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大大吉祥的第五次十四天过午不食辟谷日记

已有 1323 次阅读2016-10-21 20:01 | 过午不食, 日记

大大吉祥的第五次十四天过午不食辟谷日记

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一天

2016年10月21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一天。

6:30,醒来。窗外一直是呼呼作响的风,台风,今年第22号台风“海马”以13级强台风级别在登陆。
台风中呼吸,瑜伽,发现自己在幸福的笑着、活着。
分享:活下去!
全球最佳最短新闻采访《大家都要活下去》。
在一个有众多名流出席的晚会上,鬓发斑白的巴基斯坦影坛老将“雷利”拄着枴杖,蹒跚地走上台来就座。
主持人开口问道:
“您还经常去看医生?”
“是的,常去看。”
“为什么?”
“因为病人必须常去看医生,医生才能活下去!”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为老人的乐观精神和机智言语喝彩。
主持人接着问:
“您常请教医院的药师有关药物的服用方法吗?”
“是的,我常向药师请教有关药物的服用方法,因为药师也得赚钱活下去!”
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您常吃药吗?”
“不,我常把药扔掉。因为我也要活下去!”
台下更是哄堂大笑。
主持人最后说: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人答道:“别客气,我知道,你也要活下去!”
台下哄堂大笑声、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全场暴棚!
我问:你还经常到群里聊天?
老人答:是的!我也要在群里活下去!不聊,群主把我踢出去——据说这个笑话曾排世界第一,因为大家都要笑着活下去!、

7:30,早餐。水煮红薯、鸡蛋。蜂蜜、麦片。

8:30,静思录。
与松浦先生的独白。
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
渴望生活的微妙、奇妙、美妙、神妙、玄妙、仙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六祖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不乱”,首先是不散乱,其次是不害怕,不畏惧,不心烦意乱,不六神无主。散乱是念头纷繁,念头如脱缰的野马,到处冲撞奔驰,你管不住,不能专一。修道的专一境界,起步是“内不乱为定”。人们很难定下来。有些大妈去跳广场舞,跳的其实是寂寞,她们定不下来,安不下心,不那样跳舞,那样多的空白时间不知道怎样度过。
你每天写有思想、有调性、有审美的日记,诉说自己的生活美学和价值观,把读过的书和看过的影视作品经过沉淀,自成一体。这是一份对生活的从容,每天保持有趣的新鲜感,成为稀缺品,成为价值高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是在试图追忆,甚至复兴这个有趣的时代影像。
因为这些文字隐隐透露出你自己所体现的一种文化气质,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你自己的趣味、经历、美学、品味。其实,你所追求的,就是每天上架你自己读过的、感动过的、理解了的书。朴素真挚的分享感动你心灵的文字。
一如松浦先生的看法,有魅力的事物都有一个共性:怪。这种怪,即是人性化。“人是一种有趣的生物,于是,就会‘怪’。每个人不是都有‘怪’的地方么?只不过大家平时警言慎行,而退去伪装都是‘怪’的。”并非把“怪”作为卖点,正是因为认真做,才会怪,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因此你期望每天给自己注入新的活力。想法每天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这样一种愿望:希望当有缘分的同修翻开你日记的任何一页时,都能感受到你作为修行人每天做功课时的体温和笑脸。
“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松浦先生的话,足以诠释你的整个生活美学观。
在当下社会,慎独和克制才是最佳生产力,而且这一点上男女平等,谁先拥有,谁就赢。
从第一天服气辟谷开始,尽管事务繁杂,你却始终恪守着修行人规律的生活。
早上六点半起床,瑜伽或跑个步,上午读书,下午健身。过午不食。晚上写下日记。十点半准时睡觉。经年如此。
姿态是身体之形,身体是健康之本,健康是生活之基,生活是生命之所在。
你的身材反应你的修养和自制力,减肥和保持体重其实就是学习克制和自律的过程。你能控制住自己的体重,你就能控制住自己的生活。
运动,除了能保持身材,更重要的是能让你快乐,维持一种健康阳光的生活状态。
好看的身材就是一袭最时尚的衣裳,健康的身心就是最无价的幸福。
三个人以上的聚会,你尽可能不参加。
派对之类的活动一概婉拒,酒约和饭局之类的邀请,也同样谢绝回避。
你喜欢和朋友相聚,但每个月只安排一到两次见朋友的时间。
你最爱的食物是咖喱饭,但每季度规定自己只能吃一次。
这种高度的自律和克制,让你更期待和享受每一次身处其中的过程。
修行人每天都要去寻找美景,享受美食,发现生活的趣味。
要理解他人是困难的,理解自己则更不容易,但也更重要。松浦先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著名言论: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因此松浦先生无比珍视独处的时间,“独处的时间就是思考的时间,就是自己找答案”。
他在书中写道:不管面对他人时再怎么强势,面对自己时却很怯弱,这就是人。只有正视自己的孤独与脆弱,才是获得强大内心的途径。
松浦先生的美学理念看似简单却充满洞见,他的文字朴实真挚,和你分享着他对生活的洞察、对人生的思考。
但你若问我松浦先生是否改变了你,你会诚实地点头。
至于说他的生活美学观对你的影响有多大,我想我会这么回答你:
当我遭遇困境、面对抉择的时刻,我会问自己:如果是松浦先生,会怎么做?
人最好看的样子,是那些运动中,或是忙碌中的男女。那些好身材,那份专注力,都是具备力量的,你已经从自己的修行的日子里,收获了丰盛的感悟,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
尘之外,心之内,万般情深,终敌不过白驹苍狗、云烟过眼。
如若安好,只横看流年,竖看悲欢,一路前行,无需大的波澜,颠覆沧海桑田。
此生做每一个有趣、有品的修行人,去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化茧成蝶、完美蜕变的的历程。
生命的丰盈在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平常心。

11:30,靠墙静蹲(也叫靠墙幻椅式)。它对于养护膝关节以及膝关节周边肌肉、康复韧带的损伤有很好的作用。
你只需靠墙半蹲保持这个动作就可以,坚持、坚持、再坚持。
每天练习10-20分钟,可以分多次完成。一周之后,你会感觉膝盖好像年轻了10岁!对于想练深蹲,又无法承受膝盖磨损和那么大运动量的人有好处的。,注意:膝盖不超脚尖,大小腿90度,膝盖平行。
站立先吸气把脊椎拉长、胸打开来(准备式),吐气屈膝下蹲,蹲时你可停留在这儿做几次呼吸换气,等到大腿端平地面时,用吸气呼气来配合。自然呼吸。

12:00,午餐。红枣、腐竹、鸡蛋煮面条。

16:00,流瑜伽。
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
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
瑜伽练习总是在一种平和、清醒和充满觉知力的状态下进行,让你重新审视自己。
在体位练习开始前,你开始让自己先进入一种冥想性的状态,关注呼吸和唱诵AUM,让你的注意力或知觉进入一个更高、更美、敏感和直观的状态,而体位练习只是这种状态的延续和深入。
体位是行动中的冥想。
流瑜伽(FLOW YOGA):FLOW意为“流水,流动”,所以称为“流瑜伽”,或VINYASA YOGA,也有人称其为“流程瑜伽”。传自西方,是哈他瑜加与阿斯汤迦瑜伽的混合体。它的教义和难度介于两者之间,比传统的哈他瑜伽在体能消耗更大。这种哈他瑜伽风格首先注重的是呼吸和动作之间的完美结合,即运用呼吸来调动身体的能量和肢体的动作;其次,注重每个姿势之间的流畅通的演化或连接,使姿势在运动中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动作,无论是缓慢还是快速都保持一气呵成,目的是使人进入一种“行动中的冥想”。
流瑜伽姿势组合的顺序类似Ashtanga,它强调运动与呼吸的和谐性,同时还加入一些颇具动感的新姿势,使整个修习过程充满活力。
流瑜伽拮取众多瑜伽流派中的不同元素,自成一体,其姿态优美柔韧,这此顺序组合包括改善脊椎,减轻背部僵硬,改善僵硬的大腿前后侧等问题。修习流瑜伽会使您平心静气,更深入地了解瑜伽的内涵。
爱瑜伽就跟爱一个人一样,选择了就得深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爱上瑜伽的那份水滴石穿的坚韧,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松浦先生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恐惧?寂寞?我想,每个人都有吧!去凝视两件事。去接受两件事。去原谅两件事。去爱两件事。
所谓“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既不是旅行,也不是梦想。这些只是现实的路径。没有一条道路比双脚更长,在松浦先生心目中,恐惧和寂寞才是支撑每个人站立的双脚。唯有与之直面、热爱、融洽相处,才能在未知的晦暗里探索出一条光明的路。
“想逃避‘恐惧’和‘寂寞’是不可能的事。你愈是想逃,这两种情绪愈容易紧紧跟随你。”在这样的基调下,松浦先生开始了一场克服不安与寂寞的系列案例教学课。对未知的将来感到不安,松浦先生奉劝着眼当下;对“快乐成瘾”的享乐主义者,松浦先生的方法是在冥想中体味痛苦的真谛。
松浦先生对本书的自况是“工具书”,不唯有对运命的判断与索解,还有具体的方法。譬如,在白纸上划一道竖线,在两头写下自己的优缺点,自我审视而后更正。又譬如,试着做一张出生至今的年表,客观认识人生中的关键节点,并由此厘清成长何在。如果贸然让人做这些,难免有怪诞之嫌,可透过全书的理路来尝试,却有心理实验的收效。
就这样,文字在给你疗伤,很好的治愈系文字,全日本最懂的生活的男人写的。其实,沉下心来想想,克服了不安,克服了寂寞,不就是一个心平气和,特立独行的,懂生活的人!你就是“任他庭前花开花落”吧!
毛姆说,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的头破血流。在大多数时候,梦想都只能成为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再美好也必将湮没在黄沙之下不复存在,青春终将逝去,梦也永不回头。
松浦先生之前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就是一本漂浮在梦想中的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每个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身上一定都笼罩着耀眼的光芒。人生中能够行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才是真正的自由”。松浦先生说的没错,这种正面积极的追逐自我的人生态度确实值得肯定,而在这正面力量的引导很多人也开始记录关于自己的梦想笔记,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实现自我。
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诠释好你的生活美学观,就是如何把生活与修道完美地融为一体。
每天书写的修行日记都是你自己的居家生活,读书与瑜伽,过节聚会,日用平常,无不见道。即便你写纯粹的日记式散文,像里面的《去享受别人到不了的有趣世界》、《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站在幸福计划的出发点上》、《像猫一样慢生活》等,无不透出在天地万物中感悟无常,在人事沧桑里窥见因果,透出对万象与人事都不执着,心无所住,随缘出离的修道况味。这样的日记式散文,只要读入心了,会生出很深的对人生的洞见与觉悟。
人活着,在平常的事情里能见道。只是,人们大多不肯如此用心罢了。你现在的修行,并不把精力放在打坐上,而放在觉悟上,观心察性上,以此来推进整体的修行。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后记中说:“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有,不假施功,顿超彼岸。”这样的修持更本质。
不受过去牵绊,也不因未来分心,重要的是过好今天。每天都要过得全力以赴,梦想就是这样每天一点一点积累然后被实现的。不去逃避今天的困难,一件一件处理好眼前的事情,具备这种坚强,对未来的不安和寂寞也会烟消云散。
每个人终要面对凛冬,说再多大道理,有再多抵死相撑,不如卸下盔甲的桎梏,去热爱恐惧和寂寞。
在荆棘密布的生活里,如果,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那告诉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走过去,你就一定会有进步。

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二天

2016年10月22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二天。

6:30,醒来。
逛水果档,买了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紫得发亮的葡萄,黄灿灿的香蕉。
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的细节和片段,会久久地留在记忆的深处,在未来的某些岁月中,风淡风轻。
生活中的美丽,安放于心,便是温暖;记忆中的念想,轻轻收藏,便是静好;岁月中的执念,学会放下,便能释然。
在俗世烟火中安静地生活,珍惜温暖,懂得感恩,学会释然,心存美好和慈悲,将自己稳妥呵护,将生活过出自已想要的色彩。

