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6 16: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7-16 18:23 编辑
: @. x+ s" ~) i: @; s% e0 z5 G. B; _0 X! p8 m
喜马拉雅《叶曼讲座--六祖坛经》 74-95集 简要记录!
$ z) P: b2 ~8 S
% w: j! |7 t% a
0 J8 U8 T# A' ~" r8 |) m) C8 Q& f3 @7 k w+ [
95b 唐朝杜顺大师的“漩复颂”说:“世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马祖,即心即佛。我做思想的主人。5 B* u# r& Z, B/ w4 ^0 ?
0 U* _3 P6 }4 Z* z
- _% r+ o' u* p2 w t' a% o. y$ J1 W摘自网络: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 D& }* A( c$ a, v4 p/ i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 l& {# e) Y* M+ j* a1 |
僧人间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马主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人人皆有佛性,关键是能否明心见性,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每个人佛性本身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但是很多时候却由于过于执着于因缘假合的自我和外在而无法内观自性,《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心和佛本身不二,关键是内观自性,离念和离相,而不需要外求。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非心非佛,则进一步说明需要离相,即本身破除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在《金刚经》中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要执着于相,不能执着于法。只有破除妄念,才能够真正解脱和解脱知见。终南山了明和尚问: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佛。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佛、物,“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指自性是佛,不用头上再安头。僧问赵州和尚:“汝将来向什么地方去?”赵州云:“佛佛。”指自性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臥,应机接物,尽是道。平常心是道正是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非有非空的中谛义。5 @9 w" ?* O) x* P, Z) \2 W6 k; a
) d* ^+ f0 _/ I/ d# B
. U( o: w% x* E      摘自网络: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x; k; W/ P& D/ s. N m7 `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 @: {, z' P* K6 V9 `
读《楞严经》,能够帮助人开悟;读《法华经》,能够帮助人成佛;而读《华严经》,能够帮助人富贵吗?
. c/ G: g I2 k0 i% \ I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X, S! a" M# K& d) k( k( u$ _: R 《华严经》的出现,充满传奇色彩。在佛去世之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从龙宫中读到《华严经》。龙宫中的《华业经》,有上、中、下三种版本。龙树菩萨将下本,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八十卷本带到人间。
. h8 H8 V$ F* F6 ~; m 说到《华严经》,人们比较熟悉的,有“普贤行愿品”、“净行品”以及介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入法界品”。
/ {% h- b4 ]0 V6 ^) j& T2 R, p 《华严经》的世界观是“华藏世界海”。对于娑婆世界的我们来说,我们所需要认知的世界,是重重无尽的。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他们如经上所说,能够“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内转大法-轮”。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不过是一粒尘埃。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2 m+ F6 C* H3 a/ ?! E; T9 t6 {0 T 《华严经》所开许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圆融无碍”。《华严经》讲,我们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有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世界重重无尽,具体到现实的人生,则是圆融无碍的。如经中所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7 W/ ^ l1 X( r6 _( x6 w- \
《高僧传》载:“唐太宗问隐士孙思邈:‘佛经以何经为大?’孙曰:‘华严经为诸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六十卷华严经独得大乎?’孙曰:‘华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华严宗一门耳。’太宗乃悟,乃受持华严。”
4 j4 y, k0 j; v; E4 {/ \) P% H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的莲池大师说:“‘华严见无量门,诸大乘经,犹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候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
0 I1 J4 M: t4 O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3 S& G. |$ N3 I) e/ x 华严的富贵,是怎样的富贵呢?
" a0 D: r3 M! b1 Q! \# k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中,遍访名师,名师之中有各种人,他都前往参访,学习其特长,各取所长。在参访弥勒菩萨时,他礼拜弥勒菩萨,要求入法界,弥勒菩萨把指一弹,楼阁门打开了,善财童子进入楼阁,顶礼十方,十方即现佛菩萨。在这个时候,善财童子进入了法界,即身证入法界。
, H U" E& N V f- V 弥勒菩萨向善财童子开示“如何是菩提心”。我抄出些经句,有缘者可一同体会。( E: f% \8 |& i! `& B9 |/ ?) e$ t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切安危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戾故。菩提心者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犹如坑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众欲热使清凉故。菩提心者如黑沈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如毘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菩提心者如毘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菩提心者如白[叠*毛]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翳故。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犹如罥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毒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菩提心者则为寿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菩提心者如净琉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二乘智故。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脩罗故。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4 n0 S0 r1 Z; X3 [
读到上面文句的有缘人,此际有何感想?
7 c. C" ^3 `$ k' V3 T7 n 华严的富贵,是怎样的富贵呢?如果现在把这个八十卷《华严经》变成一堆黄金,你说是这堆黄金贵,还是华严经的一个字贵?& e& C& x2 l- {
读了《华严经》,如果能够体会到一个字无穷无尽的无量义,那么我们就能体会《华严经》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x& S7 x1 K7 K' E! I; f
《华严经》是释迦佛初成佛道后宣说的。释迦佛成佛道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说的就是佛眼中的一切众生自性皆与佛同,从凡到圣,一实相的状态皆是光明,皆是宝藏,皆是清净涅槃。
/ Y: D o8 @: p! D4 V 说“华严富贵”,主要是说人能够了解自己的心如同佛的心,是福慧两足的心。
8 e4 o; s, }' r 曾有学者比喻“《华严经》是智慧金矿”。愿每位有缘都能够去读一读《华严经》,挖掘一下自己的生命金矿。! X! R& d* J8 S/ r1 z0 B
M) J! k- H' y! t G. Y$ d
' }9 b, ]6 ^7 |: Y1 Z+ I95a 常乐我净。《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白马寺。唯有真正定下心来才能长智慧。拖钵乞食是荤素随便吃的。戒律是为了让我们少烦恼得道果。照明佛法,开悟众生,欢喜奉行。理则顿悟,事须渐处,因次第尽。初关破我空、重关破法空、牢关破空空。初关是悟道,重关是修道,牢关是证道。诸佛妙理,非观文字。6 p( ~7 h4 s/ \
+ b: Z9 N$ |) ?% K, h, R0 u9 p摘自网络:元音老人讲禅宗三关!4 ?: _" Y' r' y
禅宗修到最后打开本心见性之后,并没了脱生死,明心见性之后才是破初关。破初关虽见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为才断见惑,思惑未断。知见正确,但是我们的思惑,即思想对境生心还是免不了。因为八识的种子还在,遇缘就起现行,所以生死未了。因为这个缘故,净土宗常常毁谤禅宗,说禅宗不好,明心见性了,生死却未了。不如净土往生西方,一见弥陀,一切都解决了。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禅宗的立场,禅宗自己也知道并不是明心见性生死就了。临济大师就讲第一句荐得,自救不了,他讲“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线全籍里头人”,如同看木偶戏,戏中孙悟空大战白骨精,很精彩,但没有里头的拉线人,木偶再好也不会动。人也一样,人讲话、走路及种种动作,都是佛性在里面抽线。认识了佛性的妙用仍自救不了,因为八识的种子还在,你遇境还是会生心,你的思想行为还是在受自我的习性牵动。法相宗讲得更清楚,“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发起是开发,如生意人开发事业,科学家开发新科技,修佛法的人打开了自己的秘密宝藏见到本性,成为登地菩萨。初地是欢喜地。“俱生”是俱生的法执及我执还跟着你,缠住你的本性,使你遇境生心,昏昏昧昧,如同睡觉一样。“远行地后纯无漏”就是作功夫,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萨是远行地,八地是不动地,到了第八地才进入无漏,漏尽通之后才真正进入道通。到了这里才不退转,否则还是会退转的。也就是到了这里,第八识的种子消了,俱生我执虽然消了,但俱生法执的种子还在,也就是分别我执与法执消掉了,还要在事上锻炼,要把无始无明的尘沙惑除了,才是真正的见性成佛。所以禅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长,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这要看我们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见到位、修道位、证道位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时间的长久要看用功的程度。 修道人于初见性后,并非即了,还须时时观照,历境练心,着力打磨,了除习气,方能了生脱死。否则,见境生心,妄念依然动荡不停,是谓悟后迷,生死依旧不了。故古德多于悟后作牧牛行,绵密保任,以臻圆熟,非一悟即可了手。虽间或也有顿悟、顿修、顿证者,无须做保任功夫,但毕竟为数不多,不可一概而论。洞山禅师于“偏中正”见道位后,更颂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于见道后,不可得少为足,更须历境练心,除尽妄习,上上升进,以臻究竟也。关于此点,宗下有三关之说:即一、破本参明见真性,为破初关——截断众流;二、绵密保护,长养圣胎,于一切境缘上自在无碍,乃至不用保而毫无走着,是为破重关——涵盖乾坤;三、放任而为,无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谓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为破末后牢关——随波逐流,随性自在。1、初关:即悟道;就是明心见性。这是明心见性之人已经看透了世间的功名利禄、三界的无常。乃至修行的路途也经明了,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师语录。俗称见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见地的正确与否,明心见性的人在理论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没有验证而已。虽然已经明心见性,但是习气宛然,功夫尚不太相应。2、重关:即修道;就是踏踏实实做功夫(离妄归真,回归自性),认识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亲履本地风光,见到了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然后靠的是自己定力,实实在在修证。明心见性以后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法身,风声鸟鸣皆是法音,昼夜六时皆在受用。破重关即是要把自己的历劫习气逐渐消除。并且行解相应直下便是。本性易得现前,不假作意用心,不须作观。也不须回光返照,觉心初起,而无初相,但功夫尚未成片,亦有打失不在的时候。3、牢关:即证道;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笼,能生死做主,来去自由,不受业力的牵引,到此方能称得上智慧无碍,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透牢关者,在二六时中,打成一片,更无打失,念念见性,故时时不迷。若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证道。悟道之人如果肯下功夫,很快就能眼见佛性。亲见佛性以后,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进入红尘,对境练心;六根对六尘,时时观照佛性,如此保护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转,随见随在,方可无观无照、任其自然。明心见性以后,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失去。
9 B( Q$ l. }5 h0 S" ~ ?* b8 C% ^: h8 {0 N/ f. }
. K0 C8 G9 F7 e# v C# R' X: ~
94b “文贤书院”名字的来历。一天的修行都在你脸上,一年的修行也都在你脸上。荆棘丛中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我执太重了,要慢慢减少,减到我跟大家一样,都是平等的。如果说七处征心是破妄,那么十番显见就是显真,所以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有心为善不为善。佛是三圣之真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要福慧双修。薄珈梵就是佛。如来禅,祖师禅。诸法不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是无生。无生就是无自性,无生就是缘起,无生就是悟空,无生就是涅槃,万法本无生灭。
2 Q) J- G O7 Q! \0 x- m
3 e7 R; A& a4 o# D0 S摘自网络: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 O) |6 U" g9 B0 c; \( g
所证所见上,如来禅祖师禅没有差别。差别在于祖师禅在引导弟子的手段上。 如果自证自知解脱知见,这是如来禅的成就。观察时节因缘,对弟子施以或语言,或动作,或表情,或棒,或喝,扬眉瞬目,以切弟子电光火石之机,引导其趋向解脱,这是祖师禅。 简单地说,如来禅是菩萨自觉,祖师禅则是菩萨觉他。「如来禅」是根据你的心、意、识来参,有些教授止观等等的入门方法,那是可以说的,而且依着你心、意、识来参;「祖师禅」是断绝了心意识来参,大家想一想离开心意识,你还参什么?因此进入禅堂的时候,你要至心观想,什么叫做「禅」?「禅」就是心,「禅」的意思有很多,禅是心,简单说就是直指人心,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顿超直入不假次第、没有言说,到这个时候不用讲什么开示!所有的开示一律都没有,只能到那个地方,参、不参,都是多余的。就是心!把这一炷香完了之后,一炷香就是坐禅时候点的,那么点了当即明白,这一支香坐下来,立证菩提,怎么证得呢?这就要大家参。 + [8 d5 U; ~% b6 m( m
7 S* A* d5 d9 a
7 t, Q& t' O( r7 F; J9 s! Y94a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学佛学道最要紧的是自性观,不是吃吃素拜拜佛就完了。佛是不二法门,有能、有所都要去掉,一切都是从自性出,要反观观自性。《证道歌》。凡夫分段生死,圣人变异生死。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门门可入道。我们的自性,成佛不增加一分,下地狱不减少一分。我们现在好事坏事来了都不动心就已经是在学道了。骑狮子的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骑大象的是普贤菩萨。观世音法门“观世间所有的音”先入流、再能所打破。8 A1 R; Q! w) X3 F. F' c. d$ ]
( [& Q$ h% Y& V摘自网络:《证道歌》原文5 D7 L8 G5 l$ i+ W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6 q5 @% Z3 L; r+ T" r: h
君不见,- C7 D% M* l# J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3 F$ K, A4 d3 q; B3 o' H" V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g) |/ H- ]* `; b2 o1 J* \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 y, r: \7 O& m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p* ?9 s7 r8 V
证实相,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5 @: T7 j6 W2 t. Q9 B9 h7 ?" m( `7 r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 Q" q( a, x6 K/ Z顿觉了,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 R/ m7 c, F0 L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8 J8 e1 i! m3 C1 Z5 x5 l' {
无罪福,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7 n8 ~+ D1 K8 h5 |% ~: u
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 j. G# D$ ]! c) g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 D( A. k7 y; Y- l) c1 o( d; H+ T) q: d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z8 T$ |2 X; P
放四大,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 F6 _ L9 ?$ T- v) J4 o* ^, m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_9 |2 c7 X3 n3 `+ w
决定说,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1 u! T0 I; \2 d8 {) u5 Q! N' j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b% j( f- \3 B5 g6 ~% y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 {1 _4 n3 z' _, @! s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7 D! M, ?# `& E* S% q
净五眼,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 N8 o( W/ l: {9 G9 a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5 S3 h5 c# \! ?
