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津自知者明也:回来,记录一些辟谷碎碎念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07:46: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马拉雅有声书《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
    比较喜欢的章节内容简要记录

    028 失眠是我们一个最忠诚的朋友,它诚实地告诉我们身心正在发生的事。

    通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整个宇宙当中的一个实验室,去体会万千世界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层面对这个实验室的影响,然后感受这种变化的起承转合、成住坏空,你就会发现自己永远携带着一种宇宙时空变化所带来的欢喜,这可能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更接近生命的文化,或称之为“尊重生命的文化”。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什么?除了学骑马,练习驾驭之术;学弓道、箭道,练习射箭之术……除了这些以外,学习生命的观察体会之道,然后练习这个节奏感,这也许是我们毕生最重要的功课。

    如果站在这个维度上去看待呼吸,你就会发现,它居然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练习模型。传统意义上打坐最开始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调息,然后降伏其心,让自己狂野的心慢慢地变得不那么躁动。平和,反过来就是和平。一个平和的人,才会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一个平和的太太,才会有一个和平的家;一个平和的妈妈,才会有一个眼睛里面充满了安全感的孩子……这一切,居然是从调息开始的。

    029 直面曾让你恐惧、烦恼的时刻,然后作为过来人,理解接纳曾经的自己

    怎么和小时候的自己和解,催眠冥想。

    030 勇敢坚持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所谓回报,不过是你做对的事的附加值

    频繁换工作~~小时候频繁转学
    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足以影响你坚定的内心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你未来最年轻的一天&过去最成熟的那一天

    031 是能力,而不是知识让我们获得快乐

    获得快乐来自一件最重要的事——拥有某项技能。知识的学习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焦虑,只有把你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转化为习惯,甚至转化为不假思索的熟练技能时,才是真正意义上获得快乐的入手势。是能力,而不是知识让我们获得快乐。现在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很焦虑,其实这恰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技能可以让自己获得享受并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感到快乐。比如让小梁最快乐的事情,居然来自一项我锻炼了十多年的能力——聊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很奇怪的能力源泉。其实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循礼——万物背后的游戏规则,哪怕是对待往生者。待人接物、观察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情绪的生灭……这一切都是技术活,并且需要锻炼。哪怕你只是学了一点儿东西,但只要把它练到出神入化,也是几于道的。站桩、打坐、抄经……

    034 其实我们的很多能力借由唤醒获得,尤其是那些超越练习的能力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本,就是延绵在身体里的基因,是我们的种子,也叫DNA、灵魂、信息体、阿赖耶识、业力等,它其实是一个信息集合体,里面聚集了我们所有祖先的记忆,祖祖辈辈的信息借助我们的身体,完成一个往下传递的恒久主题。

    我们每个人的DNA都是一个全息底片,里面所能够承载的记忆其实是非常多的来自其他灵魂的记忆,包括一些曾经练过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很多能力都可以借由唤醒而获得,而非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把“祖先能力的数据包”调用过来直接使用。你所有的创新都必须根植于一股巨大的支持你的力量,所以你要学会连接上那些你内在承载的所有祖先灵魂(基因)的信息、记忆、信念、趣味等等的集合。

    【君子务本】就是要明白你是几十万祖先凝聚下来的产物,这些人所有信息的聚合体,就是你的本。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自己处在几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能量的贯穿和信息的汇聚里,才能感受到与世界同在的同频感,这种同频感,就叫“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对自己所处的整个巨大的生命共同体的序列,要表示尊重;对这整个生命共同体的所有力量和过往,要表示接受。这是仁,是一种内核——我们与生俱来的与天意连接的隧道,也叫爱,是同情、同理、共振的爱。

    036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够忠于别人,其实是因为不忠于自己

    我每天读《论语》的时候,都感觉在扇自己的耳光,因为每句话直戳心窝。当我开始承认这一点的时候,就舒服多了,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道德,最多是用来贴在自己身上的金条,而不是扔向他人的板砖。

    我常常想,当我们读完《论语》之后,知道自己做不了君子该如何呢?幸好我以前学过《庄子》,只能说知道自己做不到,也比不知道强。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就慢慢做,但是得接受自己、清楚自己是做不到的人。知道自己做不到,和不知道自己做不到,是有境界上的差异的。

    在我们问自己是否忠于别人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忠于自己?很多人的身心疾病,本质上是因为不忠于自己身体的反应和感受,也不忠于内在真正的发愿造成的。“忠”字,一个“口”,一“竖”,下面是个“心”,一以贯之,将心注入。

    我在想,一个人忠于自己和他人,是否矛盾呢?可能在终极层面上是不矛盾的。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够忠于别人,其实是因为不忠于自己,如果我们真正忠于自己的话,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想得到的东西。

    那个真正值得我们忠于的自己,其实要求很简单,大部分时候我们如果能够忠于那个简单的自己,是不需要太多地迎合他人的。没有太多需要迎合的人,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忠于的人,就不存在忠还是不忠的问题。

    当我们在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句话的时候,要做到这三件事——忠、信、习,就会倒逼我们去做减法:不应该结识太多向你要求“忠”的人;不应该有太多的朋友;不应该学太多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发现所谓“断舍离”的本质,是把自己真正想要见的人、想做的事落到实处的必然反映。忠、信、习是经历很多之后,为了要达成而反过来做了减法的人,才可以说的。

    你准备放弃什么?因为没有放弃,就不会有真正的获得。

    044 始乱必会终弃,后来的一地鸡毛,往往都是开始时没有认真选择的结果

    其实我们到世间来是“了缘”的——了结以前不小心在无明之中结的种种缘,了了就干净了,干净了就清明了,清明了就自在了。究其根本,儒家学问是在讨论如何借由修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达成我们与自己、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状态。晚上睡觉之前,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学会减少承诺,减少选择,减少爱,减少种种结缘,要学会断舍离。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三句话说的是,当你在承诺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本身靠谱,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当你和别人亲近的时候,本身还保持着节制,就不会有太多的挫败感;当你选择朋友的时候,谨慎地选择,而不是滥交,那么你们彼此的关系就可以像一家人一样长长久久。这三句话的前提都叫作“慎始”——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非常地谨慎。

    儒家有句话叫“慎终追远”——一件事开始的时候很谨慎,反而会走得比较远,也不会受到种种困扰。99%后来注定不可能做下去的事情,刚开始就不要做。就像巴菲特说的,如果一只股票你不准备拿十年,那就不应该买。我常常对一些出来创业的小朋友说:“如果这件事情五年之后你不准备做,现在就不应该开始做。不要骑驴找马,做一件事就做一件事,哪怕慢一点儿,这才是最省力的一条路。”

    始乱必会终弃,后来的一地鸡毛,往往都是开始时没有认真选择的结果。 没有认真想好之前,就不要随便开始,因为每一次的随便,都会造成各种不方便。不要随便交朋友,因为我们的心就这么大,装不了太多人,每来一个新朋友,就要挤出一个旧朋友一个人没有太多朋友并不是坏事儿。

    做事情开始的时候不严加选择、不提高品位,就会随便,你的能量损耗就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呈指数级增长,后来搞不定了就注定会“崩盘”。所以,做事情在最开始做的时候有所节制——把自己的要求提得很高,是对后来把事情做得简单顺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045 任何事情一旦让你感到太舒服,远超平均阈值时,它就会形成一种绑架

    初级刷新,是每天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一样;高级刷新,是自己知道自己又不一样了。我们所有自我刷新的结果,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自己相合、与内在的祖先相合、与亲密的爱人相合、与所在的环境相合,甚至与自己的未来相合。

    一辈子把一件事里面的很多细节琢磨透了,每天在看不见的地方隐秘地获得它的内生性成长,是刷新自我的另外一个境界。所以,不是要变得不一样,而是促使内在不断地打磨和突破,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迎接新的边界。超越了自己之后,你才能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如果你不能每天扩展自己的边界,也许就会对那个一成不变的自我充满厌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如果一个人吃得太饱,就会有种从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厌离感。吃饭吃到刚刚好的时候,是你和食物之间发生关系的高潮。当你吃了一点儿东西,但又不是很饱的时候,神经的敏感度是最高的,求学读书,也是最有吸收力的。放到睡觉这件事上来说,也是最具“睡力”的。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有些事一旦让你感到太舒服,以及远远超过一个平均阈值时,它就会形成一种绑架。不要贪求物质生活的过分享受,要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敏于事”的意思是想起来一件事该做,就立马做,干才是本质。“慎于言”——少说话,你所说的一切,也许将来都会令你后悔。“就有道而正焉”,要靠近有道的朋友,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

    我们从这四句话里读到的不仅仅是求学,更重要的是读到一个内生性的自我成长的洞察,和一个不断刷新内在自我版本的意识。

    046 一个财务自由的人,会如何应对比较穷的朋友在饭桌上买单的冲动

    贫穷与富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缘和合,贫富很难控制,但在这种状态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对那些自己暂时不能够决策的事情坦然地接受,在这样的状态下,有意识地主动选择你可以选择的应对模式,这叫自由。贫富只是一个“相”,对于内在的本质无损。

    做人、做事、做学问,从打磨出样子到提升境界,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其实有不断优化改良的空间。人生的前半段已经把“型”塑造出来了,后半段需要打磨的是细节。人生的后半段拼的主要是细节,拼的是在切磋琢磨之后的那种细腻,只有同等段位的人才能体会到个中差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富而好礼”和“富而无骄”相比,差异在哪里呢?如果一个人不仅不骄傲,而且有钱之后还变得更加谦卑,那是因为他知道如今获得的一切只不过是种种偶然的因缘,属于福报的一部分,因此,他会非常恰如其分地、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得体的尊重力。

    047 许多太太从不理解她先生内心对她唯一的请求,让我回家沉默一下

    深刻洞察对方,会掌握更多的生命主动权,一个高级的人,应该不那么渴望被人了解,因为他知道,被人了解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快乐。一个活在安全角落里细细观察众生的人,自有一种安全感,也自有一种成就感。认识一个人五年后,还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认识一个人五分钟,就已经知道他的前世今生。这两者对比,你觉得哪个更有意思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用担心人们不了解自己,最害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可以让你放松地在他面前沉默,你不用担心不说点儿什么会使彼此难堪,他也不担心你沉默是否是因为有别的想法,你就可以和他长期相处了。

    许多太太从来不理解她先生内心对她唯一的请求——“让我回家沉默一下”。一个女人,如果能够做到让她的男人在她的身边沉默,那得付出多么大的智慧。你得有多么大的耐力与宽容,才可以让他放松地在你面前沉默呀。

    由于现代社会评论方式太发达,人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评论某件事突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这种匆忙地表达自我的背后,很显然是从来没有得以真正表达自我的恐惧。有些人很害怕沉默,于是匆忙地找话题去填满话与话之间的空隙;而另外一些老朋友,会享受这种彼此都不那么着急地表达,而是观察、体会对方,享受那个留白处的空隙……

    一位最优秀的主持人,首先要学会倾听,甚至有些时候学会不提问。聊天聊到中间出现空隙,是需要境界的,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有如书法、绘画的留白。因为只有在这时停下来,前面的声音和情绪才会被抛出去,形成一种惯性——那种思想的抛物线,因人而异地刺激着彼此的神经,各自高潮,分别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原来《论语》真的是中国人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法、总纲。

    050 做一个纯粹的坏人是很难的,你我都做不到

    当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时候,就和这几千年来人群当中,最温厚、最善良、最好学、最值得尊敬的灵魂共振了。因此,两个人的沟通和交流往往不是从道理开始的,也不是从行为开始的,而是从情绪上的同频开始的。team building团队建设就是让彼此之间产生某种振动频率——趣味上的趋同性。

    如果你相信吸引力法则——彼此之间同气相求、同频共振,就会吸引那些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你不断地让自己内在的频率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就会带来“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就是你的朋友圈、你旁边的人都不是那么依赖技巧和机心的“笨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如果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策、法规诱导人民,用刑罚约束大家的行为,这样来管理一个国家。人民会为了避免受到伤害而遵循你的规则,但内心没有羞耻感,他们只是趋利避害。

    如果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将心比心地‘调频’,以尊重的方式请大家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别人就算犯了错误,不仅仅会努力地改正,更重要的是,他会产生一种羞愧感。”

    其实,羞愧感是一种非常正向的能量。羞愧感不仅仅来自道德,也来自感恩;来自于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来自自己犯了错误以后,错失了爱的那种感觉。所以羞愧感是一种非常真诚的情感。一个有愧疚感的人怎么都不会太坏,而且愧疚感往往会让我们流出真诚的眼泪,这种眼泪,其实是一种会让人感到幸福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成不成功,就是看能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产生羞愧感——不是在道德层面。羞愧感来自哪里?来自你让他看到你的努力;你让他看到你所有真诚的付出;你让他看到你的努力和付出是如此地无私……



    057 我亲眼目睹了一位广东老板如何用一碗鱼翅“收买人心”的全过程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在UI领域里,你很深入,这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过,如果因为这样,让你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经营者、好的管理者、好的空间设计师……这就是一种伤害。

    当然,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从事其它行业。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隔事不隔理,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最终深入一个点,并且击穿它,产生一种与所有领域都能够全然连接的能力和境界。这是单点深入之后两种不同的结局,不是不可以“异端”,而是“异端”要走回圆环,世界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形。

    真正的大师,可以用很平凡的话把一件事讲清楚,尽可能不要用专业术语,把一个东西讲到所有人都能理解。对于那些想要找一个厉害的人来崇拜的人来说,也许你那种尖锐的、不接地气的、异化的表达,会满足他的需求。但对于真正有菩萨心肠的人来说,他真正想把自己的观点、研究结果分享并帮助到更多的朋友。这其实是一条与前一种人相反的道路。

    衡量一个人最终会不会超越他的专业标准,就是看他能否变成一个说人话的人。不管你做什么,最终能否用一种别人不觉得特别厉害的方式,呈现出你的界面很重要。

    还有一种人是,你刚开始接触他时,觉得好像他跟自己差不多,只比自己好一点儿。但十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跟他相比,还是差了一点儿。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写的,真正的轻功高手并非一下就从你眼前消失,而是你看着只跟他差半步,却永远追不到他。他能控制自己距离你刚好半步之遥,这是不是一种很厉害的境界呢?

    子“行不言之教”。这位老板没有讲任何关于商业的逻辑、赚钱的哲学,而是全在一两个细节里传递出来了。其实,这就叫真正的商业正道。他不需要提出那么多概念,他没有“异端”,你在他身边感受不到任何特别,他是这样做的,是这样传递的,也是让我们这样感受的。幸好中国民间还有这么多潜藏的商人,以一种没有存在感的方式,支撑着整个中国商业的基础。

    058 小时候外公的一句话,让我受益终身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知道,是一个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另外一个境界。了解自己的认知边界,觉察自己心智模式的局限性,是你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前提条件。

    你知道自己永远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所以你才会保持谦卑,保持敏而好学的心态。关键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现自己还可以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的更多可能性时,你才会对自己内在的丰富性提出永无止境的要求,“我慢”就去除了。

    而且当你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执也就去除了。“我执”就是对自己以前做事情的路径和方法的依赖,当你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方法可以同时达到这个目的,就不会那么深深地我执了。

    如果我们能够时时提醒自己“我不知道,我还有很多不了解的情况”,最起码你会觉得自己旁边的这些人都是很可爱的。学《论语》真是一件让人心生愧疚的事,因为每一天的学习对照自己的行为,说出来都觉得不好意思。

    在与谁交流时,你会在不经意间察觉到自己生出来的“我慢之心”?