7:30,早餐。美美吃一顿早餐,人生幸福指数一定是蹭蹭蹭往上涨。把苹果、梨子、葡萄,香蕉和牛奶、卡比乐一起汇成杂锦早餐,美味无比。

8:30,读书。
比较儒、释(佛)、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八、个人的修养角度
儒家文化:修身、治世、平天下。
道家文化:养生、遁世、穷万物。
佛家文化:见性、救世、通万有。
九、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仁义。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值观。过程称为修身,讲究个人修养,克已复礼,结果是个人美,目标是成贤、成圣、成王,受人敬重;面对的是大众,即世俗众人。
道家文化:适应规律。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观。其基本过程称为修心,讲究归隐山林,纵欲,结果是自然美,目标是成仙得道,长寿而多能;面对的是小众,即智慧之人。
佛家文化:博爱,禁欲。博爱,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人生观。其行为过程称为修行,讲求天下为公。禁欲,结果是平等社会美,目标是成佛,不再轮回。面对的是中众,即佛缘之人。
十、最重要的一个字:
儒家文化:“伦”,也就是 伦常 。天下一盘棋,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乐天知命 ,是最早的 “螺丝钉理论 ” 。
道家文化:“命”。 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大智若愚”,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佛家文化: “性”,是“心性”,也就是修养。见到你的心性,叫“ 内观 、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 探照灯 ,来照亮你,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修行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不爱酒色等。“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 定慧 双修”。
十一、思想精髓:
儒家文化:“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实践“礼”的要求,其目标是社会和谐。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
道家文化:让人遵循自然规律。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顺应自然、随心所欲。这需要强大而丰富的思想,以至于能够克服巨大的现实人生的孤独。道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学习自然规律,掌握自然科学。
佛家文化:是博爱,是禁欲,是克己奉公,目标是为下世享受积累德行。进入佛教的境界,以苦为乐,只要结果是乐就行。因为对生命来说,乐可以盖过一切,幸福是最高的追求。
十二、生死观
儒家文化:对痛苦的人生而言,死亡不啻为一种解脱,但人性的贪痴还要为灵魂找到一个归宿。“灵魂”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尊严与梦想的一种体现。它使人类有别于处于生物链上的可悲的动物,它使人类不再局限于四季与风花雪月的轮换中,而是去思索永恒,时空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伸展,它关涉到人的生命理念的日益成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人类文明的历史始终饱含如此这般的焦渴。人们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肉身与灵魂,现世与来世,人们试图超越和战胜那个令人痛苦的死亡的界定。儒家对生死没有本质性的研究及观点,但认为仕途是人生最高的价值,应该“学而优则仕”。
道家文化:道家及道教则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这比儒家的魂魄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生之来不能止,其去不能止”,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有情便是痛苦,“无情”方能“悬解”和自由。
佛家文化:公元前六世纪,印度一位得道的王子如来佛宣称:“我将在此世间的黑暗之中,打击永生之鼓。”从那以后,人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阴影,“因果学说”将是说明今生及后世中的普遍性原则,“轮回”一词美丽动人,不死的灵魂可以迁往另一肉体不断再生,而“业”就是决定再生的出现及其性质的法则。生命告终之时,其行为的总和 ——“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并且决定另外一群“蕴”——再生者的性质。即每一个生命的性质及境遇都是今生或前世预先所作行为的结果。由此,在一切有机与无机的世界中,没有单纯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都是合成的、相对的、暂时的,人的存在亦如此。人虽有幼年、中年、老年这一相对稳定的流程,但死亡并不一定就是这个存在的终点,如果不能证得涅槃,诸蕴仍能集合,死亡只不过像野火烧碧草,草根依然存在,来时仍然会重新生长而已。
十三、矛盾观
儒家文化: 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修身过程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可以通过读书、论学、应接事物、反省内心等活动而达到;“致知”是格物的继续,通过对格物之所得进行综合思考、整理加工而达到体会天道和人伦。“诚意”就是锻炼慎独,做到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仍然克诚克谨。“正心”就是排除情欲的干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虚壹而静”。      
“仁者爱人”,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儒家认为,学习的最佳方法是 “学而时习之”,所用的手段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儒家还有一条总原则,那就是“中庸”,对事物进行犹如数字化的处理,取其平均数。
道家文化:道家认为中间路线和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矛盾无所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遭遇不幸的时候,设法从中看出好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未雨绸缪”,“居安而思危”。为做好一件事,必须“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因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认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就因为它善于处在小河流的下游。不难看出,道家是非常讲究策略的,为了战胜敌人,必须“欲擒而故纵”。处世养生之法有四: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佛家文化: 佛家认为,矛盾是人编造出来的。人类发明了逻辑,然后就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矛盾。只要放弃逻辑,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好坏,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好就是坏,真就是假,善就是恶,美就是丑。“秽土即净土,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槃”,“众生即佛”。“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就是说,世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人类用分别的眼光把事物区别开来,于是就有了上和下、大和小、好和坏。这种分别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主观臆想的产物。
人类的价值观主要有六种:真、善、美、圣、权力、实惠。客观现实无所谓真假,人们从“真”或科学的价值观出发,把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真,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假”。客观现实也无所谓善恶,人们从“善” 或道德的价值观出发,把对社会有利的东西称为“善”,把对社会不利的东西称为“恶”;客观现实无所谓美丑,人们从“美” 或艺术的价值出发,把某些东西称为“美”,把另一些东西称为“丑”;客观现实也无所谓圣俗,人们从“圣”或宗教的价值观出发,把某些东西称为“神圣”,把某些东西称为“世俗”。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而否定圣和俗、佛和众生、涅盘和世间的区别,说明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宗教,其目的是消除价值,消除偏见,消除分别,还事物以本来面目。

11:30,午餐。水煮白菜加麦皮。

14:30,健身私教。跑步20分钟热身。
90后教练陈指导你重点练腹肌。卷腹、深蹲、高抬腿、开合跳……各4组,每组15下。

15:00,普拉提。
普拉提让你思维专注,让身体放松,让肌肉训练有素。
每天只有一小时,你就能享受到大脑和身体的双重放松。
人的身体就像汽车,需要经常保养和检修。看得深,动得好。这也正是普拉提所强调的:完成一个动作需要不断专注身体控制。就像这个运动的发明者约瑟夫.普拉提所说的,“这是一种讲究追求全身健康的运动,是一种身心灵锻炼的运动。”

18:00,晚餐。香蕉。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保持。
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只有内心安静祥和,才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
生命是一场懂得,剪一段流年的时光,握着一路相随的暖,把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
学习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学习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于出世,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为追求。
学习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已任。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学习儒、释(佛)、道三家,让你渐渐明白人生的真谛。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 ”,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 “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你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都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的人格特征:内道外儒,内圣外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致知在格物---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三天

2016年10月23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三天。

6:30,醒来。
海边晨跑。瑜伽。

7:30.早餐。红薯叶煮面条。 

8:30,读书。
温习四书五经中的36句最精华的句子。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
“四书” 
一、《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章)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第二章)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第三章)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二、《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子思所作,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5.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第六章)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7.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8.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三、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9.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了?
1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四、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高足协同编写而成,记实了孟子的语言、政治主张和政治动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议"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孟子的文章说理流通,气概气派充裕并善于论辩。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1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
译文:天降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是无法逃脱的。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身体感到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五经” 
一、《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搜集了从西周初期至年龄中叶大略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袭至今。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1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伐鼓》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1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年!
2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二、《尚书》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以来,《尚书》一贯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王孙公子及士医生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史籍上很有影响。
21、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22.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尚书·大禹谟》
译文:轻慢众人,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
23.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2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译文: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三、《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25.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6.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27.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四、《易经》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天下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倒是秦汉后直至本日无人真正懂得的上古文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榜样象义的透露和相应休咎的判别,而传部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高足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效等方面的阐明。《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2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3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3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译文: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32.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译文: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五、《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33.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3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3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3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12:00,午餐。牛奶卡乐比。

16:00,瑜伽着。感恩生活。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保持。
致知在格物。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爱了,是续写前世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哪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哪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是一场情理之中的意外。
子路问孔子怎样去跟鬼神打交道。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人应当关注当下,关注日常生活,跟人打交道都做不完美,就去想跟鬼神打交道,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子路继续问,如果不考虑鬼神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面对死亡呢?孔子淡然地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你先自己好好活着,活明白了再说吧;活都活不好,还想什么死?
一只蚂蚁,也在反思生命的意义。一只蚂蚁为什么活着?答案是:不为什么,只因为蚂蚁这个物种存在。如果所有的蚂蚁都死掉,那么这个物种就完了。如果所有的物种都死掉,那宇宙间的生命就完结了。如果所有的生命都没有了,那冷冰冰的宇宙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周易》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存与发展是宇宙的大德、大道,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也是宇宙存在的意义所在。每一个渺小的生命,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贯彻和实现这种生命意志、价值、意义,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周易》讲:“天行健!”人唯有好好活着,活出这种“天行健”的精神,才是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最适合的回答。
人生就是一片树叶,没有归期,落下那一刻便是旅行的终点。过好眼下的生活。学着让你的心如明镜,物来则映,物去不留,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再为消逝的事物所烦恼,坦坦荡荡面对生活,不悲不喜,来去从容。


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四天

 2016年10月24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四天。

 6:30,醒来。
 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

7:30,早餐。香菇、腐竹、葱头、鸭蛋煮红薯粉。

8:30,读书。
温习虚云老和尚的开示:《金刚经》的总骨
一、无住生心 
 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依《金刚经》即可成佛的。  

二、自度度生 
云尝恭读《坛经》,至五祖以袈裟遮围,为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于言下大悟,即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路说来,如天花乱坠。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后一句是渡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佛法于无边,渡众生于无尽。故释迦不终老于雪山,六祖不永潜于猎队,为传佛种智耳。
 三、降服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槃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12:00,午餐。红枣、小米粥。

14:00,练字。
中国汉字,讲究笔墨、构图、意境,一如书画艺术,诗词文章,琴艺,拳艺,陶艺,瓷器,到最高深境界,自然通向禅道,通向禅道的最高境界。中国艺术背后的理论都离不开佛道哲学。从中你要懂得欣赏艺术品,就能感受到艺术中的美,艺术中的道。
如果能通过艺术修身,悟道,载道,那更好。首先,学习艺术,能修炼定慧。比如写字,你要能把贴临摹像,需要定力,要坚持写字,就是定力。在写字中,要观摩字的结构,形势,还要记忆这些字形,这是慧力。天长日久,越写越好,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是定慧双成。“字如其人”,字里面也有你的修养修为,有你的禅心道气。
在弹琴中静心,专注于琴音而“反闻闻自性”,是很善巧的修定法门。
中国古代的很多高僧高道,或精于书画,或精于琴艺,或精于棋艺,都能以之修身载道。书法到一定境界,就会有龙蛇变化之形,又有剑仙凌空之气。近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书法、绘画、音乐,都是艺术的高峰。弘一法师的字里所透出的淡泊,平静,超然,泯去棱角,寂然忘神,那是高僧住心禅悦的法喜和性情。
你写字、画画,不是为了成为书画家,而是借助书画修炼定慧,特别是画画,可以修炼观想能力,画面就是图像,观想成就,要能观出清晰的画面,以持续的力量定住画面,就能修定,炼神,开慧,乃至可以借助观修而修持神通力。
 
16:30,禅观。瑜伽。
----  调身
坐在地板上,如果脊柱无法挺直,可以坐在毛巾或砖上。
双手将臀部肌肉展开,扶住骨盆两端,适当前后的摆动,去感知坐骨的中心点,后安坐在坐骨的中心点上。双手掌根抵在大腿根部适度向下推动,借助下推的力量带动胸腔上提,低肋借上腹部的力量适度内收,使能量顺畅流向前腹股沟。肩胛骨内沿的肌肉适度内收,帮助进一步从深层扩展胸廓和肩膀。身体的骨架结构一旦顺位,就要逐渐去调试内在的顺位,虚灵顶静,沉肩坠肘,周身柔顺自然,放松而不松懈。感觉头脑正轻盈的悬浮在双肩之上。
----禅观
 双眼平视前方固定一点,逐渐收撤所有的感官意识专注在这一点上,当眼睛足够温柔而坚定时,关闭我们的双眼向内收撤向眉心,感觉眉心深层的肌肉越来越放松,眉心内在的空间不断地在扩展……
之后,将意识逐渐从眉心收撤向鼻尖,观气息在鼻腔内的气息流动,吸气时,凉凉的气息进入,呼气时温热的气息呼出……
接着,继续将意识从鼻尖收撤向内心,观胸口区域的气血澎湃,并逐渐回归我们内在的真实自性,瑜伽即是我们自性的自然流露。
----中脉调息
最后,观想从头顶百汇穴垂直向下到骨盆腔正下方的会阴穴,有一个中空的管道,在瑜伽中我们把它成为中脉,吸气时,观想气息从会阴海底轮区域自下而上,沿着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到达顶轮,气息逐渐聚集在头顶或15cm开外,意识观想顶轮,可以悬止2-3秒钟,体会与精微的宇宙能量的连接感,呼气时,气息自上而下缓慢柔和的回落向海底轮,并深入地流经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如此循环往复……
----OM唱诵
现在,将双手合十在胸前,吸气时,默念OM,呼气时出声念,并观想音声的波动从“我”正慢慢波及到无限的宇宙空间。反复三次之后,在静默中聆听OM的音波振动在室内或室外回荡,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内回荡……
----瑜伽
在高山流水的纯音乐中,联结山式,站立前屈,起重机式、四柱支撑式,眼镜蛇式、下犬式、鱼式等等瑜伽体式。
舒展的是身体的灵,催化的是韧带的醒,塑造的是肌肉的弹。
心中独白着摒除杂念,留下宁静,纯粹的妩媚着心灵,胜定纷争之闹,自信瞬间溢出,流走在低头,弯腰,举目,俯身之间。
瑜伽着,感恩着。