常独行,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盘路,% U2 i& n) F3 y9 [1 ?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c: E8 Y7 N1 R0 e; d
穷释子,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8 @# I n6 k, j6 P C7 {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 Z# U- z+ G' s, q0 q无价珍,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9 z7 ~8 W; F) E2 L- p' t# D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 I4 R+ \3 K8 E4 g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9 n6 p7 ~2 k2 Q6 Y# B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u! S2 K1 g+ \$ Z' ~( ^6 B6 q3 C0 }
从他谤,任他诽, 把火烧天徒自疲,
: g' L2 k7 ^"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 Y# b0 D2 x, W' ]1 \& L
观恶言,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识,, {" i2 M# M" p# d& F$ s* y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k: y5 X) _* u! @
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 y( S& ^+ N2 o$ b; ` |" D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q, U' H6 f2 G8 _- M0 s
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7 Z) H5 M, c. f) Z8 w, P5 ^0 b1 P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 t3 i8 D4 w1 j7 v# p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8 l, q% c! z4 U$ a) O2 f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1 r; _7 D- \1 @+ y$ i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a9 d0 @1 q1 s& o, l' E+ T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 S. x3 c0 f/ i1 A6 p# s2 P6 c2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h; Q( g9 ^0 }! t
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1 _$ w2 Q% G$ | O. |7 }0 \! [5 N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9 C' P2 y5 z+ r: c) e- g入深山,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8 F+ E8 @/ p+ d$ {" t/ a% d3 {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p3 _' S/ k" Q
觉即了,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4 J/ f) d4 }1 g2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 D# n7 z7 \' E/ R* `势力尽,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Q2 Q+ f' q, c! C% _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0 ?3 t+ i4 [+ r" f" u9 m. m! m但得本,莫愁末, 如净瑠璃含宝月,0 x" ?2 ?; x$ \2 j% L5 s% e) ~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5 m" v2 K J4 F. a5 ^, W1 R8 @江月照,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1 c5 H* P, B2 m8 i# T: d.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7 P" D+ A6 d% S! t+ C降龙钵,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0 P( U0 u- i$ c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G" o3 Y- _9 V4 q
不求真,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 j, v8 z ?0 l$ |+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D @; t3 e+ V4 c: w Q: R
心镜明,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1 y+ e) r/ O- v6 k0 f4 C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w! f' u% ?" O' ?8 w
豁达空,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V4 W( W+ n( K& X& w- ~# F
弃有着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y; r3 } u* _" G) C7 O& k
舍妄心,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 U7 v6 l n4 U# B6 e' j学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认贼将为子。# J& u, I+ n; z. b/ o
损法财,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 o% ?& i& a; Y8 ^" p$ F: t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5 W F( f' h/ b大丈夫,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 e) Q# M' t6 W# e7 J7 M# \( W非但空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4 I$ o( r) W/ V7 C6 V震法雷,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 X1 e% ~# K& M5 l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9 X7 {; |. A, q( M7 g# [$ D2 @ J7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c) P: w& E3 L" C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4 s$ p; b3 B% p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 m. N# X+ `2 G; ~% L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 v. j; w8 `0 X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6 ?6 G1 Q* C9 d8 s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V0 N( `, B: B6 u0 l: p2 H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x/ k) E6 Z, D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勿涯岸," [( J' f5 q' g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4 @2 `* T. Q+ o8 P7 w, z& z: C
取不得,舍不得, 不可得中祗么得。
) N& c0 V- k# J# g默时说,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 U: S1 b: E4 b8 ^& l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道摩诃般若力,0 e) b8 [$ _8 _! [! b5 H! X
或是或非人不识, 顺行逆行天莫测,1 h& P' h2 f/ m P( S$ a
吾早曾经多劫修, 不是等闲相诳惑。6 B3 O: i/ J# [: R8 s8 B9 o9 m
建法幢,立宗旨, 明明佛勅曹溪是,
% i* O/ I4 t8 B% ]4 ?. B, Q9 b# g第一迦叶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9 N* f J' s B, r, }; J3 Z. q! P
法东流,入此土, 菩提达摩为初祖,. L# }1 `% D2 y- T
六代传衣天下闻, 后人得道何穷数。
! ~* o( A" J/ X) ~, U" H5 n真不立,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j) S3 `! N0 A) w0 y
二十空门元不着, 一性如来体自同。" t- `, d4 y+ g0 k+ d9 u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q* n4 m' k% u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7 x) l9 p" }7 Y/ B+ j' T
嗟末法,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 D* f. f5 G去圣远兮邪见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2 |& | G" U" i% |, N! J+ k# U1 D
闻说如来顿教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 l: q: ~8 U( P& Z/ R% e b
作在心,殃在身, 不须怨诉更尤人,
0 Q% d) ?% M9 `4 J" h8 O* v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M) J* i" Q+ `5 J9 t7 d0 F- E* N% q
旃檀林,无杂树, 郁密森沈狮子住, C. h2 D0 N. X- u9 P( C
境静林间独自游, 飞禽走兽皆远去。1 f. i- Y! Y+ M- @/ h! f: k" r. z
狮子儿,众随后, 三岁便能大哮吼,. }: B4 A+ [( E. P
若是野干逐法王, 百年妖怪虚开口。
. S4 j5 ?4 G3 @: E, w1 H- `圆顿教,勿人情, 有疑不决直须争,5 t" k6 {. c+ f. u1 O% J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断常坑。' d2 q( m. r$ M1 C+ D8 R! W
非不非,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里,! f3 e2 k- q2 Z F. S$ a
是则龙女顿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 z# {, X+ ^+ M% I; m8 j+ ?
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
7 v+ |; r+ o$ ~( L, G c# g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6 R+ _3 O) b: [& Y却被如来苦诃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4 A' t0 A4 |4 P( b
从来蹭蹬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
# i* Z; t4 G. p% Z* D) H种性邪,错知解, 不达如来圆顿制,
/ X/ y0 q) R5 R" [5 G二乘精进没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 Q: F! A8 Q$ Z' u
亦愚痴,亦小呆, 空拳指上生实解,# x9 F% d; `% D7 T! I+ A+ H2 r
执指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虚揑怪,7 z% c: u& y, k1 {9 w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 z2 ^0 y) ?- n9 h6 w0 c, Z# ^5 s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夙债。& F: {. J8 G$ _2 I7 i/ V8 M4 ?
饥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医王争得瘥。6 ~4 Q+ y# `$ e5 E
在欲行禅知见力, 火中生莲终不坏,
3 `% q* Z! G8 H7 K! W! _7 O- L2 W. u勇施犯重悟无生, 早时成佛于今在。
( S0 p) ?* o0 E4 _狮子吼,无畏说, 深嗟懵懂顽皮靼,+ W2 J" k! X# T5 \7 z; G9 C
只知犯重障菩提, 不见如来开秘诀。
" }. P6 [8 w2 {2 Y有二比丘犯淫杀, 波离萤光增罪结,
5 O, Z9 d. w. F) O9 H1 ~- ^! h: q维摩大士顿除疑, 犹如赫日销霜雪。
+ M" D" z9 v! }4 s( H( T不思议,解脱力, 妙用恒沙也无极,
# j# o2 ^/ Y1 W% r Q% C9 d四事供养敢辞劳, 万两黄金亦消得,4 B8 [; D# W I! O7 R/ W
粉身碎骨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亿。, p3 x( J, \8 D' |
法中王,最高胜, 恒沙如来同共证,
+ h/ k; e n3 r2 A, d/ c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应。
! P7 Z! U0 J5 r/ s( m, F了了见,无一物, 亦无人,亦无佛,
. o" X' q) F0 l; r/ W! B. ]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4 b/ }! g( f9 f# E, n, e. K假使铁轮顶上旋, 定慧圆明终不失。
" G0 @$ o# L: I: P+ X6 W7 h日可冷,月可热, 众魔不能坏真说,$ _# n9 B4 E% m" d. P6 @" e5 x
象驾峥嵘慢进途, 谁见螳螂能拒辙。
4 ~. L- }( V4 `7 }1 H" q; ~6 d4 n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悟不拘于小节,+ [4 ?: T T! g. K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了吾今为君诀。7 J7 w, f$ X, c5 S# o; S( [
永嘉证道歌 (终)0 k% w- ` {( n3 P/ H6 y4 _2 `" ?
& f- [# d- E1 L0 K. `! R& M: a& t7 P' l& Z1 T# |$ R' }
93b 达摩说梁武帝,无功德,人天小果,有漏之音,漏是烦恼。布施很了不起,去我们的贪心,但也只是人天小果。不可以把有神通的事情告诉一般人,那是妖言惑众。福至心灵。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即使升为天人,也仍在六道轮回中。一个人临终时让她平静的走,对下世的果报非常重要,意识死后8小时才离开。一世修,二世报,三世堕。顿悟由渐修而来。人最先得的神通是宿命通。% \/ K* C4 Z3 t. _9 A; D; W1 z* E
# Q* `+ K. [; I8 I" i4 {; t4 o
93a 许多人以为学佛只要积点功德、捐点钱、积点福就可以了,修福不修道。嵩山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直至二祖断臂求法。禅宗集的第一个公案,六祖对五祖说,米熟了就差筛了。五祖传六祖依钵及六祖传法的过程。《无相颂》迷人修福不修道。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同喜布施。贪、嗔、痴。梁武帝为皇后做的法会《梁皇宝忏》,临终一念嗔心皇后堕畜牲道。% x7 n8 i/ J$ {/ n6 n
/ y$ P( t( t9 l( s: O( ?92b 《梁皇宝忏》为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所集。临终的报很快很快。惜福。七处征心。*****孙悟空代表心,猪八戒代表欲望,沙和尚代表理性,白龙马代表意识,心猿意马。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烦恼。取经时,摩诃迦叶“拿红包来”,结果拿了无字经,隐喻世尊说了四十年法却未说一字,因为我们本自具足、本自圆成,一本《西游记》整个告诉我们人生,写西游记的人非常懂佛法。得鱼忘荃得意忘言。修道即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不要万般挑剔万般选择。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bai)”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pi).”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8 X: ~% t! p8 N/ E+ v8 z s/ X/ q0 [$ a# [8 O- M4 h
摘自网络:《梁皇宝忏》全文!- V( y, c* e, T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6 `' \# z0 |6 R1 _; v+ O, v
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
v1 e3 N8 f# f1 g4 w2 L% z5 I/ e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4 l: J" V5 V. x" @
乐小法者。令不疑大法。乐大法者。令生欢喜。
. J$ u* P' k4 g- Z$ u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皈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皈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故目等心。标号如上。今日道场。幽显大众。立此忏法。并发大心。有十二大因缘。何等十二。一者愿化六道。心无限齐。二者为报慈恩。功无限齐。三者愿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受佛禁戒。不起犯心。四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诸尊长。不起慢心。五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不起恚心。六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他身色。不起嫉心。七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内外法。不起悭心。八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凡所修福。不为自身。悉为一切无覆护者。九者" h- A# c. g- v
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不为自身。行四摄法。十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见有孤独。幽系疾病。起救济心。令得安乐。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恒自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仰愿幽显。凡圣大众。同加覆护。同加摄受。令某等。所悔清净。所愿成就。等诸佛心。同诸佛愿。六道四生。皆悉随从。满菩提愿。9 N. t6 K" C1 ]
$ W6 \5 ~( ?" L
( g2 c# [* N" ]1 P$ j! `: ]8 B92a 法身不只佛有,我们都有,每一个念头发起来时想想,生出这个念头的是谁?不思善不思恶不是无寂,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莫到无心便是道,心空犹隔一重关。恒审,第八识;思量,第六识;恒审又思量,第七识。学了以后,自己能够再想再消化,不要成书呆子,知道的都是别人的东西。思量是我自己做思想的主人,而不是做思想的奴隶,被思想牵着跑。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随心念六道轮回,不是死了以后才去。必须自悟自修见自性功德,佛、菩萨、善知识都帮不了我们,他只是告诉我们方法。功德者,无漏性功德也,自性中本有。气质是从里到外的。人生修行就是涤尘除垢,把本来就有的东西外面的尘垢去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借假修真,我们只是暂时借住在身体这个房子里,我们要借助这个肉身学习儒家道家佛家。但悟自性三身,即是自性佛。- H5 Z6 H9 ?3 b9 W" Y4 w4 z& g
