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8-9-4 09: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为什么不去解剖身体?|「中医文化必修课·第4集」
E% b" R" w( }/ ^( c$ S% Q {/ L, Q4 _1 H& a' n
潘毅 答摩 1周前% {+ t) H, d$ B$ C8 l( u% h) A7 W
N) w) B) d! C4 w# P8 O( ~$ r9 I0 L+ O, m4 @$ H
本文导读 + X7 ?% ~: X1 l2 T; x& J
本文是潘毅老师喜马拉雅线上课「中医文化必修课」第4集《为什么西医叫脏器,中医叫藏象》的文字版。, y& n7 G m. O1 X# l! m c
- S, k8 v" w/ [- ~- Z
很多人困惑于内脏器官和藏象系统的关系问题,藏象包含内脏器官吗?「象」究竟有怎样的特殊含义?潘毅老师为你揭晓答案。
2 {5 Q O! K4 q( j1 r; b4 i, h( N% d' ?+ {5 j e- i
4 [4 X5 |( }. C2 e& B3 @# u7 d1 G" U
" r; O j e" N% k: T7 ]各位听友,大家好!" Y+ \# Z: ]0 l# \( |* ^
9 f- v! D, ^. g/ a2 m+ x
大家都知道,中医与西医是有所不同的。; @% o" ?. ~( x% D4 h" p
. K( y: r# o, ?2 ?- E我们今天就来剖析剖析,看看中西医不同在哪里,又为什么不同。3 K) x H, G5 X5 m% g+ a6 u) U- e% \- y% {! Z
2 L$ X$ x6 F$ s3 x' z5 q
- g; h* @6 `$ I4 Q7 E! H4 P4 A: q. u" I1 R* n& V' O" h' g, T
藏即内脏,中西医在此处握手
7 n5 O9 Z/ C0 y$ p6 k$ w! N( X2 w- [. {
. t9 Q: h% Q) H6 G$ w
" B* O" x1 v3 j" O' c比如:西医说的脏器或脏腑,中医有一个相近的称呼,但内涵却不完全一样,叫做藏象。+ L M+ d, A, Y0 P8 p
. ^$ S# Z. G4 B8 e. T$ o4 k
西医所讲的脏器或脏腑,我们多少都有感觉。中学的生理卫生之类的课,我们上过,尽管它的内容不一定完全记得住,但大体印象总有些存留的。比如心脏长得怎么样,由什么构成,肺是怎么样的,肾是怎么样。" f2 |4 C! @( Y! D
/ m" s/ l7 R% S" N2 a5 j
然后再由结构决定它的功能,比如心脏像个泵,由心肌组成,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四个腔,与血管相通,它能把血液泵到全身,给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等等。
1 K0 l* |7 Q& ^2 r3 @$ D+ g" M2 x
那么,中医的藏象又是怎么回事呢?中医为什么不叫脏腑而叫藏象?
, \6 |: ]8 `; g, }/ `% ]! C6 M& n( f- E7 i" Q9 X; [
这个概念要分拆开来看。7 r5 h9 D2 m6 y& e7 r; f; z
' }# J/ f& V) `/ `- D/ b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它作为动词用时,是藏的意思;而作为名词用时,就是脏腑的「脏」的意思。
~" T. d4 ^1 c% l
9 Y9 V. M" W! ~ o5 _/ G而「象」,包括各种可感觉到的形象、还有通过意会而来的意象。* v& _, s& z, K
# O5 U. @7 v6 F! ^简单地说,说脏腑,走的是结构的路子;说藏象,走的是由内脏到外在的形象、意象相关联的路子。+ x8 M" E! E; R0 s" O/ ^3 R
& q" |' T- z1 x' Y! R) W- K下来,问题就来了!
