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2 1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22 12:33 编辑 6 C6 o W4 y& _, C$ ?4 D
7 S: ]: I# ?; x% [ 八识转四智---- 来源:禅文化网 !; v0 D7 Q$ g6 c" {; y: W O% W5 ~
8 c3 D3 }/ {- S1 E9 h1 W
( S- X4 p/ g5 Z& l
成佛就是把凡夫的八识转变为圣者的四智菩提;把凡夫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变为成所作智;把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把第七末那识(我执识),这个执着,执着识转变为平等性智;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识),现行熏种子,种子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把这个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转变过来了,就是成就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证四智菩提。
6 @# A% X4 l. o( T$ f `+ B' A0 }5 ~# P, i: \3 I! u" C) r" q
重点讲这首偈子:
& Y6 L1 l6 r+ x+ A$ L) B- ]6 y, E( i$ i+ _! h' ?# T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2 Z; L+ L) K1 B% {, o' D
$ c) W' i/ y3 h" x1 k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 a& g8 \# W. \! r) i! N
/ X+ Q% f3 i: ]+ B/ e& T9 d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 w' D; _8 e2 H$ O7 ]! Z$ `1 F% Q V# N! L! A: A. k# y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F" c; G6 J9 \ {5 F6 U0 v6 d
( I* A& k: ~1 T& u+ [1 I' d
非常了不起!六祖大师不认识字,也没有学过唯识,他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够给人家讲《楞伽经》的要义,能够跟人家把整个唯识宗的精华都讲出来,而且讲得非常透彻。你看是不是了不起!9 w; |) L4 }! s6 E) o0 q
) K, g0 n8 j( ]; u6 _ 我们学唯识可能学十年也没学通,《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太厚了,我们要看都不容易,看一遍都不容易,不要说通达了。我们学唯识,学《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可能学上十年还没有通达。玄奘法师通达了唯识,他作的《八识规矩颂》概括唯识的要义,但是还是语句比较多,有几十句。+ G5 A6 _9 c* r3 l
$ Y7 {% S4 j* f- `. Y$ M5 E0 d; k6 K
六祖大师用八句把整个唯识学的精华要义全部归纳起来,全部总结出来。而且还把这个实修的方法,实践的法门告诉我们了。是不是很了不起?这也就证明了心地本来具足一切智慧,心地本来具足如来智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六祖大师他就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本自具足。这些妙法,他开悟了,他自己就知道了,他就懂了,而且说得很透,就用这么短短的八句话归纳了,把实践的方法,实修的方法告诉我们了。
) W0 Z6 \" [$ w# m+ m- o9 Z$ \6 G) W/ c
我们学唯识的法师可能学了好多年,只会讲,怎么做呢?怎么实践呢?怎么修行呢?不知道。你就只是听着,但你却不能够转变你的心,不能够断你的烦恼,你学来干什么呀?
: M" X) j' j6 e. `; i' V
. A$ d: x. M/ y2 L 祖师他把实修的方法告诉我们了。我们看,“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其实就是我们自性本来清净,清净无染,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清净,所以说能够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 @2 D2 m0 }- ]1 V/ R
9 w) a" q7 R/ t0 J9 J “平等性智心无病”,什么是把第七识转过来了,第七识就是执着于我,我执,执着于我和我所,我执识。这个俱生我执识,众生都是因为有我执,所以就生烦恼;生烦恼就迷惑颠倒,就造恶业了,就是感苦果了。所以病根就在这里面。我们现在把它转变为平等性智,俱生我执就断了。我执断了的时候,一切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也就随之就消失了,众生的心也就无病了,这时候他就成就了,心无病了。
3 m7 g3 ^: t" k. N# k# l3 c/ j/ Q0 S9 d- `/ o
我们总是只注重身体的病,我感冒了,我胃不舒服。有没有想过心里面的病?有没有想过怎么去治疗心里面的病呢?医院里面可能治疗我们身体的病;心里上的病--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用佛法的智慧来治疗,所以说平等性智心无病。
9 h* J; d$ Q. s, D1 f% B
2 D! w) G9 E) [( |( V0 k( p “妙观察智见非功”,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转变为妙观察智以后就能够如实照见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如实照见,真观。而且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看这个世界就是净土,是清净观。但是无念、无相、无住,不执着,所以说见非功。) t9 n3 W! Q4 F4 t( T& y1 P/ P