; s" n% C t7 `1 D" P% b( F) m摘自网络:唯识学的修证路线!+ l; s O* R* @: Q1 z
现在回转来讲唯识的理论,讲理论就是修证、做功夫。学佛的多半看过《六祖坛经》,六祖有两句名言:“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位上就可以转识;前五识、第八识则在果位上圆满。在座有学止观、参禅、念佛、修密宗的,有时候打坐,突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净一下,别以为这偶然的清净面就是明心!那个只是意识清净的现量,不过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经验,有时站在那里看一个东西愣住了!愣的经验,愣头愣脑,问他做什么?不知道,尤其考联考看书,看不进去愣住了!愣住了也是第六意识的现量,什么现量?第六意识无明的现量、不清明的现量,把第六意识不清明、无明的现量翻过来,很清明,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参禅打七、念佛、参话头,心里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轻时学佛,有个同学被狗吓悟了,从此看到狗就拜,因为狗对他功劳太大了!他打七参话头,参的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里还在参话头,一脚踏到门外,刚好踩在一只狗身上,那只狗痛极了!大叫一声回头咬他一口,他受这一惊吓,茶杯掉地破了,人也悟了!就愣住了!可是那个愣是清明的。哦!他说原来是这样的,哈!他懂了,后来他说狗是他的善知识,这一辈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见狗就拜。我这位同学姓杨,很妙的一个人。那么,当一个非常清净,没有杂念、妄想,许多人认为这个就是悟,其实这是意识偶然清明的现量呈现,当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认为这样就是明心见性,那大错特错。意识经常能保持这个清明、定的境界,念头过去没有了,未来念头没有来,当体很光明,没有杂念,你不要认为证到了大圆镜智,没有,连方镜、三角镜都没有拿到,只是意识的偶然清明。(博主注:南师多次开示三际托空并非道)这个时候对了没有?对了!因上的。那么因上能够经常如此修持(这是求证,不是理论),如果能够永远这样定下去,也无所谓定不定了!站着这样,打坐盘腿也是这样,随时这样,所谓打成一片,慢慢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第七识的“我”转了。那么这叫道吗?还不是,这只是证到因位而已!因为会变,所以叫“六七因上转”。如果你用功碰到这样的境界,你的六七识是有转机,这个时候贪嗔痴慢疑也不会起。你能把这个因位保持下去,就会证到果位,没有果位不是从因位来的。我现在所讲,是针对有许多朋友,偶然有这个境界呈现,认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这样认识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入门的,不管做什么功夫,净土也好,禅宗也好,非要走到这个因位上不可。% K; V) n/ Q. `$ q
(节选)楞严经讲座(第14集)
1 g8 U: ?# W( H5 `9 C
7 B4 E; E9 ~. K2 C0 l2 l摘自网络:六祖慧能大师的《无相颂》全文!" | f. H! A5 ?! X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7 y+ n* ~6 u7 _/ u3 n
0 [4 P- f+ r1 Q
5 e/ a- I. S8 L91b 与人欢喜,拔人痛苦,常用右脑,多巴胺。修行就是修行为,慈悲。未有仙佛不读书。信、解、行、证。跟古圣先贤争,不跟现代人争。理上了解了,说时不饱,要行,从眼前人、当下事开始修,然后再扩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初禅天有水灾,二禅天有火灾,三禅天有风灾。才播儿女动人心;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念嗔心起,千万障门开;利令智昏;未得之,欲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省觉,省察觉悟。放心打坐吧,要成道时,魔才会真的来找你。我自怀中解垢衣,修行除非是有人问,除非是自己有问题没法解决,否则千万不要说,有神通千万不能露。8 q' [( r/ F/ q" e' A) H1 [& q, M
3 O$ y5 v8 ]. O t E$ ~7 M6 z$ r91a 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思量恶事化为地狱。定海神针,修行的时候会阴穴,女人轻易不要修,先斩赤龙。孙悟空代表心,猪八戒代表欲,沙和尚代表理性。心,可以化成小蛇,也可以化成毒龙。不是有神通才是菩萨,一念发心为别人就是菩萨。大雄宝殿,不是大雌宝殿。悲自己岁月不多,悲众生不能得度,为众生求无上道。十万大兵抢一个半人回来,释道安,南北朝时有很多了不起的高僧。佛、菩萨都是人修成的。我们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救的众生越多,她的净土就越大。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才能成佛。
; \. g- s; x& G ]' K
2 [0 j+ h9 ^' U5 y0 K! \90b 印度恒河脏得一塌糊涂。小孩子烦恼也是很多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也要自己走出,烦恼来时多想想我若明天就死了……受熏持种根深器,去后来先做主公,说的是第八阿赖耶识,人死的时候它第八识最后走,“来先”投胎的时候它先来,“作主公”就做这个主。攀缘想,不知道被念头带哪去了。要念念自见,不思万法,性本如空。对于恶念要慢慢的调服,今天少一个明天少一个。《易经》主要讲的就是变化。未有仙佛不读书。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散乱、昏沉,是打坐的两个大毛病,要惺惺复寂寂,在定中说法,智慧是自己生出来的。地狱很多,等无间地狱。8 A5 R+ O3 R* A4 c
( P) W0 A3 M; z6 _. K& e: m90a 常虚下心,普行恭敬。达摩祖师的侄子异见王想毁佛法,性在哪里?性在作用。不被念头带走,念念圆明。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杯弓蛇影,把一个虚妄的东西记为实在的。依他起性是假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妄有,假有,圆成实有。' p( ~2 z, j1 w2 q; ?' o
7 g/ l$ B, q( L9 L& K
摘自网络: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 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 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 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 C% e' k, N) p$ P/ R. H, i4 m
9 g) _! Z6 m6 N2 t7 ]# I4 ?
摘自网络:圆成实性是我们的归依处--净界法师!7 e* R1 C# i I1 _% V$ [
所以当我们「心」一动的时候,好像「有」一个别体的「影像」显现,其实所谓别体的影像,还是你心中自己变现出来的。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圆成实性跟依他起作一个总结,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什么叫依他起呢?就是《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梦幻泡影的法叫作依他起。梦幻泡影的意思就是说:它有,但是它是暂时有、因缘有。比如说你今生有很多的感受,我们回忆过去的生命,有欢乐的感受、也有痛苦的感受,酸、甜、苦、辣的感受都有,但是它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呢?我们这一念生灭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由于过去的业力跟不同思想的混合,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酸甜苦辣的感受、酸甜苦辣的人生。但是当我们修空观的时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外在心中的影像都拨开以后,我们能够把心带回家,回归到依他起影像背后的那个主人翁,那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时候,这些外在的法就不可得,所以它只是一个暂时的感受。问题是说:我们习惯性在外境的暂时感受当中,一直执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产生觉悟的主要因素。禅宗经常讲一句话说:「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条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条线」。禅宗经常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就是说,你一动,那就是依他起相,你就在因缘法当中,落入第二谛,「犹是阶下汉」,你就在梦境当中活动;但是你一觉悟,一念不生,你又回到本性,这些生死的境界、苦恼安乐的境界都不可得。 所以我们在修止观,你会发觉这个人生很妙,你从心性的本体出来的时候,你发觉人生酸甜苦辣都具足;但是你一入观的时候,这些都不可得。那你说人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真心跟妄心变化那么大呢?那刚刚的妄心跑哪里去了呢?所以古人说:「一念的迷,全真成妄;一念的悟,全妄即真。」诶,这句话你要懂,在禅宗来说,你开悟!真的是这样子。「一念的迷,全真成妄」,所有的真心全部变成妄心,你刚刚的真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问题是你迷惑了;那你一觉悟的时候,开始把心带回家,不要在这些枝枝叶叶的因缘所生法活动,这个时候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的心慢慢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家的时候,「一念的悟,全妄即真」,刚刚那个生灭变化的感受全部消失掉。所以依他起相跟圆成实相,不隔一条线,也可以这样讲。但是你要弄得不好,你的依他起就会跟遍计执相应,依他起如果跟有所得心相应,你就落入遍计执,你在梦境里面就跑不出来;在依他起当中,你修我空观、法空观,这个依他起就能够回到圆成实。 所以修习止观的次第是这样:我们是活在依他起,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也有很多的思想,所以我们创造出差别的宇宙人生,这个我们都不应该回避,也没办法回避的,就是借假修真,假借因缘来修行。那这个修行的次第,诸位要听好:第一个次第先成就圆成实性,把依他起的法先回归到圆成实性,这是第一个要做的,先把心带回家;然后再从圆成实里面出发,从空出假,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它是二个次第。先证得圆成实,再证得依他起;先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再证得有分别的后得智。这唯识的次第是这样,先成就空观,再成就假观。 这都是心地法门,其实迷跟悟,一念之间,你要明白道理,你在操作上,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你要不明白,你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所以我们今天上的课,希望大家好好的思惟一下,其实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你要明白,它的关键点就是:当我们不小心落入因缘所生法,开始在那边执着的时候,你要随时提醒自己──诶,把心带回家,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这是一场梦。这个提醒的功夫要提起来,然后你要知道怎么回家,这个很重要!你要把回家的密码找到,否则你回不了家啊!一个人如果老是在因缘所生法活动,饶你福报再大,你要快乐都不可能。人生有快乐就有悲伤,这种对立法,法尔如是,乐极生悲嘛。有为法就是有苦有乐、有增有减、有生有灭;但是当你对这种对立的苦乐之法厌倦的时候,你要去哪里呢?圆成实性是我们的归依处。问题是:你如何从现在这种带有感情、有感受的色受想行识的这个心识,回归到你的本性?这个方法你要找到,回家的路你要找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 {" E( x/ ~$ I4 v( _9 |3 w; C% \1 w4 U
摘自网络:第七识是烦恼障的根源,第六识是所知障的根源。大乘凡圣的标准是以用心,用真心、用自性那就是圣,用阿赖耶就是凡。六道统统是用阿赖耶。阿赖耶最明显的就是记忆,昨天我做的事情,过去我做的事情,一想就想出来,这是阿赖耶。阿赖耶,资料库一样,我一想,那个昨天的、前天的资料就调出来,阿赖耶是管这个。第七是染污,就是我,执着我,是第七意识,我就带着贪瞋痴。所以第七意识是四个东西组成的,我见,见是见解,就是认为有个我;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傲慢是瞋恨。所以贪瞋痴三毒烦恼跟我见同时起来,这构成了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什么时候有的?一念不觉那个时候就有。第六意识比较单纯,它分别,当然也有执着,执着很轻,分别很重;末那,执着特别重,分别比较轻。所以转识成智要从这两个识下手。转末那识,就是转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转第六意识,那就是转所知,破所知障。第七是烦恼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这两样东西都障道,障碍我们明心见性,巩固阿赖耶,我们转不动它,原因在此地。所以看破就重要,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放下的,它不是真的,我坚决要放下,就真的把它放下了。1 ?1 {6 A; D7 L$ ~9 J
- [7 B( B8 I; t0 ]- o
: L. L1 r# r3 s/ o% |& A89c 一个真正见性的人有所不知,但又无所不知。担板汉,人夫之负板者,但见前方,不能见左右。真佛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自皈依。轻人心,谩他心,邪见心。*****许多学佛的人把“过午不食”理解错了。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曾子吾日三省吾身。9 O1 D9 g7 I- @( y2 @! b
. f) c) R# I) t6 C: u& \ 摘自网络:自皈依的含义是什么?
9 F+ O2 e" Y# \0 | 皈依本愿: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祈愿。皈依本愿,就是我们皈依者发的根本愿心,因为是切合皈依者本分的誓愿,是我们皈依者应当发的愿心,所以称为皈依本愿。有三句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几句就是皈依本愿!* v7 d1 x( V- ?: e; P/ F( R: M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X: _6 R) q8 x6 |% R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u# o; W$ _9 ?# ]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s9 p) ~+ d0 i% l+ G3 y
“自”字有好几层意思。
5 I9 H! R! m+ z! X0 s' }- ~ 一、表示从开始到以后。就是我们从开始皈依到以后应该怎么样去行持;
! C T2 e- `9 _. a( F/ w2 I 二、表示自己。就是我们自己皈依三宝,非别人皈依三宝;! [- a/ {0 \. `0 G5 V9 h# `
三、表示态度的注重,就是要对皈依的这种行为作进一步提醒和告诫。强调我们要用自己的真诚心,切实的体悟、领受三宝的要旨。有人说,这三句话的“自”,就是指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的意思,即皈依自性三宝。如果,按照他的说法,这三句话应该是,皈依自佛、皈依自法、皈依自僧,而不应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了。
5 ~5 L8 ]6 F' s7 r! s' A7 W! r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意思是说,我们既然皈依了佛宝,应当生起这样的愿心,愿众生都能够体悟解脱生死轮回的大道,发修道成佛的心。这个“众生”当然包括自己,因为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份子。种种的愿心,要属菩提心最为尊贵,而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因为佛为世间最尊贵,没有什么还在佛之上的,没有什么愿心能超过成佛度众生的愿心之上,所以发成佛的心即是无上心。好多人他来皈依佛门,他就是想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希望佛菩萨来保佑他平安、保佑他升官发财,这些愿心大多是凡夫执迷的愿心,在轮回中轮转不易解脱。我们皈依佛陀,所求的是要解脱是要觉悟,升官发财虽也不错,但都不是本分的愿心,而所作所为自己都要负责任,所以我们自己要去努力、去体悟,还要能去利益更多的人,就得要发愿修成佛道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同时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悟透解脱的大道,发起成佛的心。& ?5 T; m6 C/ w& w6 e6 d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意思是说我们既然皈依了法宝,应当生起这样的愿心,愿众生都能够精通佛法,所得智慧象大海一样多。所有的经典,譬如一个大宝藏,里面蕴藏着无量的法宝。想要精通佛法,必须深入研究经典,所以说要去深入经藏。通过深入经藏,而学习到出世的觉智,又深又广犹如大海,故称智慧如海。一开始,我们来皈依后,多是想到如何能最快的,得利益得好处,想着向佛菩萨索求,求名利求智慧,求世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小小的利益啦,做事要有智慧才好,没有智慧就容易做错事,一直错下去,想名利就难了。而佛法的智慧又更加的重要,可以使我们生生世世的受益,所以求佛法的智慧才是我们皈依者的本愿心。我们皈依法,就得要去学习法,不是要去远离法,学习佛法最简单的路径,就是要去研究佛经,不是一星半点的去研究,而是要深深契入,彻底地研究透弄明白,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智慧充满象大海里的水一样多。同时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来学习经典,都能得到佛法智慧。4 n; m7 L4 G2 R3 D W8 ]: R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意思是说我们既然皈依了僧宝,应当生起这样的愿心,愿众生不但能够与大众和合,还要具有使大众和合的智慧,并且种种行持都不防碍。“统”就是统统所有的,总括的大众化的;“理”就是调理顺畅的,有道理规矩的。大众在一起要互助互爱,不要互相坑害,想达到和谐共处,就得遵纪守法,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做人还得要有爱心有智慧,不能光想到自己,还得要考虑到大家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相互的忍让与关心,才能做到没有障碍。皈依后,有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是自己能出人头地,自己能受人尊重高人一等,自己求荣华求富贵,甚至是在讲法、开示时,也是叫人们相信你讲的,不要相信其他人所讲的。而我们皈依的目的是要依靠三宝修行的,不是要制造混乱的,僧宝是和合的修行团体,我们皈依僧宝,当要学习和合的真义,注重和合的切实行为,这里面都有一定的道理与深意,不但自身修行要好,还要能促使、带动大家一起的好起来,就要有宽容与慈悲心,有了宽容与慈悲,大众能生起欢喜心了,能理解和支持你,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才能真正的做到一切都无碍呀!同时我们还要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具有统理大众的德行,一切都没有障碍。 6 W) k' W- b! J
! x; j+ l* m( D' x- j" r: s- C, W
* b# v2 M( v0 w8 v1 \' R6 s# V+ Q89b 我们不要小看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能生出万法。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日知为智,心明白了为慧。假如明天就死了,我们还会生气吗?要活得既入世又出世。一灯能破千年暗,这个光明我们人人都有。观世音千手千眼,千处祈求千处应,虽然救我们,但一点没有救我们的想法,没有被“救人和被救”迷住。只有觉悟的人知道觉悟是什么境界。. w. o) C* c& I' L
, y- ?9 X* q2 ]5 X' B89a 此集只有3分钟,而且声音怪怪的。讲鹿野苑的由来。/ V& v* m. Q. }, \5 Z8 J7 P) s I
. h: w& G8 A* O, I" @摘自网络----海涛法师说故事3:鹿野苑的由来!
