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6-10-14 10:43 |
---|
签到天数: 364 天 [LV.8]辟谷大学I
|
2014-08-09 王健(光明心) 靜園讀書會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为什么依种种学问不能得道?“由见己故”,那是因为对种种学问的记诵、理解,都是“我”的看法,都是“我”的投影,你从影子去认识真相,那怎么可能呢?
从文字上去理解,你必须要动脑子,读书一定要动脑子的。你一动脑子就掉到“我见”里面去了。所以读书人要悟道很难,因为“我见”太重。以前我对此不以为然,后来年纪大了,看的多了,知道受过教育的人要学道真的很难,比一般人都要难。所以现在我遇到没文化的人来学习打坐,心里很高兴,难得呀!因为现在没文化的人不多了,都有文化,至少都装得有文化。即使没文化,他也要花高额学费去学北大、清华的什么MBA、EMBA、国学班之类,一定要把自己弄得在别人看来很有文化。过去没有好好读书,没有考上大学,那是幸运,不是不幸,你逃过头脑、心灵被污染的一劫。你没听古人说“负心多是读书人”吗?现在人近中年了,又拼命往学校里钻,前去自投罗网,花钱请求被心灵污染,请求被精神阉割,这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吗?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读书人都显得清高、傲慢,以为自己博学多识,无所不知,其实都是自我娱乐而已,因为那都只是他的一堆看法,他所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堆看法,这叫“由见己故”。那个“能够”学习、领悟种种学问的那个心才是真的。就像一个人睡着了,你一叫他,他就醒了,醒了就能分别谁在叫他。你能分别是谁在叫你不是功夫,那个“能够”在睡得如死人般的状态中与外面的叫唤声相应的那个才是真的,也就是《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感”,在睡梦中被叫醒的那一刻就是“感”,谁在感?这才是需要去深入探究的,“感”了以后才开始有分别的作用,知道是谁在叫你,那叫“应”了。我们都执着迷失到了“应”的境界中,而忘了对“感”的探究。
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者,由忘己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至人,就是回到家的人,就是回到本地风光的人,不再飘零的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不为所动,相当于儒家讲的“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因为他没有“我”,所以,谁在分别顺境、逆境呢?当然有时候为了配合一下众生的情绪,你如果送他一个那么大的红包,他总要表示一下,哦,谢谢噢!他只不过是你需要他动一下心,所以他就动一下心给你看,随顺众生嘛!不然,你送那么大一个红包出去,人家不表示一下谢意,你会受不了的,你甚至会后悔的。(众笑)
“不知苦乐者”,那么说一个所谓的“至人”生病了也不知道苦乐吗?照样会“哎呦、哎呀”的,因为他是有痛的,假如他在开刀,在流血,他只是在开刀,他只是在这个状态,不会对这个状态产生一种分别,我觉得,最多就只有痛,不会有苦。痛是生理上的,苦是心理上的。
“由忘己故”,忘,通“亡”,就是失去了自我,就是放下“我认为”。
“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这就是我们前面几天讲过的,如何灭苦的道理。所有的苦,所有的烦恼都是“我”在经验,在感受,在体验,如果没有了“我”,还会有种种的烦恼痛苦吗?当然没有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所有的烦恼痛苦,甚至“我”本身都只是一堆看法、投影而己。停止了这些投影,烦恼痛苦当下熄灭,还需要忙不迭地到处去求法、求道吗?那一刻,当下就是大寂灭场,当下就解脱。只是我们放不下“我”,而“我”无非是一堆看法罢了。有副佛教的对联这样说:“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就是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