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3-11-8 18:08 |
---|
签到天数: 56 天 [LV.5]辟谷中学I
|
前言
昔日“竹林七贤”之一,晋代的嵇康曾撰写《养生论》,他提出:世间神仙之学,其主旨在于养生。姑且不论世间是否真有神仙,道家的“仙学”思想及其技术方法,对于古今中国人养生长寿方面的助益,屡屡见诸史书,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
道家“仙学”的核心,就是“内丹之道”。修习内丹,对于我们的身心喜乐、健康长寿,极有功效。笔者曾与李谨伯老先生同登武夷山,只见年愈九旬的老先生健步如飞,气不喘脸不红;一帮年轻人落在后面气喘吁吁,不能不令人对内丹之道生起油然的信服、崇敬与敬仰。
李谨伯老先生生于1919年,出身于银行世家,拥有丰富而传奇的人世。解放后,李老因昔日忘我地工作而身患恶疾。李老为此寻师访道,先后获得道家多位高人的青睐,获得他们秘传的修道真诀。李老至诚用功、潜心实践,真正掌握了道家内丹修炼中的上百种秘诀。退休后,李老不辞辛劳地为国内外的友人同好传授内丹之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贡献。
千古以来,有关内丹之道的修习与证悟,多以私传秘诀口耳相授,丹经道书上又多“以象会意”,读起来难免云山雾罩不知其意。今李老能够打破私藏秘授的传统,将自己大半生实践研究的心得一一道来,对于我们这些讲求养生、希望健康长寿的人,不啻为甘霖雨露。
本书根据2008年2月9日至13日李老在山西讲授内丹修道之学的录音稿整理而成。正文两侧的注解,则是笔者广泛引用道家的经书典籍,与李老的讲授内容互为启发、互相佐证;同时,也可作为李老相关说法的延伸阅读的素材。如有题义不符的情况,实属笔者才疏学浅,敬请见谅。
陈阳
2008年11月9日志于北京
目录
第一部分从身体入手/1
我们身体最不正的是什么/3
现在的人几乎都是鼻子冲前翘,弯腰伸颈,这个样子的身体外形,影响体内的生命能的流通,这就叫“气不通”。要想身体健康,第一步就需要做到全身的气脉通。
人的精气神从哪里来/6
单凭我们吃的这点水和饭来补充我们的精力,补充我们的营养够不够呢?其实远远不够。实际情况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接天气,接地气,还接人气,通过天地人三宝补充能量,可不只是吃喝。
关键要“开窍”/10
道家理论说“玄空造化场”里,会产生一种对生命界影响很大的能量,古人就叫“生气”。修道的人除了被动地接受“生气”,还必须“开窍”,开发人身上的窍门、窍点,这相当于安装了“信号放大器”。
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呢/16
夹脊窍和中丹田窍,这两个窍是接人气的。人与人交流,打开这两个窍,就叫“开心”。现代人天天防着别人,两窍紧闭,自然不接人气,活得不开心,痛苦也就没办法开解。
问答/20
第二部分体会一个“静”字/31
修道的方法/33
有为法在修道来讲叫“筑基法”,也就是打基础的方法,这时候“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道。方法不是教的,是闻得而后悟得的。悟也不是真得,要自己修得;修得也不是真得,证得才是真得。
修道的目的/37
“内虚灵”才是修行的正路。现在,不少信道信佛的人,越信越不灵活,越搞越愚蠢,就是不上正路导致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修道不是为了变麻木,是为了开智。
如何理解“静”/42
静的对立面就是气动,动的对立面就是心静。人无时无刻不在动。所以修道练功,看着我表面不动,其实我里面气在动,血在动,动得还很厉害。所以要想真静,必须是静中之动为真静。动的时候,应该是心静,这才叫修炼。
如何修这个“静”/45
动是绝对的,动中求静,才能真静。那么怎么练呢?修道用的方法就是“返”字。我们修道可以从返听、返嗅、返观、返舌、返思开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返璞归真,用的都是返。
少林寺的《洗髓经》/51
“动中之静为真静”,放松不是背越来越驼了,不是像面团了,是慢慢地像面包似的自动发开了——内空虚,外挺拔。这也就是少林寺的《洗髓经》,这就是洗髓,洗你的髓,髓就在你的脊椎骨里。
“正身”必“内省”/55
修道的古人认为,正身,就是调整姿势,调整姿势本身是个小道,是个技术;但是,古人同时认为它也是大道,就是要做人正派,堂堂正正地做人,这个是修炼的大道。小道是调整姿势,大道是凝神内省。
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必须修道/59
要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实修实证,不能只是依文解字地在那里“搞学问”,结果全都似是而非;振振有词,却离题万里。我们要想看懂经典,必须实修实练,然后再结合着去看,一看就懂,这样才能一通百通。
回过来谈“盘腿”/63
我们了解了修道的几个要点,《洗髓经》里的方法,对于健身养神,对于治病防病都有一定效果,但是要长寿那就达不到了。怎样才能长寿,并且开发人的潜能?那我们必须了解盘腿静坐的道理。
问答/67
第三部分修道的二十六个细节/77
“正身”的四大纲要/79
自古至今,所有修道习武的人,都要“正身”,其要点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个要点一般分成四纲。其一是脚心;其二是头;其三是胳膊,古人叫肱;其四是颈。这四纲与我们修道所谓的盘腿打坐,是同样的历史悠久啊。
向雪山白猿学习/82
盘坐的方法传说是七千年以前由观察雪山白猿而得到的。在七千年以前,这个方法叫做“坦特罗”,现在我们管它叫“七支坐”,因为它有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是手、脚、肩、腰、颈、眼、口,所以叫“七支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