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10-12 20:47 |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
滋养那个奔向解脱的你----第六次过午不食第一天
2016年11月4日,第六次过午不食第一天。
4:30,醒来。传来打板的声音。寺院里每一天,招呼、做活动,没有说用喇叭去广播,也不需要人去喊,去叫,完全是由法器。师父打的板,就是法器,打四下,两下单,两下连着,绕寺院一圈,包括大家住的地方、门口,都会走,大家听到这个板的时候就要起床。这里完全是由法器来招呼大家的,做什么事情都是由法器来引领。法器是龙天的耳目,大众的号令。
早课,穿着海青的信众在念佛堂前站立,有年轻、有年长,有男居士,也有女信众,第四天下来众人多了从容、敬意。
你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肃然起敬,没有告诫,没有提醒,甚至没有准备。就是那样简单的列位……磬声轻响,不用闭眼,刹那间星斗转移空间换位,仿佛自己立身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前世,我为青莲,你为梵音,一眸擦肩,惊艳了五百年的时光。
花绵绵而绽,音靡靡而绕,低眉含笑间,谁的深情绚烂了三生石上的一见倾心?
从此,晓露痴缠,星月为凭,所有的心事旖旎,所有的呢喃软语,都,只为了你。
始终相信,遇见阿弥陀佛是上天的恩赐,也许,今生我就是为寻你而来。
6:15,早斋过堂。南瓜粥、馒头、花生。
7:30, 宏耀法师佛七第四天开示:
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
恭敬才能为自己增长智慧。
印光老法师说“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唯有我自己是凡夫”。不恭敬三宝,容易堕落。要先学会恭敬,才会结缘做事情。有恭敬心才能生欢喜心。学佛弟子,理应如此。
僧,也是凡僧,为什么也要恭敬呢?因为僧人是在表法,你恭敬他,就是在恭敬佛,就会得到佛力加持。
人的傲慢心,会引起烦恼,想要做事顺利,就得有人缘,只有恭敬心才能有所成就。
有同修问,如何解脱痛苦?如果有太多比较,欲求而不得,就会有痛苦。如果欲望太强,必会障碍自己。想获得大福报,就先要先学会布施,学会放下。唯有放下,才可以将自己放生,将自己的烦恼放走,提升自己的戒定慧。
心,原来是纯洁、纯净,有光彩的,后来被贪嗔痴慢给障碍住了。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无常,要看破、放下,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呢?
像有些人那样,在深山老林里修行,钱物就没什么用。贴近大自然,过着原始、朴素的生活,无欲无求,清净得大自在。尘世间有太多的诱惑,凡人免不了起贪念,于是就起了烦恼。其实我们静下心,就会发现,有些东西并不是必须要拥有的,就像名牌背包、手表。还有某一国外品牌的冰淇淋,价格是国内价格的十多倍,然而生产地方是在中国,生产原料也是在中国,和普通冰淇淋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别,然而就是因为其知名度。所以智者往往会看破世间的浮华,抓住生命的本质。
不愿放下,当然会痛苦。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有些人,一点小事,也会记恨很久。即使亲兄弟,也这样呢。太傻。生活有如此多痛苦,那是不愿意放下,才造成痛苦。
烦恼、痛苦是我们学习的老师。
放下,有人欠你10万,也不用还。那个不用还,也叫放下嘛?有人喜欢追求灌顶,会直接成佛吗?这些问题又想偏了。还是六组慧能的那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多向内求,在自己心里找答案,向内心反思、忏悔,对外多布施,舍去身上最心爱之物,定会让你得自在。
该放下的要放下。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惟有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
放下以前的是是非非,回归简单生活。放下,才能看的更宽,走的更远。
烦恼太多,把脑子装满了,如何学佛?心理学中有种心态叫"空杯心态"。何谓"空杯心态"?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要先倒空,再装。要放下,才是智慧的开始,常常虚怀若谷,自然法喜充满。
唯有装满佛的正能量,才能证得菩提彼岸。
10:00,义工皈命仪轨。
李师兄率领义工组,在义工办,礼佛三拜。
拜佛的意义。每天拜佛,拜佛的意义是什么?放下身心。身体拜下去,要象大山崩塌一样。什么山,“我执”之山傲慢之山。这样,你才有学佛的基础。佛是智慧,是觉悟,是慈悲,是大爱。用你刚强难化的心,放下傲慢不肯低下的头颅,慢慢地弯下你的腰,用心感受接纳佛陀的慈悲加持。久久为之,你心自然慈悲。
皈 命
一.我等十方冥阳两界苦难众生,乘佛本愿,一心皈命,十念必生,极乐世界,舍命全交。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二.接受佛慈悲,接引我等十方冥阳两界苦难众生,愿令当下安详舍报,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欢喜接受佛慈悲,为我等冥阳两界,当下成功彻底拔出一切人为障碍,当下成功彻底拔出一切环境障碍,当下成功彻底拔出一切魔障障碍。
四.欢喜接受佛慈悲,为我等冥阳两界,当下成功安详舍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彻底拔出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唎哆 毗迦兰帝 阿弥唎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娑婆诃。(十遍)
五.西方接引 阿弥陀佛(十声)
六.回向
慈悲本愿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愿以此功德,供养尼陀佛。愿我等命终时,即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七.清泉义工誓言
原谅一切过,满足十方!