& _% V N( ]2 b$ J+ \很久以前,如来曾生为鹿王,身上长着五色毛,体型俊雅,统领着上千只鹿群。有一次,国王外出狩猎,鹿群受到围捕,四处奔逃,死伤惨重。鹿王看见这种情形,心中非常悲痛,于是独自进城见国王。城内百姓看到五色金光的鹿王,认为是神鹿出现,所以并没有人伤害、阻挠它。鹿王来到国王面前,跪下说:「所有动物都知道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寄居在大王的国境内,遭猎人追逐,死伤惨重。请大王慈悲!告诉我每天所需要鹿的数量,从今以后,我们愿意每天进献以供大王享用,但请不要大量围杀,使鹿群每天生活在惊惶的生死边缘。」国王说:「如果每天都能有一只鹿供御厨所需,我发誓不再打猎。」从此鹿群依序每天派遣一只鹿前去。这天,轮到一只怀孕的母鹿,她即将生产,为了腹中小鹿,特地去请求鹿王:「仁慈的大王!希望您能够延迟几天,让我把孩子生下来再去,好吗?」鹿王心生不忍,但为了遵守对国王的承诺,决定以自己代替母鹿。看到鹿王亲自前来,国王惊讶地问:「怎么是你?」鹿王回答:「我代替一只怀胎的母鹿前来。」在明白事情的经过后,国王流泪说:「鹿王你是这样仁慈,肯为自己的子民舍身;我身为人王,却每天杀害众生以饱口福。难道我还不如鹿王?」从此国王断食一切肉类,并下令如果有谁伤害鹿,将受国法处置,还把鹿群居住的地方命名为「鹿野苑」。这就是「鹿野苑」的由来。
+ {" V8 [8 x5 o9 W. x1 G$ C: w2 j5 m. u; b* i
" r* a- M, n, V/ Z
88b 身口意完全清静,佛就出世了,佛就是你。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这就是自皈依。一体三身自性佛。佛说了四十多年法最后却说未曾说得一字。真正悟了大道的人绝对不说自己悟了。谁造的人类,太神奇太圆满了,要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别人的身体,只有欢喜赞叹饿份,不要埋怨,这不好看那不好看。* m) A1 T% R/ p/ t. Q
*****禅宗的禅堂里什么佛像都不供,因为人都太崇拜佛像了,根本不知道佛是什么,自心就是佛,心外求法都是外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打坐不要压妄念,妄念是压不下去的,不是有心熄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则开,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
: b% E. k( ^9 N. L
+ U% Z+ ^" }& _. b; [) N `88a 先要自己皈依自己,我一定要觉悟,皈依自性。邪迷不生,少欲知足,少欲者不求不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饱了以后想睡觉,因为大部分的血液都到了胃。内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有人相、我相就容易贡高我慢。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佛是西天老比丘,何必日夜苦相求,本来自佛不肯做,何必骑牛又觅牛。吃素也都是后世的人造出来的,跟佛法没关系,不同原因1、2、3。佛拖钵乞食时没办法挑,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佛出家就是为了了脱生死,愿众生体会了解真正的大道是什么,佛、法、僧都在我们自心里。
! K2 Z( X* _$ ]- Y2 F3 X: m9 h Z! `5 ?( T% ]) d+ @8 Z+ y
9 P3 M- D0 w; u6 ^
摘自网络:《六祖坛经》53
$ Z8 j* e8 Y6 a# T我们要找的就是找环中,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知道这个以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找到中心点,你就和镜子一样,你什么人老照,他没有分别,取舍,爱憎,我们能不能够让我们的心也这样。禅宗三祖的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你没有爱憎心,就清清楚楚了。一即一切,一切如一,但能如是,何虑不必。我们之所以有烦恼,我们的分别心太重,当我们把分别心放在那,忧虑就来了。诸佛圆通,更无增减。十方三世诸佛,唯此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有他们证得的圆通,证得以后没有增加,我们下地狱做恶鬼从来没有减少。你不管做什么,这六道里头,处处皆圆,没有增加减少一点。千万不要说修修般若就长起来了,我们般若人人具足,愚痴是我们遮住了而已,修行就是去尘除垢。修行不是从佛菩萨那拿来一点,不从外得。万类之中,个个是佛。魔也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每一颗都是圆的,我们加入把这一大团水银当做大觉海,我们就是这一大团水银中的一个小珠珠而已。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这一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我们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我们不是每一辈子都做人嘛,我们变驴变马,变蚂蚁不知道多少次了,我们只不过从过一个屋子搬到另一个屋子而已,人生百年不过是租一个屋子来住。我们很幸运做了多少世的好事,才租来这个个屋子啊,人身难得啊。这个屋子至多住一百年,住的时候不要让他漏风漏雨,但是这个屋子是要坏的,我们死的时候,住哪个屋子不知道。我们的屋子不知道换了多少,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别。没有人帮我们忙,你要住什么屋子,你自己挑选,你愿意住什么房子住什么,本源的性没有别,所以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当你没有一念时,万里都是晴天。你修法界大定,你必须观想无云晴天。永嘉禅师:“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比如灯亮了,我们知道有电,你把电扇差进去,你把电炉插进去,冷气插进去,只知道一法就遍通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个月亮现在一切水里,假设有月亮在水里头,我们小时候唱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是好朋友。往东边走的以为月亮和他一起往东边走,往西边走的以为月亮和他一起往西边走。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是只有一个月亮,我们把水中月执着,就和我们执着名利权情一样,释迦牟尼说月亮在天上不要只看水中月。禅宗指月录很多公案,告诉我们顺着手指 看月亮,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佛的法身我们人人具足,我们愿意变什么当场就变成什么,知道这个,我的佛性和如来的佛性没有差别。我们怎么能自卑自弃那,问题是我们要不要见到他。《华严经》:“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我们说帝网天珠,华严说我们整个宇宙像一个大网子,每一个结上有一个珠子,每一个珠子包含所有其他的珠子,这个珠子也进入千千万万的珠子里头。我们是里头的一个珠子,我可以照见千千万万的珠子,千千万万的珠子里头也都有我的影子。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我的身体即使百病缠身但是任然华丽庄严,我能看能听能想能说,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不知道细胞,血脉做了多少事情。在真如法界中,虽然先种种差别相,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美的丑的,本体中没有丝毫差别。谁笨谁聪明,谁好谁坏啊,没有差别。你真正了解这个,你得到平等性智,我执慢慢去掉。种种之法,悉为绝对。没有相对的,善恶,是非,美丑都是相对的,绝对的时候没有善恶是非美丑,你没有分别,也就没有爱憎了,没有分别就没有取舍,也就不造业了,也就不轮回生死了,也就达到涅槃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死了才涅槃那。当下即是,怎么即是,没有分别心,烦恼也少好多。我们就是因为有分别心,你存着这个由分别而爱憎,而取舍,而造业,而惹烦恼。与一切法熔融,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尝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咸味也。这就是一即一切。人生百年只是租屋子住,屋子都不必太在乎,更何况屋子外面的东西。屋子都是租来的,我们花这么多的钱出租金,我们从早到晚,从年轻忙到老都在不停的忙租钱啊。然后不停的修理,几乎家家都在那生病,然后需要付出精神,付出体力,这些都是出租金啊,就为维护这个房子。广钦老和尚说,八十几年了,很破了,不遮风不避雨了,你们让我走吧,我换一个屋子。十八年以后又是一个好房子,他老人家可以十八年以后又来了,我们不一定啊。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把这个了解以后去来自由,生死你都不在乎了,你现在选择一下搬一个更好更大的屋子,还是更坏的屋子,完全看你自己怎么选择,就是在现在,就在时时刻刻。你要是贪心很重,你就搬到一个恶鬼的身体,你要是愚痴心很重,只知道饮食男女,你一定进入畜生道。你嗔心很重你做阿修罗。这些东西你知道了死又何惧,但是没死以前,好好修修,这个房子修好点趁着我们还有知识,好好多学一点,这是非走不可,要去就去吗,不是一去就没有了,要是做到去和来都很自由,你的心和身体都不会滞碍你,这些小病小痛就是这么回事啦。心体无滞,我的心里不存一点渣滓,我知道房子漏了修修,屋顶漏水,盖几片瓦,都没有滞碍,这就是般若。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所有的一切般若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我们看书听经,听别人说法,提醒我们而已,不是从经上得的。当你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的经都是你的注解。都是自性而生,这些东西都是提醒我们,让我们揭开自性的一个角角,不是他给我们的。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这是你的真性,你自己用,所以说佛是西天老比丘,何必日夜苦相求。我们自心的佛我们不做,何必骑牛更觅牛。这个牛在哪里,就在灵台。佛是在西天的,这个西天的佛管不到我们的事情,这个灵台就在我们心头,就在我们心里头修。所以我们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谁来解,自结自解。这些经书古圣先贤的书,就是告诉我们解的方法,读圣贤书就是为了解结。这个结你怎么结的就怎么解。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这些结怎么解,人的劝告,圣贤书,道家的,论语四书都是告诉我们自己解。这叫做真心自用。不妄名真,不变名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无论我们自己如何狂妄,本体从来没有妄过。我知道自己腿疼,知道腿疼的那个不疼啊。不变就是性,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心体,《楞严经》:“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释迦牟尼在说到想的问题时,六根里头到第六意识是想,我们想的都是前尘分别影识。都是我们过去的经验过的,有分别心的影子的事情搁在我们心里头。我们对着境想,不对着境也想,想的都是我们过去知道的,书本上的,我们听到的,这些东西放在心里想。你说我们还想未来那,想未来也是根据现在和过去,所有的思想都是前尘虚妄相想,虚妄的过去早就过去了,这个虚妄的相我们还在想,这个想,心上有相这叫想。就是这个过去的分别的相让你想,然后迷惑你的真性。惑字是或心,你没有用真心,用另外一个心,所以把你的真性迷惑住了。9 j+ \* {' F6 c" A) i. N; j2 X5 q
& N3 D" `* H' f! {& b
$ e2 x& F( r& n% [, S( }0 U# @
. S* V' o. \& ^8 E
87b *****砖不能磨成镜子,打坐能成佛吗?牛车不走,打牛还是打车?心是牛,身体是车。为什么要打坐?用身体的安静影响心里的安静。心若皈依了,何必再头上安头?(我目前执着的辟谷与打坐。其实每日都在观心安心,不一定非得要执着辟谷打坐,它们只是借助来让心安静的方法,不可陷入方法里)。末法时代一万年,最先灭的是《楞严经》,最后灭的是《阿弥陀经》。魔王波旬对佛说:末法时,我让魔子魔孙混入僧团,披你的袈裟,坏你的佛法!佛陀听后流泪了。对佛最大的供养就是法供养,把他说的法供养给大家。披上袈裟事更多,应付这些施主比孝顺父母要难得多。性自灵觉即佛宝、性本寂灭即法宝、性无乖诤即僧宝 是名同体自性三宝也。佛者、觉也,佛者、具满自觉觉他之二行,于一切法不颠倒、真实觉了,故名佛。
) A, ^7 t* ]+ I- w% ~
2 ^2 f2 N. C8 J3 Q" J摘自网络:佛教故事!) ` p3 B5 Y4 y' f) e
某时释迦牟尼在天宫说法,当时有大魔王名“潶泷”又叫“波旬”也于众中听讲,之后他起立对释迦说:“我要坏你佛法”。本师答:“我法是正法,你坏不能”。潶泷继说:“等到末法时期,你法运衰时,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统统穿上袈纱,走进寺庙,坏你佛法”。本师泪下......良久后,释迦坚定地说:“那时我将率领我的弟子,脱掉袈纱走出寺庙,而且一世修成!”五祖弘忍传心法和衣钵与六祖慧能时说:“衣钵传到你这一代,就不用往下传了,那个时候是到了末法时期,闻佛者不少,真修者凤毛麟角。”- X& A! K O2 o( z& _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应得度者皆得度。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心里很不舒服,他来见佛,请佛赶快涅磐:“你度了那么多人了,可以涅磐了。”佛祖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魔王波旬说:“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佛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魔王波旬说:“呵呵,正义永存,邪恶也不会消失。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佛说:“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着善良的人,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你的福报也就完了,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魔王波旬:“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但是,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佛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哪里能避免得了!”魔王波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波旬亦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顺应百姓方面,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严,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教人远离贪欲。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满足百姓的欲望。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佛说:“我有佛经留世。”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佛说:“我有僧宝留世。”魔王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佛说:“不会。”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佛对魔王波旬说:末法时,我将率弟子脱掉袈纱走出寺庙,一世修成!佛法共分为四个时期,即:正法时期、理法时期、相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再五百年为理法时期,再五百年为相法时期,再往后就是末法时期。据佛教经典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记载:到佛教末法时期时“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
: \6 \' y6 X4 Y9 b1 O. L! N$ r; C- i0 ?
