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346|回复: 4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7-2 12:54
  • 签到天数: 87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4-6-8 12: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1.看破:看破世间虚妄相,明了世事不久常,缘聚缘散无所得,轮回受命苦难当。
    2.放下:放下名闻与利养,舍弃我执欲妄想,万般皆空不可得,因果随身并不爽。
    3.自在:自在如仙在世上,无欲无求道心强,时时知足无忧恼,法喜充满智增长。
    4.随缘:随缘修持去旧殃,莫把是非挂心上,善恶恩怨一场梦,高低美丑无异样。
    5.念佛:念佛摄心伏妄想,降伏烦恼心明亮,一句弥陀念到底,自达圣地寿无量。
    6.真诚:真诚念佛莫彷徨,一心一意回家乡,不忘家亲众情苦,知恩报恩救迷茫。
    7.清净:清净无为生实相,净念得生极乐邦,千江有水千江月,心离尘垢自芳香。
    8.平等:平等用心无杂想,苦海无崖起波浪,众生与佛本同体,转迷为悟永真常。
    9.正觉:正觉性海法无量,真心无碍通十方,虚空法界无边界,划界自困慧易亡。
    10.慈悲:慈悲喜舍伏迷浪,法界处处放祥光,弥陀愿海归舟渡,回头有岸是家乡。