小结:全天体重正常,便便2次。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是大乘佛教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佛教众经中起到纲领性的地位。《金刚经》主要讨论了破除妄相,见性成佛的智慧,如书名的题解:以金刚般的般若智慧去断除一切邪念妄执,认识本真的自己和实相的世界,从而能够最终达到圆满自足的境地。
《金刚经》的确文如其名,千百年来,熟读《金刚经》的人大多能像金刚一样,具有无上的威力。武则天迷恋《金刚经》,雍正迷恋《金刚经》,苏东坡迷恋《金刚经》,罗贯中迷恋《金刚经》,曹雪芹迷恋《金刚经》,更不用说那消遥自在的陶渊明,落拓不羁的竹林七贤,且歌且舞的八大山人,悲欣交集的李叔同。
一部《金刚经》让人深处逆境而泰然自乐,让人在名利场中轻松超脱,让人在滚滚红尘中始终不迷失自我。
很多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回归自然,戴斗笠,穿蓑衣,立于荷塘之岸垂钓自娱;很多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心生安乐,在青山秀水之间结庐而居,朝夕听松风,闻鸟语,而浑然不知功名利禄四字。
 生命就像飞奔的车轮,在不停的运转,生命是一种交换过程,青春失去了,换得了智慧;时间失去了,换得了知识;激情消失了,换得了理智;速度消失了,换得了深刻。这就是生命的轨迹。其实,生命的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精彩。

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你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看一切人都是好人这才是解脱。

诵读《金刚经》,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 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在一篇散文里跑步呼吸---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五天

2016年10月25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五天。

6:30,醒来。好像安了定时器,总在这个点自然醒。
照例是打坐,照顾念头。
在一篇散文里跑步呼吸。
远处,一条小路蜿蜒绵长通向远方,此刻,于光阴的一角,独自行走,并没有季节的薄凉,也没有岁月的沧桑,只有一颗心的陪伴,将幸福拉伸延长。都说,人生如海,岁月如歌,那么就允自己一朵花开的时间,将美丽尽收,让旅途铺香,将温情洒满每一个日子吧!

7:30,早餐。水煮红薯、鸡蛋。牛奶、卡比乐。

8:30,读书时间。
重温《大学》。
“大学”之所以是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代表着“博大精深的学问”。
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IvoryTower)。象牙塔(IvoryTower),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 ament,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 
2000字左右的《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是一篇理论加实践结合的做人做事学问之道。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朱熹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他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理想效果。“止于至善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属儒家的“内圣”之学;修身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属儒家的“外王”之学,其意主要在彰明儒家“为政以德”的观念和“道德转化为政治”的思想。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格物”,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云: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大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 每个人团结起来,就有很大的力量), 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内圣外王。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
《大学》让你站在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殿堂的门口,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言简义丰,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11:30,午餐。红薯粉煮红枣。

13:50,普拉提私教。
美女教练郭,明眸皓齿, 天生丽质, 自有一股轻灵之气,肌肤娇嫩、神态悠闲、美目流盼、桃腮带笑、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说不尽的温柔可人。
听她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开始了横向呼吸的冥想。练习普拉提的女人不仅注重外表,更注重自己的内心及对生活的态度,每一位普拉提人,都在体会内涵的精致人生。美女教练郭更注重内心表达,练习普拉提追求的身心灵合一的境界,由内至外散发出平和的气息,通过呼吸法、普拉提体式来追求内心、人体、自然的沟通……
普拉提的学习,重在坚持。特别是入门者,从零开始更要多加练习,才能慢慢的找到感觉,进入状态。一旦找到节奏和感觉了,普拉提就会变成一种轻松愉悦的运动。没错,普拉提就是这样的一种运动,要么完全不爱,要么钟爱一辈子。
在做英雄式、卧英雄式时,美女教练郭顺了顺你的体位,在那一刻,你能感受到你的极限在哪里,再轻轻地把它拉回来。在每个体式中,不断寻找一个更好、更轻松的地方。
身体在重复中获得的身体记忆。自然就好。更重要的是心灵和情绪上的灵活。
美女教练郭,一位给人带来灵性感悟的美美哒的私教老师。
新的一天,新的下犬。每天做,每天都要有新的感觉。

15:00,阴瑜伽。
美女教练Amy,坐在那里的感觉,像是有一股清新的芬芳在整个瑜伽馆内悄然的散开,慢慢的蔓延在每个人心头。
她总是全身充溢着美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双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睫毛。像是探询,像是关切,像是问候。
美女教练Amy带给你练习瑜伽的过程中的专注。在如梦如幻的瑜伽音乐之中,你专注于呼吸,专注于体式。专注可以调动你的身体所有的感觉,集中你的意念和气息,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中,配合深长缓慢的呼吸不断调整身体,到达自己身体的最大幅度,体会每一次呼吸过程的收紧和放松,这样可以唤醒身体,调节内脏,促进血液循环,收紧肌肉,在持续的安静的警觉的体验中,人体会由内到外慢慢发热,热量慢慢传遍全身,气血运行顺畅,浑身舒畅放松。
与其说阴瑜伽是瑜伽的一个种类,不如说是一种瑜伽方式。是一种更加精微的练习方式,体式不多,但是保持时间比较长。 不只是给你很好地拉伸,长时间保持稳定,还给你带来心灵上品质,比如耐心、自省,放松神经系统,重新找到平衡。
通过长时间的阴瑜伽的静止练习,可以给我们机会停下来、放松下来,只是活在当下。
在蜻蜓式之中找到平衡简单的美。
在快乐婴儿式之中 有效地进入深度放松。
气、能量——不管你把它称为什么,它是生命的力量,它的本质是和谐和平衡的。
通过长时间保持体式,可以放松肌肉和结缔组织,让身体感觉完全地自由和变得更加柔软,让心变得更加柔软。
去保持静止、安静、内省、机警、无为,只是存在。
在你的心灵深处找到真正的平和。

小结:便便2次,体重正常。
在一篇散文里跑步呼吸。
在路的彼端,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末尾,拂去岁月的蒙尘,那一点一滴的遗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牵引你内心的温柔。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一个人如果活得真诚,就一定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如果活的真诚,就一定会面对很多孤独,因为真诚的在人类群体真的如同异类。然而,那些一如傍晚天空最先亮起的星辰般的异类,却是人类发出耀眼而又温暖光芒的先锋。
我们的天性的最优秀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那层粉霜一样,只有在搬动的时候非常小心翼翼才能保留下来。比方太恰当!让人如同置身于原始的却又本真的世界了!“果实上的那层粉霜”让人顿时柔和。保留下来固然好,若未保留,是否可以失而复得?
阅读《大学》,感觉能闻到国学经典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你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篇散文里自由地跑步呼吸。很多东西消逝的很快,惟有文字和思想可以永存。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仿佛觉得曾子还活在另外一个地方,虽然离你的住处很遥远,但是看这篇散文的时候和几千年前的人有着内心的共鸣,精神的相同,想想,这便是读书最大的意义吧。
合上《大学》,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你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在一篇散文里跑步呼吸,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开启自性的智慧---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六天

2016年10月26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六天。

6:30,醒来。禅坐。
开启自性的智慧。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佛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生命。人人都有佛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芳香四溢的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多愁善感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的是苦涩的花,收的是苦恼的果。很多人已迷失到认为这不是花园,这儿没有沃土,这儿本是长满荆棘的地方。
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拈花微笑”的传法中可以看得出来,佛家把生命看成了一朵花。它的旨意就是每一个人要如如实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朵花开了一样。生活的本质不在与别人比较,而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工作、兴趣等等条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
每一个人都像一朵花一样,只有透过生命的实现,像花开了一样,才能体会到生的悦乐,才真正的把握了生命的真谛。

7:30,早餐。水煮红薯、玉米、鸡蛋。牛奶、卡比乐。


8:30,读书时间。
重悟“佛”字。
一心不乱,开启自性的智慧。
“佛”字,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它的意思是智、是觉;智是体,觉是用。在中国文字里面找不到这样的字汇来翻,所以用音译。
这个智有三种,觉也有三种。
智,第一个是一切智,第二个是道种智,第三个叫一切种智,这个是“佛”这个字的体。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之间一切法的总相,总相是空相。所以一切智是知空,道种智是知有,一切种智是知道空有是一、空有不二、空有无碍。佛门里面常讲“万法皆空”,这个是一切智;万法皆有是道种智;《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一切种智。所以佛是智的意思。
智起作用就是觉悟,觉也有三种:一个是自觉,自己觉悟。第二个是觉他,自己觉悟之后一定要帮助别人觉悟。主动帮助别人觉悟,这是大乘;别人来请教你,你教导他,帮他觉悟,这是小乘。大小乘差别就在此地。小乘是你来找我,我才教你;你不找我,我不教你。大乘菩萨,在《无量寿经》讲到,做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你,主动去找别人,这是大乘,是觉他。第三种叫觉行圆满,这个很难。自觉,阿罗汉、小乘人自觉,觉他是菩萨。当然你自觉之后,你才能觉他,自己不觉而能觉他,没这个道理。所以觉他是菩萨,觉行圆满是佛。
由此可知,你要不发心觉他,你自己的觉悟是永远不会圆满。世间法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合”,老师教导学生觉悟,学生资助老师觉悟,彼此是互惠的。这个从事于教学工作的人能懂得,许多问题是因为学生问,你才觉悟;要没有学生问的话,你永远也迷惑,这一问就把自己搞清楚了。问了,自己答不出来,晓得自己还不行;问了,就有的时候能答,智慧开启了。不能问的时候,确实想不出这些问题。
到如来果地,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种智。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正遍知觉者,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学佛,谁是我们的老师和榜样?
释迦佛是我们自性本觉的榜样和老师。
虽然自性本觉,佛教本有,但仅仅靠自己独觉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众生是需要导师和榜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导师的指引、善知识的指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释迦牟尼就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
老师的使命是什么?
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智慧。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内容是什么?
四十九年说法无非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知众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点烦恼。
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归依佛就是归依自性觉;归依法就是归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归依僧就是归依自性的清净心。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得清净心。
不学佛的人常常误会,以为念佛是求佛保佑,如果你读了一些佛经,你就会知道,念佛是为了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圆觉经》上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实在说学佛很简单,二个字“除妄”而已,但是又很复杂,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就二个字,我们学了几十年,还是起心动念。
所以佛很慈悲,给我们说净土经典,一而再,再而三,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就是念佛得清净心的原理。当我们有了清净心,其实我们什么都得到了,因为自性的道德、能力都能显现了,与如来性相无别。如果自己没有清净心,整天胡思乱想,佛就是想帮你,也无能为力。佛对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保佑。就象父母告诫你,待人要有礼貌,千万不要打架。这就是父母对你的保佑,你要做到了,你才会平安,你若做不到,这个保佑就落空了。我们常常听到,危难时刻念一句佛号,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一心”啊!只要有了一心,自心就是如来,就有不思议的道德和能力。《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就是把最大的秘密告诉我们了。

12:00,午餐。妙莲华吃斋。 青菜、萝卜、茄子、海带丝、水果等等的素菜,还有汤和粥。经济实惠的自助素食餐,菜品味道不错  清淡可口,不定时的都会来妙莲华吃一顿,让肠胃休息。「静思清澄妙莲华」,社区义工师兄们都来了,在这里静思、素食,「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创始人彩虹居士亲自从顺德开车3个多小时赶来与众师兄相聚。每一次的相遇就是一个美丽的邂逅。大家在素食之中去复苏内在的那份恭敬心、谦卑心和感恩心。

13:30,跟随马老师练习书法。
83岁的书法名家马千里先生,今早9:30就从香港出发,赶到社区已是中午13:00。
他神采奕奕,不顾旅途劳顿,戴上扩音器,开始了书法布道。
大家好像回到小学时代,用牙牙学语的感觉去读书、写字。先温习“永字八法”。
用欧体抄写《心经》,字体是七分满,三分空白,得大自在。先从临摹开始,楷书入门,练好基本功,再自创一体。楷书《心经》字贴,善莫大焉。马老师在妙莲华分享书法人生。
马老师说,写书法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再一气呵成,方能入木三分,形成气势。心中有佛即是佛,佛在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众同修皆意外获赠马老师亲笔墨宝“佛”字。
透过『佛』这面镜子,去照见不曾觉察的自己,去发觉自己的性情哪里需要补充,气脉是否通透?去全然地觉察和体验每个当下,加入这场书法盛宴,将是你生命绽放和自我成长的开始。
大家全方位的体验中感受『佛』文字里的美学。
透过『佛』文字读懂自己,自觉、觉他。
透过『佛』文字,去观看时空的生命观,扩宽生命质量。
马老师透过『佛』文字传达给大家的寓意和能量, 提升了我们的内在精神颜值,流淌过的墨汁渲染着力透纸背的生活之美, 也反应了一个人修行的风度、气魄、人格。
与佛结缘,在妙莲华,殊胜之文化体验也。
大家期待着下周三的另外一场书法雅集……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佛在心头坐。 佛,是人的心里那块善良、美好的部分。
慈悲、恻隐、热情、随顺……等等。我们要尊敬这些美德,呵护这些美好。见心见性。  
礼佛,其实是珍惜、赞美、温存这些好的成分,并坚持“美好始终在”的这种信念。
“佛在心中”或“心中有佛”是做人的较高境界,但仍然不是至高境界。至高境界是激活万事万物的佛性,激发万事万物的美好。
我们需要对佛虔诚,不仅仅是口头上说,不仅仅是在心里默念,而是让每一个细胞都有体会,让美好渗透身心。 一如《金刚经》上说的“善护念”。不仅仅是思想,不仅仅是感受,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出这些努力,去实现美好的大千世界。
被称为佛的先哲,正是这样通过实现了别人、美好了世界从而实现了有趣的自己。
Be gentle with this process; accepting people for who they are will help you attain lasting inner peace(慢慢地进行这个过程;接受人们真正的自我会帮助你的内心获得持续的平和)。
无论你是去攀岩登高,还是蜿蜒入海,或者去手可摘星辰的山顶,喝小酒,读长诗,打坐,参禅,活得360度的立体,关键是要去开启自性的智慧,觅到那个蓬荜生辉的灵魂。
你知道,在不远的前方,有一颗同样披戴光环,永远热切饱满的灵魂在等着你一起回家。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七天