    063 与上级的真正良好互动,应该是什么样子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什么叫“非其鬼”?就是你拜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祭祀对象,其实包含着某种谄媚。如果你见到的是佛陀的金身,下跪是基于对他所提出的价值主张而心生感动。你在拜的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对他所提倡的价值观的认同,这种状态就不叫“谄”。

    咱们做一下换位思考,假如你有机会坐在被拜的位置,有人来拜访你,而且拿了很多礼品,滔滔不绝地跟你讲他遇到的许多困难,希望你给予帮助。也许你很慈悲,愿意帮助他。

    如果这时来了另外一位朋友,他告诉你:“我以前读过你的书,你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和我生活中的体验相互印证,我经过这件事后,越发觉得你在书中提到的观点之精妙。我今天来什么都不求,就是想告诉你,我太喜欢你的观点了。这个喜欢,不需要任何回报,仅仅是感谢,仅仅是因为隔着时空,我们能有这种共鸣,让我觉得太美好了。”

    佛是我们更好的内心的投射。所以,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将这句话降维到人世间,你就知道如何与上级相处了。真正的良好互动,是对领导精神的学习与贯彻,并与之遥相呼应,发自内心地在他的精神世界寻找你能够与之共鸣的地方。

    本篇我们学习了两句话。“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你真的要拜,你得拜他所提倡的主张,你要与他共鸣、共振,而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见义不为,无勇也”——你想要见义勇为,也要有相应的智慧。

    065 许多家长过早地让小孩子体会奢侈的生活,这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过早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后来的反作用力是很可怕的)

    年轻人很容易因为拥有书本上的知识,而带来一种觉得自己了解世界的心理假象,这种傲慢真的会影响我们脚踏实地去做现在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不要好高骛远,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其他事情自然就会来。

    小学的一篇课文《项链》,主人公由于没有与自己欲望相匹配的经济实力,也没有经济实力所对应的心智模式和社会角色,所以当她拥有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最后带来的反作用力是很可怕的。许多家长过早地让自己的小孩子体会奢侈的生活,这其实真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做出一些超越自己社会地位以及角色与身份的事情,其实这都是一些很不吉祥的状态,因为会引发“德不配位”。过早地把自己放在一个本来还没有达到的状态里,那种不协调、那种可能引发妒嫉、那种因为角色错位而滋生出来的傲慢,最后都会成为种种冲突。

    很多朋友对孔子太过强调尊卑次第、序位不理解,其实问题不在当下,而在于这颗种子播下后,会逐渐长大,它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孔子总是从微端的事情、发乎于萌芽之前的状态,就已经看到这个态势将来的走向,这才是可怕的。孔夫子对一个人现在的心智模式、行为模式导致后来会长出什么样的结果很敏感,他对人世间的种种情况极其练达,对人性的妒忌、傲慢都充满了深刻的了解。

    当我们读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时,要常常问问自己:“我守住了现在自己的这个位置了吗?我是谁呢?我们是不是做了非“礼”之事——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069 这世界有神还是无神?孔子的答案极为精妙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自己的祖先,有如祖先在现场那般;祭祀各位神仙,有如神仙在现场一样。孔子说:“如果我们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他在上面坐着,只要你心里想着,也按照他们坐在那里的方式去体会和感觉,他在不在不重要,你觉不觉得他在比较重要。”后来我发现,其实这句话把焦点拉回了我们内在的判断。

    这句话很高级,到底孔子是一个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呢?他说的是“如在”——就像在那里一样,他没有说有或者没有,所以他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论者。华杉先生把它称为“如有神论”——就像有那样。精妙啊!高级啊!他用了一个“就像有那样”的观点,点出了有和没有中间的一种状态,既被两者包含,又包含两者,同时又好像不属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这种若有若无的中间态,是一种创造性的思考。

    到底你的老公爱你还是不爱你呢?聪明的女人会怎么做呢?她们的做法是“如爱我”——他爱不爱我是他的事,我对他就好像他爱我那样做出我爱他的反应。这叫“如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已经不那么在乎他在不在了;他爱也好、不爱也好,是当他爱我的时候“我”该怎么样,这已经与他人无关了,于是就没有了推诿、没有了对策的讨论、没有了应不应该……这是你内在世界的投射,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状态。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终于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但也许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异化了。另一种做法更直接,你先在内在有如已经成为那个有魅力的人,用那样一种角色感,去想事情、做事情,待人接物方方面面,从而呈现出自己的魅力状态,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的速度要快得多。

    南怀瑾: “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法身如来是不生也不灭、不来也不去、不死也不生,它是永恒。

    071 专业精神可以让一个人不谄媚,连谄媚的微表情都不会有

    儒家精神——人格上独立,姿态上谦和,专业上过硬,三者缺一不可。虽然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那是在做事的次第上、在意见的统一上,在人格上并不是这样的。我服从你,并不是因为我在人格上服从你,而是因为我服从天道。在这个次第上,当你是我老板的时候,我尽量按照你的标准做事。

    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夫妻、工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彼此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追求,也有自己的专业和能力,但还是在工作、伦理上保持着次第和纲常,守住自己的位置。这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我可以尊重你,而且非常尊重你,但我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

    真正的君子把事情做了,只拿自己做这件事份内的报酬,做事时按照事情本身的规律去思考,而不是完全按照领导的意志去执行。但更高明的人可以把领导的意志与客观规律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度,反向影响领导。这中间有太多的技术、道理、情绪管理,乃至人格魅力的因素存在,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非常困难。

    一个专业人士,一个君子,是外柔内刚的。一个人既要专业,又要独立;既要谦卑,又要自信;既要温和,又要坚定……这中间的尺度拿捏很难用一种标准来说明,它其实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虽然这样的现象很少有,但了解一件事存在本身,可能就是我们对这件事致敬的开始。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问孔子:“与其拜‘奥’(屋子的西南角,通常指神居住的地方),不如亲近’灶’(灶王爷),对吗?”“你与其天天跟最大的老板卫灵公沟通,不如跟我聊聊,咱俩成为一派,这不是更好吗?”孔子说:“我谁都不拜,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在天上的‘积分’少了,拜谁也没用。”

    072 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今天的事做好,明天就会更好





    073 你之所以喜欢某些人,是因为你知道他很有料,但他从来没有显现出来

    当一个人需要在某方面强调他的特点时,其实是一种隐隐的不自信的表现。你之所以喜欢某些人,是因为你大概知道他很有料,但他居然从来没有显现出来,甚至很害羞地要隐藏自己的优点,这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不是基于利害关系,不是基于利益,不是基于得失,而是基于美。含蓄是一种美,对于懂得的人,自然就会懂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在古代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社交方式,你只要射中那张皮就行了,不在乎能不能把皮射穿,显得很猛的样子,大家不需要跨等级比赛。都是玩儿嘛,能射中就行,不是比谁更勇猛,因为在比谁的力气大的过程中,那种傲慢、自信、“我比你强”的攀比心就出来了。君子可以比赛,但要以不激起自己和对方的傲慢心和憎恨心为原则。

    孔子在这一段关于射箭的论述里,表面上在讲不要炫耀你的力气很大,不要刻意追求最好的效果,其实他在传递一种有趣的章法、一种含蓄而有度的状态。你的厉害、你的了不起,可以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来表达,没必要伤害他人,在尊重对手的情况下,让别人由衷地尊重你,不仅仅因为你做得好,更因为你做得漂亮。

    你可以欣赏一下弘一法师的字,年轻时写得非常有气势,写着写着,越写越古朴,越写越没有让你看到“筋皮骨肉”,力量、野心、智慧全部都没有,就是简简单单的清凉、善巧、欢喜。

    最好的歌词没有那么多让你觉得无法理解的拗口绚丽,好的歌是不会努力地煽情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情感流露,只给那些听得懂的人听便好。李宗盛在《新写的旧歌》里有一句歌词,聊到父子关系:“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歌,总能够激起每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


    076 人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错误,却忘记了解决问题

    人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错误,却忘记了解决问题。对于已经形成的过往的问题,先搁置,从现在开始,努力寻找更好的方向,不要纠缠于问题,不要追究是谁的责任,而应该把焦点放在现在我们怎么做可以让这件事变得更好上。

    人呐,就是前半生在错误中学习,后半生在带病中延年。不要老想着把一件事挖出来铲除干净,问题是不能完全解决的。不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决绝,对于那些人们曾经有意无意犯过的错误,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对身体的疾病也是如此。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事已经定了,就不要再随意去改变它;有些错误曾经犯过了,就不要再去翻旧账。否则会引来一系列不可控的变化。孔子在鲁哀公和宰我的对话里,传递着一种史观——国家就跟人的身体一样,怎么会没有问题呢?如果你把每件事都处置得很清楚,也许当下这件事解决了,但生态平衡被打破了。

    078 让小朋友拿着笔去看书,他们会在读书过程中生发出自己的孔子、庄子

    读书的乐趣不仅仅要揣摩作者的原意,同时也要借读书引发自己的联想,反观自我,拿支笔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当时的感受写下来。也许与作者的原意是有差距的,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因此发展出了自己的联想,于是你内在的想法就和这本书长到了一起,也和这本书的作者的思想连接到一起,成为思想上的生命共同体,如油和面。

    杭州一所很好的民办学校,叫“栀子书院”,据说有位蒋老师是杭州非常了得的人物,在他的课堂上,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听他讲《鬼谷子》《孙子兵法》,都可以张着嘴停在那儿十五秒。他告诉孩子们: “你们现在玩电子游戏,家长是挡也挡不住,但请你们玩游戏之前先去看看原著。比如你可以玩《三国杀》《王者荣耀》等游戏,但你得知道原著是怎么讲的,你得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金庸的很多小说都读了。然后想,如果有一天,你来做这款游戏的开发总监,会怎么改编原著,以此来设计人物故事情节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对于不熟练的事,要先学习,小步试错,快步迭代,一步一步地进行创作;但对已经熟练的事,只要有套路,就应该知道怎么做——先高举,然后流畅地高打。因此,对于反复的、熟练的事情,应该采取高开高走、延绵不绝、齐声和鸣,然后适时地给予收手这样一种策略。任何一件事往前发展,如果不是因为势能大,那就一定是因为动能够强,否则它就会停滞,一停滞就会淤滞,淤滞之后就会生出种种错乱。

    081 做一个真诚的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你是否真实地了解自己内在的好恶呢?你是否真的因为提升了自己的生命状态之后,理解了什么东西值得“好”,什么东西必须“恶”呢?而这种好恶许多时候可能跟钱没有多大关系,它是生命维度的提升,它与大道有关,与品位有关,也与心中的能见度有关。一个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其实有种向下不兼容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坦然地做到把自己的好恶都写在脸上,也许他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但起码他是一个与自己和解的人、与自己统一的人。我们之所以朴素得起、淡泊得起,不是因为品格有多高尚,仅仅是因为品位很高,不苟且,要么就是最好的,要么就不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那些与自己的内心全然同齐的人,甚至他的潜意识和意识是一致的,好恶是一致的,说的和想的是一致的,这样的人才是仁者。孔子是一个“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公平正直来回应怨恨;用恩惠来酬答恩惠的人。并不是小梁以前所认为的不讲原则的好,努力让自己与所有人都交朋友,与所有人都能达成某种和谐关系的中国版卡耐基,孔子还真不是这样的人。

    也许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广泛的紧密社会,太多人与不同层面的生命状态进行了很紧密的连接;太多人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太多人让我们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好恶,加之种种所谓教养的缘故,令我们没有办法辨别内心真正的好恶。这些都是对我们生命的损害,最终,它会在梦里呈现出来。

    有一种人,不需要讨好谁,甚至不需要讨好自己,他们吃得很少,用得也很少,但内在的“骄傲”却是一直在的,因为他们不求你,所以呈现出了一种真正的勇气,他们如果喜欢一样东西,那就是真的入了他们的法眼,真的在他们那个频率上的。他们会很真诚地喜欢,不计代价地爱,而对那些被强行塞到自己面前要接受的生活(或者是人,或者是状态),他们可以全然放弃,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生命状态。

    086 穷自然有穷的价值,匮乏自然有匮乏的力量

    不管在艺术领域里、还是在创业的领域里,好多人真正的能量是在最开始那几年不求回报、不考虑待遇,仅仅想用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心中最美、最善、最牛、最好的状态致敬。他们内在的力量喷薄而出,创作出来的东西,无论是企业还是艺术作品,都是最好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立下志向,追求真理、追求伟大的使命感,但同时又耻于自己现在的待遇、饮食、衣服,对这些斤斤计较,那还是不要和他谈论大道了。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宣称自己有使命,但同时对待遇要求很高的人,还是不值得深聊啊。

    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破茧而出,超越他的能力半径,超越他的阶层,推动世界的改变?唯有一样东西,就是深深地相信自己的使命,深深地洞察趋势,并且全然地相信这种趋势。最开始那种不求好吃好喝,不求功名利禄,仅仅把事情做到极致的闯劲儿,是有力量的,是有原始力量的,是有穿越宇宙时间的力量的。

    088 做个小人其实是生命的常态

    一个人活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稻盛和夫先生说,如果我们有灵魂的话,我们希望自己的灵魂在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略微重点儿,哪怕只是一微克。这句话放到《论语》中的语境就是说,我们希望自己身体里小人和君子的比例略微有点儿提升和改变。君子和小人不是两种人,而是我们身体里两种生命的面相,我们此生要做的事,就是略微提高身体里君子的比例,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你会因此更加尊敬自己。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是说,君子总是在想如何让别人舒服、开心,而小人总是对自己的舒服、开心有种深深的眷恋。君子总是设想自己做这件事,到底会不会触犯刑法,而小人总是容易陷入对好处、便宜不占天理难容的感觉里。

    小梁认为,我们总是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这种做法本身就错了。否则,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活在“我就是个小人”“我这辈子都做不了君子”的绝望中,甚至还会找理由为自己成为一个舒服的小人进行美化,在灵魂上给自己弄个“美图秀秀”。大部分时候,我们怀着“土”(所居处之安),这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年岁见长;随着大部分欲望得到满足,或者真的绝望,甚至不再有希望;随着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诸多无常,慢慢慢慢地把自己身体里小人的面相变得少点儿,君子的德行扩充得多点儿。

    大部分人的内心深处小人之心居多,偶尔我们会觉得君子之心亦美好,不要对自己大部分时候作为一个小人,既感到快乐又隐隐地悲伤,不需要,这是生命的常态。做小人的时候,我们在内心比较喜欢自己;做君子的时候,我们在内心比较尊重自己。当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在内心扩充一点儿君子的成分时,我们就会感到内在充满了“自己还不错”的成就感。

    089 你试着用半年时间在餐桌上尽可能地买单,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功就是施了力,并且产生了位移。成功就是你使出的力,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产生了有效的、足够的位移。能够让人产生位移的人,无不使用了「反之道」。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解释为依据,遵循。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总是遵循怎么对自己有好处的方式做事,得到的只会是报怨。

    有一个小男孩叫彼得,他的妈妈让他为栏杆刷油漆,彼得把刷油漆这件事从一份差事变成了一项娱乐活动——他跟其他小朋友说:「如果你们把自己的玩具和食物拿给我,我就允许你们用一用这把高级刷子,它能把栏杆刷得很漂亮。」

    布施,固然可以让我们养成不执着于贪恋某件东西的心智模式,而且它有一个副产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也许将来你会获得更多。大家都明白都这个道理,但很难做到,怎么办呢?小梁有两个建议:第一,你试着用半年时间在餐桌上尽可能地埋单(我发现在餐桌上主动埋单的人,后来都混得不差);第二,把表达的机会多让给同事。

    理论上来说,很多人在职场上都很希望能够表达自我,让老板看见自己做了点儿什么。其实,当一个人不断地为别人邀功的时候,收获往往是最大的。有一天,小梁在抖音上看到一条段子,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姐,怎么能够搞定一个笨蛋?」那个女生就说:「不与他争辩。」男生说:「不对呀,姐。」女生说:「对,你说的对。」所以,你会发现,不与人争,也是一种避利(避开自己要的利益)。

    090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没名有料,最差境界是有名无料

    你愿意要小钱还是大钱?你愿意当下有回报,还是有延迟回报?你愿意即刻用位置来证明自己的角色,还是愿意内在充满了之后,有一天迫不得已被提拔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但其实早已游刃有余?你愿意生活充满风险,还是愿意拥有更高的确定性?……这都是小人心态和君子心态的分野。读《论语》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见自己身上的小人。

    小人要的是贪,因为小人什么都没有,所以他总是希望可以获得更多; 而君子总是怕获得之后,德不配位,遭到更大的谴责。外在的名声、外在的待遇、外在的毁和誉,不是不重要,而是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关注的焦点,永远都应该是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能力、是否有充分的涵养、是否有充分的觉知……

    人生四个境界中的最高境界是“没名而有料”,真才实料的知识、能力、财富;第二个境界是“有名又有料”;第三个境界是“无名无料”;最差的境界是“有名无料”。 很多真正的大成就者往往都是和光同尘的,他们并不以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名声自居,往往关心的重点在于自己内在的价值是不是还在提升,对于其他人怎么看自己,反而不那么关心。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个人不应该担心自己是不是拥有好的地位、好处、待遇,而应该关心是什么在里面支撑着自己。一个君子不应该担心不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他的焦点应该在于如果被人知道了自己之后,有什么值得别人知道的,内在有什么东西真的能够撑得住自己。

    一些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告诉我,总是觉得自己凭什么可以拥有这些,这是一种病态,叫作不自信、自我不认同。有一段时间我也深刻地反省了,如是这般煎熬了几个来回以后,终于发现,原来常常觉得自己不配某件事,并不是病态, 因为表面上看,我们应该得到的和已经得到的,比自己内在的能力对应的价值高太多了。拥有这种心态最大的好处就是常常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如果有一天这些东西被拿走,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公平。价值嘛,总是要回归的。

    092 过年过节去你妈家还是我妈家?孔子的答案是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首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对自己都不忠的人,对别人的忠,总是显得不那么绵长有力量。一个真正了解自己、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人,才能忠于他所忠于的事业、忠于他所忠于的人,忠于他所应该忠于的一切。一个人之所以忠于一件事,不是因为简单的利益、短期的利害关系,而是基于长期对自己内在信念的坚持。

    关于“忠”,孔子是这么解释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你的所有作为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要发达,得先让别人发达;你要让自己有所成就,得先让别人有所成就——这是忠的核心要义。所以,忠不一定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心态体现,它也可以是自己对命运共同体,对伙伴们,对自己所奉献的领域,对自己的目标等等,那些一以贯之的同心同理的认同。

    孔子关于“恕”的解释,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落在自己头上的事,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一言以蔽之,“忠”“恕”二字都是将心比心之意。

    老知识分子身上的温润、坚定,对真理的追求、对身外之物的不在意、对自己内心认同之信念的坚持,甚至对跟自己同气相求的朋友之间的舍生取义,都焕发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人的面相。

    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烦恼——逢年过节为“去你家,还是去我家”而纠结。问题不在于节假日是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而是你是否在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同时能心怀对方放自己一马的感恩。回自己父母家过节,可以说行的是忠道;“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时,能不能心存一丝对对方的感谢,这叫恕道。

    真正的中道不是在中间找出口,而是找一个双方都不拒绝的解决方式,如何以第三方路线去面临是非对错的兼容性问题,其实这就是一种智慧。你不一定要落入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中,如果能同时兼顾“忠”“恕”二字固然好,倘若不能同时兼顾,就要创造出一种兼顾。兼容性的中道,“中”不是往中间走,而是往上走,把两件不兼容的事打抱到一起,重新创造出一种看似矛盾,但又能融合的心态。可能中国文化的真正秘密在于,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心胸、足够的想象力,就可以把对立的两件事抽离出来,整合成一件事。所谓成熟,就是把看似对立的情况变成一种你我共有的表述能力吧。

    094 为什么很多看起来挺成功的人,回到家很难跟父母温柔礼貌地相处

    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改变甚至拯救父母,其实他们不需要我们拯救,我们也拯救不了,他们有自己的命运。人家都已经这样活了六七十年、七八十年了,你才活了二三十年、三四十年,你要改变他,这不是扯吗?许多家庭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其背后原因主要是晚辈在类似《论语》这样的生活智慧教科书里受到的教育太少。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孝敬父母的时候,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委婉的提出建议,如果父母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就不要再提了,不能过度指责,不能对他们心生抱怨,仍然要保持尊敬。

    父母爱儿女是天性,因为儿女身上有自己更鲜活的记忆,但儿女无怨无悔的、温和的爱自己的父母不一定是天性,其实有时是需要后天的教化的。孔子在这句话里其实说明的是一种教化,如果任何事都顺着人本来的天性做,即只有了自然性,而没有了社会性和人文性,那么人与禽兽就没有区别了。孔子终其一生想要做的事情,都是帮我们从自然的那个天生天养的动物性里面,装一点点高贵的人性进去,他的伟大在这里,他有时候受人诟病的原因也在这里。