舍命承担一切过,满意十方!
我爱人人,从我做起!
不管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
11:00.午斋过堂。白饭、青菜。
15:00,与自在师兄访问陈灿都师兄。
陈师兄:学佛当发勇猛精进心
在诸多发心义工中,陈灿都师兄是很特别的一个。
陈师兄是汕头市潮南人,在深圳做贸易工作,今年上半年到南山寺打过两个佛七。感觉经过几个佛七,自己精气神挺足,心胸也更加清明。在身体方面,以前在医院检查出了胆息肉,经过打佛七,现在已经没有感觉。感慨到佛力加持,真是妙不可言!
陈师兄来清泉古寺的佛缘也是很殊胜,是通过在南山寺打佛七的师兄转介绍。
这次同四位师兄一起从广州开车过来打佛七,还发心给寺院送了大米,发心给佛祖添了灯油钱。
陈师兄在义工办拜见当家师传福师父,传福师父特别给他冲茶以示嘉许。
在一起聊天喝茶过程中,他提出宝贵建议,表示要感召家乡附近的人,发心给这里捐赠海青,一则能让家乡的人了解清泉古寺,二则能让来清泉古寺打佛七的同修能够感受到佛菩萨的爱心感召。在潮汕有个很好的学佛氛围,几乎每个地区都会有个慈善会,在当地有相当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大众能听闻佛法,心生欢喜,功德无量!
陈师兄说来到这个清泉道场感到很开心,很清净,抛掉了很多烦恼的事情。学佛三年,自己几乎每天坚持做早课一个小时左右。初次参加早课时不知道该怎么念,于是想办法在网上学习,边听着佛音,边学着念。现在每天奋勉修行,努力不懈,精神可嘉!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陈师兄说学佛,就是要敢于为自己负责,勇于为自己负责,发勇猛精进心,那么,就必定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因缘,创造好的命运,实现殊胜的人生理想。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到清净的身口意?如何得到修行的功德?智首菩萨的问题很长,主题就是菩萨如何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文殊菩萨以偈子的形式回答,先赞叹他的提问很好。回答中有句话很重要:“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是修行的核心。
后面的经文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内容涉及出家人的生活,也涉及在家人的生活。偈子中讲,在任何一种生活场景下,无论我们看到、听到或做什么事情时,我们都要发愿“当愿众生”如何如何,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
这种修行的侧重点不在于我们如何去转换外在的环境,而在于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境与机缘中学会用心。古人也讲,愚笨人修行,总是在环境上动脑筋;聪明人修行,能够善用自心来转化境界——所谓“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经中提到的情景有 141个,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情景显然不止这些,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品经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样的情景,我们都有可能去转化这个境界,在内心生起修行的功德。
安住当下永远是新鲜活泼的,它既是万法的枢纽,也是我们走向觉悟之门。
修行有两个门,一个门是偏重于从空性智慧进入的;另一个是像《净行品》所讲从慈悲心、大悲心进入的。所以,在第一句之后是“当愿众生”,这个“当愿众生”会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环节进行转化,赋予它一个意义。用我们内心的光明、慈悲及与菩提心相应的善愿而赋予我们的生活一个深刻的内涵。就像临济禅师讲的“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只有我们做了自己心灵的主人,才能将黑暗、被动的生活因内心意义的开发而变成光明、主动的生活。
这个修行的法门是修行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这就是经文里所讲到的,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其心,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
一如供养佛,不是佛需要供养,而是佛需要一个因供养而解脱的你。佛,圆满具足,一切不缺,如如不动,他不需要你一丝一毫的供养。我们供养三宝,是借助这个供养的行为,放下自私,放下对自我的贪执,来换取你的清凉自性。所以,一切供养都不是你在施予别人,而是你在滋养那个奔向解脱的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