2016年10月27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七天。

6:30,醒来。禅坐。
Millennium bright darkroom lamp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7:30,早餐。水煮红薯、玉米、鸡蛋。牛奶、卡比乐。

8:30,读书时间,
重温《中庸》。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这是理想的修为境界。
《中庸》是国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郑玄注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秦用法家,汉用儒家,魏晋至唐,佛入中原,老庄亦受重视。到了宋明,儒学的绝对地位才被真正确立起来。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坚持慎独自修。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2.忠恕宽容
其原则分别见《中庸》十三章、三十章,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诸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过犹不及”、“通权达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达人”,“居安思危”、“多难兴邦”等等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修行者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3.至诚尽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则之外,尚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
“细读慢品”《中庸》,你会再次深入体悟《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12:00,午餐。鸡蛋面条。

15:00,塑形瑜伽。美女教练娜,长得有点象洋娃娃一样可爱的纯美面孔,小腰细若水蛇,把她的衣架子身材衬托的玲珑浮凸,屁股翘起,笑起来人未到,笑声先到。她在瑜伽馆,给人一个备受瞩目的理由,那就是翘臀,绝对亮眼。
有不少伽人,纷纷私教于她,讨教靠谱的翘臀养成训练。美女教练娜能够让臀部得到更全方位的训练,并且不易粗腿,解决了大家“翘臀怕粗腿”的困扰。
塑形瑜伽,确实能塑身、提升气质,JUST DO IT!
美女教练娜教大家在瑜伽中重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唤醒潜藏在记忆中的意识,从中找到真正体验生活的乐趣。
在瑜伽里,你转换这种能量,将这种能量沿着脊椎向上而非向下。瑜伽给了我们两个能量:一种是通过会阴收束(Mula Bandha)、收腹收束(Udyana Bandha)将能量往上传;另外一种是我们在瑜伽中学习到的智性,让能量往下走。当两股能量汇合至心,你就是整体。你能真正地体验当下,这就是圆满,这就是瑜伽的生活方式。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与几位同修聊天、雅聚,话题自然离不开心灵成长。
刘满叔转战与寺庙丛林,在各个道场打佛七,每天打坐、诵经,一副出家人的慈悲情怀,他说只有在庙里才能实现清修,在朝夕功课之中抵达更美的自己。
Wendy说她一直在寻找大师,只要听说哪里有大师,不管南北半球,就赶去亲近学习,希望哪天有个大师能为她加持,这样她就可以开悟,不再受苦了。
陆师兄则说他认为每个人内在充满了心灵垃圾,所以需要不断参加一些心理治疗团体和工作坊,甚至是个案治疗来加速清理,等心灵垃圾清理完了,这样人生就不再有烦恼。
其实,内在心灵就像千年暗室,伸手不见五指,当我们在里头走动,一下踢到这,一会儿撞到那的,不免心中充满怨念,埋怨怎么到处都是无用的垃圾,障碍了去路,恨不得一古脑全都给丢个干净,这样就可以不再受气了。
但这并不根本,要是能将心中的烛火燃起----亲近善知识,那么即使是微弱的烛光,也可以帮你看清。刚才提到的撞到的是有用的家具,然后才清除垃圾。
在黑暗中暗了千年的房子。是不是很难使它光明清晰呢?不是的,只要一盏灯。放出光明。黑暗就随即消逝了!
佛说的众生本有的光明一旦发明。那么长劫以来的无明,都会失去蒙蔽你的能力。
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累劫愚痴,一智顿悟。」认识愚痴的可怕,尤感智慧的重要,因此修行人应该开发自性的智慧之光,碰触到自己的本心。唯有反求诸己,自我本心的觉悟,如此才能创造光明的前途。
我们轮回的三界是无明,也就是暗室,一灯是指人的觉性、真如。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因为有欲望、渴求而痛苦。只有把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舍去心灵上的污染回归到清净,妄心不起。就可以享受寂静之乐。
走在回家的路上,请拿起蜡烛,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手中引火过去,点亮你自己,也照亮彼此的世界。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刚刚好----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八天

2016年10月28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八天。

6:30,醒来。禅坐。
爱是宇宙是核心,身体是爱的载体。爱家人、爱国家、爱宇宙万物,要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
爱自己的身体要走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要爱得刚刚好。
爱自己,爱的不是肉体,是本来的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自己。
爱自己,就是细心呵护好自己会呼吸的身体,不要使他受到任何的损害,因为这个身体是生命修炼的载体。
爱自己,就是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所有,无论是如意还是不如意。
爱自己,就是允许不舒服、不痛快以及那些负面的情绪流过自己,如同一阵轻风拂过,不留一丝痕迹。
爱自己,就是让已经过去的就只是留在过去,当下的生活不受它的牵引和羁绊。
爱自己,就是宽恕所有的一切,让被宽恕的只在那里,不在这里。
爱自己,就是放开攫住自己的念头,让念头如天上的云朵,飘然而去。
爱自己,就是不贪恋外界的认同,让自己不活在被认同的圈圈里。
爱自己,就是默默地做自己本分的事情,只是陪伴和付出,不祈求任何的回报。
爱自己,就是不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自我里,敞开心门,全然地接受看到、感受到的这个世界。
爱自己,就是无分别、不评判、不期待,全神贯注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里。
爱自己,就是看,只是看,让一切流过自己。
爱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起责任,不活在原因、理由、借口里。
爱自己,就是时刻记得自己、知道自己,让自己的心静静地在那里。
爱自己,就是完全地认同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赞美自己是独特的生命。
爱自己,就是放松自己,让自己不受外界环境以及评判的影响。
爱自己,就是完完全全地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用充满爱意的目光打量自己、用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自己。
爱自己,就是活出内心深处想要活出的那个自己,让自己时刻活在轻松、自然、平静、自在、喜乐里!

7:30,早餐。蒸苹果、栗子,水煮红薯、玉米、鸡蛋。

8:30,再读《中庸》。
中庸之道既宽广又浅近,但凡是人的平常生活,无处不在。中庸之道,就它的开端来说,不过是寻常人生活的浅近道理罢了,即便是最愚钝的人也不是对它一无所知。但就它的全体和精微之处来说,它上至天、下至地无所不在,却使得圣贤也无法全部领会。 
“中庸之道”主张“执两用中”、“择乎中庸,服膺勿失”,就是强调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大智的人都是虚心的,天下的事理是没有穷尽的,而一个人的知识却非常有限,所以,人必须虚心。要经常的不耻下问,即便是很浅显的话也要去仔细斟酌。把过和不及两个端点仔细审度,选择适合中道的道理,这是最合法度的。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有的人故意把“中庸之道”说得高深莫测,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有一个“搔痒”的谜语:“上边上边,下边下边,左边左边,右边右边,重些重些,轻些轻些,”它的潜台词就是“正好”,这种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北宋大儒学家程颐注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即永恒恪守中正之道。
领悟中庸的三大基本原则:
1、致中和
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达到中和的境界,世间万物就各得其所了。
2、执两用中
“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一个重要的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过犹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过头和没有做到一样不得其正,即做事须恰到好处。“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
3、和而不同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补共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修中庸之道的三大法宝: 
1、慎独 
《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要求人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检点。即使在隐蔽之处或细小之事,也时刻格守中庸之道。《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由此出发,就能“微之显”,“暗然而彰”,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
2、忠恕
《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 忠恕,亦即仁爱,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说,仁就是人人平等。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3、至诚
《中庸》认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至诚尽性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只有坚持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实现“至诚”就可以使人进入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
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中庸之道强调“执两用中”、“中道而行”。很多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还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平均主义,这是对中庸的曲解。
中庸包含的折中调和思想,应该算一种积极的调和。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不该认为调和就是坏事。而且“执两用中”不是简单的折中、平均,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中”是从“两端”中新产生出来的那个的“三”,是认识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正确处理事情的办法。如何评判“中”,庞朴精妙地概括为“A然而B”、“A而不A”、“亦A亦B”和“不A不B”四种逻辑形式。而绝非(A+B)÷2。
同时这个“中”的标准随具体境遇的变化而改变,《中庸》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朱熹所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它提倡的“时中”就是希望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君子能随时保持中道。
《中庸》反复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足以说明为人修身乃中庸之根本,正如文中所言“修身,则道立”、“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并且告诫大家要用《中庸》提到的获得知识的三种方法“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用心学习体会经典著作其中道理,将所学知识落实于生活,知行合一。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9:50,哈他瑜伽。美女教练豆豆一身白衣飘飘。她有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眼睛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仿佛那灵韵也溢了出来。一颦一笑之间,流露出清雅灵秀的光芒。 给人一种婀娜多姿,顾盼倩怜的感觉。
美女教练豆豆教你多做深呼吸,自然就学会放松,瑜伽不是单纯的扭麻花,竞技动作的难度,而是在一呼一吸找到你的宁静。
瑜伽最重要的是放松、平衡、获得宁静。每次练习的时候,豆豆让你始终微笑,关注身体,让身体、心灵在一呼一吸中吸进纯净,吐出毒素。她说,是身体在做动作,不是脸在做动作。想想看,松了眉头,心脏就舒展了,身体就放松了,经常笑的人自然美丽,经常笑的人一定知足,心无旁骛。
练习哈他瑜伽,不仅运动肌肉,更可以刺激人体的各个腺体。
哈他瑜伽生发一股阳性的能量,只要你在自己的极限出停留、保持呼吸,你会发现酸痛过之后是轻松,是舒展,是欣快感。

12:00,在素食惠吃斋。感恩李师兄又带卢师兄和我去了一个好地方----几十种菜蔬,自助餐才18元一位。口味变淡了,就能吃出蔬菜的各种清香。真是美味无穷啊。佛教《梵网经》中说:“吃肉的人断大慈悲种子”。基督教中的复临安息日也会主张吃素,因在旧约创世纪中记载,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前,上帝是安排他们素食的(见《旧约·创世纪》第二章:“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他们作食物”)。

13:00,茶之韵雅集。朱师兄邀请大家在龚师兄主持的“廓韵红茗茶”品茶。禅茶一味。在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之中赏茶,别有风味。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幻术般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茫茫人海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有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古刹,慕名寻找一位高僧问禅事,以解烦忧。入定般端坐的老僧静静地听着失意人的倾诉,一言不发。稍顷,老僧吩咐小和尚拿来一壶温水和一壶开水。老僧先给失意人用温水沏了一壶茶,年轻人不解其意,呷了一口,摇摇头,抱怨茶叶无味。老僧微微一笑,又用开水沏了一壶茶。片刻,禅房里氤氲着茶的醇香,经久不散。失意人再次尝茶,顿时一股略带苦涩的清甜在舌尖弥漫开来,失意人不禁满满地饮了一大杯。老僧笑道: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失意人顿悟:原来这世间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栉风沐雨、得起岁月沉浮的人,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清香啊!
茶中人生,哲理悠悠。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生命缺少了咀嚼的味道,亦即失去了品味。咀嚼是需要时间的,现世的人们却拼命嘿咻着----别停、别停,快、快、快......
一百多年前,西方传教士亚瑟•史密斯说:“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芸芸众生没有立志修行的病因。“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贪婪的那点可怜的欲望上。”话很糙,理却不糙。
战争的废墟可以重建,如战后的日本;而文明的废墟则永远无法复原,如古巴比伦。可喜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修行人已走在回家的路上。 宗教为上、信仰先行、悟道为本的同修在加入你的朋友圈、生活圈、能量圈。
一日和同修大树居士在他新开的妙莲华茶庄喝茶。席间有人问:“这茶可泡多少泡?”
大树居士说:“善泡者,十几、二十泡。不善泡者,随便也能十泡有余。”
有人又问:“究竟哪一泡茶最好?”
大树居士每一泡都富有禅意:第一泡,“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二泡,“豆蔻梢头二月初”……第三泡,“最是橙黄橘绿时”……第四泡,“意犹未尽不思还”……其实,每一泡茶都好。
想起一段对话。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有人说:“五十年。”“不对!”“四十年!”“三十年!”佛祖都摇头说:“不对。”
弟子们非常不解,便问道:“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呢?”佛祖微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人生只在呼吸间。”
人生只在呼吸间,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人生观,让我们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现在,就不能珍惜今生;不能拥抱现在,也就无法拥抱未来。
究竟哪一泡茶最好?
其实,每一泡茶都好。因为,好茶总在入口时。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一切都是刚刚好。



