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4-8-9 09:0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回春婆 于 2014-8-9 09:04 编辑 ! T4 y# h# T& k& E: ~0 d
, {9 e: @* \' K, d2 Y+ M( i- I- O7 R f
2013年1月27号日记0 N" Z% d( |, s: O* ~, f
9 I& J9 S9 u" e) Y0 J4 _! ~
% v/ p" [" ^8 r1 b5 @# F: x2 f+ o8 r9 A" Q! o% m' k8 h
! H8 P" t, f; T- F# w0 y |9 H) _2 E" W2 J1 R' e
) S, X3 A8 z1 y4 ^- C) |灵枢经     诊脉   调经络   实战记实   感悟
5 d) @6 n: B9 M s# s
% b) ]0 t9 b/ ~9 Q8 t2 M8 y
# E( l8 k" N! l! `
* K3 a) O- t1 {# [& G; G
" u& p) Q* T' }( R      董老师是按照《黄帝内经》终始篇的操作规程诊治的,开始时董老师边诊治边说,接下来是董老师说,我以外所有学员轮流诊脉调经络,我记录还记录不下来,过后再动手。4 [1 K* ~9 d4 l( p: }/ H9 d' ]* }
       1   终始篇 第二自然段说:“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董老师就是持其脉口人迎诊脉,寸关尺浮中沉找出跳动最大点,这个点就是有余的点。
h" s) h# D; K O+ c+ O: | ]        2   终始篇 第三自然段说: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5 A1 \8 @* @+ @# [, a1 |       盛----力度大      躁----快8 z3 Q q2 k) X* y! L1 J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q4 {2 Z4 ^: q) x
       人迎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8 M# N5 g2 O7 t! a0 N x3 T+ p8 m2 I        董老师说,一盛、二盛、三盛,怎么划分呢?就是浮取、中取、沉取。找到病的位置。
5 q" u! X$ l0 h; L/ `        3     终始篇 第四自然段说: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这个字左边足字旁右边一个束,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没有中国字,康熙字典1226页有这个字,但是读音和意思都看不懂。董老师讲课时说这个字的意思是躁,也就是快的意思。此后就写躁了。)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其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其上,气和乃止。: b5 @: E% q) F4 r! y; ]( j) _
        找出病的位置,就根据这一段说的,该补补,该泻泻。书中说针刺,董老师不用针刺,而是用按摩经络穴位手法,施行补泻。0 p& |0 m/ D( P5 B
        第一轮诊脉、调经络结束,又根据红字说的“切而验之”,第二轮诊脉,脉象变了,与第一轮不同了,就再重复上述程序,反复几次,直至脉象平和。
7 D) M9 u: B2 y6 s, J3 Y       4   终始篇 第一自然段说: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1 y3 U. D; s( _) e5 b2 `" W3 Q        必通阴阳,就是沟通阴阳,阴经阳经在哪里沟通,络穴,按照第四段补泻里表经前,先把络穴这扇门打开,阴阳才能进得去出的来。$ m* |- o# |; T) P1 L) Q8 }0 m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 泻足少阳前先按摩足少阳经的络穴光明,补足厥阴经,先按摩足厥阴经的络穴蠡沟,这样就把相表里的肝胆经沟通了。胆经盛需要泻,泻到那里去呢?肝经需要补,用什么补呢?就从胆经泻到肝经里去补,这不就找平衡了吗每条经络有那么多穴位,用哪个穴位补泻呢?络穴以下的穴位泻,络穴以上的穴位补,这样可以只用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就行了,又好找又方便。胆经络穴光明以下的五腧穴穴位:阳辅、足临泣、侠溪、足窍阴,以上的只有阳陵泉,肝经络穴蠡沟以下的五腧穴穴位:中封、太冲、行间、大敦,以上的曲泉。& c" O1 b( S. @1 b' l: O; |% G0 y
      5   终始篇反复出现的,二泻一补、二补一泻,无论补泻,都是阴经一阳经二,就是说,泻足少阳二,补足厥阴一,补足少阳二,泻足厥阴一。无论那对表里经都是先补后泻。- m. E( ] Q9 C" s' j7 P
       6   终始篇 第六自然段说:所谓 气至有效者,泻者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者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泻者虚,补者实,病虽不随针,病必衰也。必先通十二经之所生病,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 e' F; X2 `7 J% {: a& B1 ?
