语》提倡的以同情心和共感力为基础的底层代码之上,向别人学习,向环境学习,了解种种调频方式,甚至对自己觉察,对自己的缺点发觉、醒悟,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借由后天的修正达成整个故事线代码频率的重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你是自己的主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读书、自省……来完成思想的跃迁,以及生命状态的提升。
100 那些给我们带来世俗幸福的东西,有可能正在拿走我们另外一些东西
你必须恰当地觉察自己幸福的源泉,然后警惕那些会给自己带来所谓世俗幸福的东西,有暗暗地拿走你另外一些东西的可能。而那些可能被拿走的东西,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滋养自己、最能够让自己与整个宇宙同频的东西——身心、无畏、同情心与正直。
真正的知识有什么用?第一,它会让你感到快乐,会让你产生一种与整个宇宙同频共振的颤抖感;第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合乎道统的道理,可以沿着时间的维度帮助我们看清未来。在未来到来之前,你已经站在了等待的路口,所以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就会变得很从容。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子的意思是,子贡就像是宗庙里盛小米的玉器,是可以为苍生带来财富,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好的器物,可以成为国家栋梁。这句话说得很高级,孔子没有直接说子贡是不是君子,而说他是一个非常美的器物,联想到“君子不器”这句话,换句话来说就是“器者,非君子也”。
为什么孔子会觉得子贡还不是君子呢?要成为一个很成功的政治家,或者很成功的商人,中间一定得放弃点儿什么。在孔子眼里,可能你放弃了某种真诚,也放弃了某种同情心。做政治家和商人,都必然涉及所谓的竞争对手,你的胜出就是对手的失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孔子用这样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他对终极善良、美好状态的向往——你可以做不到,但不可以不知道,你需要了解在人间世有这样一种敦厚、朴实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很可能是你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政治家的一种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