注视着自己每一步的行走---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九天

2016年10月29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九天。

4:30,早课。
朦朦胧胧的清晨,列队静静地站在大雄宝殿的殿堂,耳畔响过悠远的钟声之后,是一声紧似一声的鼓声。在青黑的天色中,身着“南无阿弥陀佛”杏黄色的义工服,在诸佛的俯视下,排站在空空的蒲团和众师兄的后面,等待着法师们。
法师队伍鱼贯入殿,他们行仪从容,目不斜视。鼓声停。大家向诸佛菩萨叩拜行礼。接着,维那师优美的唱腔响起,于是,众僧和师兄们开始了早课的唱诵。
“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天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一曲“香赞(《宝鼎赞》)”迎来了古寺八关斋戒的早课。
早课是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凌晨3点到6点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
维那师的声音凌驾于众声之上,绵绵不断,忽然觉得,那声音如一缕和煦的阳光洒在你身上,随着声音的洪大,渐渐地,你的身心跟着一起共鸣,周身暖和极了。此刻,感觉太象修辞手法中的通感了,耳畔听到的声音化成了温暖的阳光,轻盈明慧,似乎能带走你心的污浊。
然后,维那起腔唱:“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再唱赞偈:“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归依增福慧。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两序大众出班绕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几百声。接着,转板念“阿弥陀佛”,大众归位,跪下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早课,以佛法为镜子真诚面对自己的时候,你发现有一双眼睛从内心悄悄睁开了,它跳离了你的身体,却又时时在观望着自己。好象自己是流浪了好久的孩子终于回了家一样,不由自主的流下清澈的眼泪。八关斋戒,让日子都带着馨香芬芳,学佛的信心也与日俱增。
《愣严咒》《大悲咒》是绵绵不断的梵音的译音,看着课本你也常会跟不上,而维那师的浑厚唱腔声、悦耳的磬声、深沉的法鼓声、大众柔和的诵念声,组成了声音的海洋,让你沉浸其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已在念《心经》了。谛听着,你也跟入了快节奏的念诵之中。
随后,吟唱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绕着大殿转。法师总有办法能带着信众沉静地绕走在众蒲团间,你注视着自己的唱念与每一步的行走。绕佛回来,前面的师兄排得松把拜垫都占满了,“拜佛”原也不是祈求带来福佑,而是调服内心,消除功高我慢,跟在后面的你就只能跪在地上了。“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唱完一拜,拜下去的时候,忽觉身下的大地如此坚实,象一个怀抱一样,拥着你,起身,猛抬发现药师佛前一盏灯,光亮得发着晕;“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再拜,起身,大殿后面文殊菩萨头上有盏灯,明亮得眩目,照着你;“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抬头今天第一次发现整个大殿如此高昂清朗,绘有莲花飞天的藻井熠熠生辉……
早课结束,列队走出大殿,看到清晨的阳光射进绿色的树林,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形成一条条阳光的射线,非常清明。

6:00,过堂。早餐。白粥、馒头。
过堂时,大众集合于斋堂,先由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引磬声音同念“供养咒”。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如果早餐食粥时,则将“三德六味”等八句改为“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出食者在开始念“供养咒”时便出位,将食筷持在手中,夹在大指中间合掌。到中间问讯,供桌前问讯,将食物放于筷子上,然后将食筷双手举起,将食筷头架成斜角形。念至“供佛及僧”时,双手一举,便到外面出食。出食者早斋出食时,至外面默念偈子:“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然后默念咒七遍:“口奄,度利益莎诃”。午斋出食时,默念的偈咒是“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口奄,穆帝莎诃。”出食者在外面施食毕,回来一问讯,维那独自唱:“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诸师闻磬声,各正念”,敲一下引磬,大众回答:“阿弥陀佛”,便开始吃饭。
大众已经吃完,僧值师居中向上站,表示结斋。维那师举腔,大众用引磬同唱:
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癙他。口奄,折隶主隶,准提沙婆河。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如果有斋主布施钱财,后面加念“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全部念完后,僧值师喊:“结斋”,大众回答:“阿弥陀佛”,便全部结束。
过堂虽仅是吃饭,但却是佛门中一堂重要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后面有结斋,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庄严、肃静。
过堂毕,随护法组一起给大雄宝殿的鲜花浇水。

7:40,忏摩,自我忏悔的方式。跪下说三遍,三求忏悔,每说一句一扣首。“弟子某名,今于佛前求哀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信众在大雄宝殿做忏悔之际,李师兄率领大家到文笔峰搬抬石凳。200多个台阶,一级一级抬下来,2人抬200斤左右的石凳,大汗淋漓。56岁的崔师兄说,比站桩累多了。8张石凳,抬了两回。对400多斤的石桌,大家望而兴叹。
古寺一切,皆信众所捐。正是同心为善。

9:30,请圣。香花迎,鲜花请。 “弟子某名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唯愿不违本誓,降临法坛,证明受戒。”你扛着阿弥陀佛的经幡,随队伍列依仗到文昌阁恭迎大和尚升座。敲钟打鼓,请师如常仪,端个盘子上面有香炉,用一块布,前面有戒定真香,走到戒师前面,然后再禀白,然后再请师,师父再跟着后面来,就是要上香,维那师就讲:上香。大家又开始唱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0:00, 八关斋戒,或云斋,很多说法,其名称不同,意在摄静归心。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也。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
世俗之人,事务繁忙,无暇修道,佛慈悯为令其种出世之因,将来证三乘道果,又为了配合其生活型态,故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使其能够过著与出家人一样的生活,亦能得入涅槃之门。
受戒功德: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佛说斋经》云:“奉持八戒,习六念(念佛、法、僧、施、天、戒),为佛法斋,灭恶生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优婆塞戒经》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阿含经》云:“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菩萨处胎经》:“八关斋者,诸佛之母。”

11:00,过堂。青菜、豆腐、白饭。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
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名号。
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13:30,观音殿。信众在听大和尚关于八关斋戒的开示。
义工们搬桌椅板凳,用莲花灯摆放 “八关斋戒”、“佛法僧”字样图案。
李师兄用绳子比对角度,精益求精。你用粉笔圈出图样,再摆灯。
天空下起濛濛细雨。我们撑起雨篷,即使下雨天也要完成传灯仪式。

18:30,传灯仪式。 
在佛门,“传灯”是最生动的借喻,喻指传法,付法。传法予人,就叫“传灯”。
八关斋戒,大和尚亲自把灯一个又一个传给信众。
在大雄宝殿门前,幽暗无明,一灯相照,顿现光明,照徹宇宙,照徹自心。
大和尚宣说《大般若经》云:“尊者善现,告尊者舍利子言: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他宣说法要,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这是说,宣说佛法,如佛所言,即如灯传照。
《维摩诘经。菩萨品》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这是说,一灯可燃百灯千灯,一灯可传百灯千灯,因而才能灯灯无尽,照破幽冥,光明永住。《智度论百》云:“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余灯,其明转多。”这是说,佛陀教化,三宝弟子展转相教,就如一灯又点燃许多他灯,灯灯相照,光明愈多。
传灯就是正法久住,传灯就是续佛慧命,传灯就是绍隆佛种,传灯就是攝化众生,传灯就是供养三宝,传灯就是广度有情,传灯就是破迷除暗,传灯就是给人光明,传灯就是培植福慧,增长福慧。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饿了怎么办?可以喝果汁、吃水果。中医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饭,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养生。人不吃晚饭就会饿,其效果与喝开胃汤同功。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中从明相(清晨时不借助任何光源可以看到手纹的一刹那)到正午是允许饮食的时间,而正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而许多现代人崇尚的“过午不食”,可能很多不是因为皈依佛祖,遁入空门,而仅是想要减肥罢了。
日中一食,过午不食,本身是佛教戒律,为的是让僧人去除贪心,吃仅够滋养色身,不至于饿死或生病的分量的饮食就可以。此外,佛教有“早晨饮食是天人食,中午是诸佛食,下午是畜生食,晚上是饿鬼食”的说法。“日中一食,过午不食”并不难理解,据佛经记载,佛陀说饿鬼道众生看到晚上人们还在饮食,便会去“触食”,但因为业力和报身的关系,吃下的食物或者无法下咽,或者会变成火焰,燃烧身体,痛苦异常。为了减轻饿鬼们的痛苦,所以也要求僧人过午不食。要知道,这条戒律还是释迦牟尼亲自制定的。对僧人来说,他们用这种方法减少对饮食的贪念,减少欲望心。 
过午不食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境界。它指引我们修行的方向,让我们远离这些低等欲望的挂碍。它不仅仅是僧人们的清规戒律,也代表了你自己的一种养身哲学。 
“过午不食”或“晚上少食”,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叩问大地的朝圣之旅---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天

2016年10月30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天。

4:30,早课。
甘师兄自如双盘,得益于每天108拜之功。
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上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镜兴师父带领大家在禅堂跑香。禅坐。
他说禅坐是一门艺术。『禅』是宇宙中一切万物的真理、生命和智慧。包括大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以及宇宙万物,它们的生命变化、智慧、能力、生态…等等,统统都属于禅的范围;大如行星,小至细沙,当然也包括了人类。『禅』的意义整体而言,使指整个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佛教由『禅』而来,人可以因禅的力量而超越凡夫,进入圣境。
『禅』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智慧,是生活的指南。只有在禅坐中,当你的身心静下来,那份安详、宁静,属于你自己意识的空间,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当你有这样的开悟,一切会放得开,就能活得自在;不管在哪个环境中,都能以平常心去圆融,心中时时充满知足与法喜。所以禅修者说,吃饭、睡觉、工作、洒水、扫地即是『禅』,也就是说他们心中无所求,任何环境都是出自于自然的情况而作的,那种安详和满足的心境,叫做“禅”。
只有从禅修中,才能深知平凡的可贵,一个人生活在平凡之中,才能体会人生的本质,也才能珍惜自在的清净。在平凡之中不受任何压力,才能让自己随心所欲,做自己必须要做的事,这个平凡----就是『禅』。