: @* x" r0 Q/ u
87a 佛性人人具足各个圆成,下地狱不减少一分,成佛不增加一分。离迷离觉,除妄除真。隋炀帝隋文帝大乱时要大毁经文,师傅告诉徒弟、徒弟告诉徒孙雷音山石刻大藏经,大愿力。释迦牟尼舍弃了多少?三个妃子、三个宫殿、太子的位置。皈依,皈命依止。福慧双修。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多少人一辈子修行,到了情关过不去,儿女之情、亲子之情、朋友之情、男女之情。道安法师,我们只有一个师父,就是释迦牟尼,所以和尚都改姓“释”,以前都是跟着自己所拜师父的姓。释迦牟尼拖钵乞食,百丈禅师丛林制度,吃素与吃肉。
8 x, X- c" N0 D6 }, u5 a: n; {! h# P5 T. w
86b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经度不了我们,善知识度不了我们,菩萨度不了我们,佛读不了我们,只有自己度自己,吉凶祸福生死都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中。《易经》讲的就是无常,易者变易也。说时不饱,功不唐捐。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G" U. t* ~7 V8 j: H; c+ c
, ?% | t5 G6 a& ~* v n3 X86a 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性自度,是名真度。先度我们心内的众生,所谓的修行学佛只是把尘垢去掉。释迦牟尼佛讲四圣谛、八正道。只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五种邪命,一,诈现异相,博取信仰,如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说功德学问;三、占相吉相;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五、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此五种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利活命,故名为五邪命。知不知,上矣,不知不知,病矣。知心空虚是修行的第一步,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也不是断灭空,谈迷是因为有悟,谈悟是因为有迷,迷悟其实都是我们这同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迷是被外面的名利权情罩住了,一切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 J2 _( e: X, X4 T* m- x2 F
9 G' `. `, L) ]# E4 G摘自网络----谈师闲谈:庞居士学佛自在! r( }& m6 D( z, _6 y' [
唐代有一位大居士,名叫庞蕴,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佛。他是位大富翁,而且是襄阳的大富翁,当时的襄阳是通都大邑,有如今日的上海,你想想便知道他的家业有多么大。马祖怎样传法给庞居士,不得而知,但可以说教授得非常成功,不但庞居士自己学,连老婆子女都一同学,一家四口,齐齐参禅,都得到很大的成就。他们一家三口相继而死,而且是自在地自死,由此可知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决定生死。情形是这样:庞居士说要去了,在床上打座,等候正午。他叫女儿灵照去看看,太阳到了头顶没有,灵照回来说,太阳已到头顶,不过日蚀,庞居士于是起身去看,灵照立即坐在他打座的座位上,自在地去了。庞居士回来一看,笑女儿居然要争先一步,说道:“俊哉!吾说之在前,行之在后。”于是更延七日而死。庞老太太见庞居士走了,便往田中找儿子去,告诉他这个消息,他的儿子正在锄地,一听见,靠着锄头也随即迁化,几日之间,一家四口去了三口,老婆子去不得,因为还要办后事。你看,大富翁学佛,居然学到得生死自在,这就证明有钱并非不能学佛,而且学佛也不靠钱,不要以为一味将钱捐献,就可以得到福报。庞居士曾经将大量钱财沉入江底,人问他为甚么不用来布施,他说,不想将钱财来累人,足见他的学佛,并非用钱财布施来求福。
/ U) \5 Q( F5 s- E% x还有一个小故事。庞居士一日在茅庐里打坐,忽然说:“难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那是感叹证悟本觉之难,将十担油麻摊在树叶上,那当然很难。他的老婆却说:“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那便是禅宗的家常日用,若着意去追求本觉,当然难,其实日用家常便已经就是本觉,连下床踏地都是,因为下床踏地不须作意,也不落任何名言概念。他们的女儿灵照却说:“也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这就是说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一切事物以如来法身为基而成显现,其能成显现则靠如来法身功德(关于这些,待讲到如来藏时才能细说),因此,知道百草都有如来法身功德,晓得日用家常便即是如来藏境界的生活,便能顿时证入本觉。由这个故事,便知道学佛的难易,当知道时,学佛便学得很自在,这时你的气质会改变,你的思维也能一触即入要害,知道什么事看似平常,却要用心处理;知道什么事看似来势汹汹,实在不必理会,这时候,你便真得自在了。3 Y& x6 E9 S' \) E2 G
y+ u5 ~, x0 W# E3 l+ T' j; R. x# x! t; c
摘自网络:《六祖坛经》解释“四弘誓愿”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性自度,是名真度……又烦恼无尽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是也。又法门无量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佛道无上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佛果禅师曰:“究竟佛亦不立,唤甚作众生?菩提亦不立,唤甚作烦恼?”倏然永脱,应时纳祜。古人如此说话,何以我们做不到呢?只是不肯除习气,放不下,做不得主,没有觉照。在不妄中自生虚妄,但能动静忘怀,则水清月现了。
. N7 K5 ^" t" M6 R4 W; B/ a6 Z8 |9 _$ Z4 h# H- a2 I0 A
85b 凡夫一而再的犯错,颜回不贰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恶业还继续浇水,要改种。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亡身。大修行人视众生如儿女,视儿女如众生。菩萨为众生悲不入涅槃,跟着我们在生死中轮回。大愿力,有愿才有力,弘誓愿,广普之缘为弘。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我要成佛,自修自成,用佛菩萨的言语和智慧做抹布,把我们心里的尘埃一层一层的去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自修自行自解自成就。
& ^" i7 O. l. x1 h! F, l
* q% u! V& W% q) K) y% \2 m2 \85a 一两陈檀木比一两黄金都贵,所有的spirit都喜欢香味,所以烧香不要用便宜的香。用五分法身香内熏,莫向外寻觅。无相忏悔。十相,色、声、香、味、触、生、住、灭、男、女。十恶,杀、盗、淫、贪、嗔、痴、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念念不被愚迷染,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要信解并重。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悟时罪业本来空,不悟还需偿旧业。不要骄狂。嫉妒心。谣言止于智者。
! A1 n. e* w: p8 Z T& O4 O, I/ f5 s/ ]5 Y7 g; Y7 S
84b 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之第五。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理上明白,事上要慢慢的修。*****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大士涉俗,小士求真,欲求佛法,岂离红尘。用解脱知见香自己熏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内熏,学佛完全靠自己。0 l) {. b6 {" E( X+ T `$ u
6 h0 p, h1 }* k! }- L4 J9 Q
摘自网络----南师开示: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
5 r& O. O" l- i" Z9 W
* f& ]* s: O" k6 z5 J$ K6 E有些人修道打坐,一副讨债的脸孔,还想把宇宙间的气吸进来归到自己身上,那个贪心、那个坏心眼比谁还大。佛菩萨的脸孔、姿态都很慈悲,只有布施出去,不希望收回来;只有帮助人家,不希望你的回报,那才是学佛人的心肠。你看,我们的思想一个一个千百万亿变化,大家今天坐在这里,谁能够把握明天早晨自己会想什么?哪一个有把握?不知道,这个就是心的变化。所以修成功,证得心的体、相、用,他就能够有“化身”。$ P8 T% p3 t& s! J5 {! a1 R1 X [
明白那个“明心见性”的“体”,就是“法身”,能够了解心性之体,知道了心相,晓得心的静相与动相,他就能够起百千万亿“化身”的作用。所以我们注意啊!我常常告诉同学们,我们大家修显教、学禅、修般若,喜欢讲空,空是心的体,你口口讲空,你还空不了哩!你打起坐来空得了身体吗?坐在那里(还有)身体的感觉。“噢,我有气功”、“噢,我放光”,还是有身体。你没有肉体,谁放光?那个腊烛点都点不燃,一点亮光都没有;那是身体上的感觉。你说:“我坐到我空了”,不是真的空,是你意识的境界好像“我空了”。$ `4 y4 X e3 I [- ?! S* i
我经常跟同学们说:“你坐到空了?你的空有‘水桶’那么大?”。你坐到“噢,空了,什么都不相干”,有人给你一拳,“你怎么打我?”(众笑)你就不空了。那不是真空,那是意识境界自己造作的一个境相。真的空,那是证到“体”!所谓“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空是无相的,有相已经非空,有个空相不是空。我们学显教、学禅,认为“万缘放下”、“空”就是佛法,错了!你还做不到真空,那是你意识形态一个宁静的境界,自己下意识假想的一个空。; f) b: m+ c0 [4 ^
我常常告诉人家:“不要乱修啊!”你认为这样就是空,脑子越来越迟钝;这样搞打坐、学佛,我讲真的哦!智慧越来越差了,行为越来越懒了。这样坐起来“空”是很舒服的,世界上一大享受,而且告诉人家:“我在学佛,不要吵我,我要打坐”,实际上坐在那里--这是学懒,不是真的空;真的空是活泼泼的。你看,这个虚空多灵活啊,飞机可以在里头来去,原子弹可以来去,它不沾,这个是空,你做得到吗?你做不到啊。真达到空,你成功了、成佛了;没有做到,不如修“有”,所以佛教有一句话,教我们一切人修行“宁可执有如须弥山”,抓“有为法”来修,不怕你执“有”;“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不要随便修空,那是顽空。
8 ~" q: v: F6 I& K为什么抓“有”呢?因为“有”能够修心、能够调心,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的心最难管;修行人最难管理的是自己的心(思想、情绪)。所以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一个人要征服天下很容易,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能征服天下的是英雄,但是英雄不是圣人,不能成佛,他没有办法征服自己。我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别人,能够征服自己,那是圣人,那就是得道。”征服自己就是把握自己的心念。我们的心念把握不住,怎么办呢?你说要“放下”,但谁能放得下?那讲得好听啊,“放下”就是。那我劝你放下,我放不下,个个都这样,等于人家碰到痛苦的事,“哎呀,你不要伤心嘛”、“哎呀,你不要这样”,他在哭,你还在笑哩,因为你不伤心嘛。所以劝人家容易,到你身上来就难了。真放下,就难了,谁能放下?放不下,就抓“有”。你把心收拢回来才容易放下,在中国文化儒家的道理,就是一个字:“敬”---恭敬的敬。我们大家学佛修行,做功夫不得力、修行不上路,因为大家心中没有敬,没有恭敬的心。+ Y: I7 f- `, w
不要说我坐在这里,心空一念就好了,万缘不起,那是大昏沉;即使做到完全“空”了,也不过是小乘的果位,因为你那个空还是意识现量的一个境界。那么,我说“有”呢?也是意识现量的境界。所以永嘉禅师告诉过我们:“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因此古人再三告诫我们修行的道理:“宁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一落了空,转身很难。
5 o% @* v5 R7 M |在《大藏经》中,准提法有好几种可供参考,但最好的是唐朝道殿法师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你们好好研究通了也就成佛有余。当然再配合禅宗参透了,再转回来修这个有为法。所谓:“明知其空,转而修有。”此人非成就不可。但当今之世没有此人。所以我特别勉励你们青年人,在未来时代,在新世纪中能有所成就,也就是我此次传法最大的开心和安慰。(摘自南怀瑾老师准提法开示)9 t* X+ a% Y5 J# @, y% k# c/ H
空是要证得的空,不是理论上的空。只是理论上的空,落在佛法的断见,那不是空,很严重的。以为什么都没有,那同唯物思想一样。唯物思想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骗人的。这些皆属断见,断见即邪见、边见。一个东西从有到没有,到了边际就没有,也落入边见,这些统统属于邪见。南传小乘佛学谈偏空的搞不好就有这种思想倾向的危机。此即东南亚佛教国家落到今天的结果,背后的重要文化思想因素,要今世乐、现行乐大有问题。这一点希望搞文化思想的年轻同学们特别留意!( L( I* ?1 Q" X1 |4 N& {* @. @( U
“空”很难谈,很难讲,因此后世祖师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这是佛教的教育,我万分之万同意这个话。所以我经常劝人老实念佛,走“有”法不会错。“空”法是无上大法,不是上上根器很难走。“宁可执有如须弥山”抓到有法修;“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一个偏见在空的这一面,有丝毫偏差,落入拨无因果,错误了,不得了!所以禅宗虽以空为号召,但是强调“空有双融”。然而后世学禅的,多半走入偏空之果,因而变成狂禅,非常严重。----《宗境录略讲》