    Rama老师讲孝道: 如果大家读过孔子的《孝经》,他在阐述孝的时候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孝有三个阶段,孝有三个层面。第一个阶段是敬父母,因为我这个肉身是假借父母而来的。所谓的敬父母不是对父母唯命是从或言听计从或者是成为父母的仆人,而是指:爱惜你的身体,不允许你做任何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因为这肉身是你父母完整地给你了,那么你走的时候要把这个肉身完整地还回给他们,所以在这一生中你能够洁身自爱不做伤害自我的事情。因为内心对自身的洁身自爱让心里面充满了本真的、充盈着的那种自尊自爱的尊和爱,呈现在父母面前,就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这是孝的第一步。

    孝顺不是说什么事情都要听从父母,当你有跟父母意见不和的时候,即便你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是在道上,也要戛然而止,不能对父母大呼或者反驳。然后等到在适当的时候,你再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给他们好好说。孝顺不是在主见和道理上,而是在气息上。也许在这件事情上,你是对的,也许长辈是错的,但孝顺在于你能够不去凭借着对和错而强求,没有了那一份在气息上的攻击性,而是保持自己的一份中和之气。这一份中和之气里自然包含着孝顺,就像是王阳明讲的未发之中,你在一个中正的地方,五气调和,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形式面对着长辈。这个时候,长辈也自然而然地会豁然开朗。然后,也许都不用你再说出来,长辈自己就已经扭转了心态,这就叫无为而治。

    中国的孝道之所以称为道,而不仅仅是一个孝,就在于它也是炼道之法,它炼的是人的这一份和气和中正,抹掉你的偏执,抹掉你的有为,抹掉你自认为可以争取和获得到的小气象而自然而然获得了大的气象。大的气象就是在你的无为之下,真正的大道理会自然不期而至,当你不执着于小象的时候,大象一定会自然到来的。它会到来到小小的家庭中,会到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中。在工作的团队里,它会降临在每一个团队的成员里。在竞争双方的局面中,它也会到来。只需一人心存大道,只需一人修炼大道,大象就会自然到来,它会到来于竞争对手双方的每一个主要负责人的心中,然后,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所有的可称为道的,归根结底的修炼都在于抹掉自己的小象而让大象降临,都在于抹掉自己小小的有为,而让无为自达。通过无为,万事万物自然而然达到了该达到的境地和去到的地方。

    095 跟爷爷奶奶聊天后,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中国文化这么有兴趣

    我们孝敬父母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父母其实永远都活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的情绪、爱好,甚至他们做的很多事,留下的很多信息,都以DNA的方式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以为自己用半生时间活出了自己,其实非也,我们一直活在家族的排列系统中,我们只不过是祖先一个反复的延续。

    而我们又会以自己的方式作为桥梁和中介,把活在我们身体里几十万、上百万人的过往经历给了自己很爱的孩子,他大概也会用很多时间来反抗你,折腾你,让你痛苦不堪。如何斩断这个轮回,就要在孩子面前“演”给他们看,我们如何洗心革面,孝敬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果我们现在不这样做,大概率事件,将来孩子就会用我们对父母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为什么孔子要求一个人有技巧、有章法地孝敬父母?其实,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未来我们与领导、合作伙伴、贵人相处的预演。你很难想象,一个在家呵斥、抱怨父母的人,会有一个不被抱怨的领导。因为抱不抱怨上级、抱不抱怨父母,与他们值不值得抱怨没有关系,而是我们要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这中间不光有心法,还有做法、说法。

    099 你身边那群乐观的人,才是帮助你穿越时间囚笼,迈向胜利的真正力量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焦虑,请屏蔽那些给你带来焦虑的朋友。媒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哗众取宠,如果不是一条会给你制造焦虑的新闻,它如何赚取你的点击呢?从技术上来说,这是媒体从业者了解的基本心法,现在许多自媒体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夺取眼球。

    我们是世界的投影,世界也是我们的投影,我们和世界彼此以奇怪的方式相互影响着,相互调频着。尽管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所生的时代,但我们作为有觉知的高级动物,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你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环境,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那么多君子,怎么会有子贱这样的君子呢?”因此,他是环境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本篇借由君子对君子的影响,引发出一个讨论——你是受你朋友影响的结果。

    在《论语》提倡的以同情心和共感力为基础的底层代码之上,向别人学习,向环境学习,了解种种调频方式,甚至对自己觉察,对自己的缺点发觉、醒悟,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借由后天的修正达成整个故事线代码频率的重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你是自己的主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读书、自省……来完成思想的跃迁,以及生命状态的提升。

    100 那些给我们带来世俗幸福的东西,有可能正在拿走我们另外一些东西

    你必须恰当地觉察自己幸福的源泉,然后警惕那些会给自己带来所谓世俗幸福的东西,有暗暗地拿走你另外一些东西的可能。而那些可能被拿走的东西,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滋养自己、最能够让自己与整个宇宙同频的东西——身心、无畏、同情心与正直。

    真正的知识有什么用?第一,它会让你感到快乐,会让你产生一种与整个宇宙同频共振的颤抖感;第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合乎道统的道理,可以沿着时间的维度帮助我们看清未来。在未来到来之前,你已经站在了等待的路口,所以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就会变得很从容。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子的意思是,子贡就像是宗庙里盛小米的玉器,是可以为苍生带来财富,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好的器物,可以成为国家栋梁。这句话说得很高级,孔子没有直接说子贡是不是君子,而说他是一个非常美的器物,联想到“君子不器”这句话,换句话来说就是“器者,非君子也”。

    为什么孔子会觉得子贡还不是君子呢?要成为一个很成功的政治家,或者很成功的商人,中间一定得放弃点儿什么。在孔子眼里,可能你放弃了某种真诚,也放弃了某种同情心。做政治家和商人,都必然涉及所谓的竞争对手,你的胜出就是对手的失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孔子用这样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他对终极善良、美好状态的向往——你可以做不到,但不可以不知道,你需要了解在人间世有这样一种敦厚、朴实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很可能是你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政治家的一种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07:4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马拉雅有声书《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
    Screenshot_2021-02-20-07-42-04-964_com.ximalaya.ting.androi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07:4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早晨静坐记录

    2021.2.21 今天静坐70分钟,前40分钟散盘,后30分钟左腿在外双盘,接着再试图右腿在外双盘时盘不上,加之又到了例假前一周,状态开始滑落,所以索性就放弃静坐了。相比很久以前例假前一周的状态,进步非常非常大了,但只是和自己呆在一起时。一旦面对孩子哐哐用脚跺地、用手机凿桌子凿床的症状时,还是无法安然,控制不住时会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就开始骂人、开始无数的追问、开始发疯、开始自责、开始哭泣……

    2021.2.22 昨天早晨刚说完例假前一周,结果昨天下午就提前一周来例假了,和女儿拖延了两周正好相反,两人身体都难受,情绪都处于异常烦躁期,所以可以原谅自己那样的行为了。今天静坐更是简单,例假期间什么都不用做,只是放松身体就可以了,静坐了一个小时,大脑随着思绪跑,也就看着它跑了,无非还是孩子症状的问题,昨天在闭黑关群里一个群友分享的一段话让我很受益,附录到下面了。回想每次面对孩子的症状时,我所有的焦点都是我自己,所有的时空都是在过去和未来,要么是不断的寻找原因,要么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要么是对自己的抱怨和自责,即便偶尔在当下,也只能看到身体里无法化解的一团快要爆炸却无法疏通的说空却不空的一份存在,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无路可逃。昨晚和今早,深深的意识到,孩子症状当下呈现的那一刻,她只需要被接纳、被拥抱,不需要被理解、被说明原因,而我也不需要逼迫自己一定做出真实的动作,就那样一遍又一遍的在心里拥抱孩子、体会她的无法自控就可以了,只有在心里无数遍安静的去专注于拥抱孩子的动作,才能真正逃出自己思想的牢笼,逃出那些不断压抑自己的恐惧、担忧、焦虑、自责……

       闭黑关群里群友分享的一段话:
       在面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的应激反应模式就会马上跳出来:“这个问题怎么处理?”
       实际上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头脑的信念系统的操控下自动运作了———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并积极运用以往的经验去马上处理、回到安全的状态。
       这样,我们就是在重复着信念系统的运作,并不断地去加强它,给它充电加能量。使得我们更加地坚定这个信念,并不断地自动运作下去。
       这个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就是在这其中迷失了自己。跳脱这个现实轮回的方式是,在每一次遇到问题时,不是急着要去处理它,而是问自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个问题?”,然后在这样的反思中,回到内在、回到当下,以全新眼光和感受去看去经历,去觉悟自己。
          任何时候记得问自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个问题?

    2021.2.23 一来例假,整个身体就跟散了架一样,腰酸背痛,后腰更是像要折了一样。今天静坐一个小时,慢慢缓解一下身体的状态。来例假静坐时是最简单、最放松的,什么要求都没有,只要坐着就行,思想跑了也就跑了,也能看到跑的过程,也不太往回拽。更不用尝试双盘,腿偶尔麻胀了就单盘缓解一下,哈哈,单盘竟然能缓解散盘带来的麻胀,也是够有意思的了。

    2021.2.24 今天早晨静坐请假一次,因为昨天晚上听喜马拉雅有声书王觉仁《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听得太过瘾,一口气听到半夜12:30,因为太过兴奋,到后半夜2点多才慢慢睡着。白天听书太累了,快到晚上七点的时候突然间想静坐休息一下大脑,所以就双盘了40分钟,没想到比早晨静坐的感觉还舒服,稍稍有点很享受双盘的状态了,因为不是为了记时间,而只是纯粹的为了休息。

    昨天晚上老公又跟孩子的症状较劲,我很难受,需要去安慰自己那颗压抑憋闷的心,所以突然想起了王阳明心学。孩子几乎隔两天就买一支笔,但所有的新笔几乎都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使劲用笔尖扎桌子而废掉,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每次当我坐在边上看着孩子狠狠的用笔尖扎桌子的表情和行为时,我的心比针扎还疼,坐在边上耐心的引导孩子转向、减缓力道,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再坚持我就会疯了、哭了、骂人了。这几年来,我不断的追问老天爷: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让我遭受如此的折磨和煎熬?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得了这么严重的抽动症?我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变好?我已经这么努力的去改变了,为什么孩子还是如此?追问了四年零五个月,努力了四年零五个月,改变了四年零五个月,终于把自己熬到极限了,终于开始明白无论我做了多少追问,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而我一直都是那么的抗拒,那么的不接纳,那么的埋怨,那么的自责,那么的每一刻都活在过去和未来,那么的活在自己痛苦的思维世界里。最近几天,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正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转变,再也不去追问原因,再也不去期待结果,开始每一刻都在心里冥想着接纳孩子的每一个让自己煎熬的症状,开始冥想在症状的每一刻去拥抱孩子。我知道这里边蕴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我,只想看到生活中的美好,抗拒生活中一切寻常家庭中该有的矛盾,所以才会不断向内探索,既是一种逃避,但也却是一种寻求自我解脱的路。现在我愿意接纳家庭中所有让我感到痛苦、压抑、憋闷、逃避的每一个互动,愿意去面对所有老公和孩子之间让我感到压抑和痛苦的互动,愿意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愿意面对老公的负面情绪,我愿意完全敞开自己,我愿意把自己的黑暗全部拿出来晾晒,我需要让自己长大,我愿意让自己长大。

    2021.2.25 今天散盘40分钟,一次性双盘30分钟。由于老公参与健步走兑换的奖品“喜马拉雅三个月免费VIP”到2月底就到期了,所以这两天加紧在听里边的有声书,恰巧昨天发现了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一听就上瘾了,顺藤摸瓜,找到了《张庆祥讲传习录》,收听446.6万,一共234集,免费VIP还剩4天,怕听不完了,所以今早边静坐边听这个节目了,结果静坐时浑身发颤,体会着节目里讲的身体里的那股炁,反应很明显。

    2021.2.26 今天继续边静坐边听《张庆祥讲传习录》第51-60集,越听心越开,最近N多的迷惑被破解,更加明晰了“借假修真”中的“假”是什么?“真”是什么?也更加明白了生活中与孩子互动时那份即将爆发的怒气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产生的?到底该如何观照?原来七情六欲是心之正常反应,勿忘勿助,观其流动即可,终于对“顽空”有了真正的体悟,之前的错误就在于试图变成顽空,试图让心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不产生任何反应,一旦有反应就会怨怪自己修行不到位,哈哈哈,理搞不明白,就是盲修瞎练,练到死胡同还不自知。

    2021.2.27 今天散盘一个半小时,继续抓紧最后的VIP时间听录《张庆祥讲传习录》111-120集。进一步破解了最近静坐过程中以及与孩子互动中一些错误的思维模式。念头就是念的头,念起始时升起的那一股气血才是要观照的对象,所以要把注意力从脑部转到膻中穴黄庭处,去观人出生时天地给我们的那股灵明一炁,ta才是我们生生世世生命的核心,是我们生命的“真”,借生活事件时时观照这股炁血所产生的七情六欲的反应而不起好恶的分别才是真正的修行入手处,对外人事的互动是这股灵明一炁自性所蕴藏的仁义礼智信自动产生的智慧,所以,禅修所谓的“打七”就是打掉第七意识,而不是静坐七天。看来,自己抗拒人事互动中的虚假,不知如何拿捏尺度,是因为还没有找回自己的灵明一炁,所以没有生出自然而然的应对智慧。

    2021.2.28 静坐散盘一个半小时,继续听录《张庆祥讲传习录》171-180集。要感恩生活中每一个引起自己喜怒哀乐的人和事件,因为恰是他们能快速的带我们找到身体里的那股灵明一炁,只是以前不知道焦点是ta,不断舍本逐末的在事件与情绪中翻滚,不断的试图去解决情绪,不断的追逐漏洞补漏洞,却看不到那个完整的天空,甚至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活死人,不起任何情绪,如今明白只是观照情绪的潮起潮落,依着ta不起分别就好,不要在情绪处沾附我执我见。

    2021.3.1  今天散盘半小时,双盘半小时,借着这四天集中听完的《张庆祥讲传习录》反思最近生活与静坐中的几个错误点。有了王阳明心学的指引,对之前的错误看得更加清晰明白:(1)与孩子互动时,虽然在观照着自己的情绪,但是有一个隐藏的很深的思维把自己罩住了,就是“学习了这么久、修行了这么久,怎么还是这么容易生气动怒?”自己把自己笼罩在一个隐形自责的透明空间里,压抑得太深,所以失去了当下与孩子的连接,孩子的各种症状依然是在提醒我要学会释放。(2)静坐过程中出现的正向思维、正念也被试图消灭,试图觉知到一点思维都不出现,试图让思维的瀑布静止,这正是犯了顽空、断灭空的错误。“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无私念、无恶念、无邪念、无歹念,要存着一颗处处为他人好的心。(3)胸中黄庭处的那一点灵明之炁被观照到时,还不知道从对呼吸的觉照中抽回来,不知道观照呼吸就是为了对治繁杂的思虑,思虑没有了,意念已经完全集中在黄庭处了,就不用在刻意观照呼吸了。(4)腿脚麻胀痛时,不知道从这种麻胀痛中抽离出来,心力反倒被腿部的感觉带走,变得躁动。如今发现,腿脚的麻胀痛就是一份跳动的频率,这个频率可以和黄庭处那点灵明之炁的跳动频率达到一致,所以最终还是回到王阳明心学中最核心那点“致良知”,即找回天地造我们时、我们投胎来到父母身体里时、人身死亡时依然存在的那一股灵明之炁。老天爷造天地、造万物都是同一股炁,所以人心与天地一体,天地的运行规律就是人要法的自然规律。(5)七情六欲是人之正常反应,恰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是人的自然属性,人不可能无情。修行不是为了压制七情六欲,不是为了探索出七情六欲是怎么发生的,因为那是从宇宙无始以来灵魂生生世世的经历中所累积的业力惯性。真正的修行是观照到七情六欲升起时任其自然流动,能够觉察并没有好恶的看着它起落,知好恶而不被好恶所捆绑,不被其所困,有情而不对它用力,不黏连攀附上我执、我思、我见,要学会七情六欲发动引起炁血浮动时还能够不动心,这才是真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07:27: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100~155喜欢的章节内容简要记录

    103 人生美好的状态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把门打开,什么时候安静地走开

    在进与退之间,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尺度在哪里呢?尺度大概是做到十分,位居七分,说三到五分。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是说了十分,位居十五分,真实的自己只有三分,这就是错配,会带来种种危险。人也许可以欺骗别人,但不要欺骗自己,因为骗的时间长了,就会活在一种虚假的想象中,以为自己就是想象的那个样子,而这一点恰好是非常危险的。花点儿时间,把内在真实的自我拎出来看一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是比我勇敢,武功比我高,比我厉害,不过在做事时缺乏剪裁得当的能力。子路有些时候会用力过猛,有些时候会看不清形势,有些时候会表达得不清楚,有些时候不懂得保护自我,有些时候不理解进退之间的关系,子路活在一个以为自己很勇敢、且拥有正义的想象中,但是以他的智慧以及隐忍的能力,不足以承担这一切。

    孔子非常深刻地了解到,理想与现实是并存的。如果只追求理想,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果只活在舒适区,心中没有君子的理想,那么“道义”就很容易堕落。二者中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态呢?或许就是我们称之为“中道”的状态吧。审时度势,不是说前进好或不好,也不是说待在原地好或不好,这中间都有艺术可言。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老年时慨叹“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多读几遍《周易》,可能会少犯更多的错误”的原因。

    《周易》的核心观点是“处经守常、通权达变”——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守住这种状态,但同时又对外界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知道当力量、气候已经发生改变时,要积极地拥抱变化。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变化的敏感和捕捉,以及自己与这种变化之间的协调带来的某种警惕和察觉,这是人生所有艺术的核心。孔子是一个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融合得很好的人——对君子的理想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对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缺点带来的种种危险,时刻保持提防。