6:00,过堂。白粥、萝卜干、炒面。穿着海青,不能忘记吃饭的仪态要领——龙含珠、凤点头,上身端正,碗是要就着头吃饭的,不能有嘈杂声,一切安静有序。

7:00,三步一拜,朝山。
叩问大地的朝圣之旅。
朝山是佛教徒至名山大寺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的朝礼行为。又修行者为了表达求道的虔诚,常以跪拜(三步一拜)方式朝礼圣迹。
100多人的拜山队伍在师父的带领下从古寺牌坊出发,大家齐声唱诵着"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排着整齐的队伍,三步一拜,沿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普济殿,过清泉处,上大慈阁山顶。
《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大家怀着恭敬心、感恩心、惭愧心、思齐心和大信心,当第一个头磕下去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神圣和庄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当你杂念摒除、身心合一、五体投地时,两行热泪潸然而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感动,感念诸佛菩萨的慈悲救度,深切地体会阿弥陀佛的悲心切愿,平庸如我辈等,在此五浊恶世,得以听闻正法,是何等的福缘。
“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怀着恭敬和感恩之心,带着深深的忏悔之心,放下贡高我慢和我执我见之心,任路边芸芸众生拿种种目光来注视,心无挂碍,稳稳实实,步步行进在拜山路上,此时方寸之间,心灵已籍此升华。
信仰佛法的力量是无穷的,功德也自然殊胜至极。三步一拜,朝山,既是朝圣之旅,叩问之旅,大地之旅,也是自利利他、圆成心智的集资粮之道和成佛之道。
经过一个多小时,全身酸痛无比,虽然是强冷空气的早晨,大家依然大汗淋漓。
最后大家在大慈阁集体回向,以朝山的功德,祈福世界和平。
众戒子,三步一拜,朝山。未成佛果,先行人缘,不记功德,只求忏悔,继往开来法炬不灭,慧日光照。
三步一拜,朝山的“慈悲”体现于众生真心之中,“慈”能给人欢喜,“悲”能融化一切。佛教处处讲慈悲为怀,就是要让大家用一颗慈悲心善待生活,而且“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因此,要多多生起慈悲心。
佛法是心法,“心”能产生一切,亦可主宰一切,“心通法界,相呼相应”。“起心动念就像种子掉进土壤,虽未造作,但到将来,会成熟的,所以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内心光明,看到一切都光明。这是一种自性的光明,佛性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心要时时忆念佛。忆念佛时,他也在忆念我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00,八关斋戒归家感悟。 
76岁的向伯伯是第一次来古寺。
第一天晚上报到,放完行李,接着就在斋堂听镜兴师父给大家开示,讲解八关斋戒的流程安排,注意事项,意识到,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感受一天出家人的生活,而是要像师父们学习,自己在这一天一夜中就是一个“出家人”,莫名的觉得自己需要端正起来。开示结束后,任增芬师兄和双远师兄带领大家从跪开始学习,似乎“跪”在太多人眼中不是太难的事情,学习后方才明白跪拜礼佛也是有规范的、有步骤、有仪态、有威严,要虔诚,这才是出家人的跪。第二件训练抽搭海青和折海青:哈哈,一定会有人疑惑,穿衣服折衣服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穿上就好跟着扣好扣子不就结束了,当大家歪头歪脑才把搭扣弄好,恨不得多只手才能搭上海青时,终于明白了绝非开始想的简单,搭海青要自在,从容,轻松,按照步骤进行,原来威仪,端庄是一种态度,学习、练习后才会掌握。第三件事情学走路,哈哈又来了,是的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规矩,小到一个走路,跪拜、搭衣、过堂(吃饭)皆为修行,修行藏在行、住、坐、卧之中。
他是如何做到“身心的洗礼”呢?自己在一日一夜的戒期内,走出房门特别小心,防止踩杀虫蚁以守杀戒;晚上休息住上下层鹿架床守不坐高大床戒和防止虫蚊袭扰误杀导致杀戒不清净;为了防止破偷盗戒,对一些物品如垫、枕、毯、托鞋、纸、笔,在征询工作人员允许使用的情况下才用;用止语和关闭手机来防止妄语;身上不着任何装饰品,不用香皂、洗发水、沐浴露、牙膏、香水、带香味毛巾衣物等以守不著华璎珞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戒;斋堂做饭菜不用酒自然守不饮酒戒;另外不淫、不过中食、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就很容易做到了。
这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从第一天晚上报到,斋前定向,第二天早上四点起床洗漱、早课(修法)、绕佛、早过堂、受戒、午斋过堂(吃午饭)、午息、听开示、持咒、绕佛,到晚上传灯,再到第三天早上四点起床洗漱、行禅、早过堂、三步一拜朝山、回向,他努力精进,全程参加。
“哎呀,一天一夜下来,膝盖、腰都累得不行,发现走路都有些艰难,尤其是上下楼梯,会感到腿部肌肉剧烈疼痛,但是这时候自己感觉自己的心是清净的,是快乐的。八关斋戒,它让自己整个人的身心都得到了洗涤,仿佛有一种得到解脱的感觉,灵魂感应是苦中有乐,更重要的是有精进,有佛学。”
他说在受戒过程中有佛菩萨加被,师父的引导、众师兄的帮助以及义工师兄们的护持,自己忏悔了业障,增进了道业,让他受戒得以圆满。
尽管法师所念经文大都听不懂,更不解其意,字句皆是梵文,而且出家人念经语速很快,节奏很好,听的大家很是欢喜。他说昌平大和尚身材既颀长,又壮实。行走间步履从容,自然中透着沉稳。拈香、拜佛、开示,言谈举止给人的直接感受是“清净”和“淡泊”。在法会上,自己微闭眼、低着头,在清静中聆听法音。以前也看过很多佛书,昌平大和尚讲的内容中不少自己也接触过,但过去常感觉佛理于自己像是油花浮于水面,难与内心水乳交融。同样的言语与说教、源于书本文字或是法师之口,对人的影响竟然如此不同。在静谧中,法师的开示一字一句入心来,语言通俗,如清风徐来。原来“空”与言语并不冲突,如法如理,又贴近受众。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力真的不可思议。
一直很喜欢憨山大师准提菩萨赞中“如子得母不舍离”这一句。在参加完八关斋戒后,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公元2016年10月30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他我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难忘而且意义重大的日子。这一天,我完成了自己人生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古寺圆满完成了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
《佛说观无量寿经》中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即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也就是说向伯伯因此已经具备了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品中生资粮,或者说,已经拿到了临终中品中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票了。

11:30,过堂。白饭、青菜。

13:00,义工办接待。佛说:“我用智慧的犁,在慈悲的田地,播撒菩提的种子。” 此为义工。
“义工”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也叫志愿者。其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多年,本质是服务社会,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我不认识你,我要谢谢你!”打佛七的信众在清泉义工的协助下,井然有序的入住,做好7天修行的准备。

小结: 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三步一磕,五体投地,这一次以“磕长头”的朝山方式朝圣。
双手合十,恭敬地伏下身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三步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表达对圣灵的敬仰之意。”
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众戒子的虔诚让令人感叹。
“磕长头”是佛教的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南无阿弥陀佛”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有不少信众“磕长头”,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心中圣地。如果说八关斋戒是一次心灵摆渡,那么,三步一拜的朝山,就是一次殊胜的叩问大地的朝圣之旅。
因为李师兄的感召,又一次来到古寺当义工,与其说是守护八关斋戒的同修,不如说是自己在向着心中的灯塔进发。
几年来,在修行的路上默默地行走,或漂移或动荡,只是始终铭记那束光亮。而今,终于开始靠近。
欣喜,宁静,同时获得。那样的明亮,居然不觉刺眼。大抵,能量的释放,因温和而持久。
在佛音袅袅之中,问自己,是什么证明自己还活着?或者就是心中那不灭的灯火。
一次又一次地贴近大地,三步一拜的朝山。早晨的空气清凉、温软、清新,灵魂也开始跟随佛菩萨云游四方,追求人生真谛。
磕长头,匍匐、起身、再匍匐、再起身,一遍又一遍。
古寺的菩提树依然茂盛,圆圆的树叶是佛教徒心中的圣物,多么希望自己在礼拜时,突然有一片菩提叶刚好掉在头上,因为那代表佛陀的启示与加持。
大雄宝殿,法师们在音乐和鼓声的伴奏下,下午在做“三时系念佛事”,晚上做放焰口法会,明天开始打佛七法会。
古寺的大佛像,法相庄严,全身散发出令人无法逼视的光芒。
来自各地的信徒来此膜拜的络绎不绝。
大雄宝殿周边还有很多小白鸽,与人友好相处,安宁与笃定,和谐的让人羡慕。
在菩提树下,你静静坐下,吹着风,放松着身心,这一刻,心灵无比宁静。


脚踩步步是莲华---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一天

2016年10月31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一天。

7:00,醒来。
脚踩步步是莲华。

7:15,早餐。玫瑰花粥。

7:30,去古寺当义工。
社区门口,热心的“组织部长”常慧,与甘师兄一起早早组织常华 、钟灵毓秀、一涵、刘、利群、彩凤、杨琴等师兄如期抵达古寺。
第十三期【清净念佛七报恩法会】现在者增福延寿,过去者求生净土。
当义工就是护法安生,培福德。

8:30,与自在师兄一起回顾整理昨晚第一次义工会议内容。
群策群力清凉护法。
清泉古寺义工,一群快乐的志愿者。佛说:“我用智慧的犁,在慈悲的田地,播撒菩提的种子。”
2016年10月30日晚,古寺又迎来了第十三期佛七。晚七点三十分,伴随着大雄宝殿的佛音,经书流通处灯火通明,茶香四溢。昌平大和尚、传福法师、宽智法师在和五十多位义工菩萨共聚一处,就义工团在服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之道。
昌平大和尚心系信众,慈悲开示:诸位义工菩萨是为法会服务的天使,只有依照寺院仪规如法服务,才能彰显清泉道场形象。想的更细一些,细致用心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与法师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是每个义工都要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做义工是一种大修行,行菩萨行,就是在度众生。
各组组长、义工代表纷纷谏言献策,表示要尽责做好服务。安保组组长李非师兄说,安保责任重大,会积极与信众互动保驾护航;牌位组组长江玉金说人手不够,需要两三位写字工整的义工;斋堂组组长霍连欢表示,义工人员流动性大,需要反复的培训义工行堂;护堂组组长冯德芳指出,殿外需要加派人员值守护法;接待组组长蔡少华师兄表示,有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带着行李登记来回奔波多有不便,可考虑设立临时储物点。有师兄发现个别来参加法会的信众说话大声,尤其是到晚上,影响同修的正常休息。宽智法师说可考虑建立巡寮组,晚上定点查房,大家是清泉义工,要倡导清凉护法的精神。
清泉义工办主任、当家师父传福法师说义工是关怀者、分享者、协助者、资源提供者,要践行佛教忘我境界、慈悲济世精神、自利利他情怀。他时刻关怀者每一位义工,并对大家的付出表示嘉许,会后立刻带相关人员到现场实地查看,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义工团副总组长任增芬师兄一一梳理对应解决方案,她分享了自己的修行体会,说改变习气关键是要从自己做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以一颗慈悲心、宽容心、虔诚心去赋予清泉义工的价值,弘扬正信的佛教,弘扬自心本来具足的佛性。义工团总组长李跃强师兄说大家默默耕耘,培植自己的福德,护法安生,所得的喜悦是无穷的。
法会起航在即,众义工发心尽忠职守,为清净念佛七兢兢业业,为服务十方信众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10:00,义工对讲机到位。20个对讲机,厂家公益价,每个150元,7瓦功率,距离是2到5公里,电池是3000毫安。对讲机都由朱、崔、龚等师兄诸善仁者发心捐助,广积福田,乐善好施,扶持道场,共同为十方发菩提心。
和李师兄远近调式,覆盖到位。财神殿缺人,第一时间安排人到位,大家感觉很是方便。
元旦祈福法会在望,20个对讲机可发挥大作用。
年初《Signal》(又名《信号》)从开播起就以“高收视、好口碑、零差评”成为了韩剧迷们争相推荐的剧集,甚至被很多观众认为是自己“人生的电视剧”。该剧主要讲述现在的刑警朴海英和过去的刑警李材韩通过老式对讲机,穿越时空进行连接,并在过程中破获了一些长期未结案件的故事。该剧是一部一旦开追就停不下来的超刺激悬疑剧,从第一集起呈现给观众的是“电影的既视感”,以平行时空为概念,通过一部老式对讲机连通两个不同时空,悬念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还有因为两个时空的连接不断改变的历史,甚至是连接本身都充满着神秘的变数。
那么,通过这20个对讲机,又可以演绎出怎样的人生修行故事呢?
一刹那间善念起,万千福慧由此来。

11:00,午斋过堂。白饭、南瓜、青菜。
昌平大和尚第13期佛七午斋过堂开示: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一是动机,莫忘初心,要自利利他。
二是努力,积极向上,要阳光生活。
三是用心,修行修心,要改过迁善。
日日是好日,活在当下,每个人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5:20,洒净仪式。追随大和尚及其他法师,打着红灯笼,举着杏黄色“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阿弥陀佛”、“南无本师消灾延寿药师佛”经幡,全体义工及信众300多人从佛法讲堂出发,绕着古寺,庄严、殊胜的进行洒净仪式。
洒净是佛教的一种仪式,主要目的是把一个地方遍洒清净,并让此地所有的冤魂众生都变成来护持佛法。佛法能普利一切- -上至天堂,下至地狱,同修念的大悲咒、洒的大悲水,就是在度脱冤魂,使他们得到安身立命之处,古寺这地方就变成清净的佛法道场了。道场清净才能修道,否则不清净怎麽修道?一个清净的佛法道场,使社会上的人到这地方来。都能身心清净无有烦恼。
此为清净念佛七。 

16:00,护送功德箱。回应当家师父传福法师的要求,平生第一次扛着功德箱,从钟楼扛到佛法讲堂。法师和一名义工共同清点善款。佛门的功德箱表佛门功德法,何以故?不同的信众根据其能力,往功德箱里投放供养,能体现出布施真实义,也能让贪着财物的世俗僧,受到众人的监督而灭其心性,使之消除贪念。

