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免费辟谷在推广中为什么会招来这么多的反对声呢?我们该如何应对?
就公司这几年发展的进程来看,确实比较快,对辟谷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个越来越多是相对于公司前几年的发展来说的。从2015年时一期百来人到2019年一期几千人,确实发展非常迅速。
如果横向比较,比如辟谷在人群中接受的比例,那并不是很高的。单就公司的数据可以做一个比较说明。假设目前关注公众号的人数是20万(我只是预估了一下,可能有些偏差),关注公众号不等于接受辟谷了,可能只是想了解,或者说出于朋友的面子,或者关注后一直没行动,旁观。所以这里面接受的人数就算打个对折,也就是10万人。而中国目前的人口大约14亿。这样算来,大概接受辟谷的比例是一万四千分之一。当然加上从其他辟谷机构,或传统文化了解接受辟谷的人数,假设与公司人数相当(应该小于),那就是目前全国接受辟谷的概率大约是七千分之一(这个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字)。
所以,从公司发展进程来看,确实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来看,受众比例并不高。
免费辟谷在推广中为什么招来这么多反对声,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的原因:
1.辟谷的推广不像目前市面上卖手机卖衣服那种,那都有一个产品,有一个有形的东西在。推广辟谷更多的是推广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思维方式。买衣服容易,改变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比买几件衣服难得多。人们从娘胎生下来就开始喝奶吃东西,很多人都吃了几十年饭了,突然说可以七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吃饭(很多人对辟谷的理解就是不吃饭),还能调理身体,大多数人是出于一种本能的不相信。这个很正常,我们的文化就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说法,所以推广辟谷难在要打破大家的固有观念,或说是打破这种集体意识。大家不是反对辟谷本身,而是对这种超出他们理解、认知范围的东西的一种本能的抗拒,所以有反对声很正常。
2.外在的大环境可能也会有些阻力。国外的文化入侵,我们自身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领导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等等。还有像上个世纪的气功热,本来是一件好事,后来出现个fl功,这是一个比较坏的影响。国家有国家的考虑,地方领导有地方领导的考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考虑。虽然我们只是想好好做一件事,但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3.对于一些辟谷或与之相近的收费机构,教育机构,医疗、医药机构而言,我们的发展可能会动了他们的蛋糕。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从别人碗里“抢”(我们是靠本事挣,是靠劳动)饭吃自然会遇到阻力,遇到竞争对手(这未必是坏事)。加上辟谷、超级学霸这些更多是无形的东西,不容易说清楚,所以也容易成为别人的目标。
4.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偏差(个人看法)。唯物辩证法没有问题,在我看来,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人误解了“物”的含义。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也是“物”,但是道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思维,念头,空也是物(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多数人理解的物只限于看得见,摸得着,测的出的东西。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量子力学,暗物质这些大家几乎都听说过,但是听说和接受是两回事。所以在大家普遍接受唯物主义辩证法教育的时候,可能无形中给大家的思维上了一道枷锁(这个只限于一定范围,但也比较难以打破)。
我们该如何应对?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前段时间公司发生的事就印证了这句话。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谦虚谨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谦虚不仅仅是低调,还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谨慎,尽量不做出头鸟,少说些过于武断的话,多做些有利于他人的事。
2.如果可以的话,公司可以发展稍微慢一点,稳一点,从团队建设做起。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公司发展过快,公司成员没有好的心态和好的功底,根基不稳不扎实的话,反而容易出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我个人觉得公司出这件事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不只是躲过了疫情而已。这一点跟一般的科技公司是有很大差别的。科技公司除一些主要领导者外,绝大部分员工主要懂技术就行,技术相对容易学一点。我们这边的员工更多需要应变能力、历练、眼光、胸怀、格局,这个是不那么容易练出来的,所以团队的学习很重要。
3.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试着请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来了解辟谷(范围可以扩大一点,不只是医生和记者),这个倒不是说一定要是大腕,但至少尽量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一些。我觉得这些人还要给他们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一些政府工作者,一般来说在他们考核的过程中都有思想政治考核。虽然辟谷有上千年的历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鉴于受众面还没那么广,目前即便有这些人参加也不要过多宣传,以免给别人造成麻烦。在请记者上也一样,尽量不主动用新闻媒体宣传(个人认为时机还不到)。所有这些只为形成一定的势。
4. 免费是基于对公司前途、行业的自信。个人觉得辟谷营可以适当收一点费用,哪怕三五十也行,不在于钱的多少,这也是粉丝经济呀,哈哈。
5. 做好自己的,该来的自然会来。不惹事,不怕事,多做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