4 e% e* ]. i; A! }& G% @/ F: D6 H6 H% X “成所作智同圆镜”,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转变为成所作智,就是现量的境界,现量地证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同大圆镜智,好像一个大圆镜一样的,现量地证得。我们现在理解了,听懂了,这是比量智慧,没有现证。
5 j8 K; c7 u. n/ J% _& A( o, w/ U; M7 y4 z6 z+ T f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说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面转;前五识和第八识在成就以后果地上面去转。但是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其实是一样的,波和水的关系,本体是一。我们迷的时候就是八识,悟的时候就是四智。所以说:“但用名言无实性”。只是迷悟一念之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就在迷悟一念之间。$ l0 a/ S; I+ S! b8 ]2 q
7 J% }5 D7 u3 x9 w/ e) C. s& v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是什么?梵语,龙、象。印度人认为龙和象是很安祥的,用此来形容那种安祥的大定。形容佛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什么时候都在定中,不一定要腿盘起来才是在定中,在那种性定之中,首楞严大定之中。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若于转处不留情”,不迷失,不会给外境迷,虽然你很繁忙,一切事物在生生灭灭,很繁忙地兴起来,但是我们都能够处于这种大定之中,这种性定之中。, m/ v6 {1 d3 ~% c5 W; F, k. Z
6 e+ @0 C& }+ W 这个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要通过我们因地的修行来转。怎么转?今天我只能够讲怎样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就是说实践上面怎么去做。一定要能够用得上,非常重要。你只听没有用,听了很多公案,很多故事,但是没有用,要能够用得上。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间来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如何把第七识末那识的执着转变为平等性智?“五八六七果因转”,六七就要在因地上转,现在就要转。如何转?我今天就重点讲这个第六意识的分别怎么转,如何由这个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
) e5 V3 ?' X1 V# b# A
& O% ^% l/ b' | V, }4 p c5 X 你想想,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为什么会使我们烦恼?为什么我看到这个人不高兴,不喜欢?看到那个人又起贪心,遇到这个事情很生气,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使我们烦恼,使我们痛苦?根源在哪里?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因为我们迷了。分别这个是好的,就起贪心;分别那个是坏的,会伤害我,我就逃避它,我就排斥它,我就抗拒它,就很烦恼。归根结蒂就是一个迷字,所以我们说心迷。2 k; h* p, C; S; V
! ^+ f+ a; O9 O* P& I' C, D
心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有执着心;第二个有涉境心,跟随外境所转,跟着外面的境界转;第三个有攀缘心,一直一直在攀缘,在追求,在心外求法,对于好的事物不断地去追求,对于不好的,不喜欢的就排斥它,讨厌它。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来转变这个分别心。怎么转?怎么修妙观察智?- A6 J+ T# M' L: x4 V4 E9 V4 W
0 v- s0 {5 k$ U( J, H( Z7 q' f
重点就是一个观,觉照观想的观,分为内观和外观。昨天已经讲过了内观,我们内在的心要能够自主,要修内观。修四念处。(口述/大愿法师). D# w% m% H- U: R! G
3 W& M4 J$ G( K- ^( v, [
( Y; o+ D( K* a. r% u% X3 N4 ~4 f# |; O
4 q7 R2 t" ^. q
《六祖坛经》:“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M6 B) P9 I2 F: R( P4 m% r. V
0 h5 Z' p1 T8 ]/ K% F* F7 Z, b. H
: c" h1 ^. x. m6 Z# h5 z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念念转识成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就形成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入八识田中,成为生死的根源。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外面的六尘。五根就像照相机一样,它没有分别,唯有第六识即意识是分别识,就分别好坏善恶。六根是心法,六尘是色法。心法和色法相对就把分别的种子传入第七识。第七识为执着,是“我执”、“我见”,好的就喜欢取着,不好的就舍掉,这就有“我”,有“我”就有“我能”、“我所”,有“我”就是生死,有“我” 就有烦恼,有“我”就有业障,就产生业力。以六识分别为因,以六尘为缘,恒是思量,执着我相我执,把取舍的种子送入八识中储存,成为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后世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无有穷尽,轮回不息。我们要想了脱生死,转凡成圣,必须转识成智。! Q: @+ `0 t6 z+ \