6 S/ ? s2 ^8 N
+ @5 n# R, c, k I中医为什么没有走上像西医那样的结构之路,而是走上了以功能、以取象、以实用为趋向的「藏象」之路呢?1 T6 J/ g- N+ A8 V2 m. E" ]
- }/ ~; X7 a# A. c
首先,中医并不排斥结构,藏象的「象」,内涵里本来就包括了解剖之象。8 W5 i2 w# c. j5 B& g- z
g: |2 a* r' Y- x9 y
解剖这个词见于《黄帝内经》。可以说,在中医藏象学中,跟现代医学同名脏器功能一致的内容,基本上是来源于解剖。7 r2 K: Q# y, g- I z; ]
8 L& `0 x" d& e) `; P* g
比如,中医西医的心,都有主血脉的功能;中医西医的肺,都有主呼吸的功能;中医西医的肾,都有主水液的功能。
( \7 C4 B4 w$ b. e9 ^* Z1 H4 L8 y' u2 c5 C" ]9 a8 b
可以说,《黄帝内经》跟第一本西方医学专著《希波克拉底文集》相比,它的解剖知识一点都不落后。% N( I, h! Y' L7 f- ^2 x" l
6 v- W6 f) X, R( `/ ]+ c! E+ J, \
比如,《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道的比例为1:36。而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食道与肠道的比例为1:37。可见《内经》已近似于精确了。
" L; K5 {. P r
( r3 |6 Q% {- E1 h/ x0 ]可以说中国古代解剖学对藏象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V9 M, Q$ a: q. `
: r8 A4 |& x" c& g) B
4 O) _5 g9 f3 u" W& F" n
6 j( n1 y% ^0 N! P. I9 a& c; A0 `8 o5 B中医为什么不发展解剖
: j9 x# e4 v$ m
" j) P+ {, B% ?4 Q3 ^3 ^' L; s- a
5 d5 b" @9 I6 y: k6 M9 T3 j# \那听友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惑:在中国古代,既然解剖学是比较发达的,至少是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发达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一套与西医相近的医学体系,应该也是合情合理的。, p( ]! t) z) Q. W
8 l) _3 k2 X6 C$ A* G' g8 U7 H但为什么中医没有走上这么一条,从解剖结构出发,跟西方相近的路呢?& j' K; L0 g r7 }1 E: f
2 n* i B! T6 s+ C7 f
首先,我们看看医学是怎么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都是在医学经验基础上,应时、因需而产生的。 L* ~' \; s* w7 e. _* ?2 G) `" L
4 j/ Y+ J. `% s& V6 Y* M
我们就将视野投放在世界历史文化大背景上来看吧!
2 N' [2 e* ?. {) M1 i6 ?8 _7 w% B/ J+ T: ~/ n
我们知道古代有四大古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跟中国文明。
& Z" ?# @* c: d: D& l: X" O8 z
4 s" K3 a: X) [8 c可能留心的听友会听出我刚才表达的不一样,我讲中国文明的时候,没有带一个「古」字。为什么呢?
" ?3 ~3 m) W% W. z2 x
4 s( A, }* v) Z& ]0 Z5 a古印度文明跟古埃及文明已经没了。可能有的人觉得奇怪,印度跟埃及不是还在吗?其实,古印度文明跟现代的印度文明不是一回事。古埃及文明跟现在的埃及文明也不是一回事。而古巴比伦文明,压根儿就灭绝了。9 ]1 H& f; y' z& g' U
( g$ W; f, A7 x; Y+ H( ?只有中国文明,是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断过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文明的灭绝或者是断层,必然导致医学的中断。而文明的延续,必然会带来医学经验的延续。, o3 S1 ]7 S ]. V. U* O
, p% b5 C# R, d8 O所以,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想,中国由于文明的延续,没有断层,那么从古至今,医学经验是积累得比较丰富的。
. u& s2 z# e/ O
5 h7 U" ?+ P1 x- E3 Q$ D2 F: s( q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合理的推论:在某一时段,中国医学要形成成熟体系的愿望与需求,应该是高于其他文明的。
4 C- g/ M5 g, P; ]4 c
; g3 J! I. E% H9 f3 w g/ T但问题是,中国古代当时的解剖水平,只能解释部分最基础的医学现象,还远不能解释所有的医学经验与事实。2 I3 I, P1 G, k3 M0 N
3 L( v+ T9 P; I# s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西医学是什么时候开始突飞猛进的?不用说,一定是显微镜发明之后。
3 z. }* c) c' Z" f9 b$ \ }6 S4 V, G T+ d
为什么呢?因为西医学走的是结构决定功能这条路,所以对了解结构的需求是相当高的。