    弟子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称名常忏悔。 求生净土,早证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1、
      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 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
      "南无"是归向于、礼敬于……之意。
      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
      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觉悟者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低标准和高标准。
      低标准是"度己",即从自己做起,断恶修善,遵纪守法,淡薄名利,积功累德,清净放下,随缘(缘起、缘聚、缘散、缘灭,"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而不攀缘。高标准是"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为觉悟者之外,还要帮助别人成为觉悟者,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弘扬佛法,慈善布施(布施,是指"舍"。俗话说"舍得",是一种因果关系,有舍才有得,先要诚意为别人,才能得到别人为自己)。
      然而,无论"度己"还是"度人",前提都要先做到"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什么叫看破?看破就是要淡化世事境缘的"无常"(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假有"(因缘而合、因缘而分所表现出来的"存在"及"存在者"),理解其虚幻变化规律--无常中的有常。既不沉迷于"有"(只是"妙有"、"偶有"、像量子力学的"超弦"一样,是一种临时的组合)也不执着于"无"(万事万物均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真空不空,有归于无)。无"色"(色指物质、存在)但不"空"(非有、无),虽"空"但有"色"。"一分为三"曰"空、有、中","和其相联"则"三为一体"。不固守色空,不粘着色空,洞明"诸相非相",不拘泥于两边而立于中道,行于中道。
      放下,首先要认识佛家常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进而提高到"万般将不去,修业亦离身"的境界。
      万般将不去,意指人在投胎时空手而来(尽管婴儿生下时攒紧双拳,那里面也没有东西,他只不过想来人世间抓东西而已)、撒手而去(人逝时之本能),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其一生所能,一生所得,无论是权倾朝野,还是富可敌国,万般万样都是带不走的。
      "业",原意是指人"身、口、意"的运动以及其所形成的行为。一个人的"身、口、意"的行为运动都具有力学惯性,即一种残余的潜在的可影响后面运动(会招致、形成一种结果)所具有的力量,即"业力"。
      "业随身"是指一个人即使其肉身离世而去,但其精神这种"业力"却在世间保留下来了,具有余势和作用,影响着后来人。
      眼前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它的作用力并没有完结,仍然潜伏着一种结果(好的和坏的),联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是"业力"的作用。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流芳百世的人真不及人口总数的百万分之一。只有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曾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统治者、政治家,有述著流传于世的科技、人文学者,才有较大的“业力”影响后人。著作具有“业力”,因特网也具有“业力”,但不可能永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冰川期以前,人类的祖先——"上元人"做过些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业力"我们也无法领悟,人类的"业力"只可以阶段性地"随身"而无法做到永远随身。中国人曾悲恐毛泽东逝世后会有大灾难,然而却发展得更好。人们也曾忧虑邓小平走了之后改革开放能否继续,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一代总是比一代聪明,一代总是比一代能干,这是历史发展规律。那种让死人牵着活人走,用历史来决定今天的八股思维方式,是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反作用“业力”。
      只有宇宙大自然的业力是永恒的!人类的业力显得很渺小,甚至于"人一走,茶就凉"。
      其次,放下,就是要心地清净,随缘而不攀缘,淡薄名利、清心寡欲。
      人生的烦恼其实绝大部份是自己找的,不该怨天尤人,只要肯面对真实,就不难发现,其根子在于一个"贪"字。贪权势而被权势弄死, 贪钱而为钱亡, 贪吃而伤身,贪财而招来横祸,不知足而东窗事发, 贪女色而祸起萧墙,贪过瘾而吸毒犯罪,贪出国而被欺骗,做生意太贪反而亏损,炒股因贪而被套、因透支而全军复没……食欲、色欲、物欲、贪婪、执着、嫉妒、嗔恨、攀比、虚荣、独尊、偏执、小气狭隘、以我为中心……都会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去掉牵连,去掉挂碍,才是消除烦恼的良方妙法。
      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祈寿祈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满、万事胜意。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不是这样的。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是迷信;同样,当一个人没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就肆意指责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个迷信者。因为他们都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为,如果弄清楚之后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也代表着一种因果逻辑。
      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定能生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敛物敛色,打人整人,偷鸡摸狗,贪污受贿,"上下交争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来呢?心动神疲,无暇静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满智慧呢?
      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佛(觉悟者)礼敬,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的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依上定义,当我们怀着向觉悟者致敬、向觉悟者学习,改过自新、从善积德的心态在佛前烧香磕头,又何罪之有?又怎能与迷信同语。
      看破和放下不等于悲观厌世、懒惰,恰恰相反,看透以后,就会更加重视今生的努力,抓紧时间"担当生前事"而"何计身后评",做应当做的事,做了便放下,而不会斤斤计较。
      "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从古至今之所以争论不休,在于争论者未悟其真味。"无为"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干,无所作为。"无为"是指不要主观地、刻意地去干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即"无违"(老子时代"违""为"相通)地去"为"。 "无违" 地去"为",其结果反而是"无不为";"无违" 地去"治",其结果反而是"无不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境界。当整个社会人人能够做到"度人度己",觉悟文明,便达到"无为而治",比起靠斗争论、消灭论来治理要高明得多。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治民"。"民治"带来太平盛世,"治民"常常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认识到"空","诸法无我",破"我执、我见",平等侍人,就不会处处以自己为核心,事事强加于别人。
      认识到"万般将不去",淡薄名利,就不会贪污受贿,不会争权夺利,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
      有觉悟心、慈悲心、宽容、大度,就会离事非、去争斗,"度人度己","慧福双修"。
      智慧与良心就是佛根。
      南无阿弥陀佛!

    2、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四十八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3、
    “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
    ”,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意思内容太深广了。我们将
    之归纳起来,阿弥陀佛的意义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四十八愿,这就是无量觉的浓缩;
    若将之展开,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注解,
    而《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注解。但《无量寿经》还只是略说,再详细说就是《大方广佛
    华严经》,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有没有更详细的?
    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细说。诸位要是能从这
    个意义上去体会,就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

    所以,佛教导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念到了,一句也没漏
    掉,在佛法里可说是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现在所讲的总纲领、总原则,“南无阿弥陀佛”
    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受持这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决定成就,决定得生。这是佛的名号简单的解释。
    5c5b47bch70ff228371fa&690.jpg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8 17:43
  • 签到天数: 246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4-6-8 13: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3-8 21:49
  • 签到天数: 1125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14-6-8 17: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23 08:21
  • 签到天数: 37 天

    [LV.5]辟谷中学I

    发表于 2014-6-8 17: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景如画。副本.jpg 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24 09:06
  • 签到天数: 1756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发表于 2014-12-18 23: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