. c9 @) e( H/ D5 e/ f! X【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 h' m6 }7 P$ E+ M' a
所以说,得了道的人,不用再谈成什么佛了。一般说成佛之路都是被我见挡住了,先空我见,再空法见,才能成佛。这里文殊师利却说,宁可有我,即使这个我见大如须弥山,我慢贡高到了:格老子,我非要成佛不可!你宁可保留这个我见,这样还能够大彻大悟成佛。像小乘罗汉,虽然没有我见,只得了半边空,认为这就是佛法,反而不能成佛。$ x9 d4 O! k7 Y0 ~3 _$ e, [, a
所以禅宗有句话:【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例如这里有位同学,自以为已经空了,不需要再修了。当然他还没有到家,可是这样就会有严重的偏差,连诸佛菩萨都拿他没办法。其实你认为空,那个正是我见,是见地的偏差。所以劝人学佛常以念佛为稳当,规规矩矩走“有”的法门。要走般若空的路子,非真有大福德大智慧是做不到的,只会走入狂了,连个定都做不到。《维摩诘经》上讲的这个道理,对大家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你落入了偏空,那就要转个三大阿僧祇劫再来,白走冤枉路----《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m6 x: o* a0 r! U
2 J7 y4 I5 j1 d7 H7 ~4 z$ ]! A& k: L2 O+ e+ @# }
84a 戒香去贪嗔痴,贪和嗔增长愚痴。定香,要深深的相信大乘,自己要自立,自己要自拔,再帮别人立和拔,上求佛法,下度众生。自己游泳没学好就下水去救人,把自己淹死了。以为信佛了以后就一切平安、顺利、吉祥如意,就不是真正学佛的人,不了解佛法,只是不再给旧的恶报增加肥料和水,但过去多生累劫的恶果还是要出来的,只是没有那么大,明白了这个,学佛才不容易退转。不思善不思恶(上德不德)。法性常定,本体从来不乱。
4 D! R' [' x$ f) a p! y4 X+ d3 a9 K
83b 胡跪,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中国请客吃饭 左边第一位为上位,外国是右边第一位为上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三步:闻,思,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自己以前犯的过错公之于大众,才表示自己真心的忏悔。*****用我们的智慧火烧无价的宝香,供养十方诸佛,庄严佛净土。我们都是游子,诸佛菩萨看到有一个人归队都高兴的不得了,佛说的香不是我们现在外火烧的世间的香,而是无形的香,五分法身香。烧香千万不要买香水味儿的邪香,易招孤魂野鬼,要买真正的檀香、沉香。世间的名利权情永远让我们忧患,要知足常乐。人生气的时候血里有毒,天下的事,十件里有九件是违背我们的心意的。9 ], e: e8 Q2 s1 A
; I3 }, G6 V0 }7 B* H
摘自网络:《六祖坛经-忏悔品》(83b--85b都讲此内容); C* }% y4 [6 t# t! E0 a5 R' w/ m
当时,慧能大师看到广州、韶关等四面八方不少读书士子和庶民百姓,都聚集到山里来听讲佛法,就升上法座对大众说:“来吧,各位善知识,修行佛法必须从认识自己的本性做起,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要让自己的心清洁,自己修行,明白自己的法身,认知自己心中的佛,自我超度,自觉持守戒律,这才不虚此行前来听法。既然大家都是远道而来,能够一起于此聚会,可见我们都是有缘分的,那么大家现在都右膝着地跪下,我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然后再传授无相忏悔。众人现在都跪下。”大师说:“第一,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嫉妒,没有贪婪嗔怒,没有抢劫伤害之心,这就叫戒香。第二,定香,就是看到各种善境恶事的相状,自己能保持心不乱,这就叫定香。第三,慧香,自己的心中自由通达而没有阻滞,经常用智慧观照自己的本性,不做各种恶行,虽然做了许多善事,但心中并不执著自得,仍然尊敬长辈,关心晚辈,体恤孤独和贫穷的人,这就叫慧香。第四,解脱香,就是自己的心并不追逐什么,既不想善,又不想恶,总是自由自在而没有障碍,这就叫解脱香。第五,解脱知见香,自己既不追逐分辨善恶,又不可以沉溺空虚耽爱寂寞,而必须多多学习,扩大见闻,认识自己的本心,通晓各种佛理,与世俗和睦相处,不把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放在心上,直接达到菩提境界,真实的本性一点都不改变,这就叫解脱知见香。善知识们,这些香都要各自在自己内心熏染,不要到外面去寻求。”“现在再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除灭你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罪孽,让你们的身、口、意三业都得到清净。善知识们,每人都要跟着我说,一起说:弟子等人,从前的念头,现在的念头,以及今后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要被愚蠢所污染;从前所有作恶造下的孽和愚蠢痴迷等罪孽,都一起忏悔,希望立刻消灭,并永远不会再发生。弟子等人,从前的念头,现在的念头,以后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要被骄傲狂妄所污染;以前所犯的骄傲狂妄等罪孽,全部忏悔,但愿马上消灭,永不再有。弟子等人,从前的念头,现在的念头,还有今后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要被嫉妒之心污染;过去犯下的所有嫉妒等罪孽,也全都忏悔,但愿即刻消灭,永远不再产生。”“善知识们,以上就是无相忏悔。什么是忏?什么叫悔?所谓忏,就是反省以前的过错。从前所有犯下的恶业,愚蠢、痴迷、骄傲、狂妄、嫉妒等罪过,全部反省,永远不再产生,这就叫忏。所谓悔,是警惕以后可能犯的错误,从今以后可能犯的所有恶业,愚蠢、痴迷、骄傲、狂妄、嫉妒等罪过,现在已经觉悟了,全部永远斩断,再不会犯,这就叫悔。所以叫忏悔。凡俗的人,只知道反省以前犯的过错,却不知道警惕今后可能犯的过错,由于不知警惕后来,以致以前的罪孽没有被消灭,以后的过失又发生了,前边的罪孽不能消除,后边的过失又产生了,还说什么忏悔呢?”5 Q9 r5 K* L: V% ?* |% U5 K
! b( _6 p( T L4 T
. [9 P) @" x1 A. L. I- k
83a *****佛跟众生本来性空。使我们能看的、能听的、轮回的、涅槃的这个主人是谁?不是另外得到,是本来就有,深得此理,则念念禅定,不要怕妄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念念禅定,事事空行,常住无间,那伽大定。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不是任何人给我们的,没有人能帮助我们,所有的经和论只是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制心一处。*****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四缘成就胎儿(生命进入母胎的经过和变化--摘自南怀瑾《佛说入胎经今释》,喜马拉雅有音频版)。忏悔品。**********学佛这件事需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跑走了就拉回来,跑走了就拉回来,跑走了就拉回来,拉得习惯以后它就不跑了。知道了这个东西,就要自修其行,时时刻刻的行,多生累积的习气,不知不觉的就抱怨,不知不觉的就发脾气,你能不能在这个开始的时候就克制,赶紧的拉回来,自己见自己的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净。
, M/ `5 {5 M$ ~- `9 u3 h; F: E2 b" n. p3 N" T4 q
摘自网络:我常常跟你们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七处征心还好懂,到十层显见越来越难。色有十一个法,现在又牵涉到唯识了。五根、五尘,这是十个,跟它所摄的色法,一共是十一个。色心诸缘,这个心就是八识心王。我们六识加上末那识,再加上第八识藏识,这是八识心王,就是这八识让我们听到外头的,分别外头的,所以称为八识心王。1 F* R& v. A2 g) p
诸缘就是四个缘,因缘,所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我们这个六根对着六尘,这个色心诸缘,因为色是五根对着五尘,然后你所能摄的东西,这个心就是八识心王。所以唯识叫法相宗,我们修行离不开现在的六根,我们要修行,想见到释迦牟尼所要见到的,也是从六根,六根对着六尘起作用,当起作用的时候就有六识,这就是十八界,再加四缘,因缘等于种子,所缘缘,我们这个东西靠着什么来,增上缘,不停的增加,等无间缘,不停的生长。' Y0 e2 F5 Q- ~+ U. a3 z! [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只知道饿了要吃,醒了要妈妈 ,困了睡觉,只是这几件事情。可是呢,大人慢慢教我们很多东西,教我们很多很多东西,于是我们越学越多,于是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我们六根对着六尘增加的六识越来越强。这个万法怎么生的?好比说,一个小孩子拿着糖,给妈妈吃点,不肯。于是这妈妈说,你怎么这样呢,妈妈对你这么好,你应该有糖给妈妈吃,一个识出来了。所以我们知道孩子所有的见识跟知识,从哪里来的?我们教出来的。有的孩子聪明,可以举一反三,不但对妈妈好,对大家都得好。有的很笨,怎么教也不会,这是前辈子多生累劫留下来的东西,在八识田中能不能够举一返三,能不能由这个想到另外一个,这是利根跟钝根。利根跟快刀一样的,什么都斩断,钝根割了半天也断不了。
7 A. f0 D; a! D$ a我们这个因缘种下去了,使这个因缘发生的叫所缘缘。不停的发生叫增上缘,平等从来没有间断,这是等无间缘,我们在母胎里的发育生长。父精母血跟第八识,我们为什么生在这个家里跟这样的父母,从前的业力,所以我们说儿女是债,有的还债有的讨债,无债不来。因为要讨债或还债有这个粘性和吸引力,这个吸引力讨债或还债也好,我们很容易跟父母发生密切关系时吸引去了,喜欢女根的话入胎变成男孩,喜欢男根入胎变成女的。
# K1 \8 R# c# z所谓的情结都是有原因的,释迦牟尼两千年五百前就说了,现代一直到德国的弗洛依德才说的,我们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释迦牟尼早就说明白了。假设没有父精、母血或没有我们没心投胎,都不可以成胎。好比说,我们怀小孩的,头发,骨质都受伤,流失得非常多,都给了孩子了。不停的增上,不停的生长,等无间缘,于是这个孩子才正常生长。* U, l$ D6 H! o" H
所有的事情都一样,我们一念妄心起成立文贤书院。于是呢,我们要找说法的人,听法的人,都有了以后还得找个地方,还得来听,这四缘全都齐全了,文贤书院才成立。我死了,或听众走了,都不成,所以色心诸缘都要具足,及心所使诸所缘法。
% A. g/ {' T. p* J+ P9 i% t' ?3 q/ ]% r& q5 z5 F7 X
" K' k- A1 Q% p2 a
82b 中国的禅传到韩国,韩国传到日本。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本性自净自定。六根不恶,还同本觉。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若见诸境心不乱者即为真定,渊深七浪境为风。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汉武帝奶妈的故事,曲则直,枉则全,千万不要硬碰硬,绕个弯。吾性本来光明照朗,不可自为迷昧。
1 L5 S. q. l& `* {5 S* a" R0 h0 r) C7 y. v1 z' V5 r' b* m8 F
摘自网络:禅宗五祖六祖的传奇故事9 I0 v0 T2 [# U4 b* S( D
很多人都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物一物,何处染尘埃”这首充满佛学智慧和魅力的偈语。这里面有一个惊心动魄的佛教故事。 
: z& Z% D4 r7 x/ }% k2 O: F 话说佛祖在灵山说法,拈花微笑,遂传禅宗之无上法门于弟子加叶云“我有无上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2 Z) x: v6 L7 F, x) k! S 加叶大师心领神会,创佛教禅宗,历传三十多代而之达摩,达摩谢绝梁武帝挽留,一苇渡江,至河南嵩山创少林寺,遂为禅宗中国始祖。历传慧可、 僧璨、道信、弘忍,是为禅宗中国五祖 。四祖在双峰山正觉寺卓锡三十余年,对弘扬佛法,多有功德。贞观十八年(644 年),传衣钵于弘忍,是为禅宗五祖。 . ^6 W6 x6 t9 N
五祖始建东山寺(五祖寺)于黃梅东山,当时为天下禅宗祖庭,修行弟子包括神秀在内数千人之众。 9 }% R) V: }- U4 w) H# ^! k
六祖惠能,海南人氏,少数民族裔,卖柴时听路人诵读佛教经文,幡然而悟,遂在善人资助下,留下赡养母亲钱粮,孤身前往黃梅东山,见忍大师,数语之下,得五祖关注,但为不致招致他人嫉妒谋害,遂斥退惠能而安排后院舂米。 * R* q7 S! p: z/ H
那时候,大唐正是尊佛废道,佛教诸宗至此又以禅宗最为鼎盛。而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言传口授,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它的正法的传承以衣钵为依据,所以天下和尚莫不以此衣钵为最高追求。 & B3 I( g# v+ Z' T3 V
但是忍大师自幼得禅宗正法,老年却不得其徒而传之,很是郁闷。有一天忍大师召集寺中众僧宣布说:即日起,各位可以各作一偈,阐述对禅宗的见解,我将根据大家的悟性而选出传承禅宗衣钵的六祖人选。 0 W5 c- p' I6 o R* B, g2 S* ~
一时间,寺内人声鼎沸,众皆说“秀大师(神秀)乃寺中教习,忍大师高徒,非彼不可”遂各自散去。 # C* N. ]7 P" A# E! b8 a
这神秀的确也是佛学高人,在名利和自我约束的品行之间痛苦选择了一夜,在忍大师禅堂前徘徊良久,冷汗淋漓,即想展露自己的禅宗悟性,又怕违背佛教不争的道理,最后挥笔在山墙上写下了“身是菩提树,心为灵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著名偈语。 
2 e- j4 x: D+ X3 @ 按说,秀大师的这个见解已经非常不同一般了。第二天,忍大师起来一看,知是神秀所为,遂展颜微笑曰:“得我骨矣”。遂召集众僧,让大家一起参悟。 
+ q# a3 k4 J' P5 ^% { 时能大师在后院忙碌,见一小僧唱诵而过,大师怪之,遂留而问之,说“你唱的是什么?” 