19:00,报恩供。
昌明大和尚慈悲开示:佛教道场,是大家发心所建,因信众有共同愿望。念佛即念心,寺庙是十方道众捐赠。大家在清净念佛七期间,要节约粮食,爱护一草一木,培福、积福。休息期间关灯、止语。能与佛菩萨亲近,是无上殊胜的机缘。
每个人领了黄色或红色的小纸条,在上面可写下:弟子莫莫,敬祝父母师长、老祖宗吉祥祝福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恩心越到位,离苦得乐的缘份就更加好。报恩,是我们报父母师长的恩,报老祖宗的恩,报被我们伤害过的一切生命的恩,重点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这种做法,是表达一种心意,就是向他们道歉、认错,用佛教的道理来讲叫做忏悔。
报恩供,所谓报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等于请客一样。但是这种请客跟一般人请客不一样。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请客,吃完了就各走各的。但是我们这种请客,上面是请阿弥陀佛,下面是请我们老祖宗、冤亲债主。大家来了,然后又请我们老祖宗接受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去。这种报恩叫做“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报恩。上求菩提是上面请佛来;下化众生,是愿望我们的老祖宗都离苦得乐。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欲得一心不乱,必须精进修持;一行精进之佛七,专为成就行人之净业,俾得报尽往生,各登上品。
修行人常说的一句话——【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将来能带走的,第一个是业力,它一定跟着你,如影随形(断除旧恶业,末再造新殃,这里的业力,是指大德们一心修善,是善业,那么若造恶呢?当然是善因升善道,恶业坠泥犁了);第二,福德跟着你;第三,功德跟着你;第四,智慧跟着你。打佛七,将播种下菩提的种子,这颗种子将生生世世跟着你,这是对你最大的利益。如果今世勤加修习,就能早证菩提。所以,祝福所有的同修们在菩提路上一帆风顺,心如莲花开!
有诗为证: 
举佛音声慢流水,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长如是,不枉空门做比丘。
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的人离世,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以及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无论活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们依旧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区别是,长大的自己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让生命走向光明----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二天

2016年11月1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二天。

4:30,醒来。天蒙蒙亮,洗涮完毕,穿上海青,来到念佛堂。
信众随师傅庄严站好,伴随激越的鼓点。
礼佛三拜。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阿弥陀赞》拉开了早课。
古寺的维那师(领着大家唱诵的法师)唱诵的声音,简直是天籁之音。一路唱诵《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大阿弥陀赞》、《赞佛偈》。
耳边响起法师和信众集体的念佛声、诵经声,声调优美庄严,清越悠扬。
感恩佛菩萨的加持。
只要信众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观音菩萨会用慈悲力洒甘露水,让你身心自在;大势至菩萨会用神通力,无论你落在哪一道都会把你找到。
对着茫茫虚空,维那师中气十足的喊着:西方接引。信众有力的回应:阿弥陀佛!
那一刻,你的眼泪忍不住一下就流了下来。没有顾忌,只管自己哭泣。
法师曾说过,念佛时流泪说明你有大善根,与佛相应。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
感觉你的生命此刻如莲花一般徐徐开放,好好念佛做义工,以此得以重生。因为往生就是重生。
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早课,在你心目中有两样是铭刻于心的:一是法师们身上的僧衣,也只有那样华贵的杏黄颜色才能做成僧衣,任何华衣美服都要相形逊色,那抹亮黄色在你心中是那样的神圣庄严。二是法师们唱经的声音,很美妙,特别能让人心清净,你特别喜欢听,世间的音乐难望其项背。那就是你生命的旋律。

6:15,早斋过堂。白粥、馒头、花生、榨菜、炒面、汤面。全是义工菩萨做的爱心早点。
镜兴法师讲完早斋过堂礼仪。因汕头地区来的信众较多,一义工师兄特别用汕头话复述了一遍。

7:30,宏耀法师佛七第一天开示:
今天是清泉古寺清净念佛七第十三期开始,欢迎诸位同修能够为各自老祖宗离苦得乐而来到法会。
有缘来到这里,就是你的六亲眷属、老祖宗、远亲债主离苦得乐的希望,那你就要为他们把牌位写好,知道的堂上宗亲、六亲眷属,通通给他们写到位,接受佛的慈悲法化。有冤亲债主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的杀、盗、淫的念头造成的。要想健康,要诚心忏悔,向一切冤亲债主忏悔。生在娑婆世界就是带业而来的。
不要把念佛当一种娱乐。念佛要给自己定个目标,求健康或者消除痛苦一定要用功夫,刚开始信心很好,时间久了,有些人就看出了别人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信念不足。要信仰佛菩萨,坚守信念,遇到任何问题都不可动摇。学佛不是来说是非、看是非,而是来改变自己的,就这一点就要坚信佛菩萨,坚定信仰。
梁武帝见菩提达摩尊者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尊者道:“净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发心是纯心纯愿,必须只为众生脱离苦,得安乐。来到寺庙,是念佛修功德,消除业障。十方信众发心修建寺庙,是为功德。清净念佛七,不是为了得到认可、善待,而是修身精进,培植福田。
一心为了念佛报恩消业障,定此目标,心能安定。念佛才有力量,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念佛不可当任务来念,而讲感应,与佛心相应,才可得到佛力加持。嘴巴念佛,心里想佛,心口合一。一切心念都是十方众生。无所求,才无所不应。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一切都要从初心出发。
学佛,为了十方众生,为了报恩父母师长,才会升起信仰,升起信心。当初学佛纯法的心,要找回来。那样你会把学佛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心只有定在那句佛号上。心念一切都是佛,你就是佛,就会有佛光。那样会得到龙天护法的护佑。
佛是慈悲的。能收得到,是得法。如法修行,随缘放下,清净自在人生。

8:30,霍连欢师兄率领斋堂组义工师兄一起在义工办做皈命仪式。
大家面对西方三圣,长跪合掌,调整一下,把身体放松,把心放空,放得非常的广大,广大到跟整个极乐世界融为一体,整个极乐世界充满了佛的慈悲和智慧,充满了佛的功德和光明,充满了佛的营养和药物,让我们把生命中一切的麻烦和问题全部交给佛,交到极乐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完全融化在极乐世界的光明中,融化在佛的慈悲中。
众义工跟霍师兄一起念:
“我等冥阳两界,乘佛本愿,一心皈命,十念必生,极乐世界,舍命全交。好,让我们意念我们的老祖宗,意念我们的冤亲债主,意念我们杀生的、吃肉的、堕胎的、伤害的众生,意念我们身体里边的疾病和心里边的烦恼,意念我们生命中所有的问题、麻烦和灾难,所有的人、所有的问题都把它意念过来,打包到一起,带向极乐世界。在佛号中,让我们一起回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我们用心体会,把这一切交出去,交到极乐世界的感觉,空空的,无限的广大,无边的光明,安详自在,南无阿弥陀佛……体会交得干干净净的感觉,南无阿弥陀佛……体会跟佛光融合在一起的感觉,南无阿弥陀佛……继续用心体会,把心交出去了,把我们的业障交出去了,把我们的罪业交出去了,把我们的烦恼、麻烦和问题都交出去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干净的、光明的、美好的、喜悦的,就这样让我们融化在佛光中。
众义工跟霍师兄一起诵念《清泉义工誓言》:
原谅一切过,满足十方!        
舍命承担一切过,满意十方!
我爱人人,从我做起!      
不管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 
现在手机都有用充电宝。皈命法——舍命全交就是充电宝。经常用这个充电宝,就能跟佛光合在一起。
       
11:00,午斋过堂。白饭、胡萝卜、芹菜、南瓜、橄榄菜。

13:00,能量,冥想。
把身体放松,我们可以合掌,也可以放松。手如果放在腿上,把它翻过来,手心向上,为什么向上呢?向上表示接收的意思。
把身体放得很松,非常的松,把心里放空,让内心的喜悦生出来,脸上露出微笑,笑……
我们感受生命非常的美好,宇宙非常的美好,在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的宇宙,有无尽的美好,生命无尽的尊贵,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无限的扩大,扩大到跟整个宇宙一体。
这个时候,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宇宙中无量无边的光明、智慧、财富、喜悦、能量、美好都是我的,我就是宇宙中的无量无边的能量、喜悦、财富、智慧,我们是一个整体。把我们整个生命都交还给宇宙,融入在宇宙中,融化在宇宙无尽的大爱里边,融化在宇宙无量的光明里面。
宇宙中充满了爱,充满了光明,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美好,充满了能量,充满了财富,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无二无别。让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宇宙无量无边的光明,交给宇宙无量无边的智慧,交给宇宙无量无边的喜悦,交给宇宙无量无边的财富,交给宇宙无量无边的爱,让我们的生命完全的融化在其中,融化在爱、融化在光明中、融化在智慧中、融化在美好中、融化在巨大的能量中。


14:00,与清泉义工互动。大家就如何更好的发挥义工护法安生作用提出合理性建议。 


17:00,晚餐。柿子、苹果。不再吃晚餐,过午不食是清净人生的一种习惯。任师兄说要发愿把晚餐舍给无形众生,愿它们皆得饱满,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其他什么也不用做。
星云大师说:“我一生之中,提倡‘朝观音,晚弥陀’。也就是早晨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晚上念唱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观世音菩萨慈航普渡,应声解救疾苦,是排除我们‘生’的苦难问题;阿弥陀佛慈悲接引我们,脱离娑婆的痛苦往生西方极乐,是解决我们‘死’的归宿问题,因此‘朝观音,晚弥陀’是解决我们生死的问题。我们如果能够朝念观音、暮持弥陀的话,不但今生无优无虑,来世更能得到无上的快乐!”
清净念佛七的第一天,只觉得佛号绵绵不断,缭绕于耳际。吃饭的时候,吃的仿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刷牙的涮涮声,也变成一声声的阿弥陀佛……睡觉的时候,人虽然睡着了,但是神志清明,心中仍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响个不停;走路的时候,脚步轻盈,好像腾空一般,不是自己在行走,身后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自己前进,而每一个步伐,也是阿弥陀佛……任何时刻所感受到的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就在绵绵密密的陀圣号之中,一眨眼的过去了。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为何物,感觉一天只不过一弹指罢了!这次的佛七所给予你的信心、宗教的体验,比过去念佛七更深刻,让你体会了物我的两忘、时空俱泯的境界!
对于念佛礼拜,法师开示初学者在持念佛号,或者顶礼圣容的时候,要放下一切,将身心完全投入佛礼拜之中,念得让你感受到这个世界不存在,感觉到人我都已荡然无存,身心已经脱落泯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悠悠扬扬、似有似无的回荡于四周。只要真正进入到这种情况,宗教情操的培养,宗教信仰的增长,自然比听闻多少次的讲经说法更直接、更能收效。
好感恩,此生能遇到佛法;好幸福,此生终没有错过佛法!学佛,是你此生最应该做的事情,已深深植入了你的生命体系,并且密不可分!虽然你仍然有着这样那样的贪嗔痴慢疑,习气仍然很重,但你会一直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深深相信,必将会迎来属于你人生中的春天的!
感恩阿弥陀佛,感恩观世音菩萨,感恩大势至菩萨,感恩地藏王菩萨,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感恩一切龙天护法!感恩引领你进入佛门的李师兄!感恩所有帮助过你的善知识和师兄们!


享受每一刻的当下----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三天

2016年11月2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三天。

4:30,醒来。天越发的冷了,身体的生物钟总会在固定的时刻醒来,很享受每一刻的当下。
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纯善的世界,若没有纯善的心,是不能往生西方的!就像在热带生长的作物,很难在寒冷的北方存活一样。所以,修善根是很重要的,何为善根?心之本性也。此心本善,故修善根者,唯去恶习也。恶之既除,本心自善。所以佛说:见性成佛。如何见性?一点一点的去除恶业,也就是布施,也就是丢掉,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到那时,本性自现。把泥沙去除,金子的光芒自然可见,不用刻意去找。
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中飘来一份淡淡的喜悦,随着诵读经书的声音自动涌上心头。
你从未如此深的和自己链接,从未深刻的去感受过心灵深处的那个你,你感到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经验,经验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经验人生的悲欢离合,经验人生的酸甜苦辣,肉体消逝的时候让自己的灵魂得以提升,当放下头脑的判断批评指责期待欲望放下所有的对错是非,开放你的心去经验你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去经验发生的每一件事,只是静静的去体验,让一切自然的发生,自然的流淌,明白了什么叫感同身受,意识到他人就是你,你就是他人,这份理解和爱便会自然的流淌出来,回归到人性的本源。
没有什么比当下更可贵的了。没有什么比存在更值得珍惜的了。
修行最难的是什么?善护念!而念佛最大的好处就是“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尤其打坐修持时,一旦心魔作乱,生大恐惧,要立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必得护佑,而不走火入魔。因为你的心在念佛,念佛的人就是佛,是佛在那个“我”的后面念佛啊,也是佛在护念啊,有佛在此,既为是塔,一切地狱、天人、阿修罗都要顶礼膜拜。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去修行,就要一心不乱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谁在念?你在念!佛在指挥着你念!佛在念!
心无所住,行于布施,只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在心头。

6:15,早斋过堂。白粥、馒头、花生、榨菜、炒面、汤面。

7:30,宏耀法师佛七第二天开示:
各位同修:
“盖谓土之粗妙如影,身之修短为形,因形定影,影必随形也。”这句话说,”土”是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这一个字代表了环境好不好这是影,影从哪里来的?影从身来的。换句话说,身,这身代表念头,念头善,环境就好;念头不善,环境就不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灾难。化解灾难从哪里化起?不从外头,外头没用处,从心,断恶修善,这颗善心就转了,命运就转了,灾难就消了。
修行路上,要懂得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感召来的。一切都是因缘聚合。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学好,变好,就会往讲经学法的地方去。骗子、坏人也会扎堆。酒友、球友都会抱团,爱打架的人也会相互感召在一起。
心性是佛性。就会断恶修善 ,不去评判他人,而只问自已修行好不好。要相信一个道理,两个人相处时,你有慈悲、柔软、谦卑的心,就一定不会闹过深的矛盾。时时观照自已,对身边事、身边人多些宽容和谅解,时刻关照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过错,用自已的正言正语去影响别人。
师父也是凡夫身,送个大红包,也不能渡你去西方,只不过接个善缘而已。能渡你的,仍然只有你自己啊。以慈悲心去对待,任何人都是能够被你感化的。
拜佛,是恭敬的意思。要时刻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已。拜佛就是恭敬自己的身心,这一点要明白。


