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9-28 14: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9-29 10:25 编辑
! l) F8 r$ s. @
# D' p) V" B: W, T3 r. o1 v, v' q 最喜欢的《楞严经》语句!
! Q- y: |( B d2 S
0 X7 S' Y9 b7 {: K {
% ^3 V; |8 \4 U* d“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出自《永嘉大师证道歌》,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自己无量劫来积累的习气污垢洗除后,自性的无穷妙用自然显现。不对症下药,欠张三的钱还李四,那就南辕北辙了。修行,就是把我们身心的尘垢都去掉的过程;如果自认为修行很好,向外夸精进,对别人夸耀自己功夫好,勤奋,反而不是修行了。本来是要去掉我们的傲慢习性、所知障的,却反而增加了傲慢、所知障,就失去了修行本意了。这才真叫“ 为道日损”!8 A! }( \" Y; q: \7 s$ v
, x, q# I; f- ]; k7 A
* z+ ^- x. \3 _* ?0 y7 a8 `! [
& e% |6 y' O; ^: B. n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下手处,脚踏实地地行持。$ M( R& c, [, K( B& E5 U: p! m
) B, y) b+ M* o. W) U7 s, M
4 f6 F) h( C8 O# h3 n7 j# @6 t
/ V1 @8 c# v* r7 E& l# |! N) d7 C9 M0 r( X1 E6 y1 |
渊深七浪境为风
1 ~5 C5 W0 F. D6 Q) \9 J4 D: |" B8 b4 A4 |
你说这些道理懂了同我们修持有什么关系?绝对的关系。所以学佛修道,从做人很平凡的心理开始,千万不要取稀奇。你能够把此心染污两种: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拿两个符号作标记。坏的心理,所谓修行、修行,慢慢同时俱起,把这个坏的心理,黑的转成洗净了,变成纯白了,没有不成功的。这是心理状况。所以呀,他跟我们讲的普通的心理状况,我们懂进去了,是“异类俱起”,这是第一个理由。
" M8 N1 j! w) ]) }+ z
8 \" Z1 }% t8 O$ I% @" E8 _6 U. @第二个理由,我们在座许多人学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个错误的路,以为坐起来入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现在这两天反是不对呀,精神特别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哟可是什么事情越清楚。——并不坏啊!是这样啊!那是因为你生理在静态以后,慢慢生理气机变好了,健康起来,健康起来这个过程当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别旺、强健。六根强健加上你这个意识因为经过念佛或者静坐的训练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变得多了。变得多了以后你把这个理一通啊,这个镜子一样擦亮了,它能够一时之间多照见别的东西,你不管嘛!你镜子摆在那里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头来,我也不欢迎;念头跑掉,我也不追寻。慢慢就进入一个好的境界了。可是因为你这些理不明白,不晓得这个心异类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里精神好了反而讨厌了,这怎么办?因为你下意识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就犯这个错误。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们的修持的道理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教理啊!好,刚才讲,对于心理状况到某一种是不迎不拒。
: C+ N X& `5 g5 c( y) Y, J0 L 5 k1 v' E( O D9 s$ I
- j, g2 ]( F i+ T3 u( `! A/ W7 o' x' Q
/ f! r0 T# P6 f; k
9 E% S# c8 A, b1 c( b
“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他说这个道理啊,结论告诉你,我们心境的心识、心意识应用状态,佛经常拿海水、拿波浪来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们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风一动,水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层一层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话,一层一层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还有泡沫,泡沫上面还起水花呢!同一个时间,一个风一来,或者海水一动、这么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时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没有妨碍?我们都晓得,现在人学科学应该都了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层海水动还没有动过的,还是清静的,还是非常宁静的,同我们心境一样。所以我们的心境起作用,意识前六识波一起来就有波浪,那么这个波浪什么变化的?依心而来。所以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的意,不过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说,要“如浪像”,“像”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一个镜子里头的像,一个镜子摆在这里头,一个人来照,镜子里一个人;这个镜子很大,如果有一万个人来照,它同时之间一万个人都站在里头,但是始终是一个镜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终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变相。所以我们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变相骗住了。
8 P: l1 m$ Z% ~3 z0 i8 h
. t0 L# C% I# m# S( z4 h譬如大家学打坐,哎哟我又听到声音了,我又看到什么,那是心的变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这个理,“哎呀真的啊,有个声音叫我名字啊,吓死了!那是魔啊!”我说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爱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说你懂了佛学,“噢,这里头有鬼呀!”我说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证这个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进来突然一进,哎哟!那里是一个鬼一样,我立刻一分钟一秒钟不停留,一定过去要抓他!到那里什么都没有,哦原来是个纸盒子啊!
