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4-8-9 06: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回春婆 于 2014-8-9 08:10 编辑
( r. Z1 m8 p% }# }
' M. c+ x9 d# C1 d! [* E第二自然段:6 W6 f. Y* _" i) A H8 A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5 u# `- ]0 v" O$ z, y" n2 q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 I- D- @2 I" G5 b, }4 m/ H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小,而不称尺寸也。5 l0 D2 V* j U3 j* v: S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 {2 ]$ W, J8 n9 h- s" u 如是者,可将因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 y, w5 \. L. N- [" x 如此者,(佛,没有单立人旁,电脑不出这个字。)灸,不已者而泻之,则五脏坏矣。
0 N' K1 d# m7 W4 ] k& S$ r6 G1 ^
& M# Q- }+ G3 X* ?$ C: ~9 @# L; D% _3 n I& x( F* K
这是《黄帝内经》下册《灵枢经》终始之九中的一段,对没病人的标准。' O, m Y4 L; l; k, n, @3 f" E& ]
* S; t4 e1 o% ~. p' {% a2 V9 f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1 F5 S2 i8 w) f5 u) M: X
1。 脉口人迎应四时也1 @0 h+ z* Y0 S
脉口是现在中医诊脉 的位置,人迎是现在中医失传的诊脉位置。《黄帝内经》说脉口是对应五脏阴的,人迎是对应六腑阳的,五脏六腑是一一对应的表里阴阳关系,肺与大肠、脾与胃、心与小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肝与胆互为表里。只要人阴阳平衡,就气血畅通,就六脉平和。阴阳失衡就像跷跷板,一头高一头低,气血受阻,六脉就不一样了。
& t/ j, _/ q$ T2 ^# G 春夏秋冬脉像跳动受季节变化阴阳盛衰影响也不同,春毛夏洪秋炫冬沉。如果出现脉象与季节不符,也是不健康的。
( A9 A, @6 q' T- w! e- ]1 U 2。 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7 l W1 i5 x- D! t6 z8 N 脉气上下呼应往来不息的。
! x: \% O$ C; B, O 3。 六经之脉不结动也1 I5 j8 B& H+ Z: t
手足六经的脉搏,即没有结涩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等病象。$ ]7 g9 T* Y' z# L& X
4。 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 [1 t" ^; x6 H4 D# ]( ~
本是身体,末是四肢,就是手脚温度和身体一样,不冷不热温度协调一致。
& _9 z( K( m: J5 S/ y% H$ ^* i 如果上面三条自己不会判断是不是有病的人,第四条,自己应该都会自己判断有没有病,大概手脚冰凉的大有人在。
7 l' l9 X# t4 E) T* i; R 5。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
) C, \% t2 { c2 a# z 如果内部气血相称不好理解,那么外表体形相称应该都能理解,太胖太瘦都不是健康之形体,肥人气虚,瘦人血虚。肥胖之人。西医说,肥胖是吃得能量太多了,身体日常用不了,就在身体内部储存起来了;中医说,肥胖是脾的运化水谷功能不足,没有把水谷运化成人体需要的气血精微物质,供人体使用,又没有能力把这些半成品排出体外,就在体内堆积下来,形成了肥胖,很多人有体会喝凉水也胖。
, z# C$ _( z- ~: N# V& d9 j- V v 自己想想,西医说的是能量的积累,而是中医说的是垃圾的积累。如果是能量的积累,就应该比一般人能活动而不累,恰恰相反,一活动就憋气,累的更快。% T" ^/ `6 ^* V9 r
0 {' V3 t- |! R& O5 g; H$ }9 z3 B0 Q
为什么人迎脉是现在中医失传的诊脉位置呢?' Z. u9 p9 n9 q$ i' O1 \$ @
人有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脉口判断阴五脏,人迎判断阳六腑,就是诊这两处的脉来判断阴阳是不是一样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但是现在中医大学里,人迎脉是盲点,在天下中医论坛学习班里,一位xx大学教授,专讲《黄帝内经》下册《灵枢经》的,自己说,讲到终始第九人迎脉,自己不明白,也没有参考 书,我就一带而过。( C* j7 J- @# c
想一想,本来是阴阳比较的,谁有余谁不足的,治疗就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这样是比较容易的事。
/ a8 A. k* p- q" J% [. u( |8 ] 现在的中医,只诊脉口五脏阴,不诊六腑阳,没有比较了,只好通过脉口五脏阴,来判断阴五脏阳六腑那个有余那个不足,这就是现在中医诊脉玄、诊脉难的根源。没有老师一对一的带十年,还真是不能出徒。2 u1 m0 ?6 B! V2 B% l0 [
大道只简,《黄帝内经》中医诊脉就这么简单。
% Q/ D4 P! Q# U5 v, o 这么好的简单的事怎么失传了呢?自古至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谁能让你摸他的咽喉要道呢?他的命比病重要。男女授受不亲,逼得行医之人想出来,悬丝诊脉、临帐听音、隔绢诊脉。
* N! p L3 @) e2 G$ I# r7 l 没有办法,中医行医之人,只好舍简就难了。
2 @! J. W! |9 O! e( r9 B
8 [0 N- E+ I1 U O, z! x 现在西医多好,不光外面爱看那里看那里,爱摸那里摸那里,身体里面也是,爱看那里看那里,随随便便爱割那里割那里。% b2 k8 C: S. k) D8 Q0 n" `( ~
中医摸摸脖子都不行,害怕。
' O3 q* c: ^3 D# g" a0 s! U3 g 西医不但内外随便摸,而且随便割都行。
0 S: n5 D, m; m8 O+ f3 q
7 }3 L* F3 J t- T7 }( R' \# h: W, l2 `+ \
都是治病救人,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9 |) |" r7 N: |% C- |) T s6 X- e* ]
% Y3 E# c6 \2 _, n
我这人特有福,天上掉馅饼老砸我头。我有幸参加了天下中医论坛,在潍坊医学院举办的一次学习班,老师比我小一岁,电器工程师,妻子和岳父都是中医,退休后自学的,就是讲的终始第九人迎脉,冥冥之中,阴差阳错的我儿子得到了老师的诊脉治疗,从小到大,快40了,一直脚冰凉,第二天早晨,我问儿子有什么变化,儿子没有说话,儿媳说话了,夜里脚不凉了。
9 k3 g4 v# g. B
5 x5 u: m, y' _ , E% F7 I. f, I* n. Q3 l
) I$ `( W2 q* H4 V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