8:30,与自在师兄一切采访崔永堂师兄。
崔永堂:发心发心发大心
崔永堂师兄今年42岁,来自辽宁,现为深圳市鸿博健康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2002年开始接触佛教,在家乡五龙山的灵峰禅寺住了一百天,当时剃了头没受戒,是发心居士,穿居士服。有些应付。
第二次又被剃头,师父定了任务,三步一拜拜山。自己晚上拜山,第一次拜了六小时,晚十一点开始到第二天早课结束,第三次感应最大,呕吐,全身酸痛,但第二天起来身体很轻松,拜山坚持三个月,从未耽误出坡(劳动)和早课。
拜山有感应,拜到天王殿时,有个巨大的影子罩在身上,拜到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护法时,感觉天王驱走了黑影。到那时,真真切切知道了寺庙有护法神。后来改为白天拜。师父说目的是要扔掉你的面子。一开始看到没人就赶紧拜,有人来就坐下来休息,躲避别人的注视。后来才慢慢克服心里障碍。再过后就慢慢感召了很多人、大约七八十人来拜。那一阵子的精气神很足。悟到一切都要在心中找,关键看发心和坚持。师父带进门,修行靠个人!
在拜山时巧遇北京国际古中医学研究院院长单守宽,开始跟随恩师学医,一学就是六年。
2007来深圳创业,与朋友拜本唤长老时,和尚如如不动。轮到他拜时,感觉到,一拜,和尚睁开了眼睛;二拜,和尚似乎倾了倾身子;三拜,老和尚似乎有话要说。但被侍者挡住。
第二天他就到庙里挂单、常驻了三个月,在弘法寺领悟了很多。老和尚常说:发心发心发大心,发财发财发大财。他就依法奉行,免费给庙里的师父和师兄调身体。老和尚圆寂的时候,他在寺庙又做了4天义工。
2014年,深圳市义工联组织义工来清泉古寺大雄宝殿开光,才接触到这个观音道场。
此次朋友来打佛七,感召他来,崔师兄便帮朋友护法,陪同前来。
他感悟这两天来做义工的感悟,这里的出家师父都很慈悲,义工也都很发心。
郭燕师兄就是感召他来的人,曾经在乌克兰、香港工作过,现在深圳工作。
郭燕师兄是第二次来打佛七,跟佛家结缘是8岁过生日,妈妈给她请了尊观音菩萨像。到庙里还愿时,师父说她与观音菩萨有三世的缘分。
今年十月一日,被朋友感召来清泉古寺打佛七,感觉道场很清净。
想不到这就是有了三百年的观音道场,注定与自己有缘。
此次便在观音殿供养了一个永久的观音像。更发心要感召更多的人来到这个道场,弘扬佛法。机缘巧合,便带了崔师兄来做义工。
打佛七的第一天,义工团总组长李跃强师兄带领大家巡寮,至女众2号楼时,发现来自深圳的李秀珍师兄腰痛难忍。同修们热心照顾,想尽办法,朱青花师兄用深圳前海艾艾贴进行艾灸,泡脚等一系列物理疗法,病痛有所缓解;安保组组长李非师兄连夜感召崔永堂师兄紧急起床。
崔师兄在梁文周师兄、叶琼华师兄等几位义工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了李秀珍师兄的房间。经过一系列专业的理疗,病痛有效缓解。斋堂组组长霍连欢师兄和接待组副组长朱燕真师兄等在旁边念阿弥陀佛助念。感恩佛菩萨加持,李秀珍师兄的病痛当场好了不少。
万万想不到的是,打佛七的第二天,第一天还是要二个人搀扶才能走路的李秀珍师兄居然能下楼走动了。还特意到义工办转达对佛菩萨、师父、崔师兄和各位义工的谢意。
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崔师兄的医术不可思议。众义工的爱心不可思议。

11:00,午斋。白饭、青菜 、南瓜。

14:00,读书。
据說,左宗棠很喜欢下围棋,其属僚皆非其对手。
有一次,左宗棠出征途中,看见有一茅舍,橫樑上挂著匾额「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內与茅舍主人连弈三盤。
主人三盘皆输,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將此匾額卸下了!」。
隨後,左宗棠自信滿滿,兴高采烈的走了。
过沒多久,左宗棠班师回朝,又路过此处,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这间茅舍,赫然仍见「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額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內,与主人再下了三盘。
这次,左宗棠三盘皆输。
左宗棠大感讶异,问茅舍主人何故?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务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
現今,您已得胜归來,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啦」...
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
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解人意的意愿,
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
看到,不等於看見;
看見,不等於看清;
看清,不等於看懂;
看懂,不等於看透;
看透,不等於看開。
共勉。
左宗棠的故事有意思。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答案:都不是。
一个很靠谱的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2.无需提醒的自觉;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非常有意思,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幅对联,就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纵观上、中、下,横览高、平、宽,居上时想到下,立高时寻找宽。所以无论在多么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都能够处变而不惊,遇险而不乱,既能创造一番事业,又能守住一番事业。
“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而且,往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和智慧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结中等缘”和“就平处坐”,就是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不为有功之功,固功莫大;不为有名之名,固名莫厚。高潮的过后,很可能就是低谷。所以,常常事以急败,思因缓得。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分的准备,就是成功的一半。
“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就是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时留有余地。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这也正如诸葛亮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论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还是“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其中最关键的思想内涵,都是平衡。在矛盾中平衡,在前进中平衡。不仅包含着个人心理的平衡,而且还包含着内外的平衡、上下的平衡、左右的平衡、前后的平衡。平衡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和谐、平衡才能发展、平衡才能进步。
紫薇斗数:命理言:吉神太露起争夺之风,有势用尽,有福享尽,乃未懂收藏之道。
易经言:事不做尽,势不用尽,话不说尽,福不享尽,凡事在不尽处,意味最长。此乃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坐,就平地立,向宽处行之理。
佛理:发上等愿:心存济世,此乃大贵之内命相/ 结中等缘:太过热心不妥,太过则热病丛生,太冷则枯木寒岩 享下等福:惜福之义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恭敬别人才能庄严自己 ----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四天

2016年11月3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十四天。

4:30,醒来。
清脆的引磬声响起,穿着海青的信众都是满心自在欢喜,至心信乐,到念佛堂接受佛的召唤和接引,向诸佛菩萨叩拜行礼。
接着,木鱼声、法鼓声、磬声轮番响起,早课正式开始了。
磬声悦耳悠扬,系人心念、清脑醒神;法鼓声浑厚深沉,令人警醒而不敢懈怠;木鱼声则是笃定有力,敲得你不敢胡思乱想。和声悠扬地诵过宝鼎赞,木鱼的节拍渐渐由缓而速,大众浑厚柔和的诵念声也渐渐如千军万马,一路奔驰在《阿弥陀赞》、《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大阿弥陀赞》、《赞佛偈》之中,只感觉字字珠机,句句饶益。
法器声、唱诵声、绵绵不断,犹如一泻千里之势的洪流,令浑身犹如浸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不仅是耳感,而是全身的每个毛孔都摄受入心,又由心向外发散至每个毛孔。那些绵绵不断的咒语只是梵音的译音字,由衷地惊叹法师们是如何能全部背诵,更惊叹一些居士们也能紧跟节奏背诵无误。
“西方接引——”
“阿弥陀佛——”
往生——去往理想的新世界,虚空是无尽的,在无尽的时空中,有清净美好的世界。生命存在轮回,信众们相信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去逝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亲自手中拿着莲花,来接你过去。 善终的人肉身死了,但人的精神和灵魂实际上又在另外一个世界获得了永生,那就是往生。

6:15,早斋过堂。白粥、馒头、花生、榨菜、炒面、汤面。

7:30, 宏耀法师佛七第三天开示
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
我们闻法后,会得知,所谓痛苦烦恼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因果不虚,世事都有因缘果报。想要得到好的,就多做好事。常有人问,为什么小孩不听话、不孝顺?那也是因果所至。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孝敬父母,儿媳有无孝敬公公婆婆?如此反观就会发现,一切的问题其实是自已的问题。莫要怪孩子,想要孩子听话、孝顺,首先就要自己做好榜样。
祖师大德云: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复印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世间纷纷扰扰是我等凭一己之无力无法改变的,想要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就至关重要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积极乐观、孝顺仁慈、充满正能量,孩子也就照样复印了下来,积极、孝顺,正能量。
有人说自己已做得很好了,对父母很孝顺,在物质上从不亏待父母,但是为什么现在到自己的孩子了,感觉孩子不怎么孝顺呢?其实孩子也是你的“复印件”。虽然有给生活费,孝敬父母就是只是生活上、物质上的无忧无虑。就像当初你父母给你好生活,但忙于求生存,很少与你沟通是一样的。问题是现在好多父母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宠爱。你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吗?你能照顾孩子一生一世吗?钱财、福报从哪里来?也要让孩子知道啊!不然孩子以后受不了委屈,就会叛逆,就会往极端走。那也是你惯养出来的。你要去承受这个果报。所以说自已必须从行动上做榜样,身教重于言传。抱怨、悲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学佛之人,要懂得恭敬别人,才能庄严自己。修行好不好,不仅在庙里,更要体现在家里,在日常生活中,佛法在人间,就是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之中啊。
有些人看到个别僧众不如法,生烦恼心。其实僧人也是表法者而已,也是凡夫。你要学的是佛菩萨,要明白自己信仰的是佛祖。恭敬出家人,是恭敬佛的法相。你不是来信出家人的,而是来学佛、信佛、成佛的!法师常说:盯是非学是非,盯佛法学佛法。我等应当谨记。
学佛,能忍常人之所以不能忍,行常人之所以不能行。恭敬像,而非恭敬人。不管他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你尽看人家不对,就是自己有苦,你若没有苦了,见到谁都是佛。这才是学佛人应有的态度。
有信众常问师父有无孩子,有无老婆。师父在戒律上是不允许有的。但是半路出家的师父有些也是有的。其实你不应该去关注这些事,而应该去关注自已对不对,自己才能改过迁善,要清楚我们来寺庙是来干嘛来的,我们是来让佛菩萨加持,求忏悔、求解脱、求福报的。不要尽管他人闲事,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不要只看他人的错处,应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
凡夫的业障数不清,学佛修行,观照自己,听经闻法,学佛的光明正大,学佛的慈悲为怀,学佛的清净自在,才能离苦得乐。要记住,以好好念佛为要。念佛才有无量的功德。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说,不可说。

8:30,

11:00,午斋过堂。白饭、南瓜、茄子、红豆汤。 

14:00,绕佛。忏悔。
马克思说《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读伟大作家的书,你能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18岁那年读完他的《忏悔录》,你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忏悔录》的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
而现在,你一边绕佛,一边忏悔。
忏悔文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十念)

从于无始  以至今生  毁破三宝  作以禅提
谤大乘经  断学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  破他梵行  焚毁塔寺  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  拨无因果  狎近恶友  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  生大惭愧  克诚披露  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  慈悲摄受  放净光明  照触我身
诸罪消灭  三障蠲除  复本兴源  究竟涅槃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十念)

往昔所造诸恶罪,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
1. 今对佛前求忏悔
2. 一切罪障皆忏悔
3. 一切罪根皆忏悔(三遍)
南无地藏王菩萨………
白:现在我等堂上所有父母师长、历代宗亲、所有冤亲债主,已经从地狱释放出来,应当以欢喜的心、感恩的心统领所有的冥阳两界,回归西方极乐世界,共同离苦得乐,
皈命:我等冥阳两界,乘佛本愿,一心皈命,十念必生,极乐世界,舍命全交,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接受佛慈悲,接引我等冥阳两界,当下安祥舍报,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接受佛慈悲,为我等冥阳两界,离苦得乐拔除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十遍)
回向:忏悔功德诸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
当别人赞叹你的时候,很大的可能性不是因为你好,而是人家有涵养,有礼貌。
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很大的可能性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果如此,或者他(她)正被烦恼覆盖。
无论你好与不好,别人只是依据自己的观念行事,并不是因为你。
在别人心里,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凡事都存在前因后果,因缘种下了,果报便产生了,无法阻挡。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离开。但是发生过了就会消失,有来就有走,一切都是过客,把握自己当下的因缘,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做的时候尽全力,过去便放下,放下即自在。
修行,就是一天天的改变,一点点的调整,一念一念中的自我反省,在自我的观照中不断升华,在自在欢喜的世界里,等你。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