3 N( `& ]1 o( t禅宗六祖有云:“六七因上转,八五果上圆,要在转时不留情。”我们的第六识好比采购员,第七识好比传递员,第八识好比仓库。无休止的将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触的尘境,通过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传递到第八识储藏。这种储藏起来以后的善恶种子,就成为我们的业习种子。我们在念佛时出来的妄心、妄念、烦恼,就是这种储藏起来的种子翻出来了。这种烦恼、妄念,认识它以后,就不会被它转了。如果不认识它,你就烦恼。如果我们动个念头:这个妄念真烦人哪,障碍我清净心。”糟了,你就被它转了。如果你认识了以后,这是妄,你不理它,你如如不动,虚空本不动,任凭白云飘。”你看虚空,白云过来了,白云能碍虚空不能?碍不了虚空。它飘过来就飘过去了。别管它。真空里边不“有”,“有”如过眼的烟云。过去就过去了,我不留你。你看妄念过来了,不理它,不管它,也不住它,真心如如不动就对了。我们修行人能知道这个道理,能把妄念和真心分开的人不多。要达到这个功夫起码得见性。见性以后才能知道,真心和假心它是两个,才能分开。你坐着就知道假心和妄念过来了,看着它就过去了,不理它不住它。所以禅宗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知道它,觉了,它 就和你没有关系,跑就跑了。不论它有多少你也不害怕。这就是对治妄念的方法,不可不注意。$ |9 z9 Y$ |. M: D8 ?1 l
. Q7 {5 J0 V/ d' O; t
转识成智,就要在第六识、第七识上下功夫,即在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传递之前,当下观空无我,即观空,转有为空,不让尘影进入第八识。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分别心就转成妙观察智。不分别也不执着,就是不住。第七识就是“我”,这个“我”当时就转过来。怎么转呢?转有为空。别人骂你的时候,你起烦恼了。第六识送过来了,第七识就执着“我”。 “我”怎么破?当下起观照,没“我”,虚空是我,我是虚空,本来没一物。我在哪里呀?没我了,烦恼从何处起呀?第七识就变成平等性智。平等了,一切都平等,虚空是平等的,那你的心就平等了嘛。烦恼的种子一下就斩断了。骂我的人没有了,骂我的话也没有了,那烦恼何处生呢?烦恼就无处生,当下你的烦恼就斩断了。用什么斩呢?——用智慧。! M8 S6 ]1 L5 o+ _5 P4 B
( r9 p# W! Y* p$ }文殊菩萨主智慧门。文殊菩萨坐的是一头狮子,手中拿的是宝剑,这都表示什么呢?狮子为百兽之王,威猛无比。狮子只要一吼,百兽折伏。以狮子吼来比喻智慧,而被折伏的百兽比喻为烦恼。菩萨手中的剑,叫金刚剑。这是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斩断一切无明的烦恼。禅宗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凭什么?宝剑哪。般若智慧的宝剑,一斩就断了。这都是表法的,表智慧。文殊菩萨坐着狮子,拿着宝剑。古人也叫它般若的大扫帚,横扫一切,扫完粗念扫细念,扫完细念扫微细念。慢慢扫就扫断了。所以提起般若,一切就都降伏了。烦恼来了,或者业障上来了,你提起般若智慧,一斩它就断,一碰它就掉。因为我们平时力量不够,智慧没开,所以还要狠,还要准。把智慧的宝剑时时提起来,时时斩掉,这样智慧慢慢就够了,一觉它就掉了。我们现在往往是境界来了,烦恼就上来了,等境界过去了才想起斩,那就晚了。你要当它刚一露头,就把它斩掉。时时安住空性,就是智慧。智慧要时时提起来,我们修行二六时中不离这个东西。你那个智慧保养的特别足,到时候什么业障烦恼一斩它就掉。
4 c# E8 S5 @1 G" Q- T+ U
" ?# p* L, c+ X! F/ a! X; Y$ {2 E所谓转识成智,就是把我们的八识转成四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就是见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不生不灭,在这个诸法体上,不去分别,见就见了,不住着,见相离相,这就是妙观察智。就是观察一切诸法,不生不灭那个空性,就是佛的法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一切诸法相不是真的,是假的,不要执着它,暂有、假有,用觉照的智慧去观察,就变成妙观察智。0 v! f/ g0 G5 Q+ b1 u. L
$ m& R2 `7 A4 q( j
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如果我们见一切诸法平等,不分别、不执着,那就见到了本性。本性是平等的,就转成平等性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我们自性本体的一念。一念的普光明智显出庄严相,也就是识蕴转成清净佛刹土的庄严相。1 W' P! C1 e; a' q3 O. k
9 z i% F3 |$ S0 h2 C
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诸法,山河、大地、房屋、廊舍……都是诸佛的清净法身,都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无相,就是诸佛的法身。透过色、受、想、行、识这个假有,把这些假相空掉,把色相空掉,照见五蕴皆空,契入诸法实相,转成佛的大圆镜智。“六七因上转,八五果上圆。”在六七意识上就转了,到八识里面就成为圆满的果地。八识是藏识,它既有真如、真如本性,也有妄识,就是心意识。: W8 `9 b! Q! l2 m0 k/ \$ v% W3 u: E
! U; d) Z* b5 C! s, p: u《大乘起信论》上讲,真如本性和妄心、妄的意识,同时存在八识里面。在八识里面,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造贪、嗔、痴,杀、盗、淫、妄,财、色、名、食、睡的业力,它就把真如本性覆盖住。我们应当时时让真如本性现前,时时专注空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如本性变现的。所以我们时时的不离开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占领了阵地,妄心、妄识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们经常泡在五欲六尘,杀、盗、淫、妄里面,妄心、妄识就占领了阵地,真如本性的力量就被减弱了,不能契入真如本性。但真如本性只是被覆盖住了,并不会缺了或是少了。