    104 一种被孔子称为“仁”的状态可能不是品格,而是能力

    105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你不太需要人们认同你,不太需要人们去鼓励你,不太需要更多的钱,不太需要更多的名声,不太需要给自己灌“鸡汤”,不太需要成为老师…… 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其实可以要的很少,因为要的多一分,自由就少一分;贪婪多一分,恐惧就多一分。

    那些让别人乃至让自己的习性舒服的东西,会让自己的天性不舒服。而我们的天性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天性无外乎就是可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思考,不太依赖别人的灌溉,让自己内在的状态与宇宙沉默的轮回保持同步,来的就来了,走的就走了,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受到的损耗是最小的,在这种状态里我们的心也是最安静的,有了安静的心,你几乎就可以与万物互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中国文化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刻画出作为生命个体可以追求的一种终极方向——全知、全能、全然,并且忘形和忘情;温暖、自在,淡淡地喜悦,不给人任何压迫感。如果你修到了十分,你觉得它在十一分;如果你修到了一千分,你发现它在一千零一分。 绝大部分人这辈子都很难达到仁的境界,但如果你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境界,或许有些人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110 读书可能很危险,如果不能体验和感受

    真正重要的东西都不是借由语言传递的,我告诉你一百种巧克力的不同、一千款茅台的差别,都不如你亲自吃一块、喝一口。孔子行不言之教,他希望用一种非语言的、非线性的、更全息的方式带动旁边的人,让他们先体验生活、学习知识、反复练习,发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经典里得以印证,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才会根深蒂固地确立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其实真的不用教给他们太多文字或者知识,而是应该带他们去体验。他们要在与他人相处、与他人互动中,体验挫折;体验成功;体验交流的快乐;体验分享;体验因为别人更优秀而觉察到自己的不开心和妒忌。然后在某个合适的生命节点,告诉他们:“你体验的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资粮。”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有一天,子贡很慨叹地说:“老师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但老师对哲学的最根本层面的理解和体悟,我们是不可能得到或者听闻的,他也不会跟我们讲。”这里的文章,不是狭义的文章,如作文、论文等,而是孔子的品格和内在的修养,彰显在外化的言谈举止、行住坐卧的气象。

    小梁越来越喜欢孔子了,因为我发现他不仅自己知道,而且克制了表达的欲望,尽可能地让自己活成一位朴素的,甚至有点儿世俗普通老人的样子。想象一下,你体会了几十年后,才知道一个人最开始对你的爱就是那么深沉,又那么不迫切,那么勇于等待,并且有智慧地等着你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他的回向,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112 很多选择困难症的原因,都是因为他没有站在结局往前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圉的谥号是孔文子,请问他为什么配得上‘文’这个字呢?”孔子说:“孔圉作为一位权臣,可以匡定朝政,帮助国家不至于陷入更多的混乱。这么有权势的人,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配得上’文’这个字。”在谥法里,“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小梁在太安私塾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活动,请同学们给大学毕业时的自己写一封信。因为现在的我们是大学毕业时自己的先知,对曾经那个激情澎湃而懵懂无知的少年充满了同情。相信我们内心的那个少年,也会对远方而来的,既了解自己,又同情自己,且自己也相信的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契合感。

    其实,这是一种有意思的心理错位疗法。如果一个人有机会和年轻时的自己说说话,把想说的话写成文字,哪怕回到当下,其中的许多经验、教训、忠告都是很有意义的。除了可以给过去的自己一个忠告外,我们可不可以站在更远的未来,对自己走过的路,以及未来可能要走的路,有种移形换影的看法呢?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花点儿时间,慎重地思考并且对自己的未来盖棺定论,也许当下的许多烦恼都会消解。因为你会突然发现,以那句话为标准,其实很多事是不值得做的。当一个人意识到生前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就会对现在做的一切充满敬畏。如果你花点儿时间想想,自己将会以什么样的字眼被写在墓碑上,那么,你对自己当下应该充满了某种结局的锚定性吧。

    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结局,乃至人生结局之后的那段时光里,再去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时,一定会充满某种认真性,而这种认真性是非常重要的。道家称睡觉为“小死”,每天睡觉之前,总结自己过去一天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你是否会对自己过去的一天有种隐隐地评判呢?不说有多高尚的评判,起码你应该问自己:“这一天过得有价值吗?你今天做了有什么有意义的事?还是做了什么让自己心慌意乱的事,让自己后悔的事?”

    115 当我们在烧香磕头布施的时候,我们在拜什么?

    布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布施的目的只有一个——养成“不占据”的心智模式。布施不是为了回报,仅仅是用一些反复的行为去训练我们不强占、不多要、够用就好的习惯,用一种反复的行为去对抗我们的贪欲。祭祀不是为了向鬼神要点儿什么,最多是用来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真诚,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端庄,都不是为了回报。

    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神鬼呢?我们该如何面对各种不可知的能量体呢?它们有没有是次要的,而你有没有借由敬天地、敬鬼神的沉静&诚敬的状态变得更简单、更真诚、更无畏、更坦然、更怡然自得、更无怨无悔、更不会招致别人的妒忌……这才是重要的,你把这些做好了,自然而然就会获得某种平静和随喜。我们敬天地,我们布施,我们为祖先选一个允许范围内最好的墓地等所有行为,其实都不是为了一个所谓外在的somebody,something。

    大部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只不过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所谓的安全感,总想多囤积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为了让自己显得牛逼,去做更多的努力,以此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侵害别人的利益,引起别人的妒忌……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孔子说:“臧文仲居然给乌龟盖大房子,而且在房梁上画水草,雕刻得非常精美,这算是什么智慧呢?”孔子对臧文仲的评语,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但求自己做好,除此之外,所有形式都可以当作一种仪式,让所有人觉得参与进来有点儿意思,但如果你真的把自己陷了进去,也许就偏离了这件事的本质。

    孔子带领大家祭祀,更像是尤瓦尔在《人类简史》里说的——帮助大家找一条共同的故事线,以此来凝聚人心,达成人类生活状态的共同体这一目的。当年姜子牙在打仗前说:“草棍占卜用的怎么会知道该不该打仗呢?”打仗是通过对敌情的了解,对自己战略的布局,对种种因缘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分析而来。

    小梁不知道鬼神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但对所有的存在都心存敬意。很多人问我:“进了寺庙要不要拜?”坦白说,小梁会拜,而且会尽量很真诚地磕头。但你知道吗?我在磕头的时候,尽量告诉自己,我只是像一面像镜子一样在汇报内心的想法,并且对自己犯过的错误进行坦承,哪怕是起心动念的错误也要进行坦承。我做不到圣人的境界,很难保证将来不犯错误,不过我起码能保持觉知。所以,要想逢凶化吉,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应有的那份觉知上,仅此而已。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释迦牟尼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万能的神,他只是跟你分享自己对宇宙物质能量信息的种种看法。作为一位大哲学家,他不需要用某种方式保佑你,因为每个人都只能自己保佑自己,把自己的角色做好,让自己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做事。

    116 有时候,情绪比事情更接近真实

    有时候我们花很多时间去做成一件事,却全然忘记了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去体会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那种种不可名状的情绪、欲望、种种无法固化的思绪状态,它们才是推动事情发展的真正原因,所以要多花点儿时间去感受细节,不要对结果那么执着,因为结果真的不是我们每个人能控制的。人生总有不可知、不可遇、不可控的事情发生,君子要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中正的位置上,把心态调好,把气调顺,无怨无悔便是最好。

    事情重要,还是事情背后隐藏的情绪重要?我儿子常常很想玩手机游戏,但他的母亲大人会恐吓他:“你再玩我就打死你。”事实上,他妈妈肯定不会打他,但那段时间我儿子连续三个礼拜的周记,都在写自己想象怎么把手机偷出来玩,然后被妈妈发现,妈妈气得面红耳赤,打得他魂飞魄散、披头散发。他的想象显然不真实,但内心对玩游戏的欲望、害怕被妈妈打的恐惧,却又是真实的。因此,这篇被杜撰出来的周记重要吗?它既重要,也不重要。它不能反映事实,但它也真实地反映了一些东西。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这段话说的是令尹子文三次被提拔,三次被罢免,都没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而是坚持认认真真地做事,还把工作交接得很好。就算这样,孔子认为令尹子文还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他没有具体地说出为什么令尹子文还不能称为仁的原因,或许这背后曾隐隐地发生过一些事,至于这些事到底是什么,如今我们已无从得知,但一定是有某种情绪凝聚在那里。

    曾经有位师兄曾在一次美学分享中说:“艺术品的存在有时甚至比历史记载更加真实,因为它没有被篡改,它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情绪,并以艺术品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令尹子文“三上三下”,孔子说他不够仁,但中间有没有发生那些像艺术作品情绪传达那般不可言状的、微妙的东西呢?我们不曾了解。

    正如小梁做《梁注论语》时的心态,后世会怎么评价它?有哪些地方不够严谨?我慢慢地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认真思考了?是不是感受到了孔子的快乐?是不是能借由读书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这些没有办法被历史记载,但对我来说,它却是真实的存在。

    117 孔子的“仁”和科学一样,没有终点,只有方向

    我们总是活在一种惯性思维里,这种惯性思维让我们觉得一件事既然有时间点,那其发生之前一定有相关的事情发生,其发生之后一定也有相关的事情发生。当我们花时间对过去的基本原因、未来的终极结果进行设限,锚定一种专属状态时,就远离了当下的状态。未来从来都仅仅是一个方向,现在就已经是所有的全部了。

    不要讨论仁的终极状态,因为根本追求不到,我们只能在不断接近仁的路上前进。仁的起始点在哪里?是什么导致它来的呢……也不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只能在过程中体会它的意味。明白这个有什么用?其实很有用。当我们看到《论语》里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两位已经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的状态仍然被孔子定义为“不知道算不算仁”时,就会获得一种解脱感——不再追求终极真理,不再追求基本原因。

    仁可能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达到的方向。为什么孔子只给我们一个方向,而不确立一个可达到的标准呢?这就像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严谨科学家也不会说“我是科学的终点,我代表了绝对真理”一样,科学是一个无限地逼近真理的过程,真正的科学没有终点,只有方向。当我们用对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孔子对仁的态度时,或许就能逐渐理解孔子对仁的要求:原来,仁从来都不是终点,我们这辈子永远都在奔向仁的路上,永远很真诚地做这件事。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一个拥有大量钱财、别墅的大富豪,因为不愿意与这些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甚至都不能接受与他们在同一个历史背景的故事底色上生活,因此选择了不断地离开。孔子对陈文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断逃离的状况,充其量评价为清白的“清”,但还不能称为“仁”。

    可能孔子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是不是达到了仁的状态。就像我们说一个人不行的时候,并不代表自己就行,对吧?也许孔子就是用这两种已经非常接近仁的状态,告诉我们,仁只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真正的儒家,每天的行动、每天的起心动念都是在路上的,永远都做不到完美,永远都只能在路上,对认真地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每个时刻都感到心满意足。


    120 人所有努力,不过是为了最后做一个说话有底气的老师

    小梁采访八九十岁以上的老先生,他们常跟我说:“年轻人,莫着急,慢慢来,时间会帮助你成就一切。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能消灭的,消灭他们的是时间,你只要活得比他们长,你就赢了。”一个人得有多爱你,才会用这么直接的话告诉你人生真相啊--活着本身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有一次小梁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在现场,亲身感受到了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两位老先生,俩人的年龄加在一起有一百八九十岁了,但还能坚持说一天的话,他们非常享受与大家分享自己人生经验的过程。我看见他们对人生成就的态度,仅仅是为了自己老了与他人分享的时候显得底气很足,就觉得很是羡慕,这真是完美的人生啊。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说:“我的学生们志向都很远大,虽然经验略有不足,做事还很不成熟,但依然能做到成绩斐然。”对一位老师来说,当自己一辈子不能实现的梦想,而学生比自己做得好的时候,他会怎么想?孔子只能感慨:“it’s your age,guys,I’m back。”——这是你们的时代,我回去了,回去做民办教师。

    一个人如果历经世事又满腹经纶,在别人眼中也相当优秀,但内心仍然隐隐地抱持着自己壮志未酬,感到很遗憾,那么他这辈子最好的归宿,其实就是去做一个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可以在做老师的过程中,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年轻时学过的东西“温故而知新”——知识是旧的,体会可以更新;同时推陈出新,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下,发展出全新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即将老去的生命中,帮助弟子们发展出新的生命力量。因此,一个人能在老的时候混成老师,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

    121 你辅导孩子作业会发脾气的背后是什么?

    你做什么事不那么重要,你没做什么事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一件事或者没有做的时候,是否处在一种自在、平和、喜乐、怡然自得的状态里?一切的追求不在外面,不在高高的佛堂上,也不是遥远的或者马上要来的成功,也不是光辉岁月的怀想,它仅仅是你当下的情绪和念头。你做一件事的心态是否活在全然、坦然和与道同气的共振快乐中?

    比事实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情绪与感受,是内在念兹在兹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无人可说、却也骗不了人。你每天砌砖,是在享受砌砖的过程,还是想象自己砌完砖以后拿到工资出去玩的快乐?或者说,是用自己砌的每块砖向寺庙、教堂致敬,并且内心充满某种崇敬感,因为你砌的每一块砖都是它们的一部分。我们内在的情绪和感受,决定这件事本身所处的境界与段位。

    你是为了自己读书,还是为了出名,光宗耀祖而读书?为自己读书的人,是为了读书的快乐而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明道而读书,他们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内在的生命动力源泉、对种种事物的体会,以及与一纸相隔的作者产生了某种共鸣——原来我并不孤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曾经也有过类似的体会。这种“有朋自远方来”的共振而得来的快乐是高级的。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译:孔子说:“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并没有对某个人产生怨恨,只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正义感而做了相应的行动,对事不对人,因此很少怨言。”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在伯夷和叔齐赴死的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坦然,因为他们是真的不要王位,为理想而活的人,而微生高会让人感觉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活。

    很多时候你辅导孩子作业会发脾气,批评小朋友做事不认真。但你在批评他的时候,是向内在已然失败的自己致敬?还是对他未来变成一个不靠谱之人的恐惧?或者说只是为了表现出愤怒的样子,让他提起精神,专注于当下……虽然表现出来的都是批评,但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隐约地感受到你内在的情绪状态。

    终将有一天,你会借由对那些负面情绪的剥离,成长为一个对事不对人的人——活在事情的简单过程中,不被情绪困扰,不被未来的恐惧、过去的怨恨所纠缠。也许这个时候,你就开始找到了觉知的状态,这种觉知也是庄子在《德充符》里讲的,你只需忘记情绪,忘记自己的形体,安静地体会当下,似乎一切都会变得顺利。

    124 许多人的痛苦,都来自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发展出了一种巨大的机制——为自己的一切行为寻找合理化的解释。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可能就会放下要求别人深刻地承认错误的痛苦,放过别人才能真正放过自己。当我们从道理上逐渐发展到习惯上,再发展到自然而然的尊重上,理解了“不会责怪自己”是人类的共同习性后,就开始进入了一段全新的情绪管理模式。

    许多人的痛苦,都来自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当你在指责别人为什么不承认错误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错?如果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人性,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接受这个不可抗力,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人类共有心智模式,那就会在内心充满一种坚定的、真诚的、不带污染的、没有功利的自责。似乎人生从这时就开启了一种解脱的可能,因为我们不再起妄念,不再要求别人意识到他错了,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当我们怀着一种理解——不仅理解别人,也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历久弥新的、坚固无比的习性时,就会扩展为对人群的宽容。从今天开始,不再要求别人深刻地承认他的错误,同时也不那么强求自己承认做错了什么。如果父母这辈子能很淡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就像接受自己也不那么优秀一样,家庭关系就会和谐很多。许多人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不满,本质是对孩子表现出他父亲或母亲的特征而不满,其实他们对孩子像自己的缺点的那部分,并没有什么不满。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得了吧,我就没有见过有发现自己做错了,而在内心真正产生自责的人呐。”孔子最在乎的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对意义的无意义消解,对人们根本不可能发自内心地自责的深刻洞察与理解,从而获得自我解脱之道。原来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借由熟练达到与道同齐;“有朋自远方来”——两个人没经过交流,却能如此默契地达到共振,并且都知道对方绝对理解一个真相,就是不可能相互理解;“人不知,而不愠”——知道没有人同情你,也没有人能真正地理解你,才能获得大解脱。这三点的内核都指向“法喜充满”四个字。


    125 当代人需要重新学习的三种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习什么?学习捕捉自己的欲望和恐惧的源泉,然后你就会发现,伤害自己的往往不是这件事,而是这件事引发的内在隐隐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你过往的许多业力和心智模式、乃至因此产生的种种想象的综合结果。如果你学会观察自己,觉知到每一个升起的念头,你就不会被自己伤害到。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什么是当代人需要重新学习的能力呢?(1)提问的能力,因为在你提问的时候,已经暗含了对这件事的种种猜测,看到的都是问题的延伸。(2)学会定期放下手机,重新学会与人交流的能力。(3)学习如何与大自然更好地连接,是超语言、超文本、全息体的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以碳为基础的存储和运算“设备”,手机是以硅为基础的运算设备。碳基和硅基有很大的不同,碳基和自然界的树木、阳光、水分有种隐秘的连接,称之为文化密码,或语言暗号,这就是我们用语言说不出的东西。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在一个有十户人家的小邑范围内,在忠和信方面肯定有比我更厉害的。但我敢保证,他们都不如我好学。”一个人拥有喜欢学习的心智模式乃至习惯的人,应该不会过得太差,无论你活在什么时代。

    128 我们来谈谈钱

    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杯水,这时旁边有你爸、你妈、一个很有钱的人,还有一个很穷的人,你会把这杯水给谁喝?”有人说:“当然是给父母喝了。”有人说:“当然是给穷人喝了。”还有人心里默默在想:“当然是给有钱的人喝了。

    往往我们在决定把一个东西给谁的时候,其实立场是“我”,是施与者根据内在的价值判断做出的选择:给谁对自己的好处更大。给父母,显得自己是孝子;给穷人,显得自己是一个仁义道德的人;又或者给有钱人,作为一种关键时刻的投资;也许还有领导,那就先给领导喝,作为自己向领导效忠的一种方法。