$ P% N( D3 H7 h% ?9 k2 {7 a1 B4 @/ m5 f1 A- N
在古代,解剖技术粗糙,那观察出的功能也一定是相当粗糙的。所以显微镜发明之前,西方医学要往纵深走,往微观走,难度是相当大的。7 F" p) [% V9 V5 R
; u P5 S4 J# G8 i- T所以,首先是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了中医往结构这条路走。" W( S4 i" l; f$ O" m) J- ^
9 z# @2 b5 @. C+ X8 o/ P7 F/ {; q, ~4 X$ Y2 u2 |& N- x
音符
9 x2 N c C" I& m5 h6 a9 `3 a4 w! R5 c& t
. ?7 Q6 c, W" _: B4 M( x; L' z
其次,《黄帝内经》年代和之后相当漫长的年代,中医如果真想往解剖这条路子走,还会碰到一个观念问题。' q3 e& l! p6 }( x1 e; X$ X
9 n- v% P( R7 d. t4 K( o4 x那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观念以及《周易》里讲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观念。可以说,它一直是中国各学科领域的主流价值取向。% T! l1 m; ^7 F8 P* ~
$ E) F" q' f2 t! d# z
道,无形可见的,以规律的形式呈现的就叫做道。而只要是有形可见的,就属于器的范畴。
% u1 k2 {2 f" y9 ?/ j1 l. u5 |) T: _/ h N2 t- z& ^( }+ F8 u# X+ h# K
自然,解剖结构也属于器的范畴。
, t3 ]5 \1 x0 J/ i* ^8 w+ _7 L. ^# a$ a# I; L" F; A
由于我们的价值取向是「形而上者谓之道」,更崇尚道,所以对形而下的实体,对医学解剖学的追求欲望,实际上就并不高。
! ]' s! {7 |0 {+ R- L# O5 X& }2 n1 n" j+ {* Y g
你看看古代凡是智商比较高的,或者士大夫们,或者地位比较高的,都求道去了。
$ Z4 a- t: l) A# q8 R1 o
7 D) d+ [6 [! j9 r( L) n$ ~)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个观念也导致了解剖这条路不好走。6 H; m7 A3 @3 r5 b
% J, p! S, P/ u" G3 r. `
所以,多种因素综合,中医学要发展,走不了解剖这条路,必须要另辟蹊径。# @* k) f- p* K9 m. ?! k, b
2 E0 ~0 [2 q+ E0 F0 v/ g% |, f4 m2 h
/ I. k; F$ C6 C象为外象,中医于此独绝" z( e. H# A. e# n) R g; z( O0 i
( n" C: [1 V/ D. B1 g& s+ f: c% Y; `& l
下来,我们再讨论一下藏象之「象」,到底分多少种来源?
3 e" b1 i$ @( L% y8 g2 z5 _0 ?+ t+ S4 b/ o0 Z) Y! f% w8 L8 f7 d9 g
藏象之「象」,有五行象、阴阳象、八卦象、生理病理征象、临床印证象等。+ g( p0 E' ]7 r E" w
0 K- t# c9 ~& z7 g* [- P4 d3 j我们先拿五行象来说话。( ^$ M' V/ |$ U& i8 z
1 f7 b6 f F. h9 w9 D2 P五行系统可以说是构成五脏的基本骨架,而人体的内五行与自然界的外五行是会产生天人感应的。; K* H$ ]6 ^/ c& R5 U" R
1 o) s$ o, O* Z; Q那脏腑功能,跟五行是怎样类比的呢?% i: y. g7 M/ m
3 ?( M* T7 m h! m6 u举个例子,比如说心,心五行属火。
2 E; i: I, A% ]0 o
$ v p- o$ I/ u4 X- s; q# C: E我们首先看结构那个心。结构的心,像个泵,中间是空的。不知道你们注意过没有,火烧起来中间也是空的。
' t3 E' o4 U5 Q, |3 e, l0 [
1 X6 _4 Q8 \/ V- n3 g3 Z心泵血是一鼓一鼓地泵,火烧起来也是收缩舒张,一鼓一鼓的那种感觉。; p& X6 B6 m3 |3 T; y0 ]
$ z @& T3 K* x0 b$ [+ e; p所以结构之心本身就有火象,更不用说它里面流动的血是红色的,红色属火。
, V4 M. C% E% L7 W; A0 p6 C; V) k5 K; z& N3 U. z+ v% j1 D6 t
好,我们再看看心的另外一个功能,心主神明。
8 N: `& X9 ^9 d9 ^- k! }6 X) D0 G. F8 I- p4 r; ?9 v; s7 }1 D
这里要注意,神明之心跟结构上的血肉之心不是一回事。/ a* U3 W& a) ~& r8 L E
* G/ K; q/ w, r, N& ^, j; d% s
在中医,神明之心,类似大脑的功能,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麻烦你用心想,用心思考」的那个「心」。这个心,在人体之中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 Z/ V. L$ p0 ?- G6 ~+ y3 D/ b
$ R0 H3 O7 N) L. R' t" V( T- p
可见,在古代,「心」这个符号是双肩挑的,一个是结构之心,一个是神明之心。但这两个心在五行上是有共通之处的。
4 N" i$ ?6 Z# [& H+ u9 p% x0 ]
再看,神而有明,这个明靠什么?靠火的光亮。
( w7 J) N- `+ y$ d$ {) y! U. U5 k2 N
