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3-9-17 22:39 |
---|
签到天数: 1145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9-8-1 09:0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31日 辟谷518天
4 @& d! I4 Z6 C& h昨天早上出去晨跑回来,就开始工作,坐了一天,中午没有休息,辟谷期间我睡眠很少。晚上先生吃晚饭,我坐在他旁边唠叨调侃着玩,也算是休息了吧!
% {4 J% \& M* l8 s' x
; c" ^7 q0 Z# p5 h' n晚上跟几个谷友聊天,有开班导师,有普通谷友,还有大咖级别的。聊的我心里有点堵,我知道这是我的问题,跟别人无关。快12点,本来就很晚了,从手机里翻出了一篇小说来看,看书名就能知道结果,我却看的井井有味,一气呵成。这两年真就没读过小说,相当年一夜一本书是常态。我明白我又找到了我以前的情绪释放方式,沉浸在书中,成为书中情节中的一份子。
; `& Q2 l U4 D0 b8 e# D8 K0 K7 W. R9 w5 o7 w+ n: j
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乞丐安静的站在蛋糕店门前的队伍里,周围的人发来异样甚至是嫌弃的眼神。轮到他的时候,他小心翼翼的拿出来那几张零钱,小声的说:“我要最小的那块”。店主的孙子刚要赶他走,却发现店主热情的给他递上去一块大蛋糕,并微笑着说:“欢迎您下次光临”。孩子不解,问店主:“他只是个乞丐,你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店主说:“因为他是我们的顾客呀?他为了买我们的蛋糕而排队许久,而且,他为了筹钱需要乞讨很长时间,我们不应该觉得高兴吗?”孩子点点头,继续问:“那你为什么收钱呀,送给他不行吗?”店主说:“他刚刚的身份是顾客,不是消费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身份。”
- |8 ]! v, |9 q& Y3 V1 l9 M- Q5 ~* g# P+ X' Z: X8 C" ?4 f
这位店主是法国的一位著名企业家的爷爷,就是他的举动,深深的影响了这个孩子,所以他在以后的生涯里,始终铭记爷爷的教诲:尊重每一个顾客。后来他建立了世界著名的跨国连锁超市。故事听完,进入深思……其实在生活中,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你我皆是凡人,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鄙视他人。看人就像看镜子,看到的都是自己。我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么看我。我是怎样的,我的世界就是怎样的。我如何定义别人,折射出的都是我自己的修为,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 I( \& c9 o$ `
~; r; G# D# |: F/ G“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是一个巨大的题目。关于“认识自我”,许多人都知道,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叫做“认识你自己”,或者叫“认识我自己”。这句话被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接了过来,可以说“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一个主题,甚至夸张一点,也可以说是“哲学的主题”。哲学就是认识你自己的活动。5 R, l! l. w$ d) ^7 A
. N3 w: ?+ j4 z( x% L* Z但是我去读苏格拉底的作品,就发现,苏格拉底也没有谈论他自己。实际上,人们对苏格拉底没有什么了解,对柏拉图所知不多,对亚里士多德稍微多知道一点,但也有限,这跟近世的哲学家是很不一样的。苏格拉底谈论的仍然是人、社会、灵魂及宇宙,所以,在苏格拉底的意义上,“认识你自己”跟我们今天所说的“认识自我”意思不太一样,而是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认识世界”差不多。认识人本身,差不多也就等于说认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是认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S' f% U4 J- p0 i0 x% y+ l1 T
" Y' n: l4 m7 E: |# w: T
当我停下来问“我在哪儿”的时候,我一定是行到这里的,这些问题是连成一片的。你在哪里,跟“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是连在一起的。比如我总会有某种时候,特别希望能理解某位朋友。比如他很沮丧,或者做出一些我觉得很奇怪的事。因为是朋友样。但是我对这个朋友的理解,一定是基于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他不是一块石头,我去研究就可以,我得用将心比心的方式慢慢地理解他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意义上,我为了理解自我,就需要理解世界;反之,我要理解世界,就要理解自我。这不是一句空话,不只是一个辩证法,它是实实在在在理解中发生的。 t2 F# Y- w; D' r
3 e9 @: v# W7 @6 E) g: R当我看到古希腊人或者中国古人谈到“自明”、理解自己的时候,不能轻易地把我们今天的自我和自我理解投射进去,好像他们说的跟我们说的是一回事。当然是有联系的,但不见得完全是一回事,我们今天谈到自我,谈到自我理解,跟古希腊人、跟老子,已经有了很长很长的距离,中间经历了观念和社会生活上的很多转变。5 @, g# Y" I- {+ w3 o* V
, n l$ Z X. b! i, Q# q/ f+ K
曾经有几年,我断绝为数不多的来往,把自己封闭进书的世界里,现在才明白我之前学到的只是符号而已。通过这几年在喝风里浸泡,慢慢的把这些符号注入我的身体,体会、经历、感知后,才叫知识。正真明白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内涵,我宁可相信一个农村文盲生过一堆孩子的老太太讲怎么养孩子的经验,绝对不会相信一个没有生活孩子的国际级育儿专家讲育儿知识。 |
|