    我们很多时候做一个决策,都会有意无意地,甚至以某种仁爱、慈悲、善良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最后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做事的参照系和本质不应该以我们自己的好恶为原则,而应该以恰当的接收者应该获得的份额为考量。这就是“以终为始“——以受力者的角色,看待施力者应该做的行为。

    我们很多时候只看见自己的“能给不能给”“愿给不愿给”,这叫“相”;如果你能看见接收这一切的人的“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才叫“非相”。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钱,只是我们用来帮助别人,用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能量交换的工具。钱本身是独立的,我们只是暂为保管。但如何让这股力量得以恰当地分配,立意点不在施与者,因为这很容易让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能。钱不仅仅流动着钱的能量,更承载着信息与价值取向。对钱来说,它可能更关心的是你把它放到哪里去,而不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把它放出去。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译:子华被派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有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夫子做鲁国的司寇时,他的弟子原思做他属邑的长官,有点类似家臣的总管。夫子给原思九百粟的俸禄,是当时很高的工资,原思却推辞不要。而孔子却说:“你把这些米领回去,分给你的乡党,让全村人一起帮你吃。”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原思的级别配得上这么多的俸禄,如果原思拿了一半,或者拿得更少,请问原思的副手怎么办?原思把钱拿少了,对他的下属来说其实是一个灾难。

    “君子周急而不继富”——我们可以雪中送炭,但没必要锦上添花。这是孔子很有意思的一个生活细节,接济别人,重要的不是他管你要多少,而是他需要多少。孔子在把钱给出去的过程里,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给需要的人;第二,给匹配的人。不管是哪个原则,应对哪种场景,孔子都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的,这叫“无我”。

    130 做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制心一处

    如果你看见一棵树的时候,能感受到它在风中接纳阳光,体会到它的孤独、它的坚韧、它对阳光的渴望,也能体会到它表面看上去很安静,底下却慢慢地把根扎到更深的土里的那种感觉。如果你看见一朵云的时候,能把自己的心放在云上,体会云的空性,体会云俯瞰大地的视角……

    “致虚极,守静笃”,只有当我们放下对“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处于哪个时间段”“我处于什么境况”等这些所谓内在对自己的执着时,也许就能体会到物我两忘的境况了。仁就是把自己的频段调到与万物同频,要么你的频段极宽,成为万物频段的最大公约数;要么你的频段极窄,成为万物频段的最小公倍数。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说:“像颜回这样的学生,可以处在仁的状态里长达三个月,其他人顶多持续一两天,仅此而已。”一个人能在这种状态里持续三个月,他的能量就像共振一样会随着时间的累积指数性地加强频段,最终一定是充满法喜的。

    《阴符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力量放在一个点上,能量会放大十倍;如果连续三个昼夜都这样做,能量会放大万倍。如果连续三个月呢?其能量难以想象。小梁想用这句话回应孔子说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我们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制心一处。吃饭的时候,品尝淀粉经由唾液淀粉酶的分解与消化,感受那股甘甜的味道;走路的时候,感受自己的左脚踩在地面,右脚跟抬起再落地,然后脚掌再落地……如果你在吃饭的时候专注于感受饭的味道,走路的时候专注于脚踩在地上的感觉,就会慢慢地把一个点的真实感受,扩展到对不同时间里不同事情的专注上。


    136 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

    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读书,本身就是读书,而不是为了把书读好以后干点儿别的。我不反对做事时内心怀着目标、结果、导向,但如果每时每刻都活在对目标和结果的想象中,而忘了这件事本身,多少是对生命的浪费。我们常常说,仁者,全然地活在当下,并与宇宙万物连接。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一个人经过读书赫然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孤独的某个人,你以为自己明白的道理,原来早有人比你更系统、更深刻、更完整地表达了出来。你隔着时间、空间与作者形成了默默的契合,也就是默契,心里有种因为共振而被电到的舒爽感,这种快乐本身也许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孔子是学霸,学霸的意思不仅仅是学得好,而且善于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还知道怎么指导别人学习。

    “君子儒”——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明道而读书的人,读书时快乐的主要内容来自和作者形成的共振。什么是“小人儒”呢?小梁窃以为,就是一个人读书时,很清楚地觉得要用它来光宗耀祖,拿它来做知识付费节目,要证明自己,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去搜一些名人名言,然后将这段话拷贝过来。总之,当我们读书时,怀着另外一个梦想,就不在当下了。

    139 做小人,也是一门技术活

    哈哈,原来在《论语》里也有八卦呀,也有小鲜肉,有流量明星,而且远比现代的小鲜肉们厉害得多,复杂得多!这一节内容一定要去百度看全文才更有意思,搜索题目“139 做小人,也是一门技术活”。

    宋朝是宋国的公子,长得相当俊朗、漂亮,男女都喜欢他。有一次,宋朝跑到卫国做大夫。当时卫国的风气相当开放,宋朝得到了卫灵公的宠幸,两个男人相处得很愉快,而且宋朝同时还和卫灵公的嫡母、夫人南子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可想这个人得多漂亮、多聪明,才能同时跟皇上本人、皇上的妈、皇上的老婆搅和在一起。

    祝鮀是管理宗庙的祭司,每次祭祀的时候都说:“感谢苍天大地呀,感谢列祖列宗啊,你们的美德延续至今,令我们每个人都获得了身心灵的成长……”祝鮀可以随意切换任何时空场景,跟任何人都能达成精神上的高度沟通,你不得不说他的口活儿极好,如果活到今天,做一个好好说话的节目,吸引几千万粉丝应该没有问题。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孔子这句话是说,如果你没有祝鮀的口齿伶俐,说话善巧,掌握传播的真理、沟通的艺术,而仅有像宋朝(人名)这样的小鲜肉的美男子之气,可能很难混到今天,早就被人给弄挂了。

    孔子在想到祝鮀、宋朝时的感慨,一定也有某种代入感吧。小梁相信孔子在内心里面是不屑于做一个仅仅口才很好的人的,也不屑于做一个仅仅长得帅的小鲜肉。但他为什么会感慨:哎呀,这两个人要合体才行啊,光有一个人的力量,现在看来是不行的。你看见了什么?小梁看见了一位真实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一定会恰当地放松,把自己真正的心事表达出来。

    遥望我们璀璨的文化,有《论语》这样的书,帮我们记录当时惊人的故事,它就是遥远的中国历史上的那段复杂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真是丰富多彩呀,连孔子都说:这真是了不起的一个时代呀。时空真的是折叠的,我们相会在被折叠的时空里,以一种很奇妙的方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

    140 儿童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没有这个什么努力都可能错

    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人补”,两个同频的人在一起,最为大补。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其实还是应该回到频率上来,回到以和为贵这件事上来,互相承认自己的偏向,了解对方和自己不一样才是正常……逻辑、利益、权利等这些东西都是调频之外的手段,都不是那条康庄大道,甚至读书亦复如是。

    孩子啊,你一定要永远明白,你的健康、你的安全、我们能随时聊天的氛围才是父母最珍惜的东西。如果父母因为批评孩子,恐吓她、打骂她,导致她在内心怨恨我们,或者不敢跟我们讲一些以后她可能会犯的错误,那我们不是很得不偿失。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建立无缝连接的信任,让孩子愿意一辈子把父母视为她最好的朋友,父母犯不着为了一次考试不及格而伤害与孩子之间最坚定的信任。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调整与培养比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更直接、更重要、更坦然,但我们都忘了走这条最重要的康庄大道。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译: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呢?”世间的人们啊,往往不愿意走那条康庄的、正直的、简单而直白的路,可能因为它太简单、太直接,以至于常常被我们忽略。老子《德道经》中也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就是去印证,就像本篇学的这句话,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做的这么多事,到底哪些事才是简单、直接、长久的,尽管这些事看起来不那么性感。华杉老师曾经说过:“我们不伟大,是因为我们不堪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我们瞧不起简单。”做人、处理亲密关系、教育孩子、看待自己生命的发展、赚钱等等,都值得我们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这样做、这样想,是在走那条最笔直的道路吗?是我们最原始的初心吗?”

    143 学习最好的奖励,是在学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学习的快乐”是我们持续学习的最重要的奖励机制。如果你知道一门学问,了解它在说什么,这是1.0境界;这个境界不如因为喜欢、好奇而对它展开探索,这是2.0境界;但喜欢它,对它感到好奇,也不如享受它,这是更高的境界。

    学习最好的奖励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内生型的快乐,是学习让你更想学习,而不是更不想学习。一切知识,最终都会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对规律的认知,那个规律就叫“道”,而你通过对道的体悟,能体会到了解未来、了解过去、了解别人的乐,这种乐它可以帮助我们一辈子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样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小梁每学习到一个阶段,就会越发觉得自己浅薄。比如以前没接触《论语》的时候,内心隐隐觉得《论语》只不过是儒家的入门之作,甚至连学问都算不上。以前的我总认为孔子传给他最亲密的人的终极心法太不走心了。《大学》《中庸》,乃至《孟子》都是有心法的;他主导编撰的《礼记》《诗经》都很有学术水平;对《周易》进行的注解也是很深刻的,唯独《论语》是闲话家常。直到小梁从去年开始学习《论语》,才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关于管理学的秘密。

    144 将来最缺的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让我回忆学《论语》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这句话——“君子不迫切”,不迫切地从低层次拔高到高层次,不迫切地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迫切地希望孩子变成一个比自己聪明、有情商、能抵抗诱惑、能挣钱的人……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将来有价值?通过学习《论语》我们知道,爱学习、情绪稳定的孩子在将来会长期有价值,虽然将来爱学习的人可能会有很多,但情绪稳定的人一定“缺货”。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情绪稳定需要长时间修炼,要觉察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要洞察自己改变、调整情绪的方法,并且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才能慢慢达到有性格、有知识,但没脾气的状态。一个人要经过很多努力,才能达到不努力的样子。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这句话是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比较高深的、本体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福德、能力、眼界、境界在中等以下,就不要随便和他谈论高深的、本体的东西。

    有一天,我突然跟自己说:“为什么我到这个阶段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学这些东西呢?以前为什么没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呢?”一直到某天读到《论语》中的这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中庸》里有句话,“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部分人听到这句话,都理解为“以牙还牙”,其实它说的是你跟人沟通的时候,要跟他讲他能理解的道理,去帮助他成长。所以传播者必须以一种更宏观的视野、更豁达的心态、更愿意多变的法门引导对方,不对别人的境界高低做任何道德上的判断,只做方便法门上的判断。

    146 爽和久你选哪个?

    我们看花的时候,也不仅仅是看见了花、享受花、欣赏花,而是要不断去体会花的感受,感受自己像一朵花一样,安静地生长,绽放,凋谢……就算是一朵在深山里没人看见的野花,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春天。许多人,这辈子生命的绽放,都不一定能被外界所知,但他仍然能做到不疾不徐,如期开放,如期回归自然。

    如果能做到那样,有没有花就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和花在一起了,你就是花,花就是你。花只是一团有意义的波,在你的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氛围,如果你的内心没有关于这朵花的生命体悟,即使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根茎叶在你面前,又有什么美可言呢?如果没有美可言,又有什么人生意义呢?

    米兰·昆德拉有本书叫《庆祝无意义》,大致讲的是到人生最后,你会发现人生不过是一场无意义的狂欢。但在人生最后一秒之前,我们存在的所有意义,不就是自己的主观所连接和赋予的吗?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水模式的人是偏于动的,山模式的人是偏于静的;水模式的人是偏于让自己很high、很快乐的,山模式的人是偏于让自己很坚固、很长久的。孔子把水模式的人称为“智者”,把山模式的人称为“仁者”,基本上这两者构成了我们对人生美学的看法。

    人也是一样的,因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是以进取、创造为主题的;还有的人是以支撑、服务、宽容保持一种稳定性,作为自己长期的生存之道。这就是智者和仁者的区别。当然,智中有仁、仁中有智,我们不可能仅仅成为一个“单片人”,就像你找不到只有一面的硬币一样。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应该拥有一种可以别在腰间的自我按钮以便随时清醒地告诉自己:现在应该启动“水模式”或者“山模式”了。比如,你作为家长被老师叫去训话,你就应该告诉自己“启动‘山模式’”,因为老师会有很多抱怨,你只需要让老师知道你懂得他的辛苦,这样的话,他就会对你的孩子有更多的一份尊重。一个跑去跟老师讲道理、辩是非,甚至争论起来的家长,总会显得有点“无觉知”。

    148 角色越清楚,做人越舒服

    我们总是在年轻的时候想以各种所谓的创新、独特来彰显个性,成为潮流。扪心自问,成为这样的人你开心吗?如果没有利益的引导,你会这样做吗?每个人都要通过某种程度的自律、自省,来达到自由的状态,成为让自己最舒服的样子。现在闭上眼睛问问自己,内心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儒家讲的“最终的自由”,都是借由严格的自律而来,而这种自律并不是简单的外部规矩。对孔子来说,首先要扪心自问——这是不是你内心觉得好的?没有奖励,除去必须这样做的前提条件外,你是否依然觉得这样做很好?如果为了利益而做了一些“掩耳盗铃”的事,长时间下来,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任何路都不一定是错的,因为每条道路,最终都会回到生命本来最舒服的状态,你找到那个最舒服的自己了吗?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译: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古时候,每种酒器都有独特的器形。比如觚是细长的,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这样便不会装太多酒。结果有人做了一件事情: 把觚的下面做成像肚子那样的大圆底,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借喝一觚酒的名义,实际上喝两三觚酒。

    孔子看着一个长得像觚的酒器,想说当年设计这个酒器就是为了喝二升的,可是人们内心又很贪婪,结果为了满足欲望的同时不突破自己的内心防线,就把觚做得大点儿,内心早已不纯粹,就算表面上保持一种照猫画虎的形状,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已经背离了这件事的本质。

    这件事有点儿像你去寺庙,看到僧人用素菜、豆腐做水煮鱼、麻辣鸡丝、回锅肉……虽然这些菜还是素食,但其实你已经看到了那些所谓的素食主义者对自己的不诚实——既想吃素,又想吃肉,于是千方百计地把豆腐做出肉的口感,里面还加点儿冬菇切成的丝,营造出一种好像咬到肉,在撕扯、有嚼头的感觉。

    觚是喝酒的容器,中国古人喝酒是很讲究的,会根据容量把器皿分成不同的规格,并且以不同的名字命名。最小的叫“爵”,容量大概是一升(古代的一升和现代的一升不太一样,总之不多);容量为二升的叫“觚”;容量为三升的叫“觯”(zhi),觯的意思就是舒适,喝到舒服;容量为四升的叫“角”,意思是喝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已经有点儿感慨了;容量为五升的叫“散”,喝到这时已经说胡话了,自己也找不到感觉了。

    149 保全自己,是做好人好事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曾经,我们受到一种教育叫舍生取义、舍己救人,如果你看见一个人掉到水里了,却没有去救他,就是不道德的,受千夫所指。其实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如果你不能保全自己,拿什么来爱别人?保全自己是做好人好事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所有修行道具全在这副皮囊里,如果你要救人,一定不要以伤害自己的性命为原则。

    儒家的爱是有远近亲疏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让他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不仅无知,而且略无耻。有一次,我和几位做养老相关产业的朋友聊天,开养老院的朋友说:“现在有很多义工来社区照顾孤寡老人,但我通常会建议这些朋友先把自己的父母照顾好,不要为了做义工,为了让自己的道德灵魂得以提升而来做这件事。不要为了跑到养老院来照顾老人,而让自己的父母活生生地在家变成孤寡老人。”

    儒家讲究的是“推己及人”,把自己安顿好,是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充分必要条件。就这点而言,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告诉孩子:“爱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当然这句话反过来讲也是一样,我常常和很多父母说:“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就是我们对儿女最大的爱。”真诚从对自己真诚开始,从对自己身边的人真诚开始。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有一天,宰我去刁难他的老师:“假如一个人已经到达了“仁”这种状态,有人告诉他:‘有人掉井里了。’他会不会跳下去救人呢?”其实,最好的回答就是提问,当你不了解一种情况时,匆忙地回答是危险的。所以,孔子用了一个提问来回答宰我:“你告诉我有人掉到井里了,请问他为什么掉进去了呀?是怎么掉进去的呀?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呀?”孔子说:“对仁者来说,是可以做出一些牺牲的。但不能陷害他,把他往坑里带,并且形成道德绑架。你可以骗他说:‘真的有人掉到井里了。’他跑过去发现没有,这叫‘可欺也’,但不可以愚弄他,让他跳下去做没有效率和结果的事。”

    153 为什么父母都已经放弃教育我们了,我们还非要追着去教育父母呢?

    只有情绪才能引发共鸣,只有共鸣才能引发行动,所以不要去讲道理。有很多人喜欢教育自己的父母,说父母不会花钱;不会享受;不知道穿好点儿;不知道如何养生;不知道如何学习佛法……然后自己跑过去告诉他们该怎么活。其实,我们的父母都已经放弃教育我们了,为什么我们还非要追着去教育父母呢?