$ K, _. {5 W/ ^& ]. y: \# \. f 小和尚很惊讶的说:“你不知道?这是神秀大师新作的偈,寺内广为传诵,秀大师可能是衣钵传人呢!” 5 c: K n, p2 J1 z
惠能一听,求那小和尚领到前面山墙处,恰巧一旅游官员在,能大师对这位官员说:“我不识字,请帮我书一段东西于山墙上,好不好?” ' ^% M7 x: J* h# |$ p8 s
那位官员好笑说:你一个打米的和尚,也会写偈字? 4 [6 Z3 W& I9 b, H0 a2 \
能大师说:佛心平等,你怎么知道我不能写。如果你写了,就结下无穷佛缘,不写就是对传承佛理做了错事。 
0 z0 ]6 t" |8 |; I 官员一听,刮目相看说:大师日后成佛,当第一个度我。 ( n1 T; Y" [" G8 T7 S, v
慧能遂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物一物,何处染尘埃”。 
2 ?4 ~0 `2 N1 |/ a. [3 l, o: N 当忍大师第二天起来,发现很多人在山墙下议论纷纷,走过去一看,心中吃惊,知禅宗衣钵继承者必是慧能,然怕众人谋害,遂脱下鞋子边擦墙上的字边说:“也未得我之髓也”。 
- h: c4 W. D6 ]% O1 Q+ _ I# s 众人散去。 
# k" s) E% u! U+ q# h+ C- [) j 傍晚,忍大师拄杖独自来到惠能工作的舂米坊,问:米熟了吗?答:还剩谷壳! , G) O! H/ n) e( o0 }$ k
忍大师,以仗戳地三声,转身离去。 
6 u; E. t3 Q: L0 w$ v& x 惠能心领神会,夜半三更从后门进入五祖禅堂,见五祖正等候在此。 
0 M7 o0 k$ i4 ^4 j1 K5 X% D& H- L 忍大师举起袈裟将兩人围起来,密传禅宗真谛。 4 ?5 x4 k! p& i
然后,忍大师说,我今将禅宗衣钵传授于你,现在我送你连夜南去。 
! W( y: Z. d! f 五祖遂连夜送六祖之九江北岸,五祖操桨行舟,慧能说:“我来划船吧” 
9 p! B# L& S. e+ ~' z6 S 五祖说:“明明是我渡你,怎么要你来渡”。 
+ _+ V( [& E7 I9 @/ l 六祖说:“我未得佛师父度我,我今已得佛,我当自度”。 0 C1 Q" {" W# Y, q4 w# j+ j/ e
于是法物南去,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宗。
+ z5 `$ f! q3 f0 y0 C5 W" |! @+ B3 y/ K3 I. M
摘自网络:《六祖坛经》这样记载: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0 W. P u( ?& p {* ?
3 K# {/ y0 O3 E* r: _* u: \! m/ e$ [& h o) ^- e
82a 迷人身虽不动,开口就说别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儒将。三国演义,关公。白城托孤。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后生可畏。舜,糊涂爸爸、坏的妈妈、糟糕的弟弟。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修行就是涤尘除垢,不是专门看心看境。
( ?* O3 E+ c2 D! A/ a( \; `3 U0 G4 p% n: s _7 y' w2 k, t
摘自网络:秀才张拙在禅月大师贯休的指引下,参学石霜和尚。石霜问:“秀才叫什么名字?”张拙回答:“我姓张名拙。”石霜说:“人人寻觅这个“巧”字尚不可得,你这个“拙”字又从何而来呢?”张拙有所觉悟,便呈上一首偈子于石霜: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2 P6 @% e* t/ W' x+ @% z) h+ X8 d/ P" l: \0 {$ X) l2 @3 ^ c
81b 敦煌石窟,往来交通之地。何不看心?看即是妄。何不看境?无垢即无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也不是不动,不是木头石头。阿难七处争心。心在哪里?觅心了不可得。但无妄想,心自清静。本自不生,是以不灭。真心无始。我现在入定了,我现在坐禅了,这些也是大妄念。妄念不能有,干净念也不能有。我自怀中解垢衣,何劳向外夸精进。不能被功夫障碍住了,大家千万不要一身佛气,只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事到临头时心能定下来才是真正的学佛。静虑,定慧,我做我念头的主人。从眼前人、当下事入手修行不动心。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富贵学佛难,不要把佛当成神。什么叫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底下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吗?什么时候来修?最困难的时候,遇到灾难的时候,最得意的时候来修。. l7 i. p8 ?8 e# }' w) P$ P1 H
7 d8 k- U) Q: I! o- S
81a 不依一切法即为禅定,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往不禅。所认为只有坐是禅,其它不是禅,这就不是祖师禅了。经和论是如来禅,经是世尊说的,论是其他大徳说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大迦叶。摩呵迦叶传阿难,阿难传传传给二十八祖达摩,到中国变为初祖达摩祖师,再传到六祖慧能。德山棒、临济喝,打断你的分别意识。坐禅要熄虑宁心。四禅八定。修行是为了跳出三界,第九次第定,漏尽定。不要着魔于打坐时的光与像,千万不要留恋,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慧能死后,《六祖坛经》是神慧手写下来的,原本藏到敦煌。, c6 _* u4 S7 d
9 q! P2 ]$ l& I6 o: |
80b 善分别。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知道众生的根器,才能够因材施教。不是别人摸摸你,给你灌顶,你就悟道了,道只能自己悟,他们只是帮助开启了我们的智慧。大而化之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为神。四禅八定,因言而入,未有仙佛不读书,得鱼忘荃得意忘言。
* G, K5 u* u/ j! U3 E' e( s: X2 m# I* W% p( `
80a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六根不恶,还同本觉。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第八识藏识,去后来先做主公。自性分别,随念分别。***三细六粗。说“我在学佛”“我在修行”都没有离开能、所。人不是一死百了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同一个父母生的几个孩子都不同。亚当夏娃上帝的故事,伊甸园代表分别,一念分别起,天下大乱。$ l+ s& X5 U0 ~) O
" t& q) C2 ^7 s' _3 ?摘自网络:“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无者,无二相。”“无二相”是没有染净、好坏、善恶、修与不修甚至佛魔对立的状态。 “无诸尘劳之心”尘劳也就是烦恼之心。如果你在相上产生分别,是你的心产生隔阂、二元。只有你的心隔,相上才会隔,心不隔,相自然不会隔,这是相应的。 “念者,念真如本性”,这是修行方法,大家自己体会。怎么念呢?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这段真是说得透彻,我认为不需要多讲。一个参禅的人,学任何的方法、法门的人,把这段当成咒语来领悟,三天就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真如即是念之体”,真如,历来经典里都说,真如就是这颗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正面描述的。六祖也说,非青黄黑白,非大小方圆所束,非善非恶,非远非近。真如本体虽不可说,但是它有用啊!念就是本体之用,真如是念之体。 我们可以在“真如自性起念”上去用功。眼耳鼻舌身意,只是工具,不是它们能念,色声香味触法,无善无恶、无好无坏,都是一个缘起对应之法,好比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都是无善无恶无记的。但是我们的见常常有问题——哦,这个好,我要多来,这个不好,我要少来;有益的我要抓住不放,那个对我不好,我要推开它——贪嗔二法就出现了。心的流转是这样的。所以“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啊!这里把六根、六尘都给否定了。其实色声没有坏,尽管没坏,但是没有眼耳了也就等同于零了。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然而,我们再想想刚才说的张拙秀才的诗文:“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各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你就知道“不染万境”,又有什么可说的呢?“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心念已经纯熟了,没有什么可以沾身。所以“经云”——“经”就是《华严经》,最究竟了义的大乘经典,佛法不是教人愚痴迷惑之法,而是真正的智慧之法——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跟世间的学问不同。世间的学问,是“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知”。他不知,并不是“不动”。 在这一品中,把我们的根本问题——定慧的不二、一行三昧、三无——都讲了。如果这其中的一个我们能很好地运用,修行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N( d B* `+ _2 G, D! y
, c' v- m. k/ H
4 r. x3 |. L, b- X, W! v& B6 W& l79b 此集只有13分钟。性在哪里?性在作用。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迎而不藏,真如之用也。性没有因缘,性的起用成为相之后才有因缘。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达摩说梁武帝无功德。! v( A4 K2 i. j: J9 F! ?3 F
" q' W; [! \: D摘自网络:《高丽普照禅师修心诀》
, ~* O1 `, L) F1 k7 R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 t1 e, \0 `# T$ g5 Q7 ?# B
. h. }( H! _/ ^. R- s
) k! X8 }, e2 q x& J79a 此三集77a-79a讲的都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禅门三柱》,你悟道没?不知道。莫到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依法身而建立的。‘是法’就是指不论什么事物,而‘法位’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我们的法身,‘是法住法位’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法身的显现。无修瑜伽。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毕竟无得,本自现成。祸福也都是自己造的。尘劳邪见。无念,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6 R r& h* {/ M% B/ ~% K7 n: e, @7 n* {. q1 R' w: n, q
78b *****此节主要讲什么是无住无相不生心。学佛为的是求解脱,但是谁拴住了你?牵肠挂肚,牵、挂都是拴住我们的东西。身心一元。正法念云:“如绳系飞鸟,虽远摄即还,众生业所牵,当知亦如是!”是名“业系苦相”,即是“苦”起之相。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饥来吃饭困来眠。4 E* b9 p5 m8 f k1 W
# \$ ]0 A: ?( i9 E2 c" ?摘自网络:
/ C1 M+ D6 ]1 N8 z2 _6 ?$ J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有首小诗:# S+ ~4 H6 ^7 _8 ?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2 _+ ?" x, _, q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3 p, n( g2 M- e- @4 ^" b6 r
王阳明这首小诗是说,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得这种不用功的用功、不修之修的奥妙,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 B6 b0 Z; W* R/ l+ [' U
另一位明代人王象珅也有一首小诗:
8 A5 E/ Y$ k9 R l! H4 b7 }问予何事容颜好,曾受高人秘法传。
, q% a ]1 {1 e8 J# F) h7 S9 f$ z p打叠身心无一事,饥来吃饭倦来眠。3 j7 ?: @2 t& Z
王象珅此诗也说,养生延年,无非就是身心无事,饥餐倦眠而已。王阳明也好,王象珅也好,“饥来吃饭倦来眠”不是他们的发明,而是来源于佛教禅宗故事。最早见于北宗禅师、普寂的弟子、神秀的徒孙懒瓒和尚的《乐道歌》,其歌就有“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五灯会元》南岳下二世,马祖一法嗣,大珠慧海禅师载:“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大珠慧海是南岳怀让一系的禅僧,与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同门,俱为马祖道一的弟子,论辈份则比懒瓒和尚晚一辈。饥餐倦眠,虽是日用平常之事,却不见得做起来能无心自然。只缘世人的心事太重,牵挂太多,吃饭时不能专心吃饭,睡觉时不能安心睡觉,百种思虑,千般算计,真可谓“寝食不安”。修行需要用功,需要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要达到无须用功,无须努力,无心而为。这也就是禅宗所主张的不修之修,不用功的“用功”。《古尊宿语录》卷四载临济义玄语录:“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功夫,总是痴顽汉。”临济义玄是百丈怀海的再传弟子、临济宗的开山祖师。其所说的古人便是懒瓒和尚,“向外作功夫,总是痴顽汉”,出于《乐道歌》。义玄的“无用功”,也就是慧海的“用 功”。修行在于平常无事,顺任自然,不刻意用功。自然地作事,自然地生活,一切现成。大道至简,平常是道。道法自然,就在平常日用之中,也只有在日用伦常行事无须刻意用功,物来而顺,无心而为,自然地行事。“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识得此,便窥见真理的奥妙,洞悉人生的真谛!" Y3 R9 v9 b2 @ R
/ [% K9 U3 Y( S# V) T# a) ?" M; b$ U B" p( q
78a 文殊师利菩萨。永明寿禅师,宗镜录。着魔,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法身无相,使我们见闻觉知的就是它;报身,多高多矮多胖多瘦多美多丑;化身,想要帮助人,想从别人那拿点,愚痴时,杀念起时,一天不知道有多少化身,随心念变。《中阿含经》若以诤止诤,诤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意思是遇到无端的争执、吵闹,如果与之进行争辩、争论,并不能使对方的火气平息下来,只有忍耐、克制,才是终止争吵的有效方法。孔子说以直报怨是世间法,佛说根本就不起心动念。渊深七浪境为风。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我们之所以变老都是对境生情,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未曾离念,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没来,说现在现在已过去。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 y* k& C y. ~1 Q7 v. r t$ [$ M& R5 Z
77b 佛法就是渡河的船,到岸不需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是守戒就学了佛了,我有的你们都有。气质从心里发出,粉是盖不住的,不分美丑,不分老幼。六根对六尘没有染着,自然得入诸佛之见,人人皆可成佛,佛者觉也。诸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世间,即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间。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悟,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入,证入之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实相无相无不相”解说与举例。邻虚尘,多少虚空组成一个尘?多少0组成一个1?一切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烦恼尘垢本来无相。' B: h7 n/ S+ n* q5 e
8 l2 e+ O0 {6 Y
77a 很多人以为打坐就是学佛,以为打坐就是修行,以为坐得越久越好,成癫出大错。顿悟渐悟,顿悟由渐修而来。五祖传六祖依钵过程,十六年猎人堆里,广州光孝寺。啐啄同时。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罗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上求佛法下度众生。人性有利根钝根,北渐南顿,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的是理,证的是事,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念,分别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d% i% l, S" g2 a9 w# l2 R
: w2 u# z/ }: J& ^" }5 c) f9 f摘自网络:《六祖坛经》是中国唯一一部称为经的佛教经典。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向众弟子讲述了南宗禅的核心思想要义。这种核心要义就是慧能在《六祖坛经·定慧晶》中所讲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和“无住为本”的理论。慧能大师在为大众说法时说: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恩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R0 U- |; O5 }+ k$ k8 v$ w/ l+ H; L
一、无念为宗