+ S% [/ @/ }+ }" M" V' x! t$ q + A0 R) \9 q6 Q/ ^; }+ h
这是识变,就是这个识变、心浪的变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现象骗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当成水,你要认整个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现象而已。像镜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镜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够照见一切了。所以《心经》上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蕴就不空。(卷十四终,雨辰首校。玉树临风二校完。)0 q, o( m2 Y2 z3 t$ l
唯识与中观(十六)2 r6 }6 e3 Z' `5 S p: c4 U* F5 q
6 \4 Z8 i+ \# E* D6 ~+ g
" Y% @/ n& Q+ [
& z* |% |! s. ], [
) @: e- y9 n0 L* w佛门以觉为根本,以圆满清净为究竟。世智世聪者,则是以求知为进身之阶。! V9 s6 N3 |0 W( `* N! Y: w
- u; x/ E3 r$ L( t7 K“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 I+ m9 V6 x3 T8 `2 J
2 |9 G0 d. j- P/ D" @) o: W是说,以自我的知见为立足之本,正是导致无知无明的根本原因。世间人执著所知所见,所知所见也正是不能觉悟,不能明了的根本。
& V' @* T' f' y! W" Q$ b4 J: }' M: A/ w2 }2 x* N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 J) c4 H( o* @5 v- X) T4 ~
5 G+ r* P: G( B6 L如果能够放下所知所见,你就真正得到清净无妄,究竟圆满的成就了。: `: R* A6 f [, ~
. s# ?1 r2 j$ E5 b
世间所有一切事物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这就是所有一切事物究竟的事实真相。所知所见无论再是怎样的广大,与无量无边的事实真相相比,都是小得没法再小那么小了。执着所知所见,就是真实的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那个境界,无论再是怎么被人所赞叹,那也只是一个小得没法再小的境界。执着了自己所知所见的境界,便真实地将自己置放到无知无明的境界里面去了。所以说,所有人的所知所见,都是无知无明的根本。5 N+ k* c6 \' b1 e- r' c
/ Y. W& \1 X( | R# r/ y/ _所知所见的根本,都是虚幻的外景外相,“知见立知”,就是执着知见。知见无见,就是不为外境所动。执着知见既是无明,一切随缘,不为外境所动,就是真实的如来境界。
& R5 ~5 y3 _5 [; n, w; A$ @ x0 ^, l
; _) E0 X! U3 G- d W
0 ~( G; ]* S( q% k
' v$ \( P$ v9 y* M2 P; k# V5 ?5 o
# \5 ^4 y7 o4 B1 K1 _# s张拙顿悟的故事和他的偈子
7 x3 U; ]) p) K% n0 `* z3 f+ I7 ~* [- F9 a$ |) u* q1 m
唐末五代的时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张拙,去见一个禅师问道,禅师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这个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那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么快,言下顿悟,这一句话就悟道了。 ; o$ H4 D/ o b4 ^& f1 D
* Z: t, [8 t8 o+ w2 U0 H9 h: m P3 q7 G6 n
【注原文: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公忽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 m9 s* b, \) P; |5 J+ y+ [+ T1 j" V: w$ D2 n' v/ m( G
我们现在找找看他悟个什么?他悟得一切法无我了嘛!得成于忍,对不对?拿教理说暂时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 u" a4 b4 A/ }# ?# t/ P0 @
: ^% r0 J5 n, t8 b0 q& {- r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 # d8 B1 I$ q: L* F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u$ @! E# I5 N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 R3 z2 L- j+ D: {; `1 A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盘生死等空花 # j: x Z- K2 Q& q# s
& |8 M: W+ g7 P4 ~; z# Q" ]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体,一切众生同一本性,这个自性之体是光明清净,无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词。遍河沙,无所不在。“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切众生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念不生全体现”,注意啊!一念不生是无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说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无生法忍,万念皆生还是无生法忍,那是菩萨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还有我们学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错了,以为一念不生了,以为念头、思想都不动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动被云遮”,这都是初步的无生法忍,到了最后六根全动也没有被遮住,所以刚才讲,佛说的无相无住。
' R4 J* c X7 z* O* F" E9 L) b- I! |' ~
( w: g9 B3 a3 |0 u" }* D3 J
但是这中间也分两层,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不能以声色来悟道,去掉声色以外,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这还是只得根本智的这一面,没有得到后得智。
& d9 k" {# v* q$ k/ ?; ]8 J
6 ]/ S% V& q* o
& V% a5 s) Z& B! D/ j' P. Y, [“断除烦恼重增病”,为什么不必断除烦恼,断除妄念呢?你打起坐来,一天到晚断除烦恼,把烦恼空了,妄念空了,那个就是妄念啊!那个就是烦恼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说断除烦恼只是再重增一层病。 3 e- p/ T6 [! ^6 v: T3 Y
+ t5 Y3 O) O% u/ b“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个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见!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个真如道的境界,有个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烦恼,那就不是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因此这位居士后来并没有出家,在家菩萨后来就成道。下面两句话你看他大彻大悟的话,也无所谓在家出家。
& u' u9 p$ U# {& q0 k t2 w6 ?, g+ _7 H0 b1 v
“随顺世缘无挂碍”,活到这个世间,随顺世缘,就是所谓禅宗祖师讲,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缘消旧业,不再去造新的坏业力。当然新的善业还不断在做啦!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个就是随顺世缘无挂碍的道理。最后他的气派更大,所谓了解金刚经的全部。 1 v, R% p. F7 {0 O% a* V" y' |' J
7 i6 W3 G" o* `8 N9 \' m“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学佛证到涅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涅盘也是空花梦幻,空中的花果,不实在的,所以涅盘生死等空花。我们拿这个张拙的公案,来说明金刚经所讲,“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2 J# G3 d5 u+ ?* n" ^
: y- l9 T& M. o1 n$ q9 ]8 p8 ]7 A4 s% y1 w. b: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