    “仁”指向我们对自己的洞察,指向我们把自己的欲望、烦恼与他人的欲望、烦恼进行同频共振连接后对他人的理解,这个理解不是道理上的,而是情绪上的。我们很难要求别人做到,除非自己真的做到了,而且在做到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快乐。愿我们都能借由与他人的互动,真实而诚恳地看见别人,同时照见自己。

    你之所以会觉得《吐槽大会》好看,是因为它所有吐槽的背后,都把人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讲出来了,让你觉得真实、有力量,而这种真实哪怕是吐槽,其实也是让你无法拒绝的。因为它太真实了,哪怕你把它表达成某种笑话和玩笑,它也是有力量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你要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想让自己立得起来,就得让别人立得起来。你得知道和自己在一起的人,有跟你一样的想法。你想有所成就,别人也想,你得把别人也想有所成就的想法,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己欲达而达人:你想通达、发达、飞黄腾达,想在自己的内在形成一种与道同齐的状态,别人也想。能近取譬: 能感觉到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他譬如我,我譬如他,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仁的方向和方位,也是达到仁的方法。

    孔子作为人间“老司机”,跟子贡说:“做圣人之前,你最好先成为一个仁人,你能体会到彼此之间那些‘你恐惧的我也会恐惧’‘我想要的你也会想要’的情绪之后,再去了解、尊重、分享、给予、回向,就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你的状态,而这本身就是我们此生修行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就像王阳明说的“致良知”,稻盛和夫先生把“致良知”引申为几乎所有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状态的致敬。所谓“致良知”,就是把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绝大部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情绪进行共振,然后你再把这种共振贯穿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自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154 我们应该如何开解自己的智慧

    我们在平时应该如何开解自己的智慧?碎片时间,感受自己;大块时间,感受天地。闻着风中的味道,感受阳光照射的部分和没有照射的部分的差异,体会阴阳;把脚踩进溪流里,体会泉水流过自己的脚踝,不仅有冷,甚至还有某种滑;把嘴张开,像吃一个苹果一样吞咽树林中的空气,甚至能感受到空气是甜的……

    如果一个人不是向书本学习,而是向大自然学习,就能学到很多想都想不到的东西,大自然有许多智慧,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有许多智慧。向大自然学习,我们慢慢地会发现一些非常朴素而真实的状态:第一,事物的变换不可捉摸,这种不可捉摸的不确定状态,帮助我们体会世间的无常;第二,当我们和天地在一起的时候,会感觉到某种规律。我们借由对变化和不变的周期性规律的体悟,慢慢地就拥有了一种与道同行的快乐。

    这种快乐最大的作用是,你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至于恐慌,你知道有些东西会以奇异的方式呈现在自己面前,还有另外一些东西会以奇怪的方式从自己的身边溜走,你不会因此过多高兴,也不会因此过多悲伤,那种不太高兴也不太悲伤的状态叫“中”。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衡态,与道同行,这就是修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译:孔子说:“我充其量只是传述前人的思想,我很相信古人,喜好古籍。就这点来说,可以把我比作商朝的老彭吧。”

    古人与我们相比最大的优点,可能是更接近大自然。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工具,通过互联网、书籍,似乎可以掌握几万倍于古人的知识,但却远离了世界许多。孔子说“信而好古”,本质上是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古人因为比我们离大自然更近,离自己的身体更近,离无聊更近,所以往往有非常直接而惊人的洞察和发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首先要向古人学习对真理的洞察,这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重要原因。不要随便去发明创造,先把古人的智慧继承下来,再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应用,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155 我们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

    当我们想把庞杂的知识学到身体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记住它。不光要记,而且要晓得、要理解,你真的理解了就不会记不住,因为你已经把它转化为应用了,哪怕原文里的这句话、这个字记不住,但这个道理已经融化成你内在的完整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到底要学什么?其实,我们这辈子首先要学习如何学习。

    如果学习一种知识,你不去分享、表述,是很难真正把握的。我们都以为大脑是思考工具,其实嘴也是,手也是。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旁边有眉批,写读书笔记,你会发现自己对这本书读得更加深入,因为你在用手思考;如果你把它讲出来,是用嘴思考,是通过分享、交流再重新学习。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不管是求存,还是求真,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人在一生短暂的三万多天里是可以不断进化的,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版本,增强自己处理突如其来的种种生活压力、变化的能力,我们的边界和自由可以借由自己下定决心去学习、并且改善学习方法论而改变。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孔子说:“我能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并且了解这些知识,洞察这些知识的真相。在学习的时候,一门深入,不会学着学着就倦怠了。我跟别人分享知识的时候,不会因为对方没听懂,或者根器不够,而产生分别心,甚至觉得想放弃。做到了这三点,我还能怎么样呢?”

    其实,无论是《庄子》《论语》《周易》,还是《人类简史》,如果你能把一本书学得很透彻,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不需要学很多书。如果你能读透一本书,再用它来连接其他书,往往更有效率,这叫就“学而不厌”。

    小时候,我总是分不清楚什么叫主要内容,什么叫中心思想。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把故事浓缩成几句话,剔除详细描述的部分,把故事的逻辑关系讲清楚;“中心思想”是内容承载的意识形态、美学、宗教、道德主张等等。天底下的所有文章,乃至好莱坞的故事,最终都只不过是凝结成若干个重要的主张:第一个是关于生命的热爱,第二是关于真理的探寻,第三个是关于希望与爱,第四个是关于寻找,第五个是关于人性的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的洞察……有了这些思想工具,再去贯穿所有的书本和知识,你就会发现,原来提炼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很容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6:5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

    159 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魅力的、有趣的、不怕孤独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成功来自努力,其实不是的。很多人都很努力,为什么一部分努力的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仅仅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不正确的事。那么,什么叫正确的事?就是你做完这件事以后不需要再做太多的事;什么叫正确的决策?就是你决策完以后,不需要再做太多决策的决策。要想做到这样,只有一个方法: 真正理解并跟随社会、自然、天地的演变规律。

    【志于道】有志于在这一生中获得对宇宙真理的体悟。你相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某种隐隐地调剂着人生“成住坏空”的游戏规则?你相不相信有一种“道”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且推动人间世整个力量、权力、财富的流转呢?一个有智慧的人,起码应该相信世间有一种叫“道”的东西,然后才能开始去寻找它、接近它,并与它同行。

    【据于德】德分“志德”“敏德”“孝德”三种。你能在矛盾双方中找到相互转换的契机,并且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时,你就做到了“志德”的状态。还有“敏德”——你不仅要顺“道”而行,而且要坚定地顺道而行,这种坚定地顺道而行的状态就叫“敏德”。最后一个就是“孝德”——尊祖爱亲,当你对你的祖先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理解,并且完全接受时,你的去路才会顺畅。

    【依于仁】在《论语》里,仁接近同情共感。比如双方对一件事不能达到共识的时候,你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一下他的感受,就能知道如何化解矛盾,推进这件事了。你要学会随时随地与所有愿意连接的人、事、物进行调频。

    【游于艺】是指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知道如何通过尊重的方式与天相处、与地相处、与人相处叫“礼”;知道如何在音乐中享受节奏和旋律叫“乐”;知道如何在练习射箭的过程中体会空性叫“射”;知道如何在骑马的过程中,感受与马的同频共振叫“御”;知道如何在写字的过程中屏气凝神,体会笔、纸、墨的关系叫“书”;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发现一切具体的东西最后都可以借由一种数学逻辑进行总结叫“数”。人通过学习六艺,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魅力的人,更有趣的人,更不怕孤独的人,更享受独自快乐的人。

    161 有些笨妈妈用很辛苦的方式败坏了孩子学习的乐趣,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不要让人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被动的事,你要让他感觉这是自己的事,你只是在他高潮之前帮他点一下而已。高手总是把势能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好像很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一件事;而一个努力的人之所以感到命运多舛,就是因为他太努力了,没有等势能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匆忙地展开了一切。

    一位来自剑桥的管理学教授说:“管理是make things happen——让这件事发生,but not make things——而不是做这件事。”这就是“发生学”: 让一件事自然而然地顺着它的生命的业力、惯常的动能,引导至一个更高的层面。教育一个人,永远不是从零开始的,如果他连学习的意愿都没有,自己想都没想过,你却要从头到尾地把逻辑、道理、答案说给他听,并且让他产生一种学习的强烈快感,这是不靠谱的。

    我们很难从一开始就改变一个人,但可以从他最有兴趣的地方开始着手,帮他累积、累积、再累积,然后在某个关键点,帮他把他所关心的、已经累积到一个浓度的情绪和知识的含量连接到更高维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个人读书时,如果没有强烈到对知识产生喜爱、钻研、琢磨的程度,没有那种堆在那里的能量马上就要喷薄欲出的感觉,你就不要去戳破那个孔,这叫“不愤不启”。当一个人没有求知欲,没有那种好像已经到嘴边说不出来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不要帮他把这句话说出来,这叫“不悱不发”。当一个人不能举一反三,当他看见一个屋角,不能联想到另外三个屋角加在一起总共是四个屋角的样子时,你就不要回复他,不要匆忙打断他的思绪,应该让他继续深入地联想、思考,这叫“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07:25: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辟谷+静坐

    2021.3.2 今天有点小兴奋,有点被自己允许的自由的散漫,散盘半小时,双盘20分钟,左腿单盘半小时,大脑在孔子的世界里穿梭着,又接连起开学之后在大学生当中开展《论语》学习的各种情境假设。昨天从早晨9点到晚上9点一股气听了50集的《张庆祥讲孔子家语》,所以几乎忘记了吃饭,干脆就直接辟谷了,因为本就打算开学前要辟谷一次,做一个心态上的转换,从假期的仙境遨游回到工作环境中的人间历练。由于疫情,寒假开学从2.24延长到了3.10,所以也跟着临时改变计划,2.28听完了《张庆祥讲传习录》,接着准备在开学前的9天内听完157集的《张庆祥讲论语》和200集的《张庆祥讲孔子家语》,突然发现这种整天在一个频率里学习的状态和每天学习一两个小时的状态完全不同,灵感会不断的被刺激和引发出来,诸多迷惑和卡点在不断的疏通和解开,或许这就是法喜充满的感觉吧!

    2021.3.3 有了王阳明心学的指引,有了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实修实证基础上的解读,家庭中再次面对孩子和老公所出现的跟以往一样的模式和情绪时,自己能立刻去回观中丹田黄庭处一股隐隐发动的能量了,尽管还有那层把自己包裹起来的、透明的、让自己感觉懵懵的情绪的壳子,但至少不会被大脑里一连串的思维带走了,同时还能清楚的看到那一串思维从升起到慢慢消失的过程。有了这层的进步,就不认为静坐才是唯一让自己摆脱世俗烦恼的时刻了,所以对静坐也没有之前那么执着了,那么执着的观呼吸,那么执着的期待胸口隐隐发起的能量,那么执着的想要长时间的双盘,虽然之前都没有看到这份执着,但有了现在这个状态,再往前回看的时候,就能看到那份隐藏的很深的执着了。大概是少了这份执着,所以现在双盘起来轻松了很多,无论在双盘之前感觉有多难,一旦盘上,身体马上就能适应了,那股难熬的坚持也少了很多,甚至偶尔身体在这种状态下特别安静,特别舒服。今天散盘了半小时,双盘了50分钟,双盘到30分钟时有些躁动,睁开眼睛呆着就没事了,到50分钟放开腿脚时,右脚踝和右脚背很疼,需要多缓解一会儿。昨天听了30集《张庆祥讲论语》,所以辟谷第二天也几乎没想起吃饭,到晚上感觉有些累,《张庆祥讲孔子家语》听了3集就睡觉了。听这两本书特别有意思,有很多生活中自己拿捏不好尺度的事情,书里都有相似的例子给予讲解,听完之后立刻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了,所以经常一个人开心的傻笑,大概这也是意解心开、法喜充满吧。

    2021.3.4 今天早晨散盘了半小时,双盘了25分钟,有点不想集中精神观照胸口黄庭处的感觉了,太集中精神就会感觉有些累、有些燥。昨天辟谷第三天,心里原因作祟,总觉得第三天第四天正是完成身体里后天饮食系统与先天能量系统转换的过程,所以会有些疲累,于是就放任自己睡了一个午觉之后,就趴在床上一直听录《张庆祥讲论语》到晚上10点,共听录了20集,但懒得做笔记了。因为上午听了10集《张庆祥讲孔子家语》,笔记做得很多,最后做烦了。想要在3.10上班之前听完这两个音频,所以每天时间都很紧,但听的过程还是蛮放松蛮享受的,已经完全想不起辟谷的事了,只是到晚上小腹部有些疼时喝了两杯蜂蜜水,已经不馋了,大概是精神喂养的能量远远大过食物需求的好多倍了吧。

    2021.3.5 今天散盘半小时,双盘半小时,听楼上的“神经病”吟语了半小时就不想再试炼自己的心境了。今天早晨起床前做了三个梦,好像都在告诉我命运的原理,让我看到了在个人小范围内纠结的事件和情绪背后更大的真相,有的是更大的团伙在主宰,有的就是对方自己蛮着所有人而做出的有意的选择,有的就是两个人生生世世不同的业力惯性导致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还有一个梦依然在验证着自己内在的贪婪,买了鞋竟然假装趁着慌乱不给钱就穿走了。带着这样的梦起来,也越发的意识到对于辟谷中身体的每一个反应只要跟随就好,不对现象去试图寻找为什么,也不对未来有所期待和幻想。昨天辟谷第四天,又出现了上次辟谷中出现的那股淡淡的质朴的香气,细感觉发现不是外来的,好像是从身体里发出的,只要集中注意力去吸气时,那股低沉的香气特别明显,几乎一整天都能感受到,所以内心一旦出现躁动时,就有意的开始关注呼吸去体会这种香气,是以前没有闻过的气味。辟谷第三天第四天都有少量便便排出,像神经链一样很细的一个结连着一个结,还有些许泡沫,不像以往那么臭了。昨天听录了14集《张庆祥讲论语》、笔记简要记录了17集《张庆祥讲孔子家语》。

    2021.3.6 散盘半小时,右腿在外双盘半小时,觉知很清明,但双盘时依然有一股隐隐的躁动,虽然不至于搅乱自己的心,但是让整个身体安静的去感受那股躁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双盘到最后稍稍有些在坚持,但已经不是那么用力了。双盘散开时左脚踝左脚背很疼,但缓解的很快。昨天辟谷第五天,一整天都在静坐中听录《张庆祥讲论语》一共33集,心被法语熏陶着,自然想不到吃,也没有馋,就是喝水很多,大概喝了4升水。昨天中午很放肆的睡了一觉,睁眼一看整整睡了三个小时,结果在梦里体内的阴神们变着法儿的在找东西吃,甚至不惜幻化出父亲的死亡,从而在葬礼上重新复活变成孩童的模样,不顾吊唁的亲人们的吃惊,一个劲的在饭桌上吃着,终于明白了之前看到的说静坐过程中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幻境都不要相信的含义了。

    2021.3.7 辟谷第七天,散盘了半小时,双盘了半小时,突然有便意,于是排出了一点点宿便。这次辟谷第四天、第五天、第七天都有宿便排出,不过不像以往辟谷排宿便那么臭了。排完宿便后,感觉状态不错,又继续双盘了40分钟,就是散开的时候右脚背相当疼啊,有点转筋似的又麻又疼,缓解了好几分钟才过去。昨天辟谷第六天下午和晚上身体状态完全没问题了,心里却感觉有些悲观,有些空落,有些无所适从,总感觉生活缺了一点温暖,缺了一点活力,缺了一点让内心感动的生命力,情绪到最后就转变成馋了,于是喝了几口醋和酱油稀释的一大碗水。最后晚上在老公怀里赖赖唧唧的魔了40分钟,在慢慢的闲聊中才找到了这个情绪的来源,太复杂,隐藏得也太深,所以没有被轻易辨别出来:(1)3.10就要开学了,一想到上班,就要面对工作、人际、各种欲望的挑唆,就很难再有这么空灵富足的心境,虽然明白心境就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试炼,但内心里还是有些打怵。(2)《论语》越学越感觉丰富深彻不见底,更加不知道怎么才能在大学生中讲得适度,但同时又很期待这份生命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有对自己的一份评判“怎么学了这么多还是跨越不了交流这一关?怎么心中有那么多的好东西还是没办法很平常随顺的讲出来?”(3)感觉又有点钻进阳明心学的牛角尖了,每天早晨静坐时有点用意过度的去关注中丹田黄庭处了,把原本活泼泼的、周流六虚的一股炁观成一份身体内的存在了,忘了去感受身体自由而放松、无所求的那份感觉以及与周遭环境的连接,所以心又有点变得死气沉沉了。唯有钻到老公怀里才能感受到那份踏实可见的爱,枕在老公的胳膊上听他的心跳声才能感受到那份活泼泼的生命力。(4)隐藏过深的贪欲:听张庆祥讲《论语》和《孔子家语》实在是太过瘾,于是内心一直盘算着这两个听完之后接下来要听哪个?有刹不住车的欲望。其实开学之后就应该把这些都停下来,重新投入海恩课程的整理及其与《论语》的结合之中,以便展开适合学生听的讲座与沙龙。所以,吸收得太多,付出得太少;给自己的法喜太多,给有缘人的法喜太少,这两者的不平衡也让自己陷入了空落的情绪中。

    2021.3.8 昨晚做了很多不太舒服的梦,早晨五点又被电话吵醒,状态不佳,于是散盘20分钟,双盘20分钟,双盘到最后感觉后背没有力量,坐着很累,就躺靠在沙发上发呆,不想聚精会神,不想觉知,不想观心,啥都不想做,最后索性回床上睡觉去了。生命的状态真是过山车啊,昨天还在为七天辟谷只喝蜂蜜水、没有吃任何东西而感到开心,今天早晨就是这个状态了。

    2018.3.9 左腿单盘40分钟,双盘40分钟,今天寒假最后一天,昨天中午全部听完《张庆祥讲论语》后,下午还是没忍住,开始听《张庆祥讲六祖坛经》,早晨起来静坐时依然带着耳机持续在听,听法上瘾,是病,得治,不过先过完瘾再说吧,毕竟还有迷惑,毕竟音频一直都在越来越多的解谜。昨天辟谷第八天,依然只是喝蜂蜜水。学习辟谷四年半了,第一次做到辟谷八天了没有吃任何东西,全仗着张庆祥讲法的精神喂养与护佑。今天辟谷第九天,早晨静坐放了好几个长长的屁,下座后又排出了一点儿宿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07:2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咋写成2018.3.9了,哈哈,倒退回三年了!
    三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什么?所有的偶然都不是偶然。
    文昌化忌,避免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19:3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隔两年,老公终于又开始辟谷了,2021.3.15--3.21清水辟谷七天,真是让我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心里的那份稳定,特此记录一下,这是老公第四次辟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21-3-24 22:1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记写的真好,每天都在记录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5 10: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1 今天不吃早点,所以多坐了一会儿,从5:20静坐到6:50,前边单盘,后边分别两次30分钟和20分钟的深度双盘,中间段听傅佩荣讲《道德经》,觉知清明,没有昏睡状态,双盘时腿脚也没有那么麻胀。今天是否要辟谷,不知道,根着身体的感觉走。