再进一步,你看五行之中木火土金水,只有火最不具有形质,而神也是无形的,那么无形对无形,心属火就这么来的。7 d0 }! f* y$ ~4 q; O
0 v. |2 M7 {: ^/ K2 P' U" {2 h2 Z
好,我们再看看自然界的外五行,一年之中夏天最热,属火;一天之中,中午最热,也属火。: O) o( N9 @1 J$ A
- n" U; z+ F# u' t再以中国为太极图,南方最热,日照时间也最长,自然也属火。这样,一个外五行的时空框架就出来了。
$ |4 Q# d/ U. } g5 X% v* e, |# K0 Y1 S
下来,我们就看看天人是如何相应的。
8 q0 y+ m) B; r# G8 M! D7 W' m: q9 \, L, L6 X
首先,心属火,那心火就比其他脏的火容易旺,心火旺常常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因为心主神明。; R( U& ?2 C2 `) p
L/ z4 X, b2 B0 U* N! ]2 l5 _那我们再看看,心烦、失眠、多梦这种心火旺的表现,一年四季里,是不是夏天更容易出现?这个就是天人相应!! r0 O; B0 k n# [% j
: U, g. ~* P8 |# Q5 \1 J8 m7 A
# G+ q0 M7 ~- b6 T* s
H8 d, h* h W6 O; U重新思考:什么是藏象
- {4 S; }& P' U4 W% `: N$ l8 B' i# m2 k# d% [
8 \( l' U1 Z2 l3 D. G所以,中医之所以没有走上以结构为主的道路,而是走上以功能为主的道路,可以说,是应医学构建的需要,也是当时的解剖技术难以突破,审时度势的结果。
& m# _# [. C+ E/ ]3 E3 o1 E3 V2 c! E) v; J+ w5 M
但是,结构的放下,成就了「象」领域的发展!中医最终走上了以功能、象、实用为取向的道路,闯出了一片究天人之象,通医学之变的新天地。
0 H. w6 Z; ^- Z- \) u1 o8 M8 X1 S9 c% k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对藏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 j$ \' W [' G: o) T6 @+ _$ @2 R2 R# c! R" F
什么是藏象?1 `5 `3 w2 e) A6 ~: c* c7 s
$ H3 J @4 L& I; m1 V5 P
首先,中医的藏象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指导,以气、阴阳、五行与五脏相联系为基本框架,以「象类则比」为基本逻辑,以功能为取向,以实用为目的。
) J6 n# m/ G% X# ]" l8 A! a) x( Q( T8 [, K7 x; |
而后,将解剖之象、生理呈现出来的象、病理呈现出来的象,一一作整理。* E8 |. w* N5 X1 M4 Q: l
: p8 F- k& o' _' i$ h) N4 j$ U) z( \( t3 g6 Z
音符
4 g0 e, p/ f5 q; {( d; o5 {# U7 C9 R m- @
8 w: V; B5 y8 A. V- g到这里,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种推导方式有没有可能出错呢?
' {; V+ C; M. U3 l
0 N/ n! F6 C+ A+ B如果有,又如何纠错?
3 s2 o: d0 Y [# Y; K4 F% G9 z" g- `! u* X
也就是问,我们如何印证、观察推测是对是错呢?8 L x( i5 X" t! K0 {9 \/ N
, I7 k9 Q, r$ ~* Z3 k2 ^
简单,就是用临床疗效!$ u0 m! R* f- a3 e; h9 R
r/ B r: n) a, P* R% c6 G t
比如说,见到了: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又心慌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这些症状,我们判断的是心血虚。
9 O& Z9 {* J# q( M/ t7 l0 m5 _# i1 B. }, a, X
但这个判断只是一种推测。, @, K+ U8 X! X& e7 R
. M |4 K/ @ D& n0 R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补血养心的方法来治疗。假如确实有疗效,那反过来就可以证明,刚才的观察与推测是正确的。( N& v2 E# K5 X) s4 A( i
4 |9 ^2 t8 A! U5 W8 Q
如果无效,就是推测错误。这个过程就叫做由临床印证,或者是临床反证,得来的一种「象」。5 E) {4 o/ F2 |" h7 F F
; N! C, J- k, q那构筑了这么一个藏象系统,是不是就算完满了?
3 |# j6 d) b2 f9 ]! b. d
2 t4 |; X! L3 r7 Z" D% J1 j当然不是!中医并不满足于对各种象的表面观察,而是不断地对这些「象」进行归纳与整合,不断实践,不断印证,也就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今天。
; D% f, `! \4 k5 ^& u" c! R- I- L3 J
所以,它是不是有效的医学,到这里,大家都可以作出大致的判断。4 V/ B8 |" ~. a
# U9 e4 B: k* j古代的中医家们可否想到,这样别开生面的一条路,竟然是越走越宽,越走越畅,终于走出了异彩纷呈的象世界,成就了中医的大道。# ?8 F5 p. r*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