       这里面说,施行泻法后,脉如故但是虚点了,施行补法后,脉如故但是更坚了,就对了,虽然病人感觉痛没有随着针刺不疼了,病必衰去。
D" [" X) I3 N* A       如果施行泻法后,脉坚如其故,施行补法后,脉如其故没有更坚,也就是脉象没有变化,虽然病人说不疼了,病未去也。病人当时感觉好不好,不是诊治有效的标准,脉象由不平衡到平衡,病人当时没有感觉,但是,已经动到病的根子了,病开始衰退,最后衰去。# m, ^ ?$ C$ m, Y; S
- V2 G/ R% s6 _6 E. Y
1 Y/ j# y; f1 N$ i- }8 @% M
2 B9 z) @% N8 b: `* P6 G5 \/ y% `! V0 H2 B- b9 b4 u
         我自己胡连八扯,误导别找我:lol
' Y) c& a+ {: k% C1 O
% {: T; Y1 q' H3 X; S, H( n x2 Y- W; J& m0 M
8 t2 |: O6 |& i( p
9 _, b0 B/ ~9 j      《求医不如求己》三   第二章  第三段 要学会把身体里多余的火变成保护神:肝火旺的人,能量最大,最易上火,但通常这么宝贵的能量都被“清热解毒”了,实在可惜。实际上只要把肝火引到它该去的人体虚弱之处,那么这种巨大的能量将在体内自行转化或及时储备起来,成为健康长寿的资本。1 U3 N# L+ U! W# k+ K6 E
         上完这堂课,我才明白了,手脚冰凉,头脸上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治疗就是泻火,其实身体内火并不多,而是不够,只是仅有的一点点火,没有力量去该去的地方,就给泻掉,身体缺火的地方很多,我们养生就是要把仅有的一点点火,不是泻掉,而是去应该去的地方。# V6 P& n% s9 f3 G% U- z/ ~( i8 P* W
       以前我不知道该去那里,从那里去,现在知道了。以前生气上火了,只是按压太冲,太冲确实痛不可触,向行间推,火到那里去了不知道,现在明白了,去胆家里。 程序,先按摩胆经络穴打开胆家大门,按摩阳陵泉,告诉胆经准备接受补品,再开开肝经门按蠡沟穴,开始按摩太冲泻肝火,这样泻有余补不足,肝胆就平衡了。7 t0 z- G" E/ n7 A% A* ]
0 V8 \4 W6 e7 N* O% p% x2 t Y
8 e, @1 @7 k/ f* Q U( Q5 X' Y
: e2 |' p. \# |- v4 B1 N# W
8 P( f: t$ c! G       《求医不如求己》一  第一章  第十节  体质不重要,阴阳平衡才健康8 l J. t3 X5 d5 K" m
          我们的身体从一出生就是阴阳不平衡的,或偏阳生,或偏阴直,这两种体质,那个更好呢?过犹不及,无所谓好坏。阳虚的人有阳虚的人爱得的病,阴虚的人有阴虚的人爱得的病,所以阳虚的人平日以助阳温热为保健,阴虚的人通常以滋阴去火为养生。尽力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证。
' Y5 g6 _; V- p0 P7 z% J! ^0 @& {: H) _( n" o: k
( i) G' ~$ R! f8 ?
+ s* c; d( ]7 [, F8 E& J3 h
, g/ J( H: o: h
       我自己看来是阳虚体质,不是一般的阳虚,所以5年半连续姜、固元膏、艾灸、暖宝不离身,从来不上火,但是60年的手脚冰凉,这几年不凉了,措施对症了。' C9 n& C2 u$ O3 n. @: Y8 G. l
6 C$ F' i" c# X w9 m5 E, f- L
% l4 e! o" Z/ H
; L8 a" C3 d% \4 Y5 u9 V( |- M( [6 g" O$ r#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