    2021.11.2 昨天辟谷第一天,算是安稳的过去了,晚上七点就进被窝了,听了一个半小时的《孔子传》然后睡了。今天从5:20静坐到6:40,什么都没有听,前半段散盘和单盘,后半段两个20分钟的双盘。辟谷二十多回了,每回至少七天,这回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心神被身体这座五行山压制得一点都没有了,因为昨天晚上的状态散乱得找不到自己,辟谷第一天转换期身体的无所适从让自己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听书,所以索性就彻底放开的散乱着了。平时已经形成惯性的严谨了,意识让自己放松时也很难做到,所以辟谷时就被迫放松了,因为身体的反应已经大过意识了。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才觉知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昨天晚上还稍稍有些抱怨自己的散乱呢。把身体彻底放开去,把散乱彻底放开去,然后才能感知到心神的存在。



    2021.11.3 昨晚听村长讲课,晚上11点才睡,所以早晨睡了会儿懒觉,从5:40静坐到7:00,前半段散盘,后半段分别两个15分钟和30分钟的深度双盘,什么都没有听,就是放松的坐着,觉知着身体的感觉,确实感觉很放松,不再是大脑带动身体。昨天辟谷第二天,下班的时候大脑发胀发紧,于是特意绕路走了一个小时,大脑才稍微放松了点,平时真的是听书太频繁用脑过度了,总是用大脑指挥身体,所以辟谷时大脑就自动发胀了,什么都听不进去。



    2021.11.4 今天从5:20静坐到6:50,前半段散盘和单盘,后半段2个25分钟的深度双盘。昨天辟谷第三天,感觉前一段时间积攒下来的那股控制不住的惯性力量慢慢停了下来,状态有些开始转换,能够慢慢的稳当下来了。今天依然只是静静的坐着,感受着身体,精神也放松的呆着。深度双盘的后25分钟,孩子起床,爷爷送早点,基本上就是坐着感受着屁孩子一早晨各种情绪的过程,看着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会跟着产生怎样的变化。这次辟谷,借着南怀瑾先生的《唯识与中观》《圆觉经略说》在用一天一天的轮回慢慢感受着生命累生累世的轮回,感觉像过去那种每天吃了点花生和苹果的那种挂碍的心念在慢慢的放下了,在每天晚上最散乱的状态中能够安定一些了,辟谷第二天基本上不那么回顾辟谷前一天有些纠结的心态了,在慢慢切断每一天的轮回。体重由69公斤变成67公斤了,胸口不再像前些天那样经常堵得慌微微跳动,只是偶尔堵了,后背也不像前些天那么僵硬板结了,能够偶尔感受到松软,但还是有些酸胀乏。



    2021.11.5 今天从5:20静坐到6:50,前半段散盘和单盘,看着跑神。后半段分别两个25分钟、25分钟的深度双盘,后脖颈的鼓包有点酸胀。昨天辟谷第四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学完《论语》,谈到晚上谁来参加学生学论语的活动时,我的内心又泛起了各种小猜忌,辟谷状态就迅速滑落,在杂念快要纷飞时听了刘丰讲辟谷的科学原理,及时收住了要散开的杂念。昨天晚上老公孩子吃饭时,我出去走路一个小时,听到《圆觉经略说》威德自在菩萨问法章关于“观照”的解说,灵光乍现般理解了自己每天静坐的状态,知道了要改变的方向。



    2021.11.6 今天周六,从5:30静坐到7:20,前半段散盘,后半段分别20分钟、30分钟深度双盘,安静的放松着身体,也没有多少杂念。昨天辟谷第五天,状态很舒服了,所以今天早晨坐着,身体也很舒服,没有哪里酸胀乏痛,终于有了一点点通的感觉,尤其是后背,难得那么舒服。深度双盘到20分钟时,心念开始浮动,腿脚麻胀,再继续就是用意志力在坚持了。昨天晚上和同学们一起学《论语》,杨琪老师意外到来,讲了很多,听完很是兴奋,导致昨晚半夜12点才睡着觉。奇妙的是今早5点就自然醒了,一点也不困,大概是辟谷清理了内环境,体内的精神体元们有了活力。

    昨天学完《论语》之后,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一起共读《论语》的时光里又萌生出了很多新的乐趣:提问题的人与所提的问题奇妙的彼此关联,在时间线上看因果乐趣多多[礼物][转圈]学《论语》听《孔子传》,一节节理性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画,真正领悟到了“故事思维”的魅力[让我看看][太阳]团体学习中的情感链接与深度交流慢慢的并驾齐驱于所学的内容[啤酒][握手]不同表达分享方式中带来更多的反观觉照,冰山底层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浮现出来[福][庆祝]



    2021.11.7 今天从5:40静坐到7:30,前半段散盘和单盘,后半段分别40分钟和20分钟的深度双盘,全程听南怀瑾《圆觉经论说》。最开始听的时候大脑感觉是胀的,空不下来,后面稍稍好了点。念头都集中在经文中,所以跑神时非常少。昨天辟谷第六天,基本上没有对食物的欲望了,不需要用毅力去克制了,身体已经能够自然顺应不吃东西的状态了,体重由69公斤降到65公斤。前段时间体重增长得根本停不下来,既然控制也控制不住,所以索性就撤掉了那条节制的线,随他便了,结果到69公斤时身体撑不住了,心口堵,后背僵硬,浑身难受,不得已辟谷了。慢慢的发现,这次辟谷不同于以往,大概是因为前段时间被迫的彻底放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作用,所以,这次辟谷仿佛是学习辟谷五年来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跳跃,越来越能够回到当下了,理性的大脑越来越能够自动让路了,能够开始从每一天的轮回中去认知累生累世的轮回了,能够开始把每一天当做每一生,有觉知的去观照每一天那些固化的情绪了,能够在更多时刻有觉知的去切断那种情绪的轮回了。今天听《圆觉经略说》中这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你知道杂念妄想很多的那个“知”就是《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到今天辟谷第七天,终于清晰的认知到这一次辟谷的主题了,就是要切断四种轮回:1、吃东西的欲望不用意识去克制,变成身体的自然适应;2、面对孩子情绪的反应,能稍稍带着觉知切断以前的情绪模式了,但若孩子连续性的刺激,我还是会被绕进去,怒气和固有的情绪回路还是会被激发,需要更加清晰的觉知;3、每次辟谷到第五六天后,开始幻想以后要增加多长多长时间,要辟谷几周几周,这份心念的轮回要切断,争取在念头起时就立马看见,及时停止,回到当下;4、面对工作中无事可做时担心领导看法的杂念轮回需要被切断,下下周辟谷到14天时,恰好会面对这个情形,这股惯性前天已经开始出现苗头,既然出现在这次辟谷的节点中,那么一定有它的用意所在,到时候要好好的去觉察一番。



    2021.11.8 今天从5:20静坐到6:20,前半小时单盘,后半小时深度双盘。昨天下大雪了,20多厘米厚,今早雪冻成冰了,温度一下子降到零下了,要早走路上要慢走。昨天辟谷第七天,在一天的轮回中看到了自己发出来的小情绪,好的地方是没有责备自己,只是看着情绪发出,更好的地方是也没有放纵自己,给所谓的辟谷七天一顿吃的奖励,只是喝了点面条里的稀汤。



    2021.11.9 今天从5:20静坐到6:30,单盘多次,没有双盘。单盘时,大脑里要不就是杂念纷飞,要不就是要坐着睡着的状态。昨天辟谷第二周第一天,到了晚上状态相当散乱,老想吃东西,拿辟谷不当回事了,大概是心里老想再多辟谷些时候,身体不干了,因为当初说好就是辟谷14天的。体重不再变化,后背又有些微微疼,所以内心里也有些烦躁,实在不想一吃饭就恢复到辟谷前的体重和状态,真的身体太难受了,身体不好情绪就跟着差。第一周为进入辟谷状态,所以精神比较集中,第二周身体适应辟谷状态了,精神就开始放松了,于是就又开始要恢复惯性,所以第二周辟谷的主题不在身体和吃的上面,而在觉察思想的惯性上,是觉察以前每次辟谷到第二周时那种思想的惯性,而不是平时思想的惯性。回到当下,享受此刻身体轻松的状态,要觉察,思想跑神时即刻拉回来,这才是这一周要做的事情。



    2021.11.10 今天从5:30静坐到6:50,听南怀瑾《瑜伽师地论》,前半段单盘,后半段分别15分钟、30分钟的深度双盘。昨天晚上跟着吃了一顿饭,今早体重直接变成66.6了,而且起床时后背又开始有些疼,这哪受得了啊!!!这几天孩子抽动症的症状又开始冒头,嗓子里又不自觉的发出怪声,昨天晚上回来情绪低落烦躁,细一问,原来是在学校发作了,坐在同学的前座,总是不自觉的后仰,打扰后座同学,同学烦了,还说再这样就告诉老师,孩子心里难受,还说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我没辙,只能耐着性子倾听孩子的话语,安抚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对于自己被这样的问题缠了五年,我也是从过不了关中熬过来的,是昨天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用第六意识“观想”熏习第八阿赖耶识,形成新的种子;修行是要转第八阿赖耶识根根的种子;修行的初步本来就是要作意修。在辟谷一天一天的轮回中让自己面对事件时更能跳出事件和情绪之外了,所有的情绪惯性都是累生累世的轮回所铸就的,所以事件发生时,什么都没必要怨,只是觉察着、学习着一次次让惯性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小就好了。对于多次辟谷中相同的心里状态和模式,这一点真的需要细细觉察去切断。

    我们由修证的三个次第——“有觉有观”(有寻有伺)、“无觉有观”(无寻唯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可以体会到观与照的分际。观的境界就是寻,有如在找一个东西,比方一根针掉到地上,怎么办?屋内一片漆黑,只好借着烛火或手电筒的亮光慢慢寻找,慢慢探索,这是“有寻”。“伺”则不寻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里等着吧,本来到处移动的小亮光停在一个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渐放大,这是伺的境界。



    2021.11.11 今天从5:20静坐到6:40前半段单盘后半段分别深度双盘15分钟、35分钟,后半段听南怀瑾《瑜伽师地论》。昨天一天吃了苹果黄瓜西红柿花生,晚上吃了一点点菜,基本不算是辟谷了,看着身体和思维的反应,才意识到,这次辟谷最重要的也是要解决每次辟谷结束后各种方便面酸辣粉面条调料上瘾的问题,复食身体不舒服也是因为饮食习惯实在是太不好,这次复食需要更长的水果花生时间。



    2021.11.12 今天从5:20静坐到6:50,前半段单盘,后半段分别两个25分钟、20分钟的深度双盘,什么书都没有听。单盘时半小时没动,觉知很清明。双盘时感觉身体被分成了三截一样,腿是腿,后背是后背,头是头,腿到20分钟开始麻胀时心里燥,但身体其它部位没有任何反应。昨天一天吃了点花生苹果黄瓜几小块鸡丁,晚上后背有一小阵针扎通电似的疼,很好奇到底是为什么?怎么产生的?



    2021.11.13 今天从5:50静坐到6:50,先是睡了会懒觉,本想坐到七点多,但不知为什么,内心无法安定,即便是听了南怀瑾《瑜伽师地论》,心也无法安定,同时还有点昏沉状态,所以索性后边深度双盘了40分钟之后就不想再继续坐下去了。昨天一天吃的水果和花生,晚上和同学们一起学完《论语》回到家已经九点了,最后又吃了很多恬恬买的豆干小零食,发现在那一刻觉知是完全缺失的,彻底被饮食的贪欲带着走了。接下来还是打算每天吃点水果和花生,馋了就吃几口菜,重点还是在觉知中减慢思维的速度,看到念头与念头之间,把固态的习性慢慢转变成液态的习性,把固体的不分层的习性一层一层的剥开来,尤其是吃方便面酸辣粉面条米线麻辣烫等各种重口味调料的饮食习性改变一下,让吃这些东西的欲望速度变缓一些,变薄一些。



    2021.11.14 今天从5:35静坐到6:55,前半段单盘,后半段分别两个20分钟、25分钟的深度双盘。前半段听南怀瑾《药师佛的济世观》,发现大脑有点发沉,所以后半段单纯的静坐放松,心里没有躁动,身体也没有很难受。昨天开始吃了烤山芋和酸辣粉,还吃了很多豆干和水果,胃口被活动开了,所以今天早晨肚子老是叫,静坐时会有些想吃东西的欲望。不过依然打算接下来的一周还是少少量的饮食,因为东西一吃多了后背就疼,而且觉知变得很迟钝,和自己的连接就没有那么清明了。还是以吃花生米和水果感到特别香为原则,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对自己的念头有更多的觉察,对生活中各种固化的习性能够变得柔软可转变一些,欲望变得少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9:5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15 今天从5:10静坐到7:00,前半小时单盘,后面分别30分钟、35分钟深度双盘,什么书都没有听,观察念头,观察身体反应,有跑神有杂念。大概是轻断食两周的原因,身体的柔软度和空零度是很久以来第一次这样的感受,双盘半小时没有熬着的感觉,心里没有躁动,甚至中间感受到很舒服的空灵,双腿和后背也不再是分开的两截,而是有了连接感,不过左后腰处还是有不通的疼痛感。双盘散开的时候,脚踝也没有原来那种特别麻胀痛需要缓好几分钟的感觉了,基本上散开后揉一揉就可以了。

    2021.11.16 今天从5:30静坐到6:30,前半段单盘,坐着有点犯困,大脑发懵,后35分钟深度双盘,觉知清明了一些,后腰还是有点酸疼。

    2021.11.17 今天从5:25静坐到6:40,前半段单盘,后半段分别两个20分钟、30分钟的深度双盘,心思比较散乱,既跑神又昏沉,很难把精神拉回到观照上来,总是顺着杂念就跑了。昨天下班去小吃街吃了一份花甲粉,实在是太馋了,结果今天早上起来后背就疼了,双盘的时候也很费劲,明显感觉到身体里的气被堵塞了。这次辟谷赶上双十一,买了很多酸辣粉、花甲粉、汤粉料、重庆小面酱料、部队火锅酱、辣白菜、泡菜汤、烤盘饭撒料、苏伯汤、蒜蓉酱、椰奶麦片。同时又想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不成为这些饮食习性的奴隶,所以在觉察着馋的欲念,在延长着想吃这些东西的时间间隔。

    2021.11.18 今天从5:30静坐到6:30,有点犯困,就坐着听《张庆祥讲传习录》了,前边单盘了一小会儿,后边一次性深度双盘了45分钟,双盘前面20分钟都是闭眼,后面25分钟睁眼了,感觉只有睁着眼睛才能分散开腿麻胀的注意力,不至于让心有那种难熬的躁动。昨天晚上吃的比较多,所以后背疼痛明显加重,早晨起床时后背这样板结疼痛就很烦躁,静坐时悟到,反正每天只吃很少的东西身体也很舒服,身体难受就是在提醒自己的身体呢,因吃的欲望无法满足而生气,这不恰恰违背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不被吃的习气控制”吗?昨天晚上做了梦,又去学摸吃的,甚至有生的血肉,还光着屁股在房顶偷吃,但又怕被过路人看到,将醒未醒之际意识到,这又是体内的阴神跑出去了,一个意识疏忽没有管住它们,于是赶紧默念六字大明咒。

    2021.11.19 今天从5:30静坐到6:55,前半段单盘,有点要坐着睡着的状态,于是改听南怀瑾《瑜伽师地论》。后半段分别两个20分钟、40分钟的深度双盘,观心观念头,没有发懵。后半小时孩子起床补没写完的化学作业,父女俩争论不断,情绪百出,我静坐着观察自己的心念、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感受到心口有一股拧着的气在奔腾,大脑有些被罩住的感觉,念头又被带回到了小时候听父母每天争吵着的情景,思维又跳进内在小孩的理念里,后来突然意识到,其实是自己的思维意识里有对这种交流状态的讨厌和不喜欢,所以才去借助内在小孩理论去给自己所谓的疗愈,但事实上当自己没有了那种不喜欢和讨厌的想法,而只是看到一个事实,就像《张庆祥讲传习录》中所讲的那样,这只是我胸口的那股能量像镜子一样对发生的事件做出了映像而已,不带评判的看着那股能量的起落就可以了。原来是理论的东西今天借助事件变成了真正的体验,突然有一种“悟道”的感觉。

    2021.11.20 今天周六,睡了会儿懒觉,时间充裕,又多坐了一会儿,从5:40静坐到7:30。前边单盘,后边分别10分钟、30分钟、15分钟深度双盘,左脚踝盘在里边感觉很疼,所以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右脚踝盘在里边的时候感觉舒服很多。今天刚坐的时候,脑子里老是回想昨天晚上不开心的两件事:(1)爸爸带孩子学习化学,又恢复了小学时又争吵又压抑的气氛,讲完孩子不会,孩爸就憋闷气,我在旁边虽然一句话不说,但却是最难受的那个,承接了两个人糟糕的情绪,同时又压抑了自己的情绪。(2)偏偏又压抑又烦躁又无奈的时候,孩子又跟我去讲她和朋友之间不愉快的事,而且是反复多次的模式,在朋友面前小心翼翼,朋友一不搭理她,她就开始胡思乱想,开解过好多回,最终还是回到固有模式,连我听着都烦了,就那么轻易被朋友的情绪模式左右,听着我就生气,所以损了她几句,我就气呼呼的进屋关门听着“大悲咒”睡觉了。早晨起来,压抑的情绪还在身体里,静坐时无法安静,所以改听《张庆祥讲传习录》120-126集,在听的过程中借理论去观昨天事件中自己内心情绪念头的变化,然后发现还是有太多“观点”在事件和情绪背后在隐秘的运行:认为孩子福德宫“破军”就是没有耐性思考,就是内里太急,无法稳稳当当的按逻辑去思考;对于老公,既认为我应该理解他的急躁和无奈,又认为他应该放慢对孩子的节奏,给到孩子自己反思整理的时间,而不是急于认为你教会了孩子就应该会了;对于我自己,最纠结的地方就是无力,无力改变任何现状,无力把任何发现应用到家庭中,无力开导孩子拧住的想法,无力缓解孩子的情绪,无力让自己心平气和的沟通,无力在众多糟糕的念头混杂在一起时去回观自己胸中那股震荡着的炁血,这份无力就拧结在胸口处,每次都堵得相当难受。我仿佛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孩爸和孩子自身都有能力去面对事件和情绪,是我的思想陷住了我,然后用陷住的我去看他们,所以也陷住了我心中的他俩,他俩已经跳出事件和情绪了,而我却偏偏要拽回他俩回到我陷住的情绪中试图二次解决,以便让自己心里舒坦。为何不能直接跳出?为何不能直接阳光的开始新的一天?为何不能带着信任去面对他俩?