. L1 ^# K( _; j( I- S7 e! l' ~“无念为宗”中的“念”,就是指人的意念,第六识的意识活动。“无念”并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识活动,而是不刻意地思考。从现象上起念,见到的都是假相,就会产生尘劳之心,生起喜怒哀乐等种种妄念。“无念”就是,“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杂”,即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境所染。在自己的心念上,常能远离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妄念。但不是百物不思,不是无思维存在,不是心中一片死寂,而是“心不染境”,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妄想、排除“尘劳邪见”。比如,名闻利养方面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方面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方面的,祸福、生死方面的种种杂念。“无念为宗”就是以无念为宗旨。从佛法的体悟来说,“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无念”是要人于念中去除虚妄的分别、执着。《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中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无念之“念”,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意义。一者,“于念而不念”,“不于法上生念”,此中之“念”为妄念,为邪念,是执着外境而产生的错误知见。二者,“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此中之“念”是正念,是体证真如后产生的正确知见,是根本无分别后得智。因此,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没有妄念,保持正念。“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至佛位地”,对凡夫而言,无念是修行的目标,对圣者而言,无念是自性作用的自然运用与发挥。迷失的人陷入现象之中,从而产生了各种幻觉,由幻觉生出错误的看法,一切烦恼和虚妄都是由此而生,所以,慧能大师要把无念当成禅宗的宗旨。
/ X M9 s1 g8 f6 k7 @5 b) i( z% ^: G二、无相为体- x3 F( _9 Y f1 a' G# I8 X# C
“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或“外离一切相”。意思是处一切相而即离一切相,或外离一切法相。如能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相而离相,这就是“无相”。“相”本来是指事物的形状、性质等。禅宗认为,事物的“相”是由心造成的,所以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摆脱了这些虚妄的假相,才能认识到世间万物的真实本性。一切事物都是内因外缘和合而成,所以是没有自性的,但在众生的眼里,它们却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众生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虚假的相而已。佛教中所说的相就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也就是形相或状态。根据众生业力不同,所得的相也不同,佛法的作用就是让人看到它的本性是空,从而破除诸相。“相”是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它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照见的对象,万物本性虽然是空,但在六识的观照之下就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一切外相都是虚假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同样的事物在众生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比如恒河里的水,在人的眼里它是水,但在天人的眼里,它是琉璃世界,在鱼的眼里它就是可以居住的房屋,在地狱众生的眼里,它就是火海。“无相为体”就是以“无相为本体”。六祖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如果说能离于相,那么法体就不会受污染,自然清净了。《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无相即诸法实相。实相即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金刚经》还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因此,“无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相”也是一切无相,如在行而无行相。在卧而无卧相,内心如如不动。此处“无相”不是指无诸法事相而是指无诸法的执着相。因为无相性空。无有实体,无所执着,不能执着于一切法丰目。《坛经》中的“无相”,有两层互为表里的意义。一者,万物由因缘而成,是虚妄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实在之相与本体之相。二者,“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修证的过程,就是舍离因执着而产生的实在之相,回归万法本有的无相之相。因此,无相并不是否定事物各式各样的外在之相,而是否定因无明而有的实在之相与本体之相。在慧能之后,禅宗也发挥了对无相的应用。万法本性是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也无法用任何语言加以描述的,只能用心来体会。而只有当心不受世俗之相束缚时,才能见证到万法的本性,所以,慧能大师说“离一切相即佛”。( L; [% F% ~- Y/ @* X) x8 x8 ]8 j9 x
三、无住为本4 z+ x) ]( A$ i4 @; }0 V5 y
“无住”也是《六祖坛经》的主要思想之一。“住”本指事物形成后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诸法因缘生灭,自性本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轮回流转之中,根本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不但具体事物是这样,而且一切法都不能常住不变。但慧能大师说的“无住”并不是指事物不能常住不变,而是指心的无住。无住就是时时刻刻不为对象所束缚,不再追忆过去的事情。前一个刹那后一个刹那,每个刹那绵绵不绝,时时刻刻都依循着佛法,不为任何对象所束缚,就是无住为本。任何一个时刻中,心如果有所停止,固定在某个事物上,就是住的状态。所以,“无住”就是心无所执着,无所取舍,没有特定的认识趋向。也可以说“无住”就是要保持“心动”的状态。“无住为本”,即以无住为根本。《维摩诘经·观众生晶》说:“从无住为本,立一切法”。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而无缚,每个念头都不执着。于心无事,于亭无心。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如镜照物,镜上不留色影;如风来竹面,叶上不留风声;如雁过长空,空中不留痕迹;如百鸿踏雪,雪不见爪痕;如浮光幻影,掠过长空,倏起倏灭。《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是一切都不住着、不执着,不追怀往日荣辱,不计较过去恩怨,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缺陷、忧苦、悔恨、烦恼、祸福、生死,等等都无住、都不被束缚,犹如飞鸟出笼,离开一切尘垢、离开一切妄念,“而生其心”就是显露出自我本心,就是生清净心、悲愿无尽的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喜舍心、智慧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等等。六祖所说的“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意思是,“无着”既指排除杂念。不执着于法,也指正念不断。法和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是没有本来自性的。在实际修行中,要求修行者在任何一个时刻,在一切法上都无所住。如果一念有住,就会陷入束缚之中,如果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就是远离了一切束缚。“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名相虽不同,但在意义上是连贯统一的,在修行实践中也是如此。“无念”是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无相”是在念念之中排除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相而离相;“无住”是在念念之中排除杂念并且不住羞、不执着于一切法。如能做到无念,则无相、无住亦同时具足,一切都无所执着了。认识到诸相的虚妄不实,就能做到无住生心,而不住于一切法,就能抛弃一切想念。所以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在实际修行中,三种境界缺一不可。. a# D. N/ F' Z/ J
6 ^4 e7 H1 @& R1 ]3 z
# b" }9 a8 \" H6 t+ z }76b 雍正是悟道的人。宗镜录。看镜,看者何人?镜者何物?(观心。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能够打坐的,能够静下来的,能够看的,是谁?(德慧智体元)。反观观自性,何不自闻闻。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如里地,不理一尘。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邻虚尘,多少个零加到一起能变成1?二祖出家很多年,儒家和道家都研究透了,心依然静不下来,最后找达摩断臂求法,要经过不知多少个渐修才能到达顿悟。迷人渐修,悟人顿入。我要修静打坐,没有一样离开六尘,能所俱全。禅宗的禅就是思维修,要做思想的主人,而不是思想的奴隶。
+ K# g) c5 @5 t+ N' n9 V& w f0 B' F/ _/ B% t6 ]2 }( `# H! x2 Q% b( c$ v
摘自网络:这里只说“禅”这个字,它在梵文中的本意,就是“静虑”、“思维修”。“静虑”,虑个什么?“思维修”,修个什么?都是针对我们的精神结构和内容而言的的。“禅”的本意,就是修正、矫正,以此让自己的精神结构达到最优状态。“禅”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定”,把这个放到我们的精神中、思维中来体会,就是《易经·艮卦》里讲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一说到“禅定”,一般人就会想到坐禅,即盘腿打坐。许多人以为坐禅,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不要起来,完全让自己空下去,空到什么都没有,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知半解的说法,真正的禅修,就是思维修,用《中庸》里的话说,就是“慎思之”。“慎思之”,就是通过静虑的方式,在自己的思维中布上一道滤网,过滤我们的精神内容。按照佛法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八识田里的种子什么时候现形,谁也管不住,谁也做不了主。我们平时观察自己的念头,那真是善善恶恶、是是非非,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一会儿是积极的、光明无比的念头,一会儿又是阴暗的、见不得人的念头,一会儿又是暧昧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念头。总之,如果你有本事抽身而出,置身于自己的精神之外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作壁上观,你自己精神世界的那个精彩程度、复杂程度,可以说远远超出你每天所见的现实世界。
2 A5 M. `* V( M) N' F& Z
/ t5 D. A/ R4 z. q) A4 A! J8 u2 \8 K+ Y; M4 Y5 @) t4 q
76a 许多人以为打坐就是学佛,不是的,用生理的坐法让心里安稳,不起妄念,但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不散乱也不昏沉。佛法是活泼泼的,一身佛气不是真正学佛。不住于法就可以通流,心若住法就是自己束缚自己。谁来解老虎脖子下的铃铛?谁拴上的谁来解。烦恼是自己找来的,要自己解。观世音菩萨原来是男人,变成女人相,女人苦最多。有余涅槃。舍利佛,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因马胜比丘的行住坐卧想拜师而拜见佛。不一定打坐才能够静下来,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时时在定中。五祖给六祖传依钵的过程,师父问的与徒弟答的都藏有玄机。南顿北渐。若要佛法心,必须僧赞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为什么刚一打坐反而妄念更多?水中泥沙下沉的过程。雍正是悟道的人。
% `* g! @: x( F7 J! P0 ~$ r
. R1 J: D7 w2 } U4 ~摘自网络:简单说,有余涅盘就是已证佛地,但仍有色身,比如释迦牟尼佛已证佛地但未圆寂时;无余涅盘就是全部归入法界。〔出大智度论〕有余涅盘: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涅盘。(见、思烦恼,即见、思惑,于意识起诸分别,曰见惑;于尘境起诸贪爱,曰思惑。)无余涅盘: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涅盘。(五众即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也。)# R7 D' R- F2 c C
0 w& W$ u% H' A: r0 f3 [: O75b 电与电器,本体与本体之用。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享受读书的方法,某句话与我心有戚戚焉,就放下来去感受,不要再接着读下去。不是有心熄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一行三昧。不可将佛法做人情,不能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直心是万行之本。自己问问自己的良心,你为什么学佛?叶曼说她是好奇,越了解越好奇。佛法与经书只是告诉我们方法,要信、解、行、证,佛开示,我们自己悟入。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没有我们菩萨就失业了。于一切法无有执着,糊涂人着了法相。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副臭皮囊,如何做功课。不在坐也,用皮肉的相做其它的事情。
" s! F: }( c0 j
( c6 l. i) e! L' W 摘自网络:一行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就是观法界平等相的“三昧”。修行“一行三昧”而证悟者,可以达到三种境界:不生憎爱取舍之心。穿衣吃饭当中,虽有动作,心却是如如不动。能所双亡,真妄均除。所谓“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将善心住于一处而不妄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例如写字写得好,就有“写字的三昧”;说话说得得体,就有“说话的三昧”;处世圆融无碍,就有“处世的三昧”。甚至骂了人,还能令对方心生欢喜,这就是有“骂人三昧”。因此,“三昧”的定义,亦即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现到最恰当、最相应、最究竟的程度,也就是:第一、凡事进入甚深境地者;第二、为人处事有最完美的表达者;第三、处世待人最圆融者,乃至生活中有禅的洒脱、幽默、看破者,都是三昧。《摩诃止观》说,三昧有四种:常坐三昧:以九十天为一期,专心一意坐禅,口中称念某一尊佛的名号,心意集中一处,而观照真如法性。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也是以九十天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盘坐,更不可以躺卧,只准许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绕室行走,不能休息。半行半坐三昧:就是现在的“禅净双修”,可以打坐,也可以绕佛,又可以跑香。非行非坐三昧:就是随自己的意思,在行、住、坐、卧之间,把心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其中,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处”、一切“时”、一切“行住坐卧”之间,常行“直心”;“一行三昧”就是修行的时候,能够“真心、直心、净心、不动心”;“一行三昧”就是“最上禅”,是如来的“清净禅”。当自己能够舍诸妄想、杂念,把“心”如实地会于一理,或是想一佛、观一佛,念念相续,不懈怠;在一念中,能够见到十方诸佛,见到法界无边的光明,得到“大辩才”、“大解脱”,那就叫做“一行三昧”了。
" b2 i8 Q& @, q- n8 l, j' Y
3 b5 n+ P9 N& C+ z, L8 t% j7 ?. W7 X O) B$ s' z4 E0 E O1 s) m
75a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法八度空间。众生相是空间,寿者相是时间。不堕三有,三有即三界,都是有法。法尔如是。三细六粗。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不弃不求时,湛然常住,清静我见。多少学佛的人我执我见我傲更严重。所有的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找来的。定慧法犹如灯光。' b" Q C3 f; v- F% B& S% I( N5 f, n
" i' e! w5 N; s& K* R4 V/ i摘自网络: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楞严经节选!! Z3 K. k. C6 h/ g
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_, a. [) k9 f% M* z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 y8 D! o2 P* s! }' `
“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 ,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9 u+ T! T' s) z% s
8 S* `. G# D" H% k8 I8 G: K
$ K5 V4 u R; b1 T, S# b1 N% ?74b ****此集主要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学行人。定慧都在我们自己身上。直心是道。自悟,自修,自行。悟到什么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在这说法,有人相,我现在说法,有寿者相,这么多人听我说法,有众生相,这样我们没办法修行。贪高结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知解心,自己读了点经以为自己了不起,凡说自己大彻大悟的都是疯子。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嘴上一定要积德,没有“刀子嘴豆腐心”这一说,可能伤人的话一定要收住,不要随便说出来,说话开玩笑不要刺到人短处。
M* K9 M4 V# }6 D2 @# l. _) d0 c9 F" E+ Z6 o0 M
74a 学佛法要的是智慧,但不是人世间的智慧,所以不翻译,就叫般若。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不住六尘还要生其心,从禅定入手。打坐只是个手段,是为了从定到慧,没有妄想执着,千万不要以为我能够打坐多少天打坐多长时间多厉害,无寂状态不是定,不是不思善不思恶。看书看到某一段东西,心生欢喜,就不要再往下看,体会那一刻的法喜。即定之慧,即慧之定。* F1 @3 }) B/ f. @0 J& J, {, s
5 Q. b' e [$ n4 g
3 a) P2 y7 X5 m#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