* K! Z4 F2 C4 ^9 X) H- h1 L2 O
, Y5 y6 E& b3 k7 E《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如染香人身有香气。经常用真如起用第一义谛,熏打第八识中的妄心,妄心的力量就越来越减弱了。久久纯熟,妄心就不起作用了,就变成了智,也就是变成了妙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明白因果,注意造作是特别重要的。比方说我们经常打麻将啦、说妄语啦……造贪、嗔、痴的业力,成天熏打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被埋没得越来越深,覆盖得越来越厚,我们的真如本性就不能现前了。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把真如本性提起来,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住,真如本性占领了阵地,妄心就不起作用了。久久纯熟就把妄心、妄识的种子转成智了。八识里面全转成了真如本性,变成了妙用。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这是转识成智的道理。就这样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正如六祖惠能大师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3 u9 f9 k: z8 V$ `/ R/ M* d" U, J6 I, e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无有渐次。”离幻即觉,妄念来了,当你知道它的时候,你已经就觉了,不需要再作方便。什么叫方便呢?就是妄念来时,用一句佛号去压它,或者说:这个妄念太烦人。这就又起了一个妄念。你觉了当下就是佛嘛。修行必须如此用功,持之以恒,见相离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而不住。万法回归自性,转识成智。久而久之,心意识就不起作用了。即佛所说的,舍识归根,舍识用根。只有如此修行,才能快速成佛。& ~" Z# t, D Q/ K
' R: @5 j* y% @
那么如何断除烦恼、妄念和消除业障呢?就是要坚持我们修行念佛的纲领:“以法界为体,以般若念佛为用,以无住为宗,以不动为本,以极乐为归。”总起来讲,就是时时安住在佛的法身体上,念念观照无我,转有为空,念念回光返照,回归自性,归于清净寂灭,念念打开本来,让真如本性时时现前。就可以消除业障,断除烦恼和妄念。9 g* t8 [3 h" g! ~8 M z
- G+ a1 M( Q( H- w/ w7 U% J7 v7 R+ m6 G- C/ j& E( Y# @$ F# U
选自《念佛奥义》
1 s0 P7 C% K5 o5 }& ]2 E8 |: b. [* m, S: }2 _. B. f7 X' z6 o
! t8 [9 P- R( Q4 }
! |1 T+ b/ h3 y; u1 f7 `9 @# ?
+ }8 w6 Z. H1 K V J4 i 镜子师傅----万物为师!
8 |6 e4 J# D9 p4 i8 |( {# W: R, i- p- c% R9 E: o u! P
5 r& n" u3 i# D徒弟擦一面镜子,边擦边说:“这镜子可真是便宜货,几十元买了这么一大面!”师父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哦?”徒弟也逗趣说,“不知这镜子老师将何以教我啊?”
- d. P# I1 X- p+ S: q4 S7 H6 F# n6 k! Z
师父问: “不管什么东西 ,只要放到镜子前面,它都映得出吗?”徒弟说:“当然。”师父问:“那么东西移开后,镜子里还留有余影吗?”徒弟说:“那怎么会呢?”师父说:“这就是智慧啊!”,“这叫‘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 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来则应 ,事过即忘’吗?”“不能”徒弟说,“想不到这镜子还有点门道 ,还有吗?”8 U) @, Y, A' d( m
, Z, q8 `, _. d3 e, U
“多得是”,师父说:“比如孔孟先师或帝王将相来照镜,你说镜子会因为高兴而加倍细心吗? ”“不会” 徒弟答。“如果乞丐、弃儿来照镜,镜子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吗?”“不会。”“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叫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你做得到吗?”师父问。“做不到!还有吗?"徒弟兴冲冲地问。3 `1 I, w. U% e# P; H
% J6 W; {0 K- F' r( m7 _“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念乙吗?”“不会”。“这叫把握当下,而无所住。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有呢?”徒弟又追问师父。
. s8 D0 f1 |5 h" O0 ^2 u3 L7 ?8 }3 y5 ]2 r8 |
“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会不会也变成红色?映现绿色时会不会本身也变成绿色?”“不会。”“镜子本身虽不变色,却仍能红来现红,绿来现绿,是不是?”“是,这叫什么?”徒弟问。“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有吗?”徒弟还不解渴。" O4 {, [ y) o
: `' |* w3 }$ F+ p) ?" ~4 p( `
“镜子映人映物、映狗、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叫做‘体不动,而用常显 。用常显而体不变’你明白吗?“明白了”,徒弟感叹地说,“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 ~ i5 ~( J4 |* L1 u0 v* U
# g- U2 e v3 X+ h. S; [7 E( v: }* n
z [, E6 N9 V1 K3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