    2021.11.21 周四打的第三针疫苗,打完就开始流鼻涕,也不知道是感冒了,还是打疫苗的反应,胳膊左侧卧也疼,今早本想请假,睡个懒觉,但最终还是起来静坐了。懒一次就想懒第二次,所以就别培养这种惰心了。今天从5:40静坐到7:10,身体不舒服,双盘就感觉不稳定,6:20的时候双盘了10分钟,脚踝脚背就疼,心也很躁动,本来不打算继续坐了,因为今天要办大事,7:30去新房量尺寸,要打一套家具,电视墙一体柜、书柜、阳台柜子、厨房柜子,心里惦记着,所以静坐也不在状态。同时心里还惦记着昨天看的书《心灵瑜伽:改变生命能量的20个法则》,怕今天没空看了,所以想早晨抽点时间再读几页。不过最后还是努力着让自己安定了下来,最后继续深度双盘了40分钟,到7:10结束的。心安定了,坐着的时间就变快了,感觉没多大会就到40分钟了,不过后边10分钟是睁着眼睛感受身体的。

    2021.11.22 今天从5:25静坐到6:55,一开始单盘时杂念较多,接着分别20分钟、10分钟、20分钟的深度双盘,双盘时思想比较集中,觉察身体,觉察念头,跑神减少。昨天和今天静坐时,身体里会散发出所吃的食物的味道,细细觉知的时候特别明显。昨天吃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今天早晨解了两次大便,5:20和6:20,第二次恰是双盘最舒服的时候,都有点舍不得下座。

    2021.11.23 今天从5:25静坐到6:30,昨天下班点来例假了,所以今早只是单盘放松,边坐边听《大鱼讲论语》172-174三节内容,没有觉察和观照。本来想着既然不觉察观照,不如请假睡个懒觉,饭犹豫一会后还是起来了,坐着听书也比睡懒觉有收获啊,更何况也没感觉很困呢,反正中午还可以再睡两个小时呢。这一次例假前基本没有太大的情绪浮动,很平稳的过来了,每天看书的状态也没有太受影响,不知不觉间进不了很多呢,甚至这次都忘了来例假这个事,例假前一周稍稍有点馋酸辣粉麻辣烫方便面等,也没有太放纵自己的口欲。

    2021.11.24 今天例假第二天,起床犹豫的时间更长了,更想睡懒觉了,思想里打架好半天,在群里请假输入了一半的字,最后还是起来了。从5:25静坐到6:50。因为来例假,没有双盘,单盘三次,觉知呼吸,跑神的时候比较多。今天是第三天了,能闻到身体里散发出所吃食物的味道。去年十二月份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静坐时能闻到身体里发出的味道,那时候味道比现在重很多、浓很多。这次不一样,味道淡淡的,越是带着清晰的觉知去闻就越是明显,充满整个鼻腔。

    2021.11.25 今天从5:25静坐到6:35,例假基本结束了,所以今天可以双盘了,后半段一次性双盘50分钟,中间一直是用意识不断淡化腿脚麻胀痛的感觉,将意念集中到心场,去感受空无中将起未起的那股能量的过程,杂念基本很少,不过腿散开时,盘在里边的右脚踝是真疼啊。大概是这两天阅读斯瓦米韦达《心灵瑜伽:改变生命能量的20个法则》的结果,这本书真的很好,直达心灵的纠错,“你的静坐是否让身边周围的环境变得更祥和了?为自己的静坐是自私的静坐”这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值得我反思。一次长时间的双盘果然比短时间的多次双盘更有收获,那也是一次意志的不断考验,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想想最开始静坐时连双盘都盘不上,刚盘上时也是抓心挠肺的在熬着,到后来慢慢能双盘到15分钟就很开心了,20分钟是一个节点,很久都在20分钟时心熬不过去了。现在能双盘时间长,都是因为在平日不断锻炼自己的觉知力,在念头起始处就开始有察觉,并有意去转念的结果。双盘就是对平时觉知力和意志力的检验。

    2021.11.26 今天从5:20静坐到6:50,前半段单盘,后半段一次性40分钟深度双盘,边静坐边听南怀瑾《圆觉经略说》,第二遍,开始倒着听,这是南师给到的秘法,从后往前听。越发的感觉若是不懂理去静坐就是盲修瞎练。今天的状态很安定,能即时吸收所听内容,也能用所听内容去比照平时的行为,没有发懵犯困的状态。在腿脚麻胀的念头升起时,能够即时的想象如同海水般让海面的波浪回归到大海,因此关于麻胀和坐多久了的念头升起时能够即刻淡下去,因此得以从身体的感觉中抽离出来,能够得以去感受心口虚无中将要升起的一股能量,同时内心也没有那么执着着想要见到那种状态了,只是更加觉察的看着。一早晨解了三次大便,静坐前、静坐中、静坐后,都是碎沫子不成型。11.1辟谷一周后,到现在基本都是每天吃一顿晚饭,白天吃点花生和苹果,晚上其实不饿,就是馋,所以就跟着家人一起吃一顿,但吃多一点儿后背就会疼。这次辟谷后把家里的体重秤收起来了,不再每天早晚的称体重,开始去体察身体的感觉,开始更多的和身体连接,去更细腻的体察什么状态下身体最舒服。也打破了每次辟谷复食贪吃各种重口味调料的惯性,虽然买了很多酸辣粉花甲粉各种酱料粉条等,但是没有频繁的去吃,能够做到一周吃一到两次,比起原来辟谷复食天天吃好多了。

    2021.11.27 今天睡了会儿懒觉,从5:40静坐到7:20,前半段单盘,后半段分别20分钟、10分钟、20分钟的深度双盘。双盘时脚踝疼,心躁动,所以没办法长时间双盘。今天全程坐着听南怀瑾《圆觉经略说》,没有那种和书融为一体的感觉,只是在听理论,入耳没入心。今天静坐时还是能感受到身体里的那种味道,觉知呼吸的时候味道就很明显,是那种辣白菜和烤地瓜融合后的味道,但是淡淡的,已经好几天了。

    2021.11.28 今天从5:50静坐到7:50,后半段分别40分钟和20分钟的深度双盘。昨天一整天吃的太多了,三顿饭都吃到了十二分饱,而平日只有晚上吃八分饱,早晨中午基本就是少量花生和苹果,所以一整天状态都很差,神性散漫。昨天上午看电器累了,下午睡得迷迷糊糊的,一整天又没看书,晚上快十一点才睡,所以整个人完全跟自性失去了连接,半夜做了好多奇奇怪怪的梦,早晨闹表响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啥都分不清了。所以今早5:50坐下来时赶紧听斯瓦米拉玛《鼻尖上的觉知 呼吸之间》来提升自己的状态,慢慢的终于感觉到涣散的“神”聚起来了,然后才能深度双盘40分钟和20分钟。吃的多排的就多,静坐前、静坐中、静坐后三次大便,大便从条状到沫沫状,身体倒空了,才有了些自由活动的感觉,要不然感觉整个人实着的扭身擦屁股都费劲。看来在吃的事情上还需要继续训练自己的觉知,不能被馋、爱吃、贪吃的欲望带着走,继续训练从原来经常的十二分饱变成近一个月以来的四分饱状态。

    2021.11.29 今天从5:25静坐到6:55,前半段多次单盘,听斯瓦米拉玛《业力:挣脱心的束缚》,最大的收获是听到这句话“行动要从对目标结果的期待中解脱出来,只是去行动”。后半段深度双盘30分钟,观察自己的心在面对孩子起床后拖鞋大声拖拉地、嗓子不断出怪声、各种抱怨情绪时的反应。最近这段时间,借生活悟出并不断应用的观念是:1、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终将过去。2、得病是在消业。3、当不能根除情绪时,可以让情绪像流水一样陪伴着自己并行前行,不去对抗,也不费尽心思的去寻找原因。4、为自己而坐的静坐是自私的静坐,检验静坐的效果就是看周围的环境是否变得更和谐了?5、面对孩子的情绪,当自己做不到正数时,就处于零的位置吧。

    2021.11.30 今天从5:25静坐到6:35,前半段单盘,什么都没听,慢慢把心定下来。后半段45分钟深度双盘,听斯瓦米拉玛《神圣旅程:揭开生命与死亡的奥秘》。

    2021.12.1 今天从5:20静坐到6:40,前半段单盘,后半段深度双盘40分钟。例假刚完一周,情欲旺盛,差点请假,窝在老公怀里贪恋遐想,思想斗争了好几分钟,最终想着不能新的月份第一天就请假,再有也正好起床静坐去观察这股情欲,于是起床了。心念不太能够集中,于改成边坐边听斯瓦米拉玛《神圣旅程:揭开生命与死亡的奥秘》,今天听到第七章关于“業力”的全面解读,非常受益。昨天晚上吃多了,后腰眼疼,今天早晨静坐时又感觉身体在后腰处被截成了两段,腰部酸胀,好在后背还没有那种结实的堵着的感觉,至少后背上半部分是轻松的。冥冥中感觉到身体的状态恰是工作中心念状态的反应,想法与实践是被完全截成两截的,所以最近几天这句话带给我的反思特别大:“行动要从对目标结果的期待中解脱出来,只是去行动”。

    2021.12.2 今天从5:25静坐到6:45,前半段单盘,后40分钟深度双盘,什么书都没有听,只是静坐着,带着觉知,把呼吸先充满腹部,然后继续充满到胸口,基本上全程都在做深呼吸,跑神很少。左胳膊打疫苗处微微有些疼。后腰没有前两天那么难受了。

    2021.12.3 今天从5:10静坐到6:50,昨天半夜发现大腿根的窝窝处出现一个大约两厘米的鼓包,不知道是例假完后的排毒症状,还是静坐时脚背压倒大腿根导致的?所以今天没有双盘,全程在听《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反思很多。最近几年妇科有很多小毛病,一直没把它当回事,静坐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大腿根窝窝处奇痒无比,摸着也比其它皮肤处粗糙,权当是排毒了。这次又出现了更大的鼓包,感觉就是在考验我的心智,是在有意试炼我看看意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看看最终能不能意志战胜身体?今天听完书,回味这14个月来每早的静坐,感觉到这一年来的静坐恰恰和静坐本该有的目的相反,以一颗“求无欲的意识心”在指导着静坐,所以实际上是充满了欲求,潜意识里总是期待着静坐中会出现什么反应,同时意识里更多的是为了养这个身体而静坐。静坐目的只是为了养成能早起静心的习惯,这大概就是一年多来静坐的最大收获吧。只是那颗谦卑心还没见到踪影呢,没有谦卑心自然也就没法和老师连接,这才是自己该真正反思的问题,那个“我”太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9:3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爱情里,我们希望对方全然满足我们的自我。我们之所以爱对方,因为对方爱我们几乎像我们爱自己一样,我们在他这里可以体会自我被全然满足的快感。但好景不长,很快,因为对方也是自私的,他来我们这里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自我。

    因此,当最初的冲动慢慢停滞下来之后,双方都开始看到对方的一点真面目。那时候双方都开始要求对方提供不少于自己的爱的爱,这是潜规则,你当然不会说:我给了你这么多,所以你也必须给我这么多。但没有说不代表你没有想。一切都心照不宣。

    双方关系最佳时期仅仅是双方收支比较平衡的时期,但很快,我们被其他事情分心了,其中一方不能及时提供对方所希望的那么多爱了,这个时候,另一方就会感觉不安全,发生争吵。

    当双方收支达到差异巨大的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建立一段新的感情以维持自我的养料。

    我们猜想一下圣者的爱,佛陀一般的圣者已经证悟无我,他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被满足。因此,不需要通过结婚、建立家庭、结交朋友来摄取安全感,他待在黑暗里也不会怕黑,也无需电影、音乐来娱乐自己。

    没有自我的人就没有分别心,我们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这些角色,我们的自我的大部分食物都由他们提供,因此经营好与这些人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成就者,他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因为他无需从他们那里获取自我的食物。

    一个完全无我的人,一个视你如他自己的人,他爱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样化,但他最关心的当然是让你获得和他一样的解脱。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顿,可能给你讲佛法,也可能和你讨论女人,只要可以将你导向解脱,他不在乎做任何事。

    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种回报,因为他没有自我需要被喂养。他不需要计算付出的爱和收到的爱是否均衡,因此他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我们假模假式的爱。

    ~宗萨仁波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9:33: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静坐时的奇妙领悟: 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都把自己拆得四分五裂,而且在那个当下还不知道,要时时记得让自己回归完整,回归心的中心点。

    与孩子的互动,是因为每次都摆脱不了对行动结果的执着,所以才导致行动产生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因为不想再面对这样憋心、搅心、痛心、熬心、抓心、闹心的矛盾和问题,所以索性就不断冷漠自己去放弃行动,这样至少就不必产生关联,不必一次次的受挫。

    可是不行动就什么都解决不了,不行动也没能让自己回到安稳的内在,心依然在浮动,只是不断在用意识和更高深的道理去压制那份浮动而已。

    在行动和结果之间,始终有一股业力法则在运作,而我却没有看到这个空间、没有看到这个点,只把焦点要么聚焦在结果上,要么聚焦在自己纠结的内在上。

    今日第四遍开听斯瓦米拉玛《业力-挣脱心的束缚》,刚听完前两节课的内容就突然领悟到,发生问题和矛盾时,行动的焦点不应该在对方,也不应该完全在自己的内在,而是在两者交汇处那个虚空的中心点上,去感知那里所蕴藏的那股业力之流。

    去探查这个业力法则,也就是印记和固有模式,行动中如何让固有模式转向,让印记变薄,让业力法则慢慢减少,而不是不断去叠加和制造新的业力,这才是行动的重点。

    所以要学着情绪产生时,把自己、把对方都变虚,把那股业力之流变实,去看到它、看着它、感知它、好奇它、走进它、交流它、微笑它、比拟它、对话它、倾听它、温暖它。

    以前的问题就在于焦点完全转向了自己的内在,而失去了和人、和关系、和环境、和空间、和最重要的那份动能的连接,所以才会产生孤立、隔离、冰冷、无趣、麻木、无记、冻结、失去活力、不知所措、无力等等的内在状态。

    IMG_20220116_073509.jpg
    IMG_20220116_073545.jpg
    IMG_20220116_0735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13:3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恩今日分享】
    疗愈师的生命观之生命智慧

    让生命转变的5把钥匙:

    1.        调整行为:通过调整行为语言,调动身体的各个部分,让人体的细胞进行健康运动,活动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进而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疏通身心能量。

    2.        转化情绪:排除头脑的干扰(战、逃、麻木、合理化);直面情绪本身,打开心结,让堵塞的情绪正常流动,让心灵放下对过去的执着。当人活在当下时,情绪是转瞬即逝。情绪的安定,是人生发智慧的基础。

    3.        改变认知:人的信念价值观系统是生命的导航仪,通过潜意识的学习方式和对生命真相的体悟,深层次调整人的信念系统,放下限制性的固有信念,完成价值层级的跃迁,获得人生智慧。

    4.        提升能量: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信息(能量)的活动,宇宙能量的活动,宇宙能量的规律是高频率影响低频率,提升自身能量频率,便能获得更多灵感(高频信息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轻易被环境所左右。

    5.        创造环境:场域的能量是巨大的,人时刻受到环境影响。如果让自己持续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受场域能量的滋养,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就处在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18: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恩今日分享】疗愈的四大总目标:

    1.        了解生命真相,臣服自然规律。健康的生命对宇宙自然会有一份虔诚心/敬畏心;一个顺应自然的人,会得到自然的庇护。

    2.        成为原因人,为自己做选择,并对选择负责任。引导当事人回到生命的中心,万法唯心造,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包括无意识产生的系统性问题(如家族系统),也都是自己生命意识深层次的选择。 当下遭遇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系统对自我选择作出的回馈。

    3.        提升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疗愈师要营造足够安全的环境,让当事人可以进行敞开而深入的探索,激发生命能量,体悟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唤醒对生命的信心和热爱,勇敢的去实现自我价值。

    4.        获得身心一致的状态。引导当事人回到生命的中心,对自己、他人和世界保持连接,身心一致的表达自己,并且与他人进行一致性的沟通。减少身心的冲突与消耗,成为一个真实轻松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7:45: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恩今日分享】
    疗愈的五大基本原则:
    1.        系统性,分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 一切的转变基于个人内在系统的转变。 而一个外在系统包括人际互动,家族组织,以及整个更宏大的生命系统。
    2.        体验性: 疗愈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疏通堵塞的生命能量。惟有体验,才能把道理转化为生命能量。
    3.        正向导向:生命本空,善恶是人的选择。善的选择激发生命力,恶的选择带来毁灭。 引导当事人发现负向能量的另一面:正向能量。让当事人发现新的可能性,及在当事人内心里注入新的希望,让生命回到真正平衡、接纳的状态。
    4.        聚焦改变:所有的提问都聚焦于转化和改变的冲击,走向与当事人一起发展出来的目标上。
    5.        守住生命中心:运用自己是疗愈师最强大的资源。当治疗师守在生命中心的时候, 他接触到宇宙生命力的智慧,而且可以引导当事人连接自己的生命力。 从这种连接里,升起无限的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7:48: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恩生命教育: 天道 家道 商道 师道
    mmexport1644451603908.jpg
    mmexport1644451600076.jpg
    mmexport1644451596546.jpg
    mmexport1644451592776.jpg
    mmexport1644451581871.jpg
    IMG_20220210_08212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2 14:22: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自知者明也,每次看你的文章感觉都能与你同频,看你娓娓道来,就像在诉说我的感受,谢谢你细腻  的文笔,同时带给我我认可也想去探索的知识。每次都有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工作很忙,但我知道只要我想,时间都能挤出来。怎